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于術(shù)(二錢炒) 廣皮(一錢) 豬苓(二錢) 云苓(四錢) 茵陳(二錢) 澤瀉(二錢)焦麥仁(四錢) 官桂(五分后入)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shí)(一錢) 竹茹(一錢)五診 黃癉大勢(shì)雖退,而濕熱未能盡澈,小溲未清,足跗帶腫。還是濕熱墜下,再培土而分利濕邪。
于術(shù)(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 川通草(一錢) 茯苓(三錢) 炒冬瓜皮(一兩) 澤瀉(一錢五分)木豬苓(二錢) 焦蒼術(shù)(一錢) 生熟米仁(各三錢) 茵陳(一錢五分)六診 諸病向安,惟氣色尚滯。宜鼓舞脾土,土旺自能勝濕也。
人參須(五分) 茵陳(二錢) 云茯苓(四錢) 豬苓(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野于術(shù)(二錢)炮姜(三分) 焦蒼術(shù)(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七診 補(bǔ)氣運(yùn)脾滲濕,證情又見起色。再為擴(kuò)充。
人參須(五分) 蒼術(shù)(一錢) 于術(shù)(二錢) 茵陳(二錢) 豬苓(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炒冬瓜皮(五錢) 炮姜炭(四分) 澤瀉(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各三錢) 谷芽(三錢)蔣(左) 四肢面目俱黃。脈形糊滑。此濕熱蘊(yùn)遏,為五癉中之谷癉。
官桂 赤白苓 黑山梔 澤瀉 綿茵陳 瞿麥 上湘軍 白術(shù)炭 豬苓二診 黃癉大退,前法以清其淵藪。
官桂 黑山梔 焦麥芽 范志曲 陳皮 川樸 豬茯苓 澤瀉 茵陳左 濕熱蘊(yùn)遏為黃癉。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青蒿(三錢) 茵陳(三錢) 川樸(一錢) 上湘軍(三錢) 赤白苓(各二錢) 黑山梔(三錢) 廣皮(一錢) 豬苓(二錢) 焦麥芽(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二診 黃癉大退。再淡以滲濕,苦以泄熱。
黑山梔 赤白苓 豬苓 川樸 大腹皮 澤瀉枳殼 制半夏 麥芽 廣皮 上湘軍 茵陳三診 營(yíng)衛(wèi)不通,忽生寒熱,欲和陰陽,當(dāng)調(diào)營(yíng)衛(wèi),欲調(diào)營(yíng)衛(wèi),當(dāng)祛其所以阻我營(yíng)衛(wèi)者。
制半夏 范志曲 赤豬苓 郁金 焦麥芽 上廣皮 綿茵陳 建澤瀉 官桂(五分)四診 黃癉大退,濕熱未清。
川樸 郁金 赤豬苓 半夏曲 橘紅 澤瀉茵陳 官桂 整砂仁 大腹皮 焦麥芽趙(右) 痧疹之后,風(fēng)戀未澈,挾濕內(nèi)郁,脾運(yùn)失司,以致面目肢體俱黃,黃癉之證不能欲速圖功。
