如是在家菩薩。能修善人業。遠離惡人業。如說
修起善人業 如法集財用
堪則為重任 不堪則不受
善人業者。略說善人業。自住善利亦能利人。惡人業者。自陷衰惱令人衰惱。如法集財用者。不殺不盜不誑欺人。以力集財如法用之供養三寶濟恤老病等??笆苣苄姓邉t為重任。不堪行者則不受。若菩薩于今世事及后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說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則不受復次
世法無憂喜 能舍于自利
常勤行他利 深知恩倍報
世間法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于此法中心無憂喜。舍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薩乃至未曾知識。無因緣者所行善行舍置自利助成彼善。問曰。舍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如佛說。雖大利人不應自舍己利如說舍一人以成一家。舍一家成一聚落。舍一聚落成一國土。舍一國土以成己身。舍己身以為正法
先自成己利 然后乃利人
舍己利利人 后則生憂悔
舍自利利人 自謂為智慧
此于世間中 最為第一癡
答曰。于世間中為他求利猶稱為善以為堅心。況菩薩所行出過世間。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說
菩薩于他事 心意不劣弱
發菩提心者 他利即自利
此義初品中已廣說。是故汝語不然。深知恩倍報者。若人于菩薩所作好事應當厚報。又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復次
貧者施以財 畏者施無畏
如是等功德 乃至于堅牢
施貧以財者。有人先世不種福德。今無方便資生儉少。如是之人隨力給恤。施無畏者。于種種諸怖畏。若怨賊怖畏饑餓怖畏水火寒熱等。菩薩于此眾怖畏中教喻諸人。安隱歡悅令無怖畏。如是功德最堅牢。最在后者于諸憂者為除其憂。于無力者而行忍辱。離慢大慢等。于諸所尊深加恭敬。于多聞者常行親近。于智慧者咨問善惡。自于所行常行正見。于諸眾生不諂不曲不作假愛。求善無厭多聞無量。諸所施作堅心成就。常與善人而共從事。于惡人中生大悲心。于善知識非善知識。皆作堅固善知識想。等心眾生不吝要法。如所聞者為人演說。諸所聞法得其趣味。于諸五欲戲樂事中生無常想。于妻子所生地獄想。于資生物所生??嘞?。于產業事生憂惱想。于諸所求破善根想。于居家中生牢獄想。親族知識生獄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于不牢身得牢身想。于不堅財生堅財想。復次
在家法五戒 心應堅牢住
在家菩薩以三自歸行上諸功德應堅住五戒。五戒是總在家之法。應離殺心慈愍眾生。知自止足不貪他物。乃至一草非與不取。離于邪淫厭惡房內。防遠外色目不邪視。常觀惡露生厭離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應除舍。常觀不凈心懷怖畏。結使所逼離欲不著。常知世間為苦無我應發是愿。我于何時心中當得不生欲想。況復身行遠離妄語。樂行實語不欺于人。心口相應有念安慧如見聞覺知而為人說。以法自處乃至失命言不詭異。酒是放逸眾惡之門。常應遠離不過于口。不狂亂不迷醉。不輕躁不驚怖。不無羞不戲調。常能一心籌量好丑。是菩薩或時樂舍一切而作是念。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若以酒施應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羅蜜時隨所須與。后當方便教使離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羅蜜法悉滿人愿。在家菩薩以酒施者是則無罪。以是五戒福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五戒如護重寶如自護身命。問曰。是菩薩但應護持五戒。不護持諸余善業耶。答曰
菩薩應堅住 總相五戒中
余身口意業 悉亦復應行
在家五戒已說其義。受此五戒應堅牢住。及余三種善業亦應修行。復次在家菩薩所應行法
隨應利眾生 說法而教化
是菩薩于諸眾生。隨有所乏皆能施與。若在國土城郭聚落林間樹下。是中眾生隨所利益說法教化。所謂不信者為說信法。不恭敬者為說禮節。為少聞者說多聞法。為慳貪者說布施法。為嗔恚者說和忍法。為懈怠者說精進法。為亂意者。說正念處。為愚癡者解說智慧。復次
隨諸所乏者 皆亦應給足
諸眾生有所乏少皆應給足。有人雖富猶有不足。乃至國王亦應有所乏少。是故先雖說貧窮者施財。今更說隨所乏少而給足之。復次
諸有惡眾生 種種加惱事
諂曲懷憍逸 惡罵輕欺誑
背恩無返復 癡弊難開化
菩薩心愍傷 勇猛加精進
諸惡眾生以種種惡事侵嬈菩薩。菩薩于此心無懈厭不應作是念。如是惡人誰能調伏誰能教化誰能勸勉。令度生死究竟涅槃。誰能與此往來生死。誰能與此和合同事。諸惡無理誰能忍之。我意止息不復共事。我悉舍遠不復共事。亦復不能與之和合。是惡中之惡無有返復。何用此等而共從事。菩薩知見眾生惡罪難除。應還作是念。是等惡人非少。精進能得令住如所樂法。為是等故我當加心勉力勤行億倍精進后得大力乃能化。此惡中之惡。難悟眾生如大醫王。以小因緣便能療治眾生重病。菩薩如是除煩惱病。令住隨意所樂功德。我于重罪大惡眾生。倍應憐愍起深大悲。如彼良醫多有慈心療治眾病。其病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為求良藥。菩薩如是于諸眾生煩惱病者悉應憐愍。于惡中之惡煩惱重者深生憐愍。勤作方便加心療治。何以故
菩薩隨所住 不開化眾生
令墮三惡道 深致諸佛責
菩薩隨所住國土城邑聚落山間樹下。力能饒益教化眾生。而懈厭嫌恨貪著世樂。不能開化令墮惡道。是菩薩即為十方現在諸佛。深所呵責甚可慚恥。云何以小因緣而舍大事。是故菩薩不欲諸佛所呵責者。于種種諂曲重惡眾生。心不應沒隨力饒益。應以諸方便勤心開化。譬如猛將將兵多所傷損王則深責以諸兵眾。無所知故王不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