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連(三分吳萸五分同炒)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烏梅(一個) 醋炒青皮(一錢五分) 焦秫米(三錢包) 炒木瓜皮(一錢五分) 酒炒歸身(二錢) 醋炒香附(二錢) 陳米蛀屑(絹包三錢)某 大腹脹滿,筋露臍突,小溲澀少。脾虛而濕熱壅滯。鼓脹重癥,鞭長莫及。
于術炭 廣皮 制香附 木香 豬苓 茯苓皮 砂仁 建澤瀉 舟車丸(原注)服后便溏三次,腹中自覺寬舒。
薛御之 濕盛多痰之體,感冒風邪,襲于肺衛,以致由咳而引動伏飲,咳日以劇,右脅作痛。濁痰彌漫,神機不運,神識模糊。疊化濁痰,神情轉慧。至于痰濕之變態,如阻營衛而為寒為熱,郁遏中氣,苔起灰霉困乏脾陽,脾土不能運旋鼓舞,而大便燥結,清中之濁不降,濁中之清不升,而轉干燥,傳變種種,肌表之溫風,化疹外達,而濕痰究仍內困,所以病退之后,而疲憊自若。漸至氣阻濕墜,少腹之滿,頓從上僭,不特入腹過臍而且上支胸脘,食入攻撐大便澀少。右寸細澀,關部弦滑,尺部沉微,左部俱見小弱。
都由脾為濕困,陽氣不能營運,土滯而木不扶蘇,遂令濕之流于下者,隨左升之氣而逆從上行,腸胃流行之機,悉為之阻,為脹為撐之所由來也。下病過中,圖治非易。擬條達肝木,泄府濁而運脾陽。冀得小溲漸暢,濕流氣宣,方是好音耳。
淡吳萸(三分蜜水浸后取出焙干鹽水炒) 陳皮(一錢蜜水浸后取出焙干陳壁土炒) 連皮苓(五錢)鹽水炒香附(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 木豬苓(二錢) 川楝子(切一錢五分) 霞天曲(二錢炒)雞內金(一枚要不落水者研調服) 澤瀉(一錢五分) 小溫中丸(三錢開水送下)孫(右) 向有痰喘,經月以來,腿足腫脹,漸至腹亦堅,滿喘更加甚。肺氣不能下輸,水濕因而泛溢,深入重地,有喘脫之虞。勉從先脹于下而復滿于上者,亦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之意立方。
桂枝 炙麻黃 光杏仁 大腹皮 制半夏 廣皮煨石膏 連皮苓 炒蘇子 炒枳殼二診 開經氣以通膀胱,猶然不減。鼓脹重癥,為勢正盛,有喘厥之虞。
葶藶子 漢防己 磨檳榔 磨沉香 香附 光杏仁 防風 茯苓皮 廣皮 炒蘇子 大腹皮 萊菔子 炙內金改方加黑錫丹一錢先服。
童(左) 遍體浮腫,身半以上為甚。脾虛水濕泛溢,風與濕搏也。鼓脹重癥,未可忽視。
蜜炙麻黃(五分) 防風(一錢) 大腹皮(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皮(五錢) 豬苓(二錢)川芎(一錢) 陳皮(一錢) 羌活(一錢) 瞿麥(三錢) 姜衣(三分) 炒冬瓜皮(一兩)生薏仁(七錢二味煎湯代水)左 腫退甚速,而雜食甜膩以助濕,甘寒以損脾,以致腫勢復起。急宜謹慎口腹,以免自貽伊芳戚之譏。
大腹皮 新會皮 木豬苓 葶藶子 茯苓皮 杏仁泥 黑山梔 白通草 香豆豉 建澤瀉 生熟薏仁 枇杷葉龔(左) 面色目 帶黃,腹笥脹大,漸至便利色赤,半載有余,脹勢并未以利見消。脈數帶滑。良以濕熱充斥三焦。鼓脹重癥,不能許治也。
生熟薏仁 藿香 上廣皮 木豬苓 建澤瀉 赤茯苓 上川樸 茵陳 范志曲 杏仁 大腹皮 方通草陳(左) 瘕塊久而散漫,大腹脹大如鼓,二便不利。脈滯苔白。此脾虛而濕熱壅滯三焦。鼓腹重癥,勉方圖幸。
川樸 茵陳 連皮苓 連皮檳 杏仁 通草 木香 砂仁 炙蟾皮 上廣皮 于術 甘遂(二分煨透)黑丑(四分) 炙內金(一具以上三味研末先調服)(原注)此方服后瀉下,脹退十之三。嘔吐,乃甘遂未煨透之故。
二診 瀉下甚暢,大腹亦覺寬暢,但小溲不暢。雖見轉機,仍不足恃。
前方去甘遂黑丑,加范志曲姜汁,單用炙內金一錢五分研末調服。
陸(左) 大腹脹大,按之堅硬,陰囊腫脹。脈形濡滯。此脾虛木旺,鼓脹重癥,恐難以人力而與造化爭功。