茵陳 黑山梔 澤瀉 神曲 大腹皮 青蒿官桂 赤白苓 川樸 廣皮 焦麥芽金(左) 腹?jié)M氣滯,小溲渾黃。濕郁三焦。擬調(diào)氣理濕。
制川樸(一錢) 陳皮(一錢) 杏仁(三錢) 范志曲(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茵陳(二錢) 通草(一錢) 焦麥芽(三錢) 鮮佛手(一錢)章(右) 谷多氣少,面色浮黃,肢倦體乏。脈澀,舌淡。產(chǎn)后勞傷,血虛營(yíng)滯不和也。
炒白術(shù) 制半夏 秦艽 澤瀉 晚蠶砂 豬苓 云茯苓 焦麥芽 白蒺藜 禹余糧丸(二錢)許(左) 脘腹痛脹已定,而面目身體俱黃。氣滯營(yíng)郁,恐變脹滿。
廣皮 桃仁 延胡索 廣郁金 制半夏 生薏仁歸尾 猩絳 焦枳實(shí) 旋復(fù)花 青蔥管右 久病經(jīng)滯,氣血不行,面目俱黃。與尋常濕熱有間也。
歸尾 桃仁 澤瀉 猩絳 赤豬苓 旋復(fù)花 青蔥管吳 黃癉大勢(shì)雖退,氣仍未開,纏綿兩月,茲則便泄不爽。良以濕困已久,脾陽損傷。擬培土溫脾分化。
于術(shù) 生熟薏仁 干姜 陳皮 范志曲 茯苓 綿茵陳 砂仁 澤瀉二診 氣分稍開,時(shí)仍便泄。的是濕熱困乏,脾陽因而損傷。藥向效邊求。
西茵陳(二錢) 茯苓(三錢) 上廣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各二錢) 炒干姜(四分)豬苓(二錢) 煨木香(三分) 理中丸(一錢五分開水先服)左 勞倦內(nèi)傷,面色無華,胸中吊痛,肢困力乏,胃鈍納減。當(dāng)以胃為主治。
白術(shù) 赤白苓 郁金 木香 生熟谷芽 廣皮生薏仁 藿香 蔻仁 白檀香 三豐伐木丸杭(左) 面黃力乏,便泄溲黃。濕熱在下,正與經(jīng)旨谷多氣少之文符合。
臺(tái)術(shù) 豬云苓 澤瀉 生薏仁 焦麥芽 茵陳 范志曲 廣皮 酒炒桑枝 砂仁
痞氣
江(左) 嗜飲中虛,氣失旋運(yùn),水谷之氣,不化為津,轉(zhuǎn)化為痰。痰阻營(yíng)衛(wèi),寒熱交作,必得便解粘膩,痰盡方舒。食入后中脘久痞。脈形濡弱。脾胃愈虧,則濁痰愈甚,前人有見痰休治痰之說,宜以脾胃為本。
別直參(另煎沖一錢) 炒于術(shù)(二錢) 陳橘皮(一錢) 炒竹茹(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生薏仁(三錢) 炒枳實(shí)(一錢) 縮砂仁(五分后下) 生熟谷芽(各一錢五分)李(左) 肝木不和,腹脹脘痞不納,時(shí)發(fā)時(shí)止,甚則心神恍惚。脈左關(guān)獨(dú)弦。此厥氣失疏,風(fēng)陽擾攘也。
金鈴子 白蒺藜 廣郁金 廣皮 砂仁 白芍制香附 炒枳殼 朱茯神 炒棗仁 香櫞皮袁(右) 痞滿大退,而少腹滯墜不舒。此氣濕不泛于上,而壓于下。再為疏通。
制香附 薤白頭 云茯苓 陳皮 沉香片 整砂仁 制半夏 建澤瀉 煨天麻 豬苓二診 少腹滯墜已舒,而右脅脹滿。無非痰氣窒塞。
制半夏 制香附 栝蔞仁 淡干姜 川雅連 云茯苓 炒竹茹 薤白頭 白金丸姜(左) 氣虛濕痰內(nèi)阻,營(yíng)衛(wèi)不克宣通。往來寒熱,誤投陰膩之物,寒熱雖止,而脘痞少腹?jié)M,腿肢作酸。
此陽氣不克營(yíng)運(yùn)。恐成脹病。
