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醫(yī)案(2)
-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 佚名
- 4982字
- 2015-12-26 18:00:23
三診 將藥連服五劑,咳喘皆愈,惟其脈仍逾五至,行動時猶覺氣息微喘,此乃下焦陰分猶未充足,不能與陽分相維系也。此當(dāng)峻補其真陰,俾陰分充足自能維系其陽分,氣息自不上奔矣。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 凈萸肉(四錢)玄參(四錢) 生遠(yuǎn)志(錢半) 北沙參(四錢) 懷牛膝(三錢)大云苓片(二錢) 蘇子(二錢炒搗) 牛蒡子(二錢搗碎) 生雞內(nèi)金(錢半)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八劑,行走動作皆不作喘,其脈至數(shù)已復(fù)常。從此停服湯藥,俾日用生懷山藥細(xì)末,水調(diào)煮作茶湯,少調(diào)以生梨自然汁,當(dāng)點心用之以善其后。
7.肺勞痰喘
天津徐××,年三十四歲,得肺勞痰喘證。
病因 因弱冠時游戲競走,努力過度傷肺,致有喘病,入冬以來又兼咳嗽。
證候 平素雖有喘證,然安養(yǎng)時則不犯,入冬以來,寒風(fēng)陡至,出外為風(fēng)所襲,忽發(fā)咳嗽。咳嗽不已,喘病亦發(fā),咳喘相助為虐,屢次延醫(yī),服藥不愈,夜不能臥。其脈左部弦細(xì)而硬,右部濡而兼沉,至數(shù)如常。
診斷 此乃氣血兩虧,并有停飲之證,是以其左脈弦細(xì)者,氣虛也。弦細(xì)兼硬者,肝血虛津液短也。其右脈濡者,濕痰留飲也。濡而兼沉者,中焦氣化亦有所不足也。其所以喘而且嗽者,亦痰飲上溢之所迫致也。擬用小青龍湯,再加滋補之藥治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當(dāng)歸身(四錢) 天冬(四錢) 寸麥冬(四錢)生杭芍(三錢) 清半夏(三錢) 桂枝尖(二錢五分) 五味子(二錢搗碎)杏仁(二錢去皮) 干姜(錢半) 細(xì)辛(一錢) 甘草(錢半) 生姜(三片)共煎一大盅溫飲下。
方解 凡用小青龍湯,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此定例也。若有外感之熱者,更宜加生石膏,此證無外感之熱,故但加二冬以解姜桂諸藥之熱。
復(fù)診 將藥煎服一劑,其喘即愈,又繼服兩劑,咳嗽亦愈強半,右脈已不沉,似稍有力,左脈仍近弦硬,擬再以健胃養(yǎng)肺滋生血脈之品。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百合(五錢) 大枸杞子(五錢) 天冬(五錢) 當(dāng)歸身(三錢) 蘇子(錢半炒搗) 川貝母(三錢) 白術(shù)(三錢炒) 生薏米(三錢搗碎) 生遠(yuǎn)志(二錢) 生雞內(nèi)金(錢半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四劑,咳嗽全愈,脈亦調(diào)和如常矣。
8.肺勞喘咳
天津羅××,年三十四歲,得肺勞喘嗽病。
病因 數(shù)年之前,曾受肺風(fēng)發(fā)咳嗽,治失其宜,病雖暫愈,風(fēng)邪錮閉肺中未去,致成肺勞喘嗽證。
證候 其病在暖燠之時甚輕,偶發(fā)喘嗽一半日即愈,至冬令則喘嗽連連,必至天氣暖和時始漸愈。其脈左部弦硬,右部濡滑,兩尺皆重按無根。
診斷 此風(fēng)邪錮閉肺中,久而傷肺,致肺中氣管滯塞,暖時肌肉松緩,氣管亦隨之松緩,其呼吸猶可自如;冷時肌肉緊縮,氣管亦隨之緊縮,遂至吸難呼易而喘作,更因痰涎壅滯而嗽作矣。其脈左部弦硬者,肝腎之陰液不足也。右部濡滑者,肺胃中痰涎充溢也。兩尺不任重按者,下焦氣化虛損,不能固攝,則上焦之喘嗽益甚也。欲治此證,當(dāng)先宣通其肺,俾氣管之郁者皆開后,再投以滋陰培氣,肺腎雙補之劑以祓除其病根。
