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則隱。如舌在口內(nèi)。開口即見。閉口則藏。
在體為脈 說文。脈。血理分 行體中者。從 從血。脈或從肉。籀文。玉篇。脈。莫革切。
血理也。一曰筋脈。脈。同上。五行大義云。脈。是血之溝渠。通流水氣。
在變動為憂 張?jiān)啤P牟厣瘛I裼杏鄤t笑。不足故憂。志云。心獨(dú)無俞。故變動在志。心氣并于肺則憂。
在竅為舌 吳云。舌惟有竅。故辨百味。簡按此說奇。當(dāng)從王義。
熱傷氣 苦傷氣 二氣字。根據(jù)太素作脈。義極穩(wěn)。
脾生肉 五行大義云。肉是身上之土地。
在聲為歌 志云。脾志思。思而得之。則發(fā)聲為歌。
在變動為噦 張?jiān)啤偂S跊Q切。呃逆也。馬云。靈樞口問篇。帝有問噦問噫之異。王注以噦為噫者非。宣明五氣篇志注。噦。呃逆也。噦噦。車鑾聲。言呃聲之有倫序。故曰噦。簡按說文。噦。氣牾也。楊上善解為氣忤。蓋同義。(氣忤。坊本作氣折。宋本作忤。是。)西方生燥 志云。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氣生燥。
肺生皮毛 管子云。肺生革。
在聲為哭 虞庶注難經(jīng)云。肺屬金。金。商也。商。傷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則悲哭。此之謂也。(秋者。愁也。出尚書大傳。)熱傷皮毛寒勝熱 據(jù)太素。熱作燥。寒作熱。熱作燥。為是。
在聲為呻 張?jiān)啤庥魟t呻吟。腎之聲也。志云。呻者。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
寒傷血燥勝寒 據(jù)太素。血作骨。燥作濕。為是。張?jiān)啤?
若以五行正序。當(dāng)云濕勝寒。但寒濕同類。不能相勝。故曰燥勝寒也。諸所不同如此。蓋因其切要者為言也。
此說卻難憑。
咸傷血 據(jù)太素。血作骨。為是。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志云。在天地六合。東南為左。西北為右。陰陽二氣。于上下四旁。晝夜環(huán)轉(zhuǎn)。
而人之陰陽。亦同天地之氣。晝夜循環(huán)。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馬云。王注釋天元紀(jì)大論云。征。信也。驗(yàn)也。兆。先也。言水火之寒熱彰信。
陰陽之先兆也。吳云。陰陽不可見。水火則其有征而兆見者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能始二字難解。高云。易曰。坤以簡能。干知大始。(出于系辭。原文云。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簡能。宋注。知。猶主也。文少異。)此之謂也。今姑從之。
腠理閉 高。閉。作開。簡按若作開。則至下文汗不出而窮矣。
仰 馬云。喘息粗氣。不得其平。故身為之 仰。 。俯也。張?jiān)啤4植坏门P。故為 仰。( 。
俯同。音仆。又音免。)煩冤 馬云。冤。音婉。張?jiān)啤TS舳鴣y也。高云。屈抑也。簡按楚辭。蹇蹇之煩冤。王逸注。
冤。屈也。
能冬不能夏 馬云。能。音耐。禮記禮運(yùn)。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其耐作能蓋古以能耐通用。靈陰陽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簡按家語。食水者善游能寒。漢晁錯(cuò)傳。能暑能寒。
身寒汗出 張?jiān)啤j査t表不固。故汗出。脈要精微論亦曰。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
為多汗身寒。
身常清 集韻。清。與清同。寒也。
更勝之變 張?jiān)啤8鼊佟5鼮閯儇?fù)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
病之形能也 吳云。病之見證。謂之病形。能冬能夏。謂之病能。馬云。帝以法陰陽為問。而伯以陰陽偏勝為病者言之。正以見陰陽不可不法也。簡按吳說誤。能與態(tài)同。詳見病能論。
七損八益 王注欠詳。諸家亦無確說。本邦前輩所解。殆似得經(jīng)旨。因備錄于下。曰。天真論云。
女子五七。陽明脈衰。六七三陽脈衰于上。七七任脈衰。此女子有三損也。丈夫五八腎氣衰。六八陰氣衰于上。
七八肝氣衰。八八腎氣衰齒落。此丈夫有四損也。三四合為七損矣。女子七歲腎氣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腎氣平均。四七筋骨堅(jiān)。此女子有四益也。丈夫八歲腎氣實(shí)。二八腎氣盛。三八腎氣平均。四八筋骨隆盛。此丈夫有四益也。四四合為八益矣。
