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另研) 人參 甘草(各三兩)上為細末,以三年陳米醋三升,置瓷器中,以竹片作準,每入一升作一刻,先入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或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服后,下如雞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下后,忌風冷,宜軟粥將息。
妙香丸(局方) 治久年陳積。(方見火門。)導氣枳殼丸 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逆氣上攻。分氣逐風,功莫盡述。
枳殼(去穣麩炒) 木通 青皮 陳皮(并去白) 桑白皮(炒) 萊菔子(炒) 白丑(炒) 黑丑(炒) 莪術(煨) 茴香(炒) 京三棱(炮)上各等分,為細末,姜汁調面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橘皮湯下。
木香三棱丸(河間) 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榮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惡心,飲食不化,脅肋疼痛。無問久新,并皆治之。
青木香 破故紙 茴香 黑丑 甘遂 芫花 大戟 京三棱 蓬莪術(炮) 川楝子 葫蘆巴 巴戟(以上各一兩)巴豆(不去油,二分) 陳倉米(三合,與巴豆一處同炒黑) 砂仁(一兩五錢)上細切,用好米醋二升,除砂仁、木香外,余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內煮,醋盡干為度,同木香、砂仁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食后服,看虛實大小加減丸數,隨湯水任下。
草豆蔻丸(東垣) 治酒積,或傷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麩裹煨) 白術(各一兩) 大麥 神曲(各炒) 黃芩(炒) 半夏(各五錢,湯炮七次) 枳實(炒,二兩) 陳皮 青皮 干生姜(各二錢,炒) 炒鹽(五錢)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下。
愚按:此方乃飲酒過度,恣食寒涼之物,有 癖積飲在胸腹間作痛者之所宜也。
肥氣丸 治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復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 瘧,連歲不已。
濃樸(姜制,五錢) 黃連(七錢) 柴胡(二兩) 川椒(四錢,炒,去合口者) 巴豆霜(五分) 干姜(泡,五分) 川烏(炮,二分) 皂角(去皮弦,炙,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五分) 廣莪術(炮,二錢五分) 人參(二錢五分) 甘草(炙,三錢) 昆布(酒洗,二錢五分)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諸藥共為極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起加服之,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伏梁丸(東垣) 治心之積,名曰伏粱,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黃連(一兩五錢) 濃樸(姜制) 人參(各五錢) 黃芩(三錢,炒) 桂枝(一錢) 干姜(炮) 菖蒲 巴豆霜(各五分) 紅豆蔻(二分) 川烏頭(炮,五分) 茯神 丹參(炒,各一錢)上件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巴豆霜旋入末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黃連湯下。
痞氣丸(東垣) 治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復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
濃樸(姜制,四錢) 黃連(八錢) 吳茱萸(三錢) 黃芩(二錢,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參(去蘆) 澤瀉(各一錢) 川烏(炮,五分) 川椒(五分,炒) 茵 (酒炒) 干姜(炮) 砂仁(各一錢半) 白術(二分)巴豆霜(四分) 桂皮(四分)上件,除巴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旋入外,同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湯下。
息奔丸(東垣) 治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復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濃樸(姜制,八錢) 黃連(炒,一兩三錢) 干姜(炮) 白茯苓(去皮) 川椒(炒,去合口者) 紫菀(各一錢五分) 川烏(炮) 桔梗(去蘆) 白豆蔻(去殼) 陳皮(去白) 京三棱(醋煮) 天門冬(去心,各一錢)人參(二錢) 青皮(五分,去白) 巴豆霜(四分)上件,除茯苓、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同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姜湯送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濃樸,減黃連四分之一。
奔豚丸 治腎之積,名曰奔豚,發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結七疝,女人瘕聚帶下。
濃樸(姜制,七分) 黃連(五錢,炒) 白茯苓(去皮) 澤瀉 菖蒲(各二錢) 川烏(炮) 丁香(各五分)苦楝(酒煮,三錢) 玄胡索(一錢五分,炒) 全蝎(去毒尾) 附子(炮) 獨活(各一錢) 肉桂(一分,去粗皮) 巴豆霜(五分)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為末旋入外,共為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淡鹽湯下,服如上法。
虛損
論《內經》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又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志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皆虛損之所由也。《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損自上而下,一損損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心,血脈虛少,不能榮于臟腑,婦人則月水不通,三損損于胃,飲食不為肌膚,治宜以辛甘淡,過于胃則不可治矣。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損自下而上,一損損于腎,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損損于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于脾,飲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過于脾則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損而色弊,腎肝損而形痿。《難經》曰: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是皆虛損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學人詳之。
脈法《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
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脈小者,血氣俱少。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脈沉小遲者,脫氣。又曰:血虛,脈大如蔥管。又曰:脈大而芤者,脫血。