處方 麻黃(錢半) 天冬(三錢) 天花粉(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杏仁(二錢去皮搗碎) 甘草(錢半) 蘇子(二錢炒搗) 生遠(yuǎn)志(二錢去心)生麥芽(二錢) 生杭芍(二錢) 細(xì)辛(一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fù)診 將藥煎服兩劑,喘嗽皆愈,而勞動時仍微喘。其脈左部仍似弦硬,右部仍濡,不若從前之滑,兩尺猶虛,此病已去而正未復(fù)也。宜再為謀根本之治法,而投以培養(yǎng)之劑。
處方 野臺參(三錢) 生赭石(八錢軋細(xì)) 生懷山藥(一兩) 熟懷地黃(一兩)生懷地黃(一兩) 大云苓片(二錢) 大甘枸杞(六錢) 天冬(六錢) 凈萸肉(五錢)蘇子(三錢炒搗) 牛蒡子(三錢搗碎)共煎一大盅溫服。
方解 人參為補氣主藥,實兼具上升之力。喻嘉言謂。“氣虛欲上脫者專用之轉(zhuǎn)氣高不返。”是以凡喘逆之證,皆不可輕用人參,惟重用赭石以引之下行,轉(zhuǎn)能納氣歸腎,而下焦之氣化,遂因之壯旺而固攝。此方中人參、赭石并用,不但欲導(dǎo)引肺氣歸腎,實又因其兩尺脈虛,即借以培補下焦之氣化也。
效果 將藥連服十余劑,雖勞動亦不作喘。再診其脈,左右皆調(diào)和無病,兩尺重按不虛,遂將赭石減去二錢,俾多服以善其后。
9.肺勞喘嗽兼不寐證
天津于姓媼,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 夜間因不能寐,心中常覺發(fā)熱,久之,則肺臟受傷,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證候 素本夜間不寐,至黎明時始能少睡。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盛,且復(fù)作喘,不能安臥,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因之心中發(fā)熱益甚,懶于飲食,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兩旬之間大形困頓,屢次服藥無效。其脈左部弦而無力,右部滑而無力,數(shù)逾五至。
診斷 此真陰虧損,心腎不能相濟(jì),是以不眠。久則心血耗散,心火更易妄動以上鑠肺金,是以咳嗽有痰作喘。治此證者,當(dāng)以大滋真陰為主,真陰足則心腎自然相交,以水濟(jì)火而火不妄動;真陰足則自能納氣歸根,氣息下達(dá),而呼吸自順。且肺腎為子母之臟,原相連屬,子虛有損于母,子實即有益于母,果能使真陰充足,則肺金既不受心火之鑠耗,更可得腎陰之津潤,自能復(fù)其清肅下行之常,其痰涎咳嗽不治自愈也。若更輔以清火潤肺化痰寧嗽之品,則奏效當(dāng)更捷矣。
處方 沙參(一兩) 大枸杞(一兩) 玄參(六錢) 天冬(六錢)生赭石(五錢軋細(xì)) 甘草(二錢) 生杭芍(三錢) 川貝母(三錢) 牛蒡子(一錢搗碎)生麥芽(三錢) 棗仁(三錢炒搗) 射干(二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fù)診 將藥連服六劑,咳喘痰涎愈十分之八,心中已不發(fā)熱,食欲已振,夜能睡數(shù)時,大便亦不甚燥。診其脈至數(shù)復(fù)常,惟六部重按仍皆欠實,左脈仍有弦意。擬再峻補其真陰以除病根,所謂上病取諸下也。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枸杞(一兩) 遼沙參(八錢) 生懷地黃(六錢)熟懷地黃(六錢) 甘草(二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xì)) 凈萸肉(四錢)生杭芍(三錢) 生麥芽(三錢) 生雞內(nèi)金(針半黃色的搗)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 將藥連服二劑,諸病皆愈,俾用珠玉二寶粥常常當(dāng)點心服之,以善其后。
