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素問識
  • 佚名
  • 4970字
  • 2015-12-26 17:41:35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馬云。陰陽者。陰經陽經也。其義論離合之數。故名篇。此與靈樞根結篇。相為表里。

其要一也 吳云。其要則本于一陰一陽也。張云。一。即理而已。志云。寒暑往來。陰陽出入。總歸于太極一氣之所生。簡按吳注為得矣。

萬物方生 方。今也。詩秦風。方何為期。鄭箋。方今以何時為還期也。

命曰陰中之陽 吳云。言天地生物之初。陰陽之判如此。簡按此節。舉陰中之陰。陰中之陽者。即為次節論人身中有陰中之陰。陰中之陽之起本。

陽予之正 吳云。予。與同。簡按予。王讀為施。意正同。志云。予。我也。可謂強解矣。

天地四塞 張云。四塞者。陰陽痞隔。不相通也。

亦數之可數 吳云。數。上如字。下上聲。張同。簡按馬云。俱上聲。恐非是。張云。凡如上文者。

皆天地陰陽之變也。其在于人。則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上下表里。氣數皆然。知其數則無不可數矣。數。推測也。

三陰三陽之離合 張云。分而言之。謂之離。陰陽各有其經也。并而言之。謂之合。表里同歸一氣也。

圣人南面而立 張云。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陰陽之向背也。簡按易說卦。

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禮郊特牲。君之南鄉。答陽之義也。

后曰太沖 張云。人身前后經脈。任脈。循腹里。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沖脈。循背里。出頏顙。

其輸上在于大杼。分言之。則任行乎前。而會于陽明。沖行于后。而為十二經脈之海。(出于動輸篇。海論。痿論。又逆順肥瘦云。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故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合言之。則任沖名位雖異。而同出一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陰陽之離合也。

結于命門 張云。下者為根。上者為結。志云。按靈樞根結篇曰。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

目也。陽明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結于蔥籠。蔥籠者。耳中也。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簡按此經余經。不言結。故志詳注之。

名曰陰中之陽 張云。此以太陽。而合于少陰。故為陰中之陽。然離則陰陽各其經。合則表里同其氣。

是為水藏。陰陽之離合也。下仿此。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吳云。言所謂前曰廣明者。指中身而上言之。中身而下則非也。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志云。太陽之氣在上。故曰少陰之上。兩陽合明。曰陽明。在二陽之間。而居中土。故曰太陰之前。厥陰處陰之極。陰極于里。則生表出之陽。故曰厥陰之表。蓋以前為陽。上為陽。表為陽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陽之氣也。

名曰陰中之少陽 張云。所謂少者。以厥陰氣盡。陰盡而陽始。故曰少陽。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張云。此總三陽為言也。太陽為開。謂陽氣發于外。為三陽之表也。陽明為闔。謂陽氣在于內。為三陽之里也。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里之間。可出可入。如樞機也。然開闔樞者。有上下中之分。

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義。而合乎天地之氣也。志云。開闔者。如戶之扉。樞者。扉之轉牡也。舍樞不能開闔。

舍開闔不能轉樞。是以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摶而勿浮 宋本。摶。作搏。簡按王注。搏擊于手。當從宋本。史倉公傳。三陰俱搏者如法。不俱搏者。決在急期。義與此同。高云。摶。音團。聚凝一而弗浮。志云。摶者。園也。高。勿。作弗。并誤。

中為陰 吳云。中。腹中也。腹中為脾。沖脈在脾之下。高云。由外陽內陰之義。而推論之。然則中為陰。中亦內也。太陰坤土在內。而居中也。簡按馬云。人身之中半。非也。

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馬云。乃陰經中之絕陽。絕陽者。純陰也。名曰陰之絕陰。絕陰者。盡陰也。

簡按靈系日月篇云。兩陰交盡。故曰厥陰。厥。通作蹶。漢食貨志。天下財產。何得不蹶。師古注。蹶。盡竭也。(史記倉公傳。厥陰。作蹶陰。)又晏子春秋云。陰冰厥陽。冰濃五寸。并為王注之左證矣。徐刪陰之絕陽四字。似是。張云。本篇所言。惟足經陰陽。而不及手經者。何也。觀上文云。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蓋言萬物之氣。皆自地而升也。而人之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言足則通身上下經氣皆盡。而手在其中矣。故不必言手也。然足為陰。故于三陽也。言陰中之陽。于三陰也。言陰中之陰。然則手經亦有離合。其在陽經。當為陽中之陽。其在陰經。當為陽中之陰。

可類推矣。

熊。音中。高云。沖同。蓋本于新校正別本。簡按 。字書并引本經。不釋其義。篇海云。音中。字匯補云。一本作沖沖。非。以 音沖也。王注為往來之義。必有所據。通雅云。忡忡。猶沖沖也。古素問作 。

