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墓志銘 (1)

  • 震川先生集
  • 歸有光
  • 4779字
  • 2015-12-26 17:55:22

抑齋先生夏君墓志銘

君諱集,字思成。曾祖諱日囗永,太常寺卿;祖諱鉞,承事郎:父諱景清,太學生。太常公以善書受知長陵,在內閣三十余年,文雅風流,稱于當世。其子孫富貴,多綺紈之習。

君生時,夏氏猶盛,其后中微,君獨守寒素,為諸生。兄弟有爭產訟,官訊其狀,判歸君。君曰:「兄弟以爭,而吾獨何忍饗之?」固辭不受。御史試高等,當補廩,忽遘疾,曰:「吾病不能事事,何可虛受學官廩米耶?」遂以病告,使其次補之。姊寡,撫教其甥盛化,化后成立,為縣學生,聚徒數百人,鄉里稱君之高誼。

君屢試不第,即移疾不出。扁所居曰抑抑齋,學者稱為抑齋先生。君少以多病,遂精醫理。為人診治,不責其謝,貧者至遺以菜米,人以故多懷之。太常公賜墓至今百余年,宰木森然,君率子弟歲時封植之,以無傾圮。

有光祖母,承事之女,而君之姑也。世父及先人,與君為親中表兄弟。有光少為學生,猶及見其皆在學宮,相隨雁行逡逡然,可以見盛世長者之風。先人長君五年,皆以是年卒。悲夫!世愈囂競,而前輩遠矣。

君卒,嘉靖壬戌正月庚子也,年七十有三。配王氏,應城縣知縣永之孫女,有慈儉之德。后君四年,八月丙子卒,年七十有八。以隆慶庚午十二月甲寅,葬祖塋之右。王孺人祔。子男三:紹貞、從吾、從昌,皆學生。女五。孫男七。孫女六。曾孫男三。族子禴狀君行事,而來請銘。銘曰:

百里之縣,公卿代有。富貴而文,夏公最久。生是名家,尚有典刑。佩服儒者,誦法六經。于維夏公,帝錫之墳。陪以四世,稱其后昆。

王府君墓志銘王氏,河南安陽人。元季有諱安貞者,知昆山州,始為昆山人。君諱可能,字體中。大父,封永康知縣,諱詁。父,云南右布政使,諱秩。君其第四子也。云南公兵備江西,搗華林、大帽諸山賊有功,寧王心憚之,深相結納。嘗呼公幼子入,抱置膝上,許以郡主妻之,公遜辭以免。其后邀君為宴,張樂陳百戲。君時年十五六,美姿容,王欲得君壻甚,君佯為不喻其旨,謝歸。故不及于禍。人以是多君之識。

公既歿,君以縣學生遇例告入太學,忤御史,輒即棄去。乃益勤苦持先人門戶,里舍時節慶吊往還,未嘗失禮。構屋婁江上,堂宇奕然,其纖嗇言治生者,不及也。比更變故,日侵削,家凡五徙,而意氣自若。性好佳山水,歲載妻子入越,游西湖。

初,伯兄事生產,每咨君,必盡其計劃。其季游間喜賓客,君常參與歡宴。于兩兄間皆得其心,而鹡鸰急難死喪之義尤備。平生不媕阿隨人是非,尤能容人之過。人有火其田廬者,吏收寘法,竟為乞免。常語公居官時事,抵掌激昂,蓋其中有自負者。惜不用于世,無所見之。

嘉靖四十二年七月壬辰卒,得年六十有七。娶金氏,子男六人。執玉,先卒。執璋、執璧,皆學生,金孺人出。執瓚、執瑁、執琮,諸姬出,執瓚先卒。女二人,適縣學生朱應望、陸尊道。孫男四:紹堯、紹舜、紹禹、紹文。孫女三人。以其年十二月癸酉,葬縣東南之蔡巷,金孺人祔。君既病,命其子屬其從子執禮曰:「吾見世之為銘志者,率以美行飾其人,顧亦何當?而使死者長愧于地下?惟歸子文質,幾得其實。吾死,汝為狀,必請之銘,可無憾。」銘曰:

