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 女科百問
- 齊仲甫
- 4996字
- 2015-12-26 17:57:41
竹瀝湯。療妊娠常苦煩悶。此子煩也。
竹瀝(二合) 防風(三兩) 黃芩(三兩) 茯苓(四兩) 麥門冬(三兩)上為飲子。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
第六十九問何謂子嗽
答曰。肺主氣。外合皮毛。風寒外感入射于肺。故為咳也。有涎者謂之嗽。無痰者名曰咳。
夫五臟六腑。俱受氣于肺。各以其時。感于寒而為病也。秋則肺受之。冬則腎受之。春則肝受之。夏則心受之。長夏則脾受之。長夏者。夏末秋初也。諸藏不已。各傳于腑也。妊娠而嗽者。謂之子嗽。久而不已。則傷胎。
天門冬湯。治惡熱咽燥。脈數咳嗽。甚則咯血。
天門冬(半兩) 紫菀 知母(各一兩) 桑白皮 五味子 桔梗上為飲子。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有血者。加阿膠半兩。大便澀而喘者。
加葶藶半兩。
百合散。治妊娠咳嗽。心胸不利。煩悶不欲飲食。
百合 紫菀 麥門冬 桔梗 桑白皮(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上為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入竹茹一分。煎八分。去滓。入蜜半匙。更煎三四沸方可。
不拘時候溫服。
緩息丹。治肺氣不調。痰壅咳嗽。上氣喘滿。咳嗽唾痰沫。日夕不安止。
半夏曲(二兩半夏湯洗七次研成末姜汁和候干再為末姜汁再和共七八次取吃之不辣為度) 橘紅(五錢) 天門冬(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尖別研成霜)上三味為末。次拌研細杏仁霜。煉蜜和。每兩分十五丸。每服一丸。隨津調之。食后服。
第七十問何謂胸痹
答曰。胸痹者。繇寒氣客于臟腑。氣上沖心。胸下 如滿。噎塞習習痹痛。飲食不下。謂之胸痹也。脾胃漸弱。乃至斃人。妊婦為患。亦損傷胎也。
枳實理中湯丸。治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可近。
白茯苓 人參(各二兩) 枳實(十六片) 干姜(炮) 白術(各二兩) 甘草(炙二兩)上為細末。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而開。渴者加栝蔞根二兩。下痢者加牡蠣二兩。
桔梗枳殼湯。治痞氣胸滿欲絕。
枳殼 桔梗(湯洗去穣各一兩)上銼麻豆大。分二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沉香理氣湯。治氣滯不和。胸膈虛痞。
丁香 檀香 木香(各半兩) 藿香(二兩) 甘草(二兩) 砂仁(半兩) 白豆蔻(一兩用仁)沉香 烏藥 人參(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一字。沸湯點服。不拘時。
調氣丸。治氣道不順。胸膈壅塞。
青皮(炒) 陳皮(炒) 木香(各一兩不見火)上各銼碎。用牽牛末四兩炒。牽牛末焦黃。篩去不用。以三味為細末。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湯送下。
第七十一問何謂子癇
答曰。風是四時八方之氣。常以冬至日候之。風從其方來者。長養萬物。不從其方來者。乃名虛邪賊風。體虛之人中之者。隨其虛而為病也。夫五臟六腑之俞。皆在于背。臟腑既虛。
則邪乘虛而入傷。隨其臟腑所感而發。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難治。若傷太陽之經。復遇寒濕相搏。口噤背強。名之曰 。故妊娠而發者。悶冒不識人。須臾則醒。醒而復發。名曰子癇。又名子冒。久則變成 。妊娠忽悶。眼直不識人。須臾醒。醒復發似不醒者。名曰 病。亦號子癇。亦號子冒。以葛根湯。若有竹近可速辦。當先作竹瀝湯。其竹遠不可即辦者。