或問 兩方中所用之藥,若滋陰、潤肺、清火、理痰、止嗽諸品,原為人所共知,而兩方之中皆用赭石、麥芽,且又皆生用者其義何居?答曰:胃居中焦,原以傳送飲食為專職,是以胃中之氣,以息息下行為順,果其氣能息息下行,則沖氣可阻其上沖,膽火可因之下降,大便亦可按時下通,至于痰涎之壅滯,咳嗽喘逆諸證,亦可因之降序,而降胃之藥,固莫赭石若也。至于麥芽,炒用之善于消食,生用之則善于升達(dá)肝氣。人身之氣化原左升右降,若但知用赭石降胃,其重墜下行之力或有礙于肝氣之上升,是以方中用赭石降胃,即用麥芽升肝,此所以順氣化之自然,而還其左升右降之常也。
10.肺病咳嗽吐血
天津張××,年二十六歲,得肺病咳嗽吐血。
病因 經(jīng)商勞心,又兼新婚,失于調(diào)攝,遂患勞嗽。繼延推拿者為推拿兩日,咳嗽分毫未減,轉(zhuǎn)添吐血之證。
證候 連聲咳嗽不已,即繼以吐血。或痰中帶血,或純血無痰,或有咳嗽兼喘。夜不能臥,心中發(fā)熱,懶食,大便干燥,小便赤澀。脈搏五至強,其左部弦而無力,右部浮取似有力,而尺部重按豁然。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潞參(三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xì)) 生懷地黃(六錢)玄參(六錢) 天冬(五錢) 凈萸肉(五錢) 生杭芍(四錢) 射干(二錢) 甘草(二錢)廣三七(二錢軋細(xì))藥共十一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服其余一半。
復(fù)診 此藥服兩劑后,血已不吐,又服兩劑,咳嗽亦大見愈,大小便已順利,脈已有根,不若從前之浮弦。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潞參(三錢) 生赭石(六錢軋細(xì)) 生懷地黃(六錢)大甘枸杞(六錢) 甘草(二錢) 凈萸肉(五錢) 沙參(五錢)生杭芍(二錢) 射干(二錢) 廣三七(錢半軋細(xì))藥共十一味,將前十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半,至煎渣重服時,再送其余一半。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諸病皆愈,脈已復(fù)常,而尺部重按仍欠實。遂于方中加熟懷地黃五錢,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11.肺病咳吐膿血
天津葉××,年三十二歲,得肺病咳吐膿血。
病因 其未病之前數(shù)月,心中時常發(fā)熱,由此浸成肺病。
證候 初覺發(fā)熱時,屢服涼藥,熱不減退,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后則漸生咳嗽,繼則痰中帶血,繼則痰血相雜,又繼則膿血相雜。診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長,皆重按頗實。
疹斷 此乃伏氣化熱,竄入陽明之腑。醫(yī)者不知病因,見其心中發(fā)熱,而多用甘寒滯膩之品,稽留其熱,俾無出路。久之,上熏肺部,至肺中結(jié)核因生咳嗽,潰爛遂吐膿血,斯必先清其胃腑之熱,使不復(fù)上升熏肺而后肺病可愈。特是,此熱為伏氣之熱所化,原非輕劑所能消除,當(dāng)先投以治外感實熱之劑。
處方 生石膏(兩半搗細(xì)) 大潞參(三錢) 生懷山藥(六錢) 天花粉(六錢) 金銀花(四錢) 鮮蘆根(四錢) 川貝母(三錢) 連翹(二錢) 甘草(二錢) 廣三七(二錢軋細(xì))藥共十味,將前九味煎湯一大盅,送服三七末一錢,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余一錢。
