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望診遵經
  • 汪宏
  • 3719字
  • 2015-12-26 17:51:56

不識不知者。邪入于腑。默默然不慧者。厥陰之候。兀兀然欲吐者。陽明之形。倚息者。氣逆而中不和。懈惰者。腎虛而胃不實。身偏不舉者。病在分腠之間。指偏不用者。病在經絡之內。不可轉側者。足少陽之實。不能動搖者。足少陰之虛。不能自轉側者。風濕相搏之容。不能自收持者。陰陽二維之病。尻以代頭。脊以代踵者。腎痹之證。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者。胃實之形。難以屈伸者。風濕在于骨節。難以俯仰者。水氣在于腹中。不能俯者病在陽。不能仰者病在陰。項不可以俯仰者。足太陽之脈。腰不可以俯仰者。足少陽之經。腰不可以行走。項不可顧者。少陽之厥。腰不可以俯仰。項不可顧者。陽明之厥。脊痛腰重。形體不可翻身反覆者。胃絕。毛悴色夭。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志傷。此皆病患之態也。而言其態者。或在實義之中。或在虛神之內。或見于坐臥動作之際。或著于皮肉筋骨之間。善診者。合五官之狀貌。參四體之形容。精乎靈素二書。熟乎軒岐四診。庶可豁然貫通焉。內訓曰。儀式刑之。齊之則圣。下之則賢。否亦不失于從善。誠哉。有智婦人。勝于男子。

形容望法大綱

蓋聞人之生。氣之聚也。形者生之舍。氣者生之元。形無氣則壞。氣無形則散。形氣也者。相須而不可離者也。設有偏勝。體態異焉。總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動、曰靜、曰強、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參。則雖行住坐臥之際。作止語默之間。不外乎此。診之之法。以表里言。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為在表。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為在里。是容貌表里之分也。以陰陽言。則動者、強者、仰者、伸者、皆屬陽。靜者、弱者、俯者、屈者、皆屬陰。是容貌陰陽之分也。以寒熱分之。則在表屬陽者多熱。在里屬陰者多寒。是容貌寒熱之分也。以虛實分之。則陽道實。陰道虛。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是容貌虛實之分也。然以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八者合觀。將動靜中各有俯仰。強弱中各有屈伸。而變化無窮。則就動靜強弱俯仰屈伸八者合觀。將表里中各有寒熱。陰陽中各有虛實。而變化亦無窮。且夫動靜交相養也。強弱交相濟也。俯仰屈伸。交相為用也。得其中。

則之八者。皆不可言病。不得其中。則之八者。皆可言病。然而中無定體。病不易言。蓋天有寒暑。人有陰陽。

體有勞逸。年有老少。寒則多屈。熱則多伸。陰則多俯。陽則多仰。勞則多強。逸則多弱。少則多動。老則多靜。

而況老少勞逸陰陽寒暑。又皆有動靜強弱之殊。俯仰屈伸之辨乎。然則天之于寒暑也。人之于陰陽也。

體之于勞逸也。年之于老少也。四者。果能隨時以處中。方可因證而知病。不然。將以常為變。以變為常。未識厥中。焉知允執。其不顛倒也者幾希。

行止動靜提綱

人身一太極也。太極一陰陽也。診法之分動靜。猶太極之分陰陽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猶人身之動屬乎陽。靜屬乎陰也。動以行言。靜以止言。行有遲速。止有屈伸。猶太極之分兩儀。兩儀之分四象也。由是而剛柔得位。動靜有常。論陰陽則無咎。論身體則無病矣。然而陰陽有偏勝之時。身體有違和之日。故圣人測陰陽于氣候。驗病癥于形容。就行而言。則速為陽。遲為陰。行之速者。陽之陽。行之遲者。陽之陰。就止而言。則伸為陽。屈為陰。止之伸者。陰之陽。止之屈者。陰之陰。陰陽之要。有表里焉。有臟腑焉。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重陰者癲。重陽者狂。以寒熱分之。則陽多熱。陰多寒。以虛實分之。則陽道實。陰道虛。

陽經之病。實則見其棄衣而走。虛則見其身重難行。陰經之病。實則見其坐而欲起。虛則見其臥而卷身。

陽主乎動。行之速者。陽有余。行之遲者。陽不足。陰主乎靜。止之伸者。陰有余。止之屈者。陰不足。欲動而不能動者。其病在陽。欲靜而不能靜者。其病在陰。乍靜乍亂。水漿不入。形體不仁者。陰陽離散。時動時靜。容止可觀。進退可度者。血氣調勻。善診者。觀動靜之常。以審動靜之變。合乎望聞問切。辨其寒熱虛實。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可謂知陰陽矣。

診坐望法提綱

嘗思觀形容者。非但欲診之于行。抑且欲診之于坐。茍能心領神會。雖一動一靜。莫不有昭著者焉。間嘗驗之于病。見有坐而仰者。坐而伏者。坐而叉手冒心者。坐而以手護腹者。以及坐而下一腳。坐而掉兩手。

或坐而不得眠。或眠而不得坐者。由是稽之于古。則謂坐而仰者肺實。實則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虛。虛則伏而短氣。叉手冒心者。汗后血虛。以手護腹者。里實心痛。其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之貌。坐而掉兩手者。

煩躁之容。但坐不得眠。眠則氣逆者。咳嗽肺脹。但眠不耐坐。坐則昏沉者。血奪氣虛。其他坐不能起者。陰經之證。立不能坐者。陽病之征。坐而欲起者。陰氣實。坐不欲起者。陽氣虛。轉側不能者。痿痹之狀。坐臥不定者。煩躁之形。是皆顯而易見者也。然合五官而察之。合五體而辨之。其坐臥之間。形容之變。竟有難于言傳者矣。是篇舉其一隅。導夫先路。至若聽聲寫形。尚有待于來者。