上安桂(三分飯丸) 制香附(二錢) 制半夏(二錢) 薤白頭(三錢) 連皮苓(三錢) 山楂炭(四錢)半硫丸(八分藥湯送下)陸(左) 胃氣漸開,而食入后每覺痞滿,片刻即舒,平日往往涌吐酸涎。舌苔雖漸化薄,而尚嫌黃濃。良以中陽不足,濕痰不克運(yùn)化。擬溫理中陽。
奎黨參(二錢) 蜜炙干姜(三分) 生薏仁(三錢) 橘白(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炒于術(shù)(一錢五分)云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 玫瑰花(去蒂二朵)二診 補(bǔ)氣溫中,舌苔化清。的是中虛濕熱不克旋運(yùn)。但時(shí)為不寐,良以胃有濕痰,膽寒肝熱也。
臺(tái)參須(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廣藿香(一錢五分) 炒枳實(shí)(八分) 姜竹茹(一錢)白茯苓(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 縮砂仁(四分) 玫瑰花(二朵)某 不納不饑,稍稍納食,中焦如阻,泛酸欲吐,寤難成寐。脈細(xì)濡,關(guān)部帶滑。此濕熱郁阻中州,致脾清不升,胃濁不降。六腑以通為用,宜辛以開之。
制半夏 干姜 茯苓 焦麥芽 竹茹 上廣皮 川連 澤瀉 佩蘭葉二診 辛開苦降,中脘較舒,泛酸嘔吐之勢(shì)稍緩。然猶杳不思納,略進(jìn)稀糜,尚覺脹滿,腹中攻撐不和,大便不解,寤難成寐。脈右部弦滑。胃府之氣,略得通降,而肝腸暗動(dòng),遂令木郁土中。前法再參平肝泄木。
川雅連(淡吳萸同炒) 制半夏 茯苓神 金鈴子 延胡索 廣陳皮 炒枳殼 炒竹茹三診 脹滿較舒,痞阻稍松,吐出稠痰,寤得成寐,飲食得以漸進(jìn)。但脈象尚帶弦滑,舌紅苔黃。肝胃不能和洽,從效方再望應(yīng)手。
川楝子 制香附 茯苓神 制半夏 鮮竹茹 延胡索 小青皮 薤白頭 左金丸四診 兩和肝胃之氣,似覺稍和,而胸脘仍然脹滿,心胸之間,時(shí)覺烙熱,痰中帶紅。脈左寸關(guān)帶弦,尺部數(shù)細(xì),右寸關(guān)弦滑,尺部堅(jiān)硬,舌苔白膩,而底質(zhì)帶紅。前人謂氣有余、便是火,所以心胸烙熱者,良由肝胃之氣不和,氣郁生火,氣之所在,即火之所在也。再理肝胃之氣,而和肝胃之陰。
金石斛 白蒺藜 蜜炒青皮 黑山梔 郁金 半夏曲金鈴子 土炒白芍 炒杏仁 竹茹五診 脈左寸關(guān)弦象稍退,右關(guān)脈弦滑亦稍柔和。脹滿漸舒,略能安谷。再從肝胃調(diào)和。
金石斛 制半夏 杭白芍 茯苓 炒香豉 金鈴子 廣陳皮 白蒺藜 山梔 降香六診 兩關(guān)弦象稍柔。胃納亦日見起色,脹滿已舒。但舌苔中心濃 ,微帶黑色。仍當(dāng)從于肝胃議治。
制半夏 金石斛 白芍 白茯苓 黑山梔 薄橘紅 沉香曲 丹皮 炒杏仁 炒竹茹某 中氣虛弱,不饑不納,二便不利,中脘痞阻,臥難成寐。脈細(xì)而滑,口膩苔濁。濕熱郁阻,升降失司。擬開上焦。
制半夏 郁金 川雅連 光杏仁 炒枳實(shí) 廣陳皮 干姜 薤白頭 佩蘭葉 栝蔞皮 炒竹茹二診 中脘痞阻,飲食不進(jìn),口膩痰多。脈象濡滑。濁阻胃中。先為通降。