當先辦葛湯。此二物偏療諸 。絕可以起死也。小兒忽癇 。與金瘡療之亦驗。作竹瀝法于后。
取新伐青淡竹斷之。除兩頭節。作片。以磚并側。令竹兩頭虛。布列其上。燒中央兩頭汁出。以器盛之取服。
葛根湯。療妊娠臨月。因發風 。忽悶憒不識人。吐逆睡少醒復發。名為子癇。
貝母 葛根 牡丹皮(去心) 防己 防風 當歸 芎 肉桂(取肉) 白茯苓 澤瀉 甘草(炙各二兩) 獨活 石膏 人參上件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其貝母令人易產。若未臨月者。以升麻代之。忌海藻菘菜物。
第七十二問胎痿過年不產又兩胎一死一生
答曰。陽施陰化。精盛有余者。則成二胎。脈經云。左右脈俱疾為二子。又云。俱沉實。猥生二男。俱浮大。猥生二女。且胎之在胞。以氣血滋養。若寒溫節適。血氣強盛。則無傷。
若冷熱失宜。氣血損弱。則胎痿燥而不育。或過年久而不產。若雙胎遇寒。經養不周。故偏夭傷。候其胎上冷。是胎已死。如雞乳子。熱者為祿。寒者多渴。正謂此也。
干地黃丸。治妊娠氣血虛弱。胎氣不長。
熟地黃(一兩) 芎 白茯苓 人參 當歸(各五分) 柴胡(半兩) 刺薊 桑寄生(各半兩)濃樸(一兩) 龍骨 阿膠(各三分) 白石脂(三分) 黃 (半兩) 甘草(一分炙)上為細末。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粥飲湯送下。不拘時。
雄黃丸。治妊娠是鬼胎。致腹中黑血數下。腹痛。
雄黃(細研) 累臼(去毛一本鬼臼去心) 莽草 丹砂(細研) 巴豆(去皮心細) 獺肝(炙黃各半兩) 蜈蚣(一枚炙黃) 蜥蜴(一枚炙黃)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如桐子大。空腹溫酒下二丸。日進二服。服后當下痢。如不痢加至三丸。初下清水。次下蟲如馬尾狀無數。
病極者下蛇蟲。或如蝦卵雞子。或如白膏。或如豆汁。其病悉愈。
白術散。調補沖任。扶養益血。保和胎臟。
牡蠣(三分) 白術(四分) 芎 (四分) 川椒(去目炒三分)療妊娠兩兒。腹中一死一活。令死者出。生者安。此方神驗萬不失一。
蟹爪(一升) 甘草(二尺炙) 阿膠(三兩)上以東流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三升。內納膠令烊。頓服。不能頓服分再服。若人困。拗開口下。藥入即活。煎藥宜向東。以茅葦薪煮之。
第七十三問妊娠墮胎或血出不止或血不出
答曰。血寒則凝。溫則散。墮胎損經。血出不止有二。一則因熱而流散。二則血氣虛而不斂。瀉血多者。必煩悶而死。或因風冷墮胎者。血冷相搏。氣虛逆上。則血結不出。搶上攻心。則煩悶。亦多致死。當溫經逐寒。其血自行也。膠艾湯。治勞傷血氣。沖任虛損。月水過多。淋瀝漏下。連日不斷。臍腹疼痛。及妊娠將攝失宜。胎動不安。腹痛下墜。或勞傷胞絡。胞阻漏血。腰痛悶亂。或因損動。胎上搶心。奔沖短氣。及因產乳。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淋瀝不斷。延引日月。漸成羸瘦。
阿膠 芎 甘草(各二兩炙) 當歸 艾葉(微炒各三兩) 熟地 白芍(各四兩)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六分。煎八分。去滓稍熱服。空心日服三次。甚者連夜并服。
伏龍肝散。治血氣勞傷。沖任脈虛。經血非時忽然崩下。或成豆汁。或成片。或五色相雜。
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干。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
伏龍肝(一兩 口土) 熟地(二兩) 甘草(炙半兩) 芎 (二兩) 肉桂(半兩) 當歸(炒三分) 干姜(炮三分) 艾葉(微炒二兩) 赤石脂(一兩) 麥門冬(一兩)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盞半。棗三枚。煎八分。去渣溫服。食前。
當歸散。治妊娠猝驚奔走。或從高墜下。腹痛下血不止。
