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木,今有無者多。如楷木,只孔子墓上,當時諸弟子各以其方之木來栽,后有此木。今天下皆無此木。其木亦如槐,可作簡,文皆橫生,然亦只是文促后似橫樣。
臨安箭,只是錢王將此搖動人心,使神之。
瑞金新鑄印。蓋嘗失一印,重鑄之,恐作弊,故加「新鑄」之文。國初有一奉使印,亦如此。
秘書省畫大樹下數(shù)人,只古衣而無名。君舉以為恐是孔子在宋木下習禮,被伐木時。
秘書省畫得唐五王及黃番綽明皇之類,恐是吳道子畫。李某跋之,有云:「畫當如莼菜。」某初曉不得,不知它如何說得數(shù)句恁地好。后乃知他是李伯時外甥。蓋畫須如莼菜樣滑方好,須是圓滑時方妙。
雪里芭蕉,他是會畫雪,只是雪中無芭蕉,他自不合畫了芭蕉。人卻道他會畫芭蕉,不知他是誤畫了芭蕉。
問:「春牛事未見出處。但月令載『出土牛以送寒氣』,不知其原果出于此否?或又云,以示勸耕之意。未詳孰是?」「某嘗見囗囗云,處士立于縣庭土牛之南。恐古者每歲為一牛,至春日別以新易舊而送之也。」
王丈云:「昔有道人云,筍生可以觀夜嘗插竿以記之,自早至暮,長不分寸;曉而視之,已數(shù)寸矣。」次日問:「夜氣莫未說到發(fā)生處?」曰:「然。然彼說亦一驗也。」后在玉山僧舍驗之,則日夜俱長,良不如道人之說。
問:「廬山光怪恐其下有寶,故光氣發(fā)見如此。」「嘗見邵武張鑄說,曾官岳陽,見江上有光氣,其后漁人于其處網(wǎng)得銅鐘一枚。又一小說云,某郡某處嘗有光處,令人掘得銅印一顆。」先生又自云:「向送葬開善,望見兩山之間有光如野燒,從地而發(fā),高而復下。問云,其山舊有銅坑也。」
德粹語婺源有一人,其子見鬼。先生曰:「昔薛士龍之子亦然。」可學因說薛常州之子甚怯弱。曰:「只是精神不全,便如此。向見邪法者咒人,小兒稍靈利者便咒不倒。」可學云:「薛氏之兒所謂『九圣奇鬼』。」先生曰:「渠平生亦好說鬼。」可學云:「薛常州平日亦講學,何故信此?」曰:「不知其所講如何。」
獸中,狐最易為精怪。
狐性多疑,每渡河,須冰盡合,乃渡。若聞冰下猶有水聲,則終不敢渡,恐冰解也。故黃河邊人每視冰上有狐跡,乃敢渡河。又狐每走數(shù)步,則必起而人立,四望,立行數(shù)步,乃復走。走數(shù)步,復人立四望而行。故人性之多疑慮者,謂之狐疑。狼性不能平行,每行,首尾一俯一仰。首至地,則尾舉向上;胡舉向上,則尾疐至地,故曰:「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因論張?zhí)鞄煟壬唬骸副境心蟿μ亓址e,送張?zhí)鞄熡讵z中,而奏云:『其祖乃漢賊,不宜使子孫襲封。』一時人皆信之,而彼獨能明其為賊,其所奏必有可觀者。林積者,秦相時嘗為侍郎。」
郭天錫因算徽宗當為天子,遂得幸,官至承宣使,其人亦鯁直敢說。天覺每要占問時,不尚自去見它,多是使覺范去。后來發(fā)覺,蔡元長遂以為天錫有幻術,令人監(jiān)系,日置豬狗血于其側,后來只被血熏殺了。
覺范因張?zhí)煊X事下大獄。自供云:「本是醫(yī)人,因入醫(yī)張相公府養(yǎng)娘有效,遂與度牒令某作僧。」