方法丹溪曰:天為陽而運于地之外,地為陰而居乎天之中,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于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氣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又曰: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陰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菽果菜,出于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食人補陰之功,非醯醬烹飪調和偏濃之味,出于人為者也。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善攝生者,不可謂味以補精,而遂恣于口腹,以自速其禍也。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溫,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藥佐輔,名曰溫補,豈理也哉。
又曰:人年老或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于飛越,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借水谷之陰,故羈縻而定耳。
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胃得溫而食進,故亦暫可。夫質有濃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寧稍遲,計出萬全,溫劑補虛,決不敢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丹溪治老人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術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秋冬加當歸身,倍生姜,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小水之長若舊乃止,此老人養生之捷法也。(此丹溪養母之方也。)四君子湯(局方) 治氣虛。
人參(一錢五分)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煎。如自汗或小水利者,去茯苓,加黃 二錢。無汗、小水不利者,只根據本方。
四物湯(局方) 治血虛。
川歸(二錢) 川芎 芍藥(各一錢五分) 熟地黃(二錢)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春倍川芎,夏倍芍藥,秋倍地黃,冬倍當歸。
八物湯 治氣血兩虛。
四君子合四物湯共為一劑,如上法加減煎服。
六君子湯 治氣虛挾痰。(方見 逆門。)十全大補湯(局方) 治氣血俱虛而挾寒者。
人參 黃 甘草 白茯苓 當歸 白術 白芍藥 肉桂 熟地黃 芎 (各等分)上細切,每服一兩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二大盞,煎至─盞,溫服。(加減法宜詳前論。)大補陰丸 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拌,新瓦上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拌濕炒,各四兩) 熟地黃(須用懷慶者佳。酒洗焙干用) 龜板(酥炙黃,各六兩)上為細末,豬脊骨髓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鹽湯下。
補陰丸(一名虎潛丸)(丹溪)黃柏(半斤,如前制) 知母(去毛,酒制炒) 熟地黃(各三兩) 龜板(酥炙,四兩) 白芍藥(煨) 陳皮 牛膝(各二兩) 虎脛骨(一兩) 瑣陽(酥炙) 當歸(各一兩五錢)上為細末,酒煮羯羊肉為丸,鹽湯下。冬,加干姜五錢。
加味虎潛丸(丹溪)人參 黃 芍藥(煨) 黃柏(鹽酒炒) 當歸(酒洗) 山藥(各一兩) 瑣陽(酥炙) 枸杞子 虎脛骨(酥炙) 菟絲子(鹽酒浸三宿,細研焙干,入諸藥再研) 龜板(酥炙) 破故紙(炒) 杜仲(姜汁拌炒絲斷) 五味子(各七錢五分) 牛膝(去蘆,酒洗,二兩) 熟地黃(四兩)上為細末,煉蜜和豬脊骨髓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酒或姜鹽湯下。
滋陰大補丸(丹溪)川牛膝(去蘆) 山藥(各一兩五錢) 杜仲(姜汁拌炒絲斷)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蓯蓉(酒浸洗新瓦上焙干)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茴香(炒) 遠志(去心,甘草同煮,各一兩)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錢) 熟地黃(二兩)上為細末,紅棗肉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鹽湯或溫酒空心下。與上虎潛丸相間服之,佳。所謂補陰和陽,生血益精,潤肌膚,強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溫而不熱,非達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議于斯也。
補腎丸(丹溪)黃柏 龜板(各二兩) 杜仲(各根據前制) 牛膝 陳皮(各二兩) 干姜(五錢,冬加) 五味子(二錢,冬用一兩)上為細末,姜汁糊或酒糊為丸服,溫酒或白湯空心下。
補天丸紫河車(一具,即產孩胞衣也。古方不分男女。世傳男用女胎、女用男胎者,俱以初胎者為勝,似為有理。若不可得,但求肥盛無病婦人者,俱可用。初取得,長流水洗凈,去筋膜,以篾籠盛之,外以紙糊,使不泄氣,焙干,要用時,以米醋浸一宿,焙干用)上以前補腎丸藥為末,同河車再研極細,酒糊為丸。或新取紫河車蒸熟,同前藥末搗爛為丸亦可。
虛勞者,當以骨蒸藥佐之。一云: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
一方 用側柏葉、烏藥葉,俱以酒浸,九蒸九曝,亦同紫河車為丸,名補腎丸。
六味地黃丸(局方) 治腎經虛損,久新憔悴,盜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證。
干山藥 山茱萸(去核,各四兩) 澤瀉(去毛)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人參固本丸(局方)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二兩) 人參(去蘆,一兩) 熟地黃(二兩)上各焙干,同磨為末,勿犯鐵器,煉蜜為丸。或只以天門冬、熟地黃二味,量酒浸搗膏,同三味末,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鹽湯下。忌蘿卜。
人參膏(丹溪)人參一味,不拘多少,去蘆細切,量水于銀石器內,慢火煎如稠餳,瓷器盛貯,每服一、二匙,白湯點服。
補中益氣湯(東垣) 治飲食失節,勞役所傷,暴傷元氣,惡寒發熱,證似傷寒者。(方見內傷門。)益胃升陽湯(東垣) 血脫益氣,古圣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發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殊不知甘能生血,從陽而引陰也,故先理胃氣,蓋人之身谷為寶也。
柴胡 升麻(各二分五厘)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 陳皮(各五分) 人參(久嗽不用) 炒神曲(各七分五厘) 黃 (一錢,蜜炙) 白術(一錢五分) 生黃芩(二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如腹中痛,每服加白芍藥五分,中桂二分。如渴或口燥,加葛根三分。
附湯(嚴氏) 治陰虛氣弱,虛汗大出不止,肢體倦怠。
川附子(炮) 黃 (蜜炙,各二錢)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參附湯(嚴氏) 治真陽虛乏,上氣喘息,自汗盜汗,短氣,頭旋眼花。
人參(五錢) 川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上細切,分作三服,加姜水煎,溫服。
茯神湯(濟生) 治六脈虛軟,咳則心痛,喉仲介介,或腫或痛。
茯神 人參 遠志 通草 麥冬(去心) 黃 (蜜炙) 桔梗(各六分) 甘草 五味子(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補氣湯(瑞竹堂方) 治氣虛,脈浮而軟,怔忡無時。
黃 (二分,一本作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 桔梗(去蘆,各七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延壽丹(千金) 治諸虛百損,怯弱欲成癆瘵,及大病后虛損不復。凡人于中年后常服,可以卻疾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