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望診遵經
  • 汪宏
  • 4898字
  • 2015-12-26 17:51:56

診法常以平旦

靈素談醫妙入神。窮源探本在清晨。時平可辨邪和正。法定能分假與真。有疾音容俱轉變。無 色脈自調勻。常經萬世皆師范。診視須當永奉遵。原夫昧爽方興。天道之陰陽中正。黎明甫啟。人身之志氣清靈。

觀形以驗溫涼。平能合度。察色而瞻動靜。法不離經。斯時也。九候無差。五音悉準。有過易窺。有偏易診。辨三因之虛實。氣色分明。察五臟之盛衰。精神平允。見微知著。固能判斷吉兇。原始反終。更足周知生殞。蓋觀日以揣摩。亦援天而指引。由是參病情?;\法。指下融通。心中浹洽。脈息共形容合論。推究無窮。聲音與氣色交參。變通不乏。譬若權衡正直。觀俯仰而較錙銖。亦如尺度均同。計毫厘以分闊狹。況乎因人矩。候氣平章。不似日中之溫暖。不同夜半之清涼。營衛會于脈口。氣色見于明堂。有證皆顯。無隱弗彰。經絡均勻。按法真堪處變。規模宏遠。持平可以為常。爾乃觀其所由。視其所以?;蚨吮疽猿卧础;蛞虼硕R彼。寒多熱少。分臟腑之盈虧。暮重朝輕。析陰陽之表里。故察人情。觀日晷。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即從權而診視。不執其經。然觸類以引伸。難逾厥旨。若夫金烏返照。玉兔騰精。病因時而進退。氣隨日以流行。有平脈時脈。有正聲變聲。診或違夫晝夜。治即昧于重輕。是則望聞問切之方。皆失其正。補瀉迎隨之法。不得其平。于是圣人。著作內經。申明平旦。合四診而同觀。會三才以參看。有為有守。廣宇內之栽培。無黨無偏。

協時中之條貫。是以德邁羲農。功高霄漢。宜其達四海以謳歌。歷千秋而燦爛。不然。何以為醫學之范圍。

妙化育而參贊。

望色常宜定靜

平明診法已敷陳。望色還須氣息勻。更待伊芳人心志定。聆音察理論精神。扶持當緩緩。言語莫頻頻。坐臥情和洽。寒溫服適均。醫家看視宜恬靜。鄰里瞻觀慢博詢。休談長與短。應辨假和真。成敗所關。死生攸寄。

脈息豈無隱微。聲音亦有同異。神凝志一。始能融會貫通。理明義精。方可引伸觸類。臟腑之情蘊奧。安可粗心。氣色之道精深。不容率意。若乃晨昏昧昧。樓閣蔥蘢。或敷脂粉兮。污其顏色。或居帷幔兮。蔽其形容。

慢言三折其肱。揣摩弗確。即使十全之技。看視無從。卻愁倉卒又持燈。尤恐奔波多亂目。俗醫治病。還道這氣色朦朧。無甚差錯。咦??v然仿佛分虛實。只在依稀想像中。

明堂周身部位

欲觀氣色。先識明堂。欲察明堂。先知部位。首面上于闕庭。王宮在于下極。五臟次于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靈樞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

方下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 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

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男女異位。

男子色在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 陰之屬也。女子在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左。

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此面王之部。男女之分也。所謂明堂者。鼻也。庭者。顏也。闕者。眉間也。面王者。鼻準也。下極者。闕庭之下。兩目之中也。頰外謂之繩。膝蓋謂之臏??谂源蠹y為巨分。頰下曲骨為巨屈也。色之見于明堂。猶脈之出于氣口也。氣口者。血脈之大會。明堂者。呼吸之宗氣也。氣口明堂。其義一也。

明堂六部提綱

明堂望法。有五臟之分。有六部之辨。六部者。中央臟腑之部為內。四旁肢節之部為外。橫分之為上下。豎分之為左右也。以內外言之。色見于內部者。其病在內。色見于外部者。其病在外。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自外走內。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自內走外。內者重。外者輕。從內走外者。臟傳腑。腑傳表。由重而輕也。從外走內者。表傳腑。腑傳臟。由輕而重也。此內外之辨也。以上下言之。色見于上部者。其病在上。色見于下部者。其病在下。色從下部走上部者。其病自下走上。色從上部走下部者。其病自上走下。上為陽。下為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不行極而上。陽病自上走下為重。自下走上為輕。陰病自下走上為重。

