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 劉完素
- 3855字
- 2015-12-26 17:36:15
羌活(治支節痛太陽經風藥也) 防風(療風通用) 甘草(和中調諸藥)肉桂(通氣助陽) 桂枝(閉汗和表) 麻黃(發太陽太陰經汗) 桃仁(滋血破血) 黃芩(瀉肺氣)雄黃(去風) 白芷(治正陽明頭痛) 知母(泄腎火助陰) 石膏(瀉肺火是陽明大涼藥) 半夏(去痰)柴胡(治少陽厥陰寒熱往來) 芍藥(止腹痛安太陰) 人參(補氣和中) 瓜蒂(治濕在上頭去中脘痰涎吐藥)赤豆(利小便) 杏仁(潤肺除嗽) 蒼術(溫中去濕熱強胃) 草烏頭(熱行經) 南星(治風痰須用)天麻(治頭風) 神曲(消食強胃) 白術蒼術同功 陳皮(益氣) 枳實(治心下痞) 枳殼(利胸中氣消痞)黃連(泄心火) 白茯苓(止渴利小便太陰經藥) 苦葶藶(瀉肺火) 桔梗(治咽喉痛利肺氣) 大黃(泄實熱)濃樸(治脹滿濃腸) 黃 (止汗治諸氣虛不足) 檳榔(破氣下行) 荊芥(清利頭目) 烏梅肉(助脾收胃飲食)沉香(益氣和神) 肉豆蔻(治大腸腸滑) 附子(補命及心火) 樸硝(寒咸去燥) 梔子(除煩利氣行小便) 當歸(補三陰血不足) 川芎(太陽頭痛) 地黃(補腎真陰不足臍下痛) 萆 (補腎不足) 杜仲(壯筋骨兩全)牛膝(補筋益脾) 蓯蓉(益陽道及命門火衰) 沙苑蒺藜(補腎水真陰) 破故紙(補命門不足) 五味子(補五臟氣不足) 巴豆(去濕痰藥) 細辛(少陰頭痛不足) 升麻(陽明經和解藥) 蛇蛻(去皮膚風燥)茴香(利小便補腎去濕寒助陽) 苦楝子(去小腹痛) 廣術(去積聚) 干姜(益氣和中) 生地黃(涼血)沒藥(除血痛和血之勝藥也) 地榆(治下部有血) 澤瀉(治少陰不渴而小便不利及膀胱中有留垢)真假形金木水火土深淺色青赤黃白黑急緩性寒熱溫涼平濃薄味辛酸咸苦甘潤枯體虛實輕重中輕枯虛薄緩淺假宜上。濃重實潤深真急宜下。其中平者宜中。余形色性味。皆隨臟腑所宜。此處方用藥之大概耳。知此者用心。則思過半矣。
流注針法心痛脈沉。腎經原穴。弦。肝經原穴。澀。肺經原穴。浮。心經原穴。緩。脾經原穴。
腰痛 身之前足陽明原穴。(沖陽)身之后足太陽原穴。(京骨)身之側足少陽原穴。(丘墟)針之最要兩脅痛。針少陽經丘墟。心痛。針少陰經太溪涌泉。及足厥陰原穴。腰痛不可忍。針昆侖及刺委中出血。
太陽喘滿痰實??谥腥缒z。針太溪穴。噦嘔無度。針手厥陰大陵穴。頭痛不可忍。針足厥陰太陽經原穴。熱無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骨熱不可治。前板齒干燥。當灸百會大椎。小腸疝痛。當刺足厥陰肝經太沖穴。
血不止。鼻衄。大小便皆血。血崩。當刺足太陰井隱白。喉閉。刺手足少陽井。并刺少商。及足太陰井。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目疾睛痛欲出。亦大刺八關。百節疼痛。實無所知。三棱針刺絕骨出血。
眼大 痛。刺手太陽井穴少澤。
小 痛。刺少陽井穴關沖。
陰頭中痛不可忍者。卒疝也。婦人陰中痛。皆刺足厥陰井大敦穴。
附∶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珞 子云。天元一氣。定侯伯之遷榮。蓋論元氣也。許員曰。木瘦金方火尖水肥土濃。蓋論五行以元氣為根。富貴壽夭系之。由有 羸而壽考。亦有壯盛而暴亡。元氣固藏則 羸而無害。及其散漫。則壯盛而愈危。
是以元氣為根本。五行為枝葉。夫元氣者。兌之位也。元始之祖。先天地生。圓而無隙。寂而不動。感而遂通。
虛而生神。干體成焉。干為天。天一生水。故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五行形焉。四方之民。均受元氣一也。