忡仲。憂貌。出詩召南。沖沖。行也。出廣雅。義不相涉。蓋根據音而漫解者。

陰陽別論篇第七

吳云。此篇言陰陽。與常論不同。自是一家議論。故曰別論。簡按有五臟別論。經脈別論。吳義為長。

馬云。據篇中有別于陽者。知病處也等語。則別當彼劣切。非也。

四經十二從 馬云。四經者。肝心肺腎為四經。而不言脾者。寄旺于四經之中也。十二從者。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而十二經脈之行。相順而不悖也。吳云。十二從。十二支也。十二支不復主事。但從順于四經。故曰十二從也。張云。從者。即手之三陰。從臟走手等義。簡按四經雖無明據。當從王注。如十二從。則從王吳之義。為十二辰十二支。則至人有二字而窮矣。若根據馬張之說。而為三陰三陽。則至下文云應十二脈而窮矣。宜置于闕如之例。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高云。凡陽有五。肝心脾肺腎。皆有和平之陽脈也。五五二十五陽者。肝脈應春。心脈應夏。脾脈應長夏。肺脈應秋。腎脈應冬。春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弦之胃脈。夏時。

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鉤之胃脈。長夏。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緩之胃脈。秋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

皆有微毛之胃脈。冬時。而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有微石之胃脈。是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志云。所謂二十五陽者。乃胃脘所生之陽氣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谷之精氣。以資養五臟者也。四時五臟之脈。皆得微和之胃氣。故為二十五陽也。簡按王注。為人迎之氣。誤。

別于陽者知病處也 吳云。言能別于陽和之脈。則一部不和。便知其部有病。是能知乎病處也。

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吳云。別真臟之陰脈者。則知其死于克賊。持于相生。如肝病真陰脈見。死于庚辛。心病真陰脈見。死于壬癸。下文。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之類。皆是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張云。三陽在頭。指人迎也。三陰在手。指氣口也。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為之行氣于三陽。蓋三陽之氣。以陽明胃氣為本。而陽明動脈曰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陽在頭。又曰。足太陰者。三陰也。為之行氣于三陰。蓋三陰之氣。以太陰脾氣為本。然脾脈本非氣口。何云在手。

如五臟別論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而變見于氣口。氣口亦太陰也。故曰三陰在手。上文以真臟胃氣言陰陽。此節以人迎氣口言陰陽。簡按此本于王注。更為詳備。而汪心谷則以手足三陰三陽經解之。以毀王注。其理益晦。(汪說。出古今醫統內經要旨。)滑云。三陽當作二陽。謂結喉兩旁人迎脈。以候足陽明胃氣。三陰謂氣口。以候手太陰肺氣也。胃為五臟之本。肺為百脈之宗也。此說亦有所見。故附于此。(馬志高并本于汪氏。以經脈流注解之。吳則為三部九候之義。并不明晰。)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滑云。二句申前說。或直為衍文亦可。

所謂陰陽者 吳云。所謂。世所謂也。意若曰此眾謀之陰陽。非吾之所謂陰陽也。簡按上文既云所謂陰者真臟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而此亦云所謂陰陽者。故吳有此解。然考其語勢。似不必然矣。

真脈之臟脈 滑作真臟之脈。要旨。汪氏云。真脈之臟脈者。謂真臟脈之至數。以分五臟之屬也。

肝至懸絕急 滑云。愚謂懸絕。如懸絲之微而欲絕也。王注。如懸物之絕去。似指代脈言也。要旨。

汪氏云。至。脈之應也。懸絕。止絕也。急。勁也。張云。懸絕急者。全失和平。而弦搏異常也。志云。懸絕者。真臟孤懸而絕。無意氣之陽和也。急者肝死脈。來急益勁。如張弓弦也。簡按張志之解似是。

脾至懸絕四日死 高云。土位中央。灌溉四旁。上火下水。左木右金。土氣不能四應。故四日死。簡按王注不及脾獨死于生數之義。故取高說而補之。馬論天干之五行相克。其間多有不合。宜遵王意。

二陽之病發心脾 張云。二陽。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二經。然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蓋胃與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害及其子。胃與脾。表里也。人之勞倦。本以傷脾。臟傷則病連于腑。故凡內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陽之病。所以發于心脾也。簡按王履云。腸胃有病。心脾受之。發心脾。猶言延及于心脾也。滑云。青田老人謂。心脾當作肺脾。下文風消脾病。

息賁者肺病。深為有理。今詳經文。張注為是。

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張云。不得隱曲。陽道病也。夫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主化營衛而潤宗筋。如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痿論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沖。而陽明為之長。然則精血下行。生化之本。惟陽明為最。今化原既病。則陽道外衰。故不得隱曲。其在女子。當為不月。亦其候也。