自上走下為輕。此上下之辨也。以左右言之。色見于左部者。其病在左。色見于右部者。其病在右。色從右部走左部者。其病自右走左。色從左部走右部者。其病自左走右。左為陽。右為陰。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自左走右為從。自右走左為逆。女子自右走左為從。自左走右為逆。此左右之辨也。由是而五色交錯。六部合參。則又各有行走。各有逆從。是必察其色之所起。辨其色之所向。以推其順逆。而斷其吉兇焉。然其色之行走。于意云何。蓋其色上銳者。其行上向。其色下銳者。其行下向。在左右如法。而內外亦然矣。此六部之提綱也。岐伯曰。臟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其斯之謂歟。

面貌分應臟腑

既察明堂之部位。當觀面貌之部位。蓋內經望法。有因明堂而分者。有因面貌而分者。何則。臟腑經絡相通。表里上下相貫。血氣周流。無有間斷。以故氣色見于明堂。即以明堂分臟腑。氣色見于面貌。即以面貌分臟腑。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此熱病之臟部也。熱病從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氣正之時日而愈也。推而論之。則熱病之死生間甚。時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然又言少陽之脈色榮頰前。太陽之脈色榮顴骨。則是以頰前為少陽之部。以顴骨為太陽之部矣。其曰。榮未交者。是病未傳也。則榮已交者。是病已傳也。視其交于何部。而斷其傳于何經也。設或色見少陽之部。診得少陰之脈?;蛏娞栔俊T\得厥陰之脈。

此為陰陽爭見。表里皆病。所謂兩感者是已。不言陽明者。缺文也。夫陽明之脈起于鼻。絡于目。交 中。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故其為病也。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如經云。面熱者。

足陽明病。仲景云。陽明病。面合赤色。是皆可為陽明之診也。更有腹脅膈之分焉。所謂頰下逆顴為大瘕。

下牙車為腹滿。顴后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此皆部位之分。病色之辨也。皮肉血氣筋骨。亦各有分部焉。

靈樞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蓋以五臟之屬。分五形之部也。若夫風病之診又不同。心風診在口。

其色赤。肝風診在目下。其色青。肺風診在眉上。其色白。脾風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診在肌上。其色黑。凡若此者。務須沉潛反復。融會貫通。病雖變出多端。醫者常若可見。庶乎其不瘥矣。至于幼科五臟之部。痘科八卦之位。

蓋因內經諸法。隱其文。彰其義耳。能精乎此。亦可觸類旁通矣。(肌上之肌。高士宗作 。 、頰肉也。宜從之。)

五官分應五臟

既知面貌分五臟。當知五官分五臟。何則。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故周禮疾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 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臟之動。是以內經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臟。于是乎診于面。則面有五臟之分。診于竅。則竅有五臟之別。蓋無往而非五臟之所屬。亦無往而非五行之所屬也。且五官者。五臟之閱也。經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出空竅。其精陽氣上出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

其濁氣出于味。走唇舌而為味。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釋之者曰。

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目 青。肝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

色淺青者。正虛也。唇黃。脾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淺黃者。正虛也。舌赤卷短。心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耳黑。腎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黑者。正虛也。蓋以淺淡為虛。深濃為實。因五官以分五臟也。然五官之分。有視形容之法焉。有觀氣色之法焉?;蛞蛐稳莘治迮K。或因氣色分五臟。

則又各有提綱。各有條目。詳述于后??梢詤⒂^。所謂耳目不違心。結諸心形諸色也。夫形色之理。陰陽之道也。陰陽也者。合之。則臟腑經絡。具一陰陽也。分之。則耳目口鼻。各一陰陽也。身體之大。毫發之微。莫不有形色之理焉。莫不有陰陽之道焉。邵子所謂物物具一太極者。可不引之相發明哉。

五色分應五臟

既知五官分五臟。當知五色分五臟。蓋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經云。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黃為脾。白為肺。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脾合肉。肺合皮。腎合骨。故青病在筋。