神殺之類,亦只是五行旺衰之氣,推亦有此理。但是后人推得小了,太拘忌耳。曉得了,見得破底好。如上蔡言「我要有便有,我要無便無」,方好。然難。不曉底人,只是孟浪不信。呂丈都不曉風水之類,故不信。今世俗人信便有,不信便無,亦只是此心疑與不疑耳。
因及談命課靈者,曰:「是他精力強,精力到處便自驗。」
因說都下士夫愛看命,曰:「士夫功名心切,且得他差除一番,亦好。」曰:「若命中有官,便是天與我。若就人論,便是朝廷與我。今不感戴天與朝廷,卻感戴他們,終身不忘,甚可怪!」
陶安國事真武。先生曰:「真武非是有一個神披發(fā),只是玄武。所謂『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亦非是有四個恁地物事。以角星為角,心星為心,尾星為尾,是為青龍。虛危星如龜。騰蛇在虛危度之下,故為玄武。真宗時諱『玄』字,改『玄』字為『真』字,故曰『真武』。參星有四只腳如虎,故為白虎。翼星如翼,軫如項下嗉,井為冠,故為朱雀。盧仝詩曰:『頭戴井冠。』揚子云言『龍、虎、鳥、龜』,正是如此。」
先生問四明龍現(xiàn)事。璘答云:「頃歲鄞縣趙公萬禱雨于天井山之龍井,曾有龍現(xiàn)。張左藏良臣作記云:『俄有光發(fā)波間,如叢炬。復紅焰飛動,下見龍之首甚大,不違顏咫尺。大復現(xiàn)小。復現(xiàn)全體,鱗甲爚爚有光,久不沒。陰氣颯然,見者魄喪神動!』」曰:「見王嘉叟云,見龍初出水,先有物如蓮花之狀而后水涌。異物出,兩眼光如銅盤,與趙尉所見頗合。」
或言某人之死,人有夢見之者,甚恐,遂辭位而去。先生曰:「唐令狐绹亦嘗夢見李德裕。明日,語人曰:『衛(wèi)公精爽可畏!』頃時劉丞相莘老死于貶所。后來得昭雪復官,其子斯立有啟謝時宰一聯(lián)云:『晚歲離騷,徑招魂于異域;平生精爽,或見夢于故人!』世傳以為佳。」
陳易和叔將赴試,韓魏公戒之曰:「離場屋久,更宜子細!」陳曰:「三十年做老娘,不解倒繃了孩兒!」既而「王」字押作賦韻,「率土之濱莫非王」,遂見黜。魏公聞之笑曰:「果然倒繃了孩兒矣!」
往年見徐端立待郎云,葉石林嘗問某:「或謂司馬溫公范蜀公議鍾律不合,又某與某爭某事,蓋故為此議,以表見其非朋比之為者。如何?」徐曰:「此事有無不可知。然為此論者,亦可謂不占便宜矣。」石林為之笑,便罷。
汪玉山童稚時,喻玉泉令他對七字對云:「馬蹄踏破青青草。」玉山應口對云:「龍爪拏開黯黯云。」
先生說:「沈持要知衢州日,都下早間事,晚已得報。」閎祖云:「要知得如此急做甚?」先生云:「公說得是。」
或言某人輕財好義。先生曰:「以何道理之而義乎?」
因李將為郭帥閣俸,曰:「凡是名利之地,自家退以待之,便自安穩(wěn)。纔要,只管向前,便危險。事勢定是如此。如一碗飯在這里,纔去爭,也有爭得不被人打底,也有爭得被人打底,也有爭不得空被人打底。」
或論及欲圖押綱厚賞者。先生曰:「譬如一盤珍饌,五人在坐,我愛吃,那四人亦都愛吃。我伸手去拏,那四人亦伸手去拏,未必果誰得之。能恁地思量,便可備知來物。如古者橫議權謀之士,雖千萬人所欲得底,他也有計術去必得。」
財,猶膩也,近則污人,豪杰之士恥言之。
人言仁不可主兵,義不可主財。某謂,惟仁可以主兵,義可以主財。
賢者順理而安行,智者知機而固守。丁未耳聽。
鄭叔友謂:「敗不可懲,勝不可狃。」此言殊有味。