診臥望法提綱

在昔圣賢之于望也。不惟欲觀其行止。抑且欲省其衷懷。故雖寤寐之間。鑒察之下。亦有診法存焉。蓋嘗以是論之。臥之狀。有多睡者。無睡者。但欲寐者。不得眠者。轉側不能者。起臥不安者。其形又有仰伏舒卷之殊。內外左右之異。稽之于古。以為多睡者脾虛。無睡者胃實。但欲寐者。少陰之證。不得眠者。陽明之征。

轉側不能者。風濕相搏。起臥不安者。腹滿心煩。臥不得安者。胃中不和。坐不得臥者。肺中氣逆。其睡而仰者屬乎陽。睡而伏者屬乎陰。不得正偃者。胃不和而肺氣實。但欲伏眠者。腹中痛而肝氣虛。仰而舒足者。

小腸之證。仰而卷足者。腎臟之征。舒為陽。卷為陰。舒而不欲卷者。陽經實熱。卷而不欲舒者。陰經虛寒。睡向內者屬陰。是熱已去而正虛。睡向外者屬陽。是熱未去而邪實。腰痛左臥。卷左足而痛減者。病在左腎。

右臥。卷右足而痛減者。病在右腎。痛在肝者。屬左脅。故左著床則更痛。痛在脾者。屬右 。故右著床則更痛。病在肺之左者。宜于左。病在肺之右者。宜于右。其肺癰生于左者。右臥則更痛。生于右者。左臥則更痛。

其水病。左半著床。則左半身愈腫。右半著床。則右半身愈腫。此皆臥診之大略也。合形狀而觀之。不有可見者乎。若夫因脈證而異。因氣色而異。又當參之四診。辨其三因。庶乎標本明而虛實判。不至以不平平之矣。

身容四法提綱

臨癥之際。已視其形容。觀其坐臥矣。然有法焉。不拘于行住坐臥。難列于俯仰屈伸。屈指而計之。其綱有四。曰 。曰振振。曰戰。曰栗。 者何。項背強。 然。猶短羽之鳥。欲飛而不能飛也。振振者何。身體動。振振然。若聳悚之容。欲定而不能定也。戰則身為之搖矣。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栗則心為之戰矣。栗之與戰。戰外而栗內也。故其為病也。 者太陽實。甚則有臥不著席之形。振振者元氣虛。甚則有身欲擗地之狀。戰者其人本虛。邪在外而正與之爭。正勝其邪。故勢順而易解。栗者其氣愈微。邪入內而正與之爭。邪勝其正。故勢逆而難瘳。且 者。太陽實。其證有有汗無汗之分。振振者。太陽虛。其證有汗前汗后之辨。戰在外。太陽之所屬也。身溫汗出。邪斯退矣。栗在內。少陰之所主也。身寒肢厥。邪則陷焉。故凡臨癥之際。雖分觀以審其常。必合論以通其變。蓋不但不知其法者。不可為醫。即知其法而泥于法。或知其法而離于法。亦皆不可為醫也。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斯誠活法也已。

意態望法提綱

望診之法。既觀身體視形容矣。然有時雖見于身體之外。實著于意態之間。又當存心省察。以診其病焉。

析而言之。有因人之好惡者。有因時之寒暑者。有因體之寒熱者。何謂因人之好惡。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見人者。有欲不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別知臟腑之病也。是蓋以寒熱分陰陽。以陰陽分臟腑也。推之于喜明屬陽者。元氣實。喜暗屬陰者。元氣虛。以及喜熱飲寒飲。惡熱飲寒飲。可廣其好惡之意也。何謂因時之寒暑。傷寒論曰。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推之于夏月惡熱者。知其陽氣勝。冬月惡寒者。知其陰氣勝。以及春秋之惡寒惡熱。喜寒喜熱。可廣其寒暑之意也。何謂因體之寒熱。傷寒論曰。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被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被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推之于身熱不欲近衣被者。則知骨髓不寒。身寒欲近衣被者。則知骨髓不熱。以及外無寒熱。欲近衣被者。骨髓寒。外無寒熱。不欲近衣被者。骨髓熱。而凡衣多惡熱。衣少畏寒之常。衣少惡熱。衣多惡寒之變。

亦可廣其寒熱之意也。是皆見于意態之間。著于身體之外。可不存心省察。以診其病歟。

醫書汗牛充棟。何須禍棗災梨。然余有不能已于言者。何則。炎黃之書。其旨深遠。漢晉之書。其文缺略。醫家因陋就簡。遂推趨時者為大名家。病家聞譽即延。亦信趨時者為真實學。自是術愈疏。方愈亂。病不至死。而醫死之。醫不欲誤。而書誤之。安得岐黃復起。明其道以辨其非耶。是用忘其狂瞽。著述遵經。非惟欲醫家以是診病。亦欲病家以是試醫。且不欲醫病之家以是遵我。亦欲醫病之家以是遵經。果爾。則雖禍棗災梨。或未必無小補。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山县| 中宁县| 莱西市| 赤峰市| 教育| 淮滨县| 专栏| 双峰县| 石棉县| 巴东县| 商水县| 灵山县| 常德市| 社会| 宁津县| 成安县| 巴林右旗| 吕梁市| 石首市| 隆林| 甘泉县| 呼和浩特市| 盐边县| 疏附县| 通州市| 班戈县| 石楼县| 宾川县| 和龙市| 锡林浩特市| 开远市| 麻江县| 宜春市| 怀远县| 浮山县| 金沙县| 通江县| 福建省| 古田县| 杨浦区| 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