當歸(一兩半炒) 阿膠(二兩搗碎令黃色) 艾葉(炒一兩) 芎 (一兩)上為飲子每服四錢。水盞半。煎至六分。次入生姜汁一匙。地黃汁半合。馬通汁半合。更煎三兩沸。去渣溫服。不拘時。
第七十四問何以謂之子淋
答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與膀胱為合。男子以臟精。女子以系胞。啟玄子云。強于作用。故曰作強。造化形容。故曰伎巧。在女則當伎巧。在男則正當作強。天淋者。腎虛膀胱熱也。腎虛不能制水。則小便數也。客熱乘膀胱。則水行澀。澀而且數。淋瀝不宣。妊娠之人。系胞于腎。腎患虛熱成淋。故謂子淋也。
治療妊娠患子淋。小便數而少。或熱痛酸疼。
地膚草(三兩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療妊娠患子淋。宜地膚湯。
地膚草 車前子(各三兩) 知母 黃芩 赤茯苓 赤芍 枳實(炙) 升麻 通草 甘草(炙各二兩)上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或無地膚。葵根汁亦妙。
石韋散。治產后小便淋瀝溺血。
石韋(去毛) 榆白皮 木通(各一兩) 黃芩(三錢) 赤芍 葵子(各半兩)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盞半。入生地黃一分。煎六分。去滓。日三四服。
第七十五問小便或有利者或有不通
答曰。小腸為盛受之府。膀胱乃州都之官。啟玄子云。位當孤府。故謂都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則能泄注也。或受熱滲于脬。脬屈擗而系轉。故使小便不通利也。
或腎胞有冷。不能溫制于水道。故小便日夜十數行。甚者至于亂夢恍惚。寒者宜大建中湯蓯蓉丸。熱者琥珀散。方見指迷方。
萆 丸。益腎固氣。小便頻數。
萆 (青鹽三銖水半盞煮熟秤取半兩) 金毛狗脊(炮三分) 益智子(捶碎鹽炒半兩) 肉蓯蓉(一兩切焙) 菟絲子(半兩酒浸研) 巴戟(半兩) 杜仲(麩炒半兩) 黃 (一錢)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淡鹽湯米湯下。冬葵子散。治妊娠胎不安。
小便淋瀝。小肚疼痛。
冬葵子(炒) 柴胡 桑白皮 赤茯苓 赤芍 當歸(各等分)上為 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蔥白七寸。煎七分。去滓溫服。車前子散。除下焦留熱。小便不通。淋瀝作痛。
車前子 檳榔 木通 陳皮 赤芍 赤茯苓 當歸 滑石 石韋(炙去毛各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以利為度。未利者再服。食前。忘憂散。治心經蓄熱。小便赤澀不通。淋瀝作痛。
琥珀(不拘多少)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濃煎萱草根湯調下。食前。
第七十六問大便或利或秘
答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獨受陰陽之濁。化其糟粕。傳不潔之道。若三焦不調。
臟腑不和。受熱則津液竭燥。腸胃痞澀。大便不通。有寒則腹痛腸鳴。水谷并下。故熱則宜清而通之。寒則宜溫而固之。
建中散。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涎。
逆噫氣。吞酸。腸鳴泄痢。水谷不化。肢體倦怠。不思飲食。
青皮(一本無青皮) 棗子(一斤) 濃樸(一斤) 甘草 半夏(湯泡洗浸五兩) 陳皮(八兩) 干姜(炮五兩)以上六味。用水三斗煮。令水盡焙干。
人參(去蘆一兩) 藿香(一兩) 訶子(炮取二兩) 白術(一兩) 白茯苓(一兩) 草豆蔻(去皮一兩)上為飲子。每服二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溫服。食前。