及其生焉。各類五行。形體殊異。是故西北之民。金水象。金方水肥。人方正肥濃。東南之人。木火象。木瘦火尖。
人多瘦長尖小。北人肥。南人瘦。理宜然也。北人賦性沉濃。體貌肥。上長下短。頭骨大。腰骨小。此本體也。
若光明磊落。見機疾速。腰背豐隆者。元氣固藏。富貴壽考??仓胁卣婊鹕嫠鵀橛曷兑?。南人賦性急暴。
體貌尖瘦。下長上短。頭骨偏。腰骨軟。此本體也。若寬大度。機謀詳緩。腦額圓聳。元氣固藏。富貴壽考。
離中藏真水降真火而為利氣也。又有南人似北人。北人似南人。不富則貴。以此推之。要在察元氣。觀五行。
分南北。定壽夭。則攻守有方。調養有法。不妄藥人也。亦猶有刑曹總其權。使執法者不私。巡禁者申具禁。使出涂者不擾。朝廷在于上。明賞罰于百官。施利氣于萬民。故君得以尊。無為而治。天下和平。災害不生。君臣和于上。百官和于朝。萬民和于下。庶物和于野。馴而行之于萬年計也。醫者明方術。制法度。以療民病。
養性之藥。防其漸也。猶巡尉也。治病之藥。減其毒。猶守令也。保命之藥。濟其弱。猶曹憲也。延年之藥。
防其危。猶朝廷也。良工總其要。明虛實于三部。調和氣于百骸。故心得以寧。神得以清。則四大和平。疾患不生。神氣和于上。五臟和于中。步履和于下。脈絡和于體。馴而行之。不死之道也。人之生也。自幼而至壯。
自壯而老。血氣盛衰。其各不同。不可一概治之。六歲至十六歲者。和氣如春。日漸滋長。內無思想之患。外無愛慕之勞。血氣未成。不勝寒暑。和之違也。膚腠疏薄。易受感冒。和之傷也。父母愛之。食飲過傷。其治之之道。節飲食。適寒暑。宜防微杜漸。行巡尉之法。用養性之藥。以全其真。二十歲至五十歲。和氣如夏。
精神鼎盛。內有思想之患。外有愛慕之勞。血氣方剛。不畏寒暑。和之違也。勞傷筋骨。冒犯八邪。和之傷也。
以酒為漿。醉以入房。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勞佚。行守令之法。宜治病之藥。當減其毒。以全其真。五十歲至七十歲者。和氣如秋。精耗血衰。血氣凝泣。思慮無窮。形體傷憊。和之違也。百骸疏漏。風邪易乘。和之傷也。風雨晦明。飲食遲進。其治之之道。順神養精。調腑和臟。行憲曹之權。施賑濟之法。守令內恤。巡尉外護。宜保命之藥以全其真。七十歲至百歲者。和氣如冬。五臟空洞。猶蛻之蟬。精神浮蕩。筋骨沮弛。和之違也。觸物易傷。衣飲濃薄。和之傷也。大寒振栗。大暑煎燔。其治之之道。餐精華。
處奧庭。行相傳之道。燮理陰陽。周流和氣。宜延年之藥。以全其真。夫如是則調御中節。治療得宜。陰陽協和。榮衛流暢。凡厥有生。同躋壽域矣乎。
卷下附∶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諸吐方法
仲景云。傷寒三四日。邪氣未傳于里。其邪氣在上。用瓜蒂散吐而瘥。豈可俟其汗。又云傷寒六七日。胸中微痞。不欲言。懊 昏眩。無下證。仲景用梔子豉湯吐之。立可。又忽然中風。不知人事。亦不須汗。喉中呷咂之聲。用稀涎散吐之。亦可。又有小兒驚風潮搐。手足掣縮。用驗命散吐之。又云風頭痛。經云若不吐涎。
久則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瘥。又暴嗽風涎上壅。咽噎不利。用茶調散吐之。
又陽癇久不愈。未成癡呆。用導涎散吐之。
又陰癇。用二圣散吐之。
又膏粱之人。食物多食生膾。胸中不下?;x伏于胸中。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用藜蘆散吐之。
又久病患脅痛。諸藥莫能治。用獨圣散加蝎梢半錢吐之。
諸癇不時發作。不知人事。用半生半熟湯吐之。