方解 此方實仿白虎加人參湯之義而為之變通也。方中以天花粉代知母,以生山藥代粳米,仍與白虎加人參湯無異,故用之以清胃腑積久之實熱。而又加金銀花、三七以解毒,蘆根、連翹以引之上行,此肺胃雙理之劑也。
復(fù)診 將藥連服三劑,膿血已不復(fù)吐,咳嗽少愈,大便之干燥,小便之短赤亦見愈。惟心中仍覺發(fā)熱,脈象仍然有力,擬再投以清肺瀉熱之劑。
處方 天花粉(八錢) 北沙參(五錢) 玄參(五錢) 鮮蘆根(四錢) 川貝母(三錢) 牛蒡子(三錢搗碎) 五味子(二錢搗細(xì)) 射干(三錢) 甘草(二錢軋細(xì))藥共九味,將前八味煎湯一大盅,送服甘草末一錢,至煎渣再服時,仍送服余一錢。方中五味子,必須搗碎入煎,不然則服之恒多發(fā)悶;方中甘草,無論紅者黃者,皆可用至軋之不細(xì)時,切忌鍋炮,若炮則其性即變,非此方中用甘草之意矣。用此藥者,宜自監(jiān)視軋之,或但羅取其頭次所軋之末亦可。
效果 將藥連服五劑,諸病皆愈,惟心中猶間有發(fā)熱之時,脈象較常脈似仍有力。為善后計,俾用生懷山藥軋細(xì),每用七八錢或兩許,煮作茶湯,送服離中丹錢許或至錢半(多少宜自酌),當(dāng)點心用之。后此方服閱兩月,脈始復(fù)常,心中亦不復(fù)發(fā)熱矣。離中丹為愚自制之方,即益元散方以生石膏代滑石也。蓋滑石宜于濕熱,石膏宜于燥熱,北方多熱而兼燥者,故將其方變通之,凡上焦有實熱者,用之皆有捷效。
或問 伏氣化熱,原可成溫,即無新受之外感,而忽然咸溫病者是也。此證伏氣所化之熱,何以不成溫病而成肺病?答曰:伏氣之侵人,伏于三焦脂膜之中,有多有少,多者化熱重,少者化熱輕,化熱重者當(dāng)時即成溫病,化熱輕者恒循三焦脂膜而竄入各臟腑。愚臨證五十年,細(xì)心體驗,知有竄入肝膽病目者,竄入腸中病下痢者,有竄入腎中病虛勞者,竄入肺中病咳嗽久而成肺病者,有竄入胃中病吐衄而其熱上熏亦可成肺病者,如此證是也。是以此證心中初發(fā)熱時,醫(yī)者不知其有伏氣化熱入胃,而泛以涼藥治之,是以不效,而投以白虎加人參湯即隨手奏效。至于不但用白虎湯而必用白虎加人參湯者,誠以此證已閱數(shù)月,病久氣化虛損,非人參與石膏并用,不能托深陷之熱外出也。
12.肺病咳吐痰血
天津喬××,年三十余,得咳吐痰血病。
病因 前因偶受肺風(fēng),服藥失宜,遂息咳嗽,咳嗽日久,繼患咳血。
證候 咳嗽已近一年,服藥轉(zhuǎn)浸加劇,繼則痰中帶血,又繼則間有嘔血之時,然猶不至于傾吐。
其心中時常發(fā)熱,大便時常燥結(jié),幸食欲猶佳,身形不至羸弱,其脈左部近和平,右部寸關(guān)俱有滑實之象。
診斷 證脈合參,知系從前外感之熱久留肺胃,金畏火刑,因熱久而肺金受傷,是以咳嗽;至于胃腑久為熱鑠,致胃壁之膜腐爛連及血管,是以嘔血;至其大便恒燥結(jié)者,因其熱下輸腸中,且因胃氣因熱上逆失其傳送之職也。治此證者,當(dāng)以清肺胃之熱為主,而以養(yǎng)肺降胃之藥輔之。
處方 生石膏(二兩細(xì)末) 粉甘草(六錢細(xì)末) 鏡面朱砂(二錢細(xì)末)共和勻每服一錢五分。
又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八錢軋細(xì)) 天冬(六錢) 玄參(五錢) 沙參(五錢) 天花粉(五錢) 生杭芍(四錢) 川貝母(三錢) 射干(二錢) 兒茶(二錢) 甘草(錢半) 廣三七(二錢軋細(xì))共藥十二味,將前十一味煎湯送服三七一錢,至煎渣再服時再送服一錢。每日午前十點鐘服散藥一次,臨睡時再服一次,湯藥則晚服頭煎,翌晨服次煎。
效果 服藥三日,咳血吐血皆愈。仍然咳嗽,遂即原方去沙參加生百合五錢、米殼錢半,又服四劑,咳嗽亦愈,已不發(fā)熱,大便已不燥結(jié)。俾將散藥惟頭午服一次,又將湯藥中赭石減半,再服數(shù)劑以善后。
(二)氣病門
1.大氣下陷兼小便不禁
天津陳××,三十五歲,于孟冬得大氣下陷兼小便不禁證。
病因 稟賦素弱,恒覺呼吸之氣不能上達(dá),屢次來社求診,投以拙擬升陷湯,即愈。后以出外勞碌過度,又兼受涼,陡然反復(fù)甚劇,不但大氣下陷,且又小便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