勉仿經旨工在疾瀉之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炙蟾皮(五錢) 大腹皮(二錢) 川樸(一錢) 縮砂仁(七分) 連皮苓(三錢) 野于術(一錢五分)廣皮(一錢) 炙內金(一具) 紅芽大戟(三分) 甘遂(三分) 千金子(三分四味研細開水先服)二診 腫脹稍松,然仍膨大如鼓,小溲不利,陰囊腫脹。鼓脹重癥,未可以臨時取效,而便為足恃。
大腹皮 廣陳皮 川樸 澤瀉 炙蟾皮 豬苓 舟車丸(三錢)馬(右) 中空無物者曰鼓,實中有物者曰蠱。少腹有形,盤踞日久,茲則其形漸大,腹脹如箕,按之堅硬。
此氣血阻滯不行,致脾土不克旋運。蠱脹重癥,不能許治。
酒炒當歸須 延胡索 臺烏藥 南楂炭 沉香曲 蓬莪術 制香附 上廣皮二診 脹勢稍松。姑守前意以覘動靜。
金鈴子 制香附 臺烏藥 延胡索 兩頭尖 當歸須 炒蓬術 川桂木 南楂炭 蔥白三診 脹勢較松。然蠱脹重癥,仍難圖治。
兩頭尖(三錢) 臺烏藥(一錢五分) 鶴虱(二錢) 單桃仁(去皮打三錢) 制香附(二錢) 使君子肉(二錢) 楂炭(三錢) 雷丸(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婆萬病丸(三錢先服)范(左) 身熱大勢雖退,脈仍未靜,溏泄之后,轉為便閉腹笥脹滿,按之不柔。此邪少濕多,邪去濕留,濕困脾土,鼓舞運旋不及,則大腸傳化失司,所謂濕閉是也。宜調氣泄濁。
川樸 廣皮 大腹皮 郁金 小溫中丸 桔梗 枳殼 光杏仁 砂仁江(左) 痰飲咳逆多年,氣血逆亂,痰每帶紅。日來兼感風邪,風與濕合,溢入肌膚,面浮膚腫,喘咳不平,腹脹脘痞,小便不利。脈數浮滑,舌苔白膩。有喘脹之虞。
前胡(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光杏仁(三錢) 橘紅(一錢) 茯苓皮(四錢) 葶藶(五分)防風(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前(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 生姜衣(四分) 川樸(一錢)二診 痰喘稍平,浮腫亦減,然中脘仍然作脹。肺胃之氣,升多降少,致風與濕橫溢肌膚。效方再望應手。
大腹皮(二錢) 川樸(一錢) 杏仁(三錢) 生薏仁(四錢) 煨石膏(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炙麻黃(四分)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 茯苓皮(三錢炒) 生姜(二片) 冬瓜皮(三錢炒)三診 開上疏中,適交節令,痰氣郁阻不開,痰出不爽,腹脹面浮足腫,小溲不利。脈形細沉。夫痰飲而致隨風四溢,都緣脾腎陽虛,不能旋運,所以泛濫橫行。有喘脹之虞。擬千緡湯出入以開痰,真武以溫腎而行水。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大腹皮(二錢) 生姜衣(四分) 真武丸(三錢) 皂莢子(蜜炙二粒) 枳實(一錢) 連皮苓(三錢) 炒于術(一錢五分)改方去皂莢子加葶藶。
四診 開肺之氣,溫腎之陽,肺合皮毛,遍身自汗,水氣因而外越,面浮膚腫大退,胸悶較舒,脹滿大退,痰亦爽利。然大便不行,足腫未消。還是水氣內阻,不得不暫為攻逐之。
大腹皮(二錢) 姜衣(四分) 白茯苓(三錢) 冬瓜皮(四錢炒) 澤瀉(一錢五分) 上廣皮(一錢)于術(二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禹功散(先調服一錢)五診 痰化為水,泛溢肌膚,先得暢汗,水濕之氣,從汗外溢,繼以緩攻,水濕之氣,從而下達,故得腹脹面浮俱減。擬運土分化。再望轉機。
葶藶(五分) 橘紅(一錢) 冬術(二錢) 大腹皮(二錢) 炒范志曲(二錢) 光杏仁(三錢)茯苓皮(三錢) 豬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各二錢) 枳殼(七分) 生姜衣(四分)施芷園 嗜飲濕熱素盛,濕釀為濁,濁阻清道。先起鼻塞,經治而愈。于是濕釀成飲,飲阻肺胃。嗆咳多痰,停飲在胃,中州痞阻,壅極而決,上吐下瀉者屢。然雖經吐瀉,而飲邪之根蒂未除。脾肺胃二臟一腑之氣,已是暗損,遂致痰飲化水,滲入肌膚,火必炎上,水必就下,所以先從足腫,漸及脛股,玉莖陰囊一皆腫脹,今則腹滿脘硬,食入發喘,脈象沉弦,此痰飲而變成水氣之癥也。花甲之年,舌光無苔,病實正虛,恐水氣逆射于肺,而致喘勢暴盛。擬降肺疏胃,運脾利濕,兼進牡蠣澤瀉散使之入下。
