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 望診遵經
  • 汪宏
  • 3173字
  • 2015-12-26 17:51:56

謂之漏下。忽然暴下。傾注不斷者。謂之崩中。至若如屋漏水。如豆汁水者。前人謂其病氣實。而屬于濕。吾直以為形氣虛。而感于寒。然必參之脈證。合之形容。以辨其虛實。而判其寒熱焉。若夫五崩之診。王氏脈經以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 血。釋之者曰。五色帶下。傷肝則青如泥色。傷心則赤如紅津。傷肺則白如鼻涕。傷脾則黃如爛瓜。傷腎則黑如 血。

五色各應五臟。五臟俱虛。五色并下。是皆血之為病也。愚謂帶之為病屬乎任。經之為病屬乎沖。而經色之分。又當以紅紫辨寒熱。濃淡分虛實。鮮敗分新久。六法合觀。則紅紫濃淡鮮敗之變。皆可交推以解。而其寒熱虛實新久之變。亦可錯綜而知。第色雖屬望。而理不容觀。其將因問而得歟。醫為司命。尚其毋忽。

形體周身部位

竊聞人之生也。藉五行而化育。仗四大以成形。是故靈素視形容。觀體態。內則以臟分五行。外則以形合五臟。如肺合皮。脾合肉。心合脈。肝合筋。腎合骨。皮者肺之部。肉者脾之部。脈者心之部。筋者肝之部。骨者腎之部。皆以形體分臟腑也。然臟腑之經絡。營運于形體。則形體之部位。又當分臟腑之經絡。謹按靈樞經脈篇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脾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

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內后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上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于顴。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 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斜趨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

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后。其支者。別銳 。下人迎。

合手少陽。抵于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爪甲。出三毛。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于奇經。轉相灌溉。奇經凡八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于諸陽之會。

由外踝而上行于衛分。陰維起于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于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于跟中。循外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陰蹺起于跟中。循內踝而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于會陰。循腹而行于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于會陰。夾臍而行。直沖于上。為諸脈之沖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于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于是乎因經絡以分部位。按部位而知經絡。或以經絡分臟腑。或以形體分臟腑。而凡證候之殊。形容之異。與夫痘疹癰疽一切病患。皆可由是而察焉。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諺曰。不熟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醫寄死生。可不加之意乎。

身形望法提綱

竊思診形之法。必先知經絡之部位。辨形體之淺深。審其異同。察其常變。其病情乃可測焉。何言之。剛強者。形氣有余。柔弱者。形氣不足。肥者常多血少氣。瘦者常多氣少血。心肺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身強痛者。邪氣有余。身痿弱者。正氣不足。腫起者。邪氣實。陷下者。正氣虛。上腫曰風。下腫曰水。從上腫下者屬氣。其邪在外。從下腫上者屬水。其邪在內。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有形不痛者。陽之類。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有形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此皆形之綱領也。善診者。推而極之。變而通之。按形體之淺深。審部位之經絡。合之氣色。參之形容。則其病雖異。

而其應不窮。夫乃嘆靈素之中多活法。岐黃以后少完醫。否則率意而言。執方而療。欲其絲絲入扣。滴滴歸原也難矣。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若取法乎中。豈不流于下乎。而況學其下焉者乎。

身容望法提綱

經言察觀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然則臨證之際。何可恃其脈息。而不觀夫體態乎。夫體以形言。態以容言。觀其體。察其態。斯病證明而病情著。庶乎指有目。而首有目焉。其態維何。陽證多語。陰候無聲。多語者易治。無聲者難療。罵詈笑歌。其行日夜不休者。狂態也。直視僵仆。其脈陰陽俱盛者。癲態也。厥者。陰陽不足。冒者表里俱虛。昏沉者。陰陽虧而神氣少。恍惚者。津液亡而心血虛。起臥不安。反復顛倒。心中懊 者。虛煩之證。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亂之征。僵仆者屬乎陽。病由機關不利。傴僂者屬乎陰。痛為心腎之 。如狂者。血蓄膀胱。熱結未瀉。如醉者。邪侵六腑。閉塞不通。妄言妄見者。邪在于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鸡东县| 阿合奇县| 天门市| 南丹县| 三河市| 巴彦县| 门头沟区| 呼图壁县| 汝南县| 徐汇区| 信阳市| 集安市| 河北区| 松潘县| 宣恩县| 伊金霍洛旗| 长岛县| 扎兰屯市| 灵台县| 哈尔滨市| 康定县| 彩票| 甘肃省| 蚌埠市| 德阳市| 洪洞县| 肇庆市| 嫩江县| 丹棱县| 兴和县| 农安县| 临泉县| 泊头市| 西青区| 临漳县| 仪征市| 阜新市| 玉龙| 安康市|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