王宣子說:「甘卞言,士大夫以面折廷爭為職,以此而出,人亦高之。宦官以承順為事,忽犯顏而出,誰將你當事!如此之乖!后漢呂強,后世無不賢之。」
詠古詩:「丈夫棄甲冑,長揖別上官!」為楊元禮發(fā)也。問:「元禮事如何?」曰:「緣一二監(jiān)司相知者已去,后人不應副賑濟,此事已做不得。若取之百姓又不可,所以乞祠。」問:「當時合如何處置方善?」曰:「只得告監(jiān)司理會賑濟。不從,則力爭;又不從,則投劾而去,事方分曉。」語畢,遂諷誦此詩云。
沈季文于小學,則有莊敬敦篤而不從事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于大學,則不由格物、致知而遽欲誠意、正心。
黎紹先好個人,可謂「聽其言也厲」!
周顯祖不事外飾,天資簡樸。
諸葛誠之守立過人。
劉季高也豪爽,只是也無腦頭。
林擇之曰:「上四州人輕揚,不似下四州人。」先生曰:「下四州人較厚。潮陽士人亦厚,然亦陋。莆人多詐,淳樸無偽者,陳魏公而已。」
或傳連江鎮(zhèn)寇作,燒千余家。時張子直通判云:「此處人煙極盛。」曰:「某嘗疑此地如何承載得許多人?」力行退而思之,此所謂知小圖大,力小任重之意。
前年鄭瀛上書得罪,杖八十,下臨安贖。臨安一吏人憫之,見其無錢,為代出錢贖之。
王侍郎普之弟某,經(jīng)兵火,其乳母抱之走,為一將官所得。乳母自思,為王氏乳母而失其子,其罪大矣!遂潛謀歸計,將此將官家兵器皆去其刃,弓則斷其弦。自求一好馬,抱兒以逃。追兵踵至,匿于麥中,如此者三四。僅全兒,達王家。常見一僧說之,僧今亦忘矣。欲為之傳,未果。義剛錄云:「常見一老僧云,李伯時家遭寇,伯時尚小,被賊并妳子劫去。賊將遂以妳子為妻。一日上元,其夫出看,妳子以計遣諸婢,皆往看。遂將弓箭刀刃之屬,盡投于井,馬亦解放,但自乘一馬而去。少頃,聞前面有人馬聲,恐是來趕他,乃下馬走入麥中藏。其賊尚以鎗入麥中撈攬,幸而小底不曾啼,遂無事。未幾,得聞那賊說:『這賊婢,知他那里去!』渠知無事,遂又走。夜行晝伏,數(shù)日方到,尋見他家人。某嘗欲記此事。后來被那僧死了,遂無問處,竟休了。」
陳光澤二子求字。先生字萃曰「仲亨」,云:「萃便亨,凡物積之厚而施之也廣,如水積得科子滿,便流。」又字華曰「仲蔚」,云:「『君子豹變,其文蔚也。』變謂變其態(tài)。若里面變得是虎,外面便有虎之文;變得是豹,外面便有豹之文。」
有言士大夫家文字散失者。先生¤然曰:「魏元履宋子飛兩家文籍散亂,皆某不勇決之當時若是聚眾與之抄札封鎖,則庶幾無今日之患!」
德粹問:「十年前屢失子,亦曾寫書問先生。先生答皆云,子之有無皆命,不必祈禱。后又以弟為子,更有甚礙理處。舍弟之子年乃大于此,則是叔拜侄。」曰:「以弟為子,昭穆不順。」方伯謨曰:「便是弟之子小亦不可。」曰:「然。」
問:「唐誥敕如何都是自寫?」曰:「不知如何。想只是自寫了,卻去計會印。如蔡君謨封贈,亦是自寫。看來只是自有字名,故如此。」
「張以道向在黃巖見顏魯公的派孫因事到官。其人持魯公誥敕五七道來庭下,稱有蔭。細看其誥敕,皆魯公親書其字,而其誥乃是黃紙書之。此義如何?」先生曰:「魯公以能書名,當時因自書之,而只用印。又亦不足據(jù)。本朝蔡君謨封贈其祖誥敕,亦自寫之。蓋其以字名,人亦樂令其自寫也。」魯公誥,后為劉會之所藏。
