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婦人血積。增損四物湯。四物內。加廣術京三棱桂干漆。皆根據法制。各加一兩。如四物煎服。
治婦人產后血昏血崩。月事不調。遠年干血氣。皆治之。名曰紅花散。干荷葉 牡丹皮 當歸 紅花 蒲黃(炒)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半兩。酒煎和滓溫服。如衣不下。另末榆白皮。煎湯調半兩立效。
治婦人惡物不下。
當歸(炒) 芫花(炒)上細末。酒調三錢。又好墨醋碎末之。小便酒調下妙。
又治胎衣不下。蛇退皮(炒焦)細末二錢。酒調下。
諸見血無寒。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皆屬于熱。但血家證。皆宜服此藥。生地黃散。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子 地骨皮 天門冬 黃 芍藥 甘草 黃芩上各等分同 。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脈微身涼惡風。每一兩加桂半錢。吐血者多有此證。
治衄血不止。麥門冬飲子。麥門冬 生地黃上等分 。每服一兩。煎服。又衄血先朱砂蛤粉。次木香黃連。大便結下之。大黃芒硝甘草生地黃。溏軟。
梔子黃芩黃連。可選用。
帶下附論曰。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也。皆濕熱結于脈。故津液涌溢。是為赤白帶下。本不病。
緣五脈經虛。結熱屈滯于帶。故女子臍下 痛而綿綿。陰器中時下也。故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注曰。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于臍上。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帶脈起于季脅章門。如束帶狀。
今濕熱冤結不散。故為病也。經曰。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所以為帶下冤屈也。冤結也。屈滯而病熱不散。先以十棗湯下之。后服苦楝丸大玄胡散調下之。熱去濕除。病自愈也。如女子不月。先瀉心火。血自下也。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王注曰。大腸胃發病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則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則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精血不足。故其證不能已。虧則風邪勝而真氣愈消也。又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屬于心。而絡于胞中。
今氣上迫。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先服降心火之劑。后服局方中五補丸。后以衛生湯。治脾養血氣也。
苦楝丸 治婦人赤白帶下。
苦楝(碎酒浸) 茴香(炒) 當歸上等分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腰腿痛疼。四物四兩。加羌活防風各一兩。
衛生湯當歸 白芍藥(各三兩) 黃 (三兩) 甘草(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如虛者。加人參一兩。
大頭論第三十(雷頭風附)
夫大頭病者。是陽明邪熱太甚。資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多在少陽。或在陽明。或傳太陽。視其腫勢在何部分。隨經取之。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此邪見于頭。多在兩耳前后先出。皆主其病也。治之大不宜藥速。
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必傷人命。此病是自外而之內者。是血病。況頭部分受邪。見于無形跡之部。當先緩而后急。先緩者。謂邪氣在上。著無形之分部。既著無形。無所不至。若用重劑速下過其病難已。
雖用緩藥。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頓服。皆失緩體。則藥不能除病。當徐徐浸漬無形之邪也。或藥性味形體擬象。皆要不離緩體是也。且后急者。謂緩劑已瀉。邪氣入于中。是到陰部。染于有形質之所。若不速去。則損陰也。此終治卻為客邪。當急去之。是治客以急也。且治主當緩者。謂陽邪在上。陰邪在下。各本家病也。若急治之。不能解紛而益亂也。此故治主當緩。治客以急者。謂陽分受陰邪。陰分受陽邪。此客氣急除去之也。假令少陽陽明為病。少陽為邪。出于耳之前后也。陽明為邪者。首大腫是也。先以黃芩黃連甘草湯。通炒過 煎。少少不住服。或劑畢。再用大黃煨。鼠粘子新瓦上炒香。煎藥成去滓。內芒硝。俱各等分。亦時時呷之。無令飲食在前。得微利。及邪氣已。只服前藥。如不已。