甜葶藶(七分) 大腹皮(二錢) 五加皮(二錢) 生薏仁(四錢) 澤瀉(一錢五分) 川樸(一錢)連皮苓(四錢) 雞內金(三錢) 車前子(二錢) 炒冬瓜皮(五錢) 牡蠣澤瀉散(三錢)附錄牡蠣澤瀉散方(并方解)牡蠣 澤瀉 蜀漆 葶藶 栝蔞根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各等分)凡腫脹日,甚能得暢瀉,病必轉輕。然病久元虛,恐氣不運藥,雖進猛劑,徒然頻利,水仍不下曾見頻利而水不下者,服昆山丸藥,依然下水而愈。同一瀉下,不如擇善而行,非畏葸也。濕熱壅遏,前人有牡蠣澤瀉散一方,專治水蓄于下,上焦之氣,不能下化,故用商陸葶藶,從肺及腎,開其來源之壅,而后牡蠣海藻之軟堅,蜀漆澤瀉之開泄,方能得力。用栝蔞根者,恐行水之氣過駛,有傷上焦之陰,仍使之從脾吸陰,還歸于上。其方下注云、小溲大暢,即止后服。以商陸行水,有排山倒岳之勢也。又、三白散專治囊腫膚腫腹脹。如牡蠣澤瀉散仍未得效,然后服神 丸。此方專下水氣之重者。然恐但利而不瀉,宜以重藥而輕服之,所謂緩攻是也。此二方皆生平每投輒效者。倘得腫勢大退,清其淵藪,不外五皮五苓之類。扶正可以祛邪,而祛邪即能保正,所以瀉下之后,不在補藥中求針線也。所慮者,既瀉既利,病仍不退,不慮其虛脫也。三白散用白牽牛,其用黑牽牛者,合茴香二味名禹功散,亦屬屢用屢驗,但力量較三白神 兩方不如遠甚。管見所及,聊備呈閱。
邱景林 痰飲多年,痰多咳嗽,氣從上升。邇來兩足虛腫,納減無味,小溲短少,寐中汗出,而往往遺尿不禁。脈沉弦。重按少力,苔白質膩。脾肺腎三臟均虛,命陽不能化水外出,遂致水溢肌膚,蒸變無權,致胃納日以呆頓。開太陽,逐痰水,原屬痰飲必效之方,惟久病多虛,姑以陽氣為重。
元米炒黨參(三錢) 菟絲子(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熟附片(三分)煨益智(一錢) 補骨脂(三錢) 陳皮(一錢) 炒于術(一錢) 炒谷芽(二錢) 玫瑰花(二朵)又 溫助命陽,以生脾土,遺尿得定,而足仍虛腫,胃呆少納,小溲短少。水溢肌膚,原系脾腎兩虛,不能化水外出。舌白轉黃,口膩而苦,濕中生熱,遂成濕熱壅遏之局。恐變延入腹。擬金匱防己茯苓湯法。
炙綿 (一錢五分) 茯苓(四錢) 漢防己(三錢) 澤瀉(二錢) 豬苓(二錢) 大腹皮(二錢)制蒼術(二錢) 宣木瓜(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生薏仁(一兩) 炒冬瓜皮(一兩二味煎湯代水)
黃癉
華(左) 遍體面目俱黃,中脘痞滿。濕熱蘊遏。恐其由標及本。
西茵陳 制川樸 赤白苓 澤瀉 青蒿 山梔 廣橘皮 制半夏 木豬苓 上湘軍(二錢好酒浸透后下)二診 脘痞稍減,黃癉略退。藥既應手,守前法再望轉機。
茵陳(二錢) 冬術(炒炭二錢) 澤瀉(二錢) 砂仁(七分) 黑山梔(二錢) 上湘軍(二錢)橘皮(一錢) 豬苓(一錢五分) 川樸(一錢) 官桂(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焦麥芽(三錢)三診 面目色黃稍退,而熱退不清。還是濕熱壅遏熏蒸之所致也。再淡以滲之,苦以泄之。
官桂(五分后入) 豆豉(三錢) 黑山梔(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茵陳(三錢) 冬術炭(二錢) 赤白苓(各二錢) 杏仁(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四診 黃癉已退。然形色瘦奪,脾土無不虛之理。當為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