赤病在脈。黃病在肉。白病在皮。黑病在骨。蓋以色應臟。以臟合形也。然或察部以言臟?;虿焐匝耘K。亦猶診脈之法。或以氣口寸關尺分五臟。或以弦鉤代毛石分五臟。夫弦鉤代毛石者。五臟之氣。見于血脈也。青赤黃白黑者。五臟之氣。見于氣色也。五臟之氣。見于氣色。因以氣色分五臟。五臟之氣。見于明堂。因以明堂分五臟。此活法也。亦定法也。至若以氣色分臟腑。則浮澤為外。病當屬腑。沉濁為內。病當屬臟。若更合氣色部位分臟腑。則色見于臟部者。其色深濃。當為臟氣有余之病。其色淺淡。當為臟氣不足之病。

見于腑部者。其色深濃。當為腑氣有余之病。其色淺淡。當為腑氣不足之病。故以陰陽言。則臟陰也。腑陽也。色見諸陰者。臟病也。見諸陽者。腑病也。察其何部何色。而斷其何臟何腑也。舉凡皮肉血脈筋骨。亦以氣色部位分之。矧氣色有陰陽。部位有陰陽。臟腑病癥。又各有陰陽。參而伍之。錯而綜之??梢韵笄蟆ky以數推矣。

相氣十法提綱

大凡望診。先分部位。后觀氣色。欲識五色之精微。當知十法之綱領。十法者。浮沉清濁微甚散摶澤夭是也。何謂浮沉。色顯于皮膚間者。謂之浮。隱于皮膚內者。謂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

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謂清濁。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濁者濁暗。其色慘也。清者病在陽。濁者病在陰。自清而濁。陽病入陰。自濁而清。陰病轉陽。此以清濁分陰陽也。

何謂微甚。色淺淡者謂之微。色深濃者謂之甚。微者正氣虛。甚者邪氣實。自微而甚。則先虛而后實。自甚而微。則先實而后虛。此以微甚分虛實也。何謂散摶。散者疏離。其色開也。摶者壅滯。其色閉也。散者病近將解。摶者病久漸聚。先摶而后散者。病雖久而將解。先散而后摶者。病雖近而漸聚。此以散摶分久近也。

何謂澤夭。氣色滋潤謂之澤。氣色枯槁謂之夭。澤者主生。夭者主死。將夭而漸澤者。精神復盛。先澤而漸夭者。血氣益衰。此以澤夭分成敗也。蓋十法者。辨其色之氣也。五色者。辨其氣之色也。氣者色之變。色者氣之常。氣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氣而其義乃著。氣也色也。分言之。則精微之道顯。合觀之。則病癥之變彰。此氣色之提綱也。經曰。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謂乎。

望法陰陽總綱

明堂察色。以臟腑部位為體。以氣色診法為用。故分觀之??梢宰R其常。合參之。可以通其變。然究其常變。

而原其始終。要不離乎陰陽之旨。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以五色分言之。青屬少陽。旺于春。赤屬太陽。旺于夏。白屬少陰。旺于秋。黑屬太陰。旺于冬。黃屬中央土。寄于四季。旺于長夏。以六部分言之。外者上者左者皆為陽。內者下者右者皆為陰。以十法分言之。

浮清甚散澤為陽。沉濁微摶夭為陰。于是乎氣色兼見。部位互考。則陰陽相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此陰陽之總綱也。顧陰陽之道。陽清陰濁。陽升陰降。陽熱陰寒。陽動陰靜。陽外陰內。陽上陰下。陽左陰右。陽道實。陰道虛。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是以色見諸陽者易治。見諸陰者難療。外感陰病見陽色者易治。陽病見陰色者難療。內傷陽病見陰色者易治。陰病見陽色者難療。凡此陰陽之理。既可合氣色部位以相參。亦可合臟腑病癥以相證者也。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陰陽變化。一以貫之矣。

五色相應提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宁市| 醴陵市| 石首市| 色达县| 开平市| 朔州市| 汉沽区| 治县。| 松溪县| 进贤县| 正蓝旗| 扎鲁特旗| 永登县| 永春县| 大同市| 景东| 渭南市| 成都市| 阿城市| 夏邑县| 韶关市| 海林市| 久治县| 通海县| 五原县| 南乐县| 吴旗县| 淳安县| 安龙县| 阳泉市| 榆树市| 临桂县| 陕西省| 巩义市| 保德县| 阿城市| 宁安市| 西藏| 八宿县| 南木林县|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