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 吳云。知七損八益盛衰之期。而行持滿之道。則陰寒陽熱。二者可調(diào)。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次也。下文遂言早衰之節(jié)。簡按王注。用。謂房色。義難曉。
年四十 吳云。此言早衰之節(jié)也。志云。男子以八為期。故四十而居半。簡按五八腎氣始衰。乃二八八八之中。故謂半也。
陰痿 吳云。痿。與萎同。草木衰而萎也。陰痿。陰事弱也。簡按巢源。作陰萎。漢書膠西于王端傳。陰痿。一近婦人病數(shù)月。師古注。痿。音萎。
氣大衰 千金。作氣力大衰。
故同出而名異耳 吳云。同得天地之氣以成形。謂之同出。有長生不壽之殊。謂之名異。簡按千金。
無故字。老子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高云。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異者。于強(qiáng)老各異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
身體輕強(qiáng) 王弘義云。上文曰。體重。耳目不聰明。此節(jié)曰。耳目聰明。身體強(qiáng)健。又見其陰陽互相資益之妙。
恬 之能 千金。能。作味。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千金。作縱欲快志得于虛無之守。張?jiān)啤挠H缈鬃又畯男乃病?熘尽?
如莊子之樂全得志也。虛無之守。守?zé)o為之道也。
天不足西北 淮南天文訓(xùn)。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西。故水潦塵埃歸焉。河圖括地象云。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注。天不足西北。
是天門。地不滿東南。是地戶。
天有精地有形 馬云。在上為天。其氣至精。在下為地。其體成形。簡按春秋繁露。氣之清者為精。
莊子。形本生于精。
天有八紀(jì) 高云。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節(jié)之大紀(jì)也。
地有五里 高云。五里。東南西北中。五方之道里也。馬云。里。當(dāng)從理。簡按里理。蓋古通用。不必改。
上配天以養(yǎng)頭 靈邪客篇。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yīng)之。
中傍人事 志云。節(jié)五味。適五志。以養(yǎng)五臟之大和。
天氣通于肺 張?jiān)啤L鞖狻G鍤庖病V^呼吸之氣。清氣通于五臟。由喉而先入肺。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
地氣通于嗌 甲乙。嗌。作咽。張?jiān)啤5貧狻釟庖病?
謂飲食之氣。濁氣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太陰陽明論曰。咽主地氣。其義皆同。嗌。音益。
谷氣通于脾 甲乙。千金。及五行大義。谷作 。簡按王注。谷空虛。諸家亦為山谷之氣。蓋地氣既為水谷之氣。若以谷為 。則義相重。故從原文。然其說率屬牽強(qiáng)。宜從甲乙等。而為水谷之氣。 谷。古通用。漢王莽傳。 風(fēng)迅疾。注。即谷風(fēng)也。
為水注之氣 張?jiān)啤Q运畾庵⒁病H缒恐疁I。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故言水注之氣。簡按外臺引刪蘩論。
作水注之于氣。又五行大義引本經(jīng)。作九竅為水。法天之紀(jì)。用地之理。則災(zāi)禍去矣。今由此則注乃法之訛。
氣乃紀(jì)之誤。而之上有天字。文義似順承矣。然法天之紀(jì)。用地之理。則災(zāi)禍去矣三句。與下文故不法天之紀(jì)。
不用地之理。則災(zāi)禍至矣三句。雖語意相反。然卻是重復(fù)。蕭氏引他書文。極為精核。不知是古文果如此否。
張氏以倒字法釋之。頗覺允當(dāng)。姑從之。
暴氣象雷 趙府本。熊本。氣。作風(fēng)。馬云。一本作暴風(fēng)。于雷字不通。宜從氣字。張?jiān)啤L煊欣做;鹩糁l(fā)也。人有剛暴。怒氣之逆也。故語曰。雷霆之怒。
水谷之寒熱 吳云。五味貴于中和。寒則陰勝。熱則陽勝。陽勝生熱。陰勝生寒。皆能害乎腸胃也。
簡按王說執(zhí)拘。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志云。陰陽氣血。外內(nèi)左右。交相貫通。故善用針者。從陰而引陽分之邪。從陽而引陰分之氣。簡按義見靈樞終始禁服四時(shí)氣篇。及六十七難。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張?jiān)啤?姶讨ㄒ病?