再同前次第服之。取大便利。邪氣即止。如陽明渴者。加石膏。如少陽渴者。加栝蔞根。陽明行經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羌活防風之類。
雷頭風附夫治雷頭者。諸藥不效。為與證不相對也。夫頭者。震卦主之。震仰盂。故予制藥內加荷葉。謂象其震之形。其色又青。乃述類象形也。當煎局方中升麻湯。升麻(一兩) 蒼術(一兩) 荷葉(一個全者)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食后。或燒全荷葉一個。研細調煎藥服。亦妙。
耳論附論曰。耳者蓋非一也。以竅言之。是水也。以聲言之。金也。以經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有若蟬鳴者。有若鐘聲者。有若火 狀者。各隨經見之。其間虛實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聾者腎也。何謂治肺。肺主聲。鼻塞者肺也。何謂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從受氣為始。
腎受氣于巳。心受氣于亥。肝受氣于申。肺受氣于寅。脾王四季。此法皆長生之道也。
卷下
小兒斑疹論第三十一
論曰。斑疹之病。其狀各異。瘡發 腫于外。屬少陽三焦相火。謂之斑。小紅靨行于皮膚之中不出者。
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斑證者。若自吐瀉者。慎勿治。則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大凡瘡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動而生變。此謂少陽通表宜和之也。當先安其里以解毒。次微發之。安里解毒者。謂能安和五臟。防風湯是也。如大便不秘。次微發之。微發之藥。錢氏方中甚多。宜選用之。如大便過秘。宜微利之。當歸丸棗變百祥丸是也。
初知是斑疹。若便發之。令斑并出。小兒難禁。是使別生他證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已吐利。不可下也。便宜安里藥三五服。如能食大便秘者內實。宜微疏利之。若內虛而利者。宜安里藥三五服。
末后一服。調微發之藥服之。大抵用安里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邪氣不并出。能作番次。使小兒易禁也。身溫者順。身涼者逆。則宜服防風湯以和之。
防風湯防風(一兩) 地骨皮 黃 芍藥 枳殼 荊芥穗 牛蒡子(以上各半兩)上為細末。溫水調下。或為粗末。煎服二三錢。更妙。
治大便秘而內實能食。宜當歸丸。當歸(五錢) 黃連(二錢半) 大黃(二錢) 甘草(一錢炙)先將當歸熬作膏子。入藥三味為丸。漸次服十丸。妙。
治斑疹大便秘結。棗變百祥丸。大戟(去骨一兩) 棗(三個去核)上二味。用水一碗。煎至水盡為度。去大戟不用。將棗焙干。可和劑旋丸。從少至多。以利為度。
五臟病各有所見證熱則從心。寒則從腎。嗽而氣上則從肺。風從肝。瀉從脾。假令瀉見嗽而氣上。脾肺病也。瀉白益黃散合而服之。又宜黃芩濃樸湯白術濃樸湯。謂脾苦濕肺苦燥氣則上逆也。其證先瀉。
又兼面色黃。腸鳴呦呦者是也。如見渴熱多者。當服濃樸湯。不渴熱少者。當服白術濃樸湯。其他五勝若有兼證。皆如此類。然更詳后說。四時經移用藥。
假令春分前。風寒也。宜用地黃羌活防風。或地黃丸及瀉青丸相間服之。春分后。風熱也。宜用羌活防風黃芩。或瀉青丸用導赤散下之。立夏之后。熱也。用三黃丸導赤散。夏至后。濕熱也。宜導赤瀉黃散合而服之。
或黃芩甘草白術茯苓之類。為勝濕之藥。立秋后。宜用益黃散瀉白散。陳皮濃樸人參木香之類。秋分后。用瀉白散。立冬之后。地黃丸主之。謂腎不受瀉也。大凡小兒斑疹。已發有瘡有聲音者。乃形病氣不病也。無瘡無聲音者。乃氣病形不病也。有瘡而無聲音者。是形氣俱病也。后一證。當清利肺氣。八風湯或涼膈散。大黃芒硝亦可。或如圣湯加大黃。或八味羌活湯加大黃。此是春時發斑。謂之曰風斑耳。瘡疹者。內經云。痛癢瘡瘍。
皆屬心火。斑子者。是相君行命三焦真陽氣之所作也。若氣入肺。變膿胞。入肝為水胞。自病為斑。心乃君火。
入于皮作癮疹。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未瘡而發搐。乃外感寒邪內發心熱而發搐。用茶湯下解毒丸。或犀角地黃湯主之。已發便稠密。情勢如針頭者。當輕發其表涼其內。連翹升麻湯主之。若斑已發稠密甚而微喘。飲水有熱證。當以去風藥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調。知為在表不在里。當微發之。升麻葛根湯主之。若有干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則知熱在內。當煎大黃湯。下宣風散。身表大熱者。表證未罷。
不可利大便。若斑疹已出。見小熱小便不利者。當利小便。已發后有余毒不散。為復有身熱癰瘡之類。當用解毒之藥。
藥略第三十二(針法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