維昔王公,仕宦有聲。秉憲揚、楚,實庀其兵。硩山流寇,辭婚逆王。天子嘉之,命殿于滇。功庸方載,不永其年。公實有子,而賞不延。負其才用,終死丘園。書此玄石,俟后之賢。

朱隱君墓志銘君嘩珽,字朝貴,蘇州嘉定人,世居守信鄉蒲華里。考諱錦,祖考諱毓,曾祖考諱惠元。始姓趙氏,中冒陳氏,而贅于朱。趙湮微不可考,朱母之子繁衍,遂為朱氏。故里人皆稱為橋內朱家云。

君生而英邁,年八九歲,里中豪來過,衣服都甚,家具酒饌延之,盡敬,豪益倔;君瞋目直視,語祖母曰:「是人何為者也?」持杖罵且逐之,豪遽起,出曰:「健兒可畏也。」嘗以事謁龔尚書,應對慷慨。尚書曰:「惜子居田舍。若為士,作能吏矣。」忽一日,棄耒入郭中,問儒生學。弱冠,選為社師。吉月,令召諸社師試詩。君詩,令常獨稱善。代父徭之京師,道涂所經,輒籍記。得進士錄,展不置,曰:「設吾有子,當使為此輩人。」時子用賓未生也。嘗以財推讓其弟,而性好赒恤人,遂至不能自給。日取古詩吟詠,怡然自適。晚得子,慈愛之尤至。性不能忍睚眥之怨,至老,乃益寬和,絕不與人較。寄傲草野間,不至城市者二十余年。

年幾七十,子用賓登鄉進士,主司第其文最高,學者傳誦之,卒償君所愿云。君配李氏,繼嚴氏、孫氏。子男二人,長即用賓,嚴氏出;友恭,尚幼。女三人,王頊、陸萱、吳中英,壻也。余與用賓,數于京師相見。嘉靖四十一年,同自南宮下第還。君長余先人一年,先人以四月謝世,而君以五月三日,實與用賓同此終天之痛。用賓以明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漕浜之原,蒲華塘之右。使其門人進士陳應臺具狀,因同年進士秦沾、丁允亨來請銘,吾先人尚在殯,何忍為君銘,而義不可辭。銘曰:性婞直兮,不能北囗穴囗兄也;躬草萊兮,囗囗女墳典也。苦為義兮,自屯蹇也;有嗣人兮,能振搴也。逃閑野兮,老閉鍵也;惟命之逢,亦未顯也;在君之后,終獲戩也;吾為斯銘,石可篆也。 【韻書:北囗穴囗兄字音兗。說文:柔皮革也。「囗囗女」,抄本作「好」。】

馮會東墓志銘會東居昆山之安亭,好吟詩,往來吳淞江上。濱江有禪寺,會東時時獨坐古桂下,吟不輟,人多笑之。會東常以客授自給。一日,過上海陸文裕公。時五月,有朱橘垂顆。公忻然曰:「聞馮雪竹久矣,請為賦詩。」會東即口占,語逼唐人,公大稱賞之。雪竹者,會東別號也。

會東性瀟灑,好游觀山水,而力不能;有士人游者,顧挾會東以為重。頗游吳、越諸山,及匡廬、武夷,至輒有詩以傳。久之,病目不出。文裕公子思禹,以江上別業贈會東,會東父子力耕其間。

后日本寇掠,會東乃走上海城中,潘錄事為分宅居之。海邑士大夫,自文裕公所賞,固已奇會東;及是,爭迎延之。然會東以目病,辭不出。張都御史邀為社會,會東一造其門謝之而已。秀州俗文雅愛士。自會稽楊廉夫、天臺陶九成,勝國時僑居,甚樂其風土。會東見重海邑,蓋其遺風也。