一日請食荔子,因論:「興化軍陳紫,自蔡端明迄今又二百來年,此種猶在,而甘美絕勝,獨無它本。天地間有不可曉處率如此。所謂『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能知。』要之,它自有個絲脈相通,但人自不知耳。圣人也只知得大綱,到不可知處,亦無可奈何。但此等瑣碎,不知亦無害爾。」
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吃過必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如何?」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蓋禮本天下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都是此理。」
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又曰:「南軒集云:『草茶如草澤高人,臘茶如臺閣勝士。』似他之說,則俗了建茶,卻不如適間之說兩全也。」
侍先生過水南,谷中見一種蒿,柔嫩香氣,溫潤可愛,因采一二莖把玩。先生曰:「此即古人所謂蘭是也。」又云:「蕙亦非今之蕙,乃零陵香是也。」炎。
今福州紅糟,即古之所謂醴酒也,用匙挑吃。
古升,十六寸二分為升,容一百六十二寸為斗。
今之一升,即古之三升;今之一兩,即古之三兩。
古錢有「貨泉」字,「貨布」字,是王莽錢。于古尺正徑一寸。雖久有損,大概亦是。
先生見正甫所衣之衫只用白練圓領,領用皂。問:「此衣甚制度?」曰:「是唐衫。」先生不復說,后遂易之。
「布一簆四十眼,著八十絲為一升。今興化人能為之」云云。「十升布已難做。至如三十升,不知古人如何做也。若三升布,則極疏矣。古人不諱白,皮弁乃以白鹿皮為之,但加飾焉。如冠之白,但用疏細為吉兇耳。」
或云:「俗語:『夜飯減一口,活得九十九。』」曰:「此出古樂府三叟詩。」
墨翟與工輸巧爭辯云云。論到下梢一著勝一著,沒了期。一曰:「吾知其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一曰:「吾知所以攻子矣,吾不言。」
莽何羅本姓馬,乃后漢馬后之祖,班固為澤而改之。
步騭不去,為瓜耳。瓜可無,身不可無。
陶隱居注本草,不識那物,后說得差背底多。緣他是個南人,那時南北隔絕,他不識北方物事,他居建康。
仙游有蔡溪,見說甚好。里面有一片大石,有一石門,入去沿溪到那石上。有陳理常,居太學。聞此地好,赍少餅,徑入去石上坐。饑甚,則吃少許餅。久后吃盡了,饑不奈何。欲出,則當初入門已發(fā)了誓,遂且忍餓。遇樵者,見他在坐,亦異之。間得些物事來吃。久后報得外面道人都來,遂起得個庵,自此卻好。病翁嘗至其庵。時陳居士方死,尚在坐,未曾斂。見面前一石頭,似個香山子。子細看,又不是石,恰似乳香滴成樣,都通明。身旁一道人云:「是陳先生臨死時滴出鼻涕。」又一道人來禮拜,嘆息云:「可惜陳先生煉得成后卻不成!」
崇觀間,李定之子某,有文字乞毀通鑒板。建炎間坐此貶竄,后放歸復官。詞云:「下喬木而入幽谷,朕姑示于寬恩;以鴟鸮而笑鳳凰,爾無沉于述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