四味換腸丸。治便下覺臟腑疼痛。泄痢飲食不美。因多思所致。或寒氣積。遂成其痢。(一名白術止痢丸)白術(三分) 訶子(炮去復選肉三分) 肉豆蔻(三分) 鐘乳粉(一兩)上為細末。入鐘乳粉拌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送下。止進三兩服便效。
熱者。服四順飲子。治大便不通。面赤身熱。
大黃 白芍 甘草 當歸(各等分)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麻仁丸。治腸中受風。津液燥少。往往大便秘。
麻仁(去皮研二兩) 枳實(四兩麩炒) 白芍(四兩) 大黃(四兩炮) 濃樸(二兩) 杏仁(二兩)上為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二十丸。未通。加至三十丸。
寒者。理中湯。治腸胃冷熱濕。泄瀉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鳴。及傷時氣。里寒外熱。霍亂吐痢。手足厥冷。胸脾心疼。逆氣結氣。并皆治之。
人參 甘草 白術 干姜(炮各二兩) 肉豆蔻 砂仁(各二兩)上為飲子。每服三錢。水盞半。煎一盞。去滓熱服。食前。
煮樸丸。治臟寒泄痢。
北棗(半斤) 川芎(四兩) 生姜(切片四兩)以上三味。水三碗煎干。將生姜濃杵爛。入棗肉一處。再杵令細。以麻油涂手。擔如小錢。
慢火焙干。入后藥。
蒼術(米泔浸) 茴香(炒) 甘草(炙) 官桂(去皮新者) 神曲 麥 (炒凈秤) 莪術(煨各四兩) 砂仁 良姜(炒各二兩) 肉豆蔻(煨二兩) 丁香(一兩) 川姜(二兩)上為細末。水煮薄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米飲湯下。不拘時。
豆蔻橘紅散。溫脾養胃。消谷嗜食。
丁香 木香(一兩) 白豆蔻(仁) 人參 白術 濃樸 神曲 干姜(炮) 半夏曲(炒) 陳皮(去白) 藿香葉(去土)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第七十七問妊娠至八九個月兩腳俱腫
答曰。妊娠至八九月腿腳腫者。不可為水病治之。恐導其真氣。見此狀者。
則知其易產也。蓋胞藏水血俱多。不致胎燥。故云易產也。當服順氣滑胎之藥。若初妊而腫者。是水氣過多。兒未成體恐壞胎也。
枳殼散。養胎氣。安和子臟。治胎中一切惡疾。能令胎滑易產。
枳殼(去穣炒四兩) 甘草(炙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服。空心。入月日進三服。
榆白皮湯。滑胎易產。治妊娠曾因漏胎去血。臨產驚動太早。產未至。穢露先下。致胎胞干燥。臨產艱難。
冬葵子(一兩) 木通(半兩) 榆白皮(一兩) 瞿麥(一兩) 牛膝(去苗酒浸焙) 大麻仁(去殼各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救生散。安胎益氣易產。
人參 訶子(濕紙裹煨熟去核) 陳皮(炒) 白術(炒) 大麥肉(炒) 神曲(炒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入月加一倍。用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溫服。服之能令兒緊小。乳母無患。
第七十八問妊娠十月將養之法
答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血氣和調。陽施陰化也。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所謂妊者。陽既授始。陰妊之也。娠則以時而動。故曰妊娠也。妊娠一月。名始胚。飲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麥。無食腥辛。是謂正才。妊娠一月。足厥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厥陰內屬于肝。肝主于筋及血。一月之時。血行痞澀。不為力事。寢心安靜。無令恐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