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某日卒,年七十有九。娶唐氏。子男六,適、遷、遂、逵、述、遜,今惟遷、遂存。女嫁黃良輔,亦前死。遷、遂皆有詩名。會東臨終,屬遷曰:「吾死,必乞歸君銘吾墓。」以余素與善,又余妻汪孺人,與會東母兄弟也。遷使人之京師,因陸都事來請銘。蓋以某年月日葬某地,會東往時所自營壙也。銘曰:

詩人之作,匪以詞豪;性靈所出,其道亦高。古之至人,全德葆真。蓬累而行,卷殼而處,必得其類,于是焉止。江水沄沄,有余清芬。后或識之,會東之墳。

周孺亨墓志銘

昔孔子修明六經,及與門人問答論語之說,無非教人全其性之理,以治其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際,是其所以為道也。孔子既沒,天下為道術者雜出,學者馳騖以趨世主之所好。孟子修其說以明于世,顧其流益浸淫而不可止。自人生服食器用,以至于經綸天下之業,無一出于道。蓋歷千有余年,世與道離而為二。

宋之君子,始以明道為己任,以至于今,其后出者相望,然非有名位,不足以為倡;既有名位以為倡,非獨其志義篤信之士從而和之,雖所謂榮祿之士,慕高名者,亦紛紛焉求入而附之矣。至要之于其久,倡者既沒,和者隨息。所謂慕高名者,澌然盡矣,唯獨其志義篤信之士久而不變也。若余友孺亨,豈非其人哉?

莊渠魏先生,于正德、嘉靖之間,以明道為己任。是時海內慕從者不少。后二十余年,能自名其師者,幾于無人。孺亨篤信之如一日,不幸不用于世,世亦不知其人。其所以飭躬厲行,修其孝文忠信于家,至于沒身而已者,此所以為先生之徒者也。

孺亨姓周氏,諱士淹,字孺亨,世為太倉人。父諱廣,南京刑部左侍郎。其上祖考,皆隱不仕,以刑部公追封如其官。孺亨嘉靖十六年舉于鄉;試禮部,輒不第。初,刑部公為御史,上書武宗,忤佞幸,再貶竹寨驛丞。孺亨年十三,隨居沅湘間,已奮志于學。三年還,適先生退居星溪之上,遂從之游。日端拱,不妄發一語。或謂刑部公宜飭其子勿為道學。公曰:「天下大重任,令兒自負荷。君何必云云?」先生之學,始得之余干胡敬齋。大要以主靜為功,葆合沖和,蓄極而發。嘗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惟潛龍為近之。而與同時講道者,論終不相合。是時天下尤尊陽明。雖荊溪唐以德,始事先生,后復向王氏學。惟孺亨稱其師說,終不變。

余少為先生家婿,獲聞緒言,顧迷謬無所得。而先生晚年屬望之意,特惓惓焉。先生之沒,余獨于孺亨心師之。嘗質以所見,其不合者十二三。后讎定先生遺書,孺亨之指發為多。嘉靖四十一年,與孺亨同計偕北上;行過徐沛,至夷陵,孺亨病還,余愴然有顧影無儔之嘆。孺亨竟不及家而卒。是歲二月三日也。年五十有九。其弟士洵,以其明年九月九日,葬尉遲村刑部公之墓。夫人毛氏,先卒,孺亨請余為銘,未及葬。及是,以毛夫人祔。夫人無子,以弟士洵之子邦模為嗣。銘曰:道之窮也,世莫以庸。匪窮于其躬,其又奚恫?

曹子見墓志銘嘉靖四十一年春,予北上過徐沛,遇子見。先后行二千里,至干寧,阻冰,遂與子見乘肩輿陸行,歷武清之境。時同行者,晉江許天琦、王同贊、張國謙,華亭張從律,皆被薦。獨予與子見落第。又三年,余亦登第,而子見已前死。天下士歲試南宮者,無慮數千人,而得者十不能一。而一時同行者六人,五人皆得,而子見獨不幸,予甚悲之。信乎,數之不可知也。子見之才,其于國家要為有用,而竟不能究,豈不可惜哉?