以我知彼 志云。以我之神。得彼之情。
見微則過 宋本。則。作得。高云。過。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過失之所在。簡按張?jiān)啤t。度也。蓋讀為測者非。徐云。從陰引陽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體察也。以表知里。
達(dá)內(nèi)外也。過與不及。總結(jié)上文。觀夫陰陽左右表里之過與不及也。善用針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過與不及。
若微見征兆。便知其過。其明如此。用針豈有危殆哉。
善診者 馬云。診。視驗(yàn)也。診之為義。所該者廣。凡望聞問切等法。皆可以言診也。簡按孔平仲雜說云。診不止脈也。視物可以為診。后漢王喬傳。詔尚方診視。是也。
審清濁而知部分 吳云。色清而明。病在陽分。色濁而暗。病在陰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
視喘息聽音聲 張。志。引金匱要略。詳解之。當(dāng)參考。
觀權(quán)衡規(guī)矩而知病所主 甲乙。規(guī)上。有視字。主。作生。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 謂按尺膚而觀滑澀。按寸口而觀浮沉也。尺。非寸關(guān)尺之尺。古義為然。
以治無過 甲乙。治下。有則字。為五字一句。是也。
因其輕而揚(yáng)之 徐云。因。從其所因也。因其邪氣輕浮于表。而用氣輕薄之劑。而發(fā)揚(yáng)之。如傷寒一二日用葛根之類。是也。
因其重而減之 張?jiān)啤V卣邔?shí)于內(nèi)。故宜減之。減者。瀉也。
因其衰而彰之 張?jiān)啤Kフ摺庋摗9室苏弥U谜摺Qa(bǔ)之益之。而使氣血復(fù)彰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張?jiān)啤4苏哉弥ā6谟谒幨持畾馕兑病R孕尉浴t形為陽。精為陰。
以氣味言。則氣為陽。味為陰。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陽之衰也。非氣不足以達(dá)表而溫之。精不足者。陰之衰也。非味不足實(shí)中而補(bǔ)之。簡按諸注以形為陰。故于溫之之義而支矣。張注詳備。今從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馬云。謂吐之使上越也。
竭之 張?jiān)啤=摺l畛病V^滌蕩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李云。承氣抵當(dāng)之類。徐云。如濕氣勝而為濡瀉等證。用五苓散之類。又如積痢在下。而為里急后重等證。用承氣湯牽牛散之類。引而竭之也。
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 吳云。中滿。腹中滿也。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當(dāng)瀉之于內(nèi)。
消其堅(jiān)滿。是也。李云。內(nèi)字與中字照應(yīng)。
漬形以為汗 吳云。謂天氣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則以辛散之物。煎湯漬其形體。覆而取汗也。徐云。熱邪內(nèi)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溫水微漬形體。使之腠理滋潤。以接其汗之出也。
今用熱湯圍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 張?jiān)啤G把杂行罢摺<娼?jīng)絡(luò)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淺也。滑云。
二汗只是一義。然漬字輕。發(fā)字重也。簡按滑注。似與經(jīng)旨相乖矣。
其 悍者按而收之 吳云。 悍。卒暴也。按。謂按摩也。言卒然暴痛 悍之疾。則按摩而收之。
收。謂定其 悍也。簡按張以按為察。李為制伏酸收。用如芍藥之義。并非。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李云。審病之陰陽。施藥之柔剛。簡按柔劑剛劑。見史倉公傳。此說為是。
血實(shí)宜決之 張?jiān)啤Q。謂泄去其血。如決水之義。
氣虛直 引之 甲乙 。作掣。吳云 。掣同。氣虛。經(jīng)氣虛也。經(jīng)絡(luò)之氣有虛。必有實(shí)處。宜掣引其實(shí)者。濟(jì)其虛者。刺法有此。張?jiān)啤3浮M煲病馓撜摺o氣之漸。無氣則死矣。故當(dāng)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fù)也。如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bǔ)之。是皆掣引之義。簡按張注雖明鬯。不如吳氏之于經(jīng)旨而切矣。(字書。音誓。牛兩角豎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