暗風病久不瘥。發過如故。用郁金散吐之。
瘧久不瘥。發寒熱無時。用常山散吐之。
蛟龍瘕痛。腹脹如蠱。用球糖散吐之。
人初患傷食?;蛴美渖砀箰瀬y。身熱見食則 。用赤小豆散吐之。
婦人筋攣骨痛。用神應散吐之。
或曰。筋病吐之何為。答曰。木郁達之。所謂達者。令其條達也?;蛴钟写驌鋲媺櫋O韧轮媒鸹ㄉ?。后下之用承氣湯。蓋承者順也。
偏枯證。半身不遂是也。用追風散吐之。須風后有目疾。眼有半明。可救之。用防風湯吐之。
小兒上喘潮熱。先用蔚金散吐之。后用鎮庭散下之。立效。
治顛狂病久不已。用三圣散吐之。后大下之。
諸風掉搖強直。不知人事。便可懸豆膏。涎出立效。
胸膈滿悶。背痛或臂痛??上扔渺铒L湯吐之。后服烏藥散。癘風或瘡瘍惡瘡。便用二圣散吐之。后服苦參丸。
諸厥氣厥中風不省人事。便用神圣散膏。鼻內灌之。吐出涎立效。
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便與神圣散吐之。后汗之下之效。三法俱用之。
又有人患蛟龍瘕痛。久不愈欲死。用球糖膏吐之。吐出其物形如蜥蜴。長七八寸。立可。
吐法者。上古高醫用之。今庸下之流。止看諸方。不知治法。不識病源。即不行圣人之法。去圣遠矣。
可不恐歟。
卷下附∶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治黃腫
詩曰∶白酒煎飛面。青礬百草霜。根據方炮制作。消卻幾多黃。
綠礬(四兩) 五倍子 百草霜(一兩) 木香(二錢)上為細末。用酒煎飛面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招木葡?。二三服。
又方。平胃散四兩。青礬二兩。醋糊為丸。米飲下。
又方。平胃散烏沉湯。四兩青礬。二兩酒。糊為丸。
又方。好川當歸四兩。用浮子酒浸七日。青礬四兩。制 赤色成珠子。為細末。百草霜三兩。同研細。用當歸酒同研細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服后一月。黃去立效。此方祖傳七世。
治諸氣腫。茯苓散。
芫花(醋拌炒) 澤瀉 郁李仁 甜葶藶 漢防己 本(各二錢半) 陳皮(去白) 白茯苓 白檳榔瞿麥(各半兩) 滑石 大戟(各七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濃煎雙白皮湯。空心調下。取下碧綠水。如煙羊脂即效。如未盡。隔日又服。腫消不服。忌食鹽一百日。
治 瘡方爛至胸前。兩腋下有塊。如茄子大。或牽至兩肩上。四五年不能痊者。并皆治之。其驗如神。常州府武進縣朱守仁傳。其項不能回頭。數日減可。始看瘡爛破胸前者。用荊芥根下段。 碎煎沸。待溫洗瘡。
良久看瘡爛破處紫黑。用針刺一一出血。再洗三四次。
上真芝麻油將樟腦、雄黃為細末。用油調。雞翎掃瘡上。以出水下。次日再洗。仍用前藥掃。三日又用韭菜地上蚯蚓糞。五更早晨收。作圓虎口大。用炭火上燒 紅。取出凈碾為末。每一丸。添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少些。穿山甲九片。 紅色為末。合用芝麻油調敷患處。其妙如神。
千金漏蘆湯加雞心檳榔點眼神效紫金膏輕粉 雄黃 銅青 川芎 龍腦 麝香 黃連 青鹽 海螵蛸 當歸 砂 乳香 血蝎(以上凈五分)朱砂 硼砂(各三錢) 沒藥(一錢) 爐甘石(二兩童便制七次) 黃丹(二兩) 白丁香(二分)先將十九味。乳制極細無聲。
白砂蜜一斤。先將黃連末熬。后下爐甘石黃丹。用槐枝攪不住手。煎如紫色。用瓷器盛。用油紙七片封口。
窖土內去火。七日方用。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