王氏注曰。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然心脾何以受腸胃之病。

未免牽強。不可不察。隱曲二字。本經見者凡五。皆指陽道為言。以類察之。可得其義。吳云。俯首謂之隱。

鞠躬謂之曲。簡按吳說未見明據。今從張注。要旨云。汪氏質疑注。肢體為之勁急。而不能伸曲也。吳蓋本此。

風消 諸家皆仍王注。為枯瘦之義。獨汪心谷為上消渴。風消二字。他無所考。未知孰是。今兩存之。

(圣濟總錄。載治方。出第十三卷。)息賁 馬云。賁。奔同。喘息上奔痰嗽無寧。此非肺積之息賁。乃喘息而賁。張云。胃病則肺失所養。

故氣息奔急。氣竭于上。由精虧于下。敗及五臟。故死不治。

張云。足肚酸疼。曰 。簡按列子。心 體煩。煩郁也。與此義殊。

索澤 樓英云。索澤。即仲景所謂皮膚甲錯也。簡按諸注。皆從王義。吳獨作索睪。注云。睪。音高。

索。引也。睪。腎丸也。控睪二字。內經中凡四見。或云腰脊控睪。未有單言控睪。而為病名者。則吳說不為得矣。

頹疝 馬云。與 同。簡按 。 同。本作 。詩周南。我馬虺 。爾雅。作虺頹。釋名云。陰腫曰。氣下 也。又曰。疝言詵也。詵詵然引小腹急痛也。乃經脈篇 疝。脈解篇疝。五色篇 陰。并同。一切經音義云。丸頹。又作 。陰病也。原病式云。 疝。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朱震亨云。 疝。其形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是也。吳云。頹。頑也。頹疝。腎丸大而不疼。頑然不害者也。頹。墜也。今訓頑。

未見所據。

心掣 吳云。心引而動也。張云。心動不寧。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志云。心虛而掣痛。簡按圣濟總錄云。心火胥應而不寧。其動若掣者。乃其證也。馮兆張錦囊秘錄云。古無怔忡之名。名曰心掣者。是也。下文曰。其傳為膈。志說似是。

隔 張云。以木乘土。脾胃受傷。乃為隔證。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脾脈微急為膈中。風論曰。胃風之狀。食飲不下。鬲塞不通。上膈篇曰。食飲入而還出者。皆隔之謂。簡按王注欠詳。

驚駭 張云。肝胃二經。皆生驚駭。如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通于肝。其病發驚駭。經脈篇曰。足陽明病。聞木聲則惕然而驚。

背痛 馬云。二經之脈。胃自頭以行于足。肝自足走腹。皆無與于背者。而此曰背痛。意者陰病必行于陽也。張云。背痛者。手足陽明之筋。皆夾脊也。汪昂云。按四經皆與背無涉。而云背痛。未詳。

噫 馬云。氣轉也。又飽出息也。脈解篇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于陽明。陽明絡屬心。故上走心為噫也。口問篇。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曰噫。觀此則胃心之病。宜發為噫。張云。

噫。噯氣也。(詳見宣明五氣篇。)欠 馬云。氣相引也。經脈篇。胃脈為病。有數欠。宣明五氣。九針論。皆曰腎為欠。今曰善欠者。

胃之病也。張云。欠。呵欠也。簡按說文。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兒。上出之形。

風厥 張云。風厥之義不一。如本篇者。言二陽一陰發病。名曰風厥。言胃與肝也。其在評熱病論者。

言太陽少陰病也。在五變篇者。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肉不堅腠理疏也。簡按又見史倉公傳。

心滿 簡按滿。懣同。

善氣 志云。善氣者。太息也。心系急則氣道約。故太息以伸出之。簡按禮記。勿氣。鄭注。謂不鼻息也。乃志聰之義為得矣。馬吳張高并不注。

三陽三陰發病 志云。太陽太陰之為病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也。

痿易 張云。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馬云。左右變易為痿也。簡按俱非也。易。是狂易之易。不如平常也。王注是。

鼓一陽曰鉤 志云。鉤。當作弦。此論四經之脈。以應四時也。鼓。動也。一陽之氣初升。故其脈如弦之端直。以應春生之氣也。高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绍兴县| 永济市| 南昌县| 蓬安县| 孟津县| 黄骅市| 望城县| 林甸县| 江孜县| 邯郸县| 桐城市| 嘉祥县| 水城县| 阿图什市| 郴州市| 浠水县| 博乐市| 新平| 南开区| 黄骅市| 阿合奇县| 甘德县| 中牟县| 辽阳县| 保定市| 黄陵县| 乐业县| 三亚市| 遂川县| 翼城县| 花莲市| 辛集市| 松桃| 安化县| 托克托县| 都匀市| 正阳县| 右玉县| 灵山县| 余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