子見諱世龍,松江上海人。元時有宣慰夢炎者,其后世次始可紀。而憲使時中、御史閔,相繼顯于國朝。父諱鼎,以貲授昭勇將軍某衛指揮使,徙居經之琴村。有子三人,子見最少,九月而孤。為兒時,嘗以事謁縣令鄭君洛書,甚器之。事其所生母至孝。病,不解衣而寢。始子見孤時,賴伯兄鞠之,遂以父事伯兄。后兄有孫,因撫抱之如子,云:「吾以報兄德也。」然兄弟三人,同居三十余年,皆無閑言,人以為難。

子見家淀山旁,田頗饒沃,故為里中大家。其后稍稍衰落,子見既得舉,遂舉余業而振之,貲累千萬。子見治生以嗇,至于義所得為,如救災恤患,即無所愛。鄭令閩人,家為倭夷所殘,其子流寓松江。子見首割膏腴,以為鄭君祭田,且為縣人唱。其所為皆此類。先是,松江新建清浦縣,子見以清浦縣學生舉于鄉,其后縣廢,復為上海人。

子見卒于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某日,年四十有九。妻王氏,女子一人,適謝允誠。再娶王氏,生男子子一人,志尹。而志皋者,其所抱兄孫也。卒之又明年正月四日,葬于其居之西南新阡。銘曰:

曹氏軒轅,快有邾邦。荊楚憑陵,而以后亡。爰自西都,錫壤平陽。沛、譙之起,禪漢而皇。趙宋之世,代有侯王。迄于本朝,簪組輝煌。厥今有家,湖泖之旁。才惟子見,為國之良。以豐其業,不究其長。下藏永固,俟后之昌。

太學生周君墓志銘君姓周氏,諱士淳,字孺初,世耕太倉司馬涇之上。曾大父諱海,大父諱文,俱皇贈刑部右侍郎。父諱廣,仕至通議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通議公娶張淑人。家甚貧,常至乏絕。淑人夜燃燈火,紡績達旦,以給食。嘗有客至,為買肉,盡以供客。君方孩抱,索之而啼。公食不下咽,含哺佯入,以哺君。張淑人蚤世,公會試北上,攜君以行,逆旅見者莫不憐之。公得子最早,蓋年十六而生君,故與共貧苦之日為多。方公為御史言事,貶嶺海十余年,君與繼母夏淑人留昆山。日闋無儲,外憂嚴父寄身蠻瘴,內顧慈闈菽水之養,艱難尤甚。及公位望通顯,終不改儒素之道。

仲弟士淹,從莊渠先生游,君時時往從之,聽其議論。自幼傳公易學,而于詩、書、左氏、戴記,亦能旁涉。北游太學,三年告歸。延同志之士,閉門諷誦而已。

嘉靖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卒,年五十有四。配徐孺人,嫁時已不逮其姑,而事夏淑人孝謹。公嘗曰:「此吾共辛勤兒子婦也。」春秋已高,侍夏淑人,暑月,重衣汗浹,執婦道甚恭。甘旨不先獻,不食。夫亡時,諸孤方童丱,拊【拊 原刻誤作「祔」,依大全集校改。】

教之皆成人。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卒,年六十有三。子男二,邦柱、邦臬皆弟子員。女三,嫁朱景濂、張鳳翼、鄭志清。孫男三,女一。君之卒也,以時月不利,權厝以俟。至是,與徐孺人合祔新塘埋侍郎之兆,在昆山尉遲村北。嘉靖三十六年二月初八日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吴桥县| 镇宁| 遂川县| 洱源县| 庐江县| 搜索| 琼海市| 太原市| 鄂州市| 武功县| 山西省| 昭苏县| 浙江省| 蕲春县| 兴隆县| 土默特左旗| 浦县| 长岭县| 深州市| 乐至县| 同江市| 观塘区| 漳平市| 固原市| 苍梧县| 多伦县| 临清市| 贡觉县| 饶河县| 彭泽县| 大埔区| 定日县| 武宣县| 青川县| 剑河县| 儋州市| 金寨县| 株洲市| 长子县|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