藿香 制半夏 金石斛 廣皮 茯苓 佩蘭葉川樸 大腹皮 栝蔞皮 枳實(shí) 鮮佛手 竹茹三診 通降胃府,仍然不納,略一進(jìn)谷,輒中脘不舒,味變酸濁。脈象濡滑。痰濕閉阻胃口。再降胃化痰,而宣氣郁。
香豆豉 炒杏仁 黑山梔 栝蔞皮 降香屑(四分) 上川樸 制半夏 炒枳殼 生姜汁四診 脈象濡細(xì),重按少力,舌苔白膩不化。不納不饑。中氣不足,不能化濁。再扶持中氣,而展胃陽。
人參須 制半夏 橘白 佩蘭葉 炒谷芽 益智仁 云茯苓 玫瑰花 鮮竹茹 砂仁(二粒)五診 扶持中氣,而展胃陽,稍能知饑安谷。藥既應(yīng)手,宜再擴(kuò)充。
人參須(八分) 淡姜渣(三分) 茯苓(三錢) 佩蘭葉(八分) 玫瑰花(二朵) 益智仁(六分)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白(一錢) 焦麥芽(二錢)六診 胃氣雖得稍醒,然略一多納,氣輒上沖。脈濡細(xì),右關(guān)帶滑。中氣不足,不能運(yùn)化,以致濕熱結(jié)聚,通降無權(quán)。擬苦辛開通。
制半夏(一錢五分) 川連(四錢) 藿香(一錢五分) 枳實(shí)(一錢) 佩蘭葉(一錢) 橘皮(一錢)干姜(二分) 茯苓(三錢) 竹茹(一錢)
積聚
(附 瘕)左 中脘聚形,形如覆碗,按之作酸,至臥則氣從上逆。此痰氣結(jié)聚,陽明太陰之滯,阻而難降,不易圖治也。
制半夏 連皮苓 瓦楞子 橘紅 九香蟲 大腹皮淡干姜 薤白頭 枳殼 砂仁某 左脅下聚形窒礙氣機(jī),甚則攻沖入脘,脹滿不舒,似覺氣自左升,不能右降,而仍還于左,沖入胸中,則似覺火逆,所謂火而不泄為陽,抑而不舒為氣也。
制香附 杭白芍 朱茯神 川石斛 青皮 金鈴子 白歸身 白蒺藜 香櫞皮馬(左) 少腹偏左聚形,食入脹滿,色奪形衰。脈遲苔白。此情志抑郁,木不條達(dá)也。致氣濕瘀滯,酒積不行,名曰積聚。恐元?dú)夂膿p而入損門。
上官桂 制香附 金鈴子 楂炭 延胡索 砂仁末 廣陳皮 連皮苓 澤瀉 豬苓左 少腹結(jié)聚有形,按之堅(jiān)硬。脈沉而弦。此氣寒交阻,恐成脹病。
酒炒歸須(二錢) 烏藥(一錢五分) 楂炭(三錢) 酒炒赤苓(一錢五分) 制香附(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酒炒延胡(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炒蓬術(shù)(一錢五分)徐(右) 結(jié)塊堅(jiān)大如盤,推之不移。氣寒血滯,與腸胃汁沫相摶,未可輕視。
川桂木 延胡 香附 白術(shù) 炒蓬術(shù)(一錢五分) 兩頭尖 歸須 烏藥 楂炭 野水紅花子二診 結(jié)塊稍軟,而頻咳氣逆。此兼感新邪,藥宜兼顧。
桂木 金鈴子 延胡 蘇梗 當(dāng)歸須 烏藥楂炭 兩頭尖 前胡 蓬術(shù) 荊三棱 杏仁 香附某 中脘結(jié)塊,按之不甚痛。脈象沉滑。此痰濕流入分肉之間。
制香附 制半夏 廣皮 臺(tái)白術(shù) 青蔥管 白茯苓 旋復(fù)花 猩絳 指迷茯苓丸郁(左) 時(shí)病之后,左脅下癖塊脹大,腹?jié)M不舒。脈弦滑,苔白。脾土不運(yùn),胃絡(luò)阻滯。擬宣通氣血,參以運(yùn)土。
川桂木(六分) 焦麥芽(四錢) 豬苓(二錢) 范志曲(二錢炒) 南楂炭(三錢) 廣陳皮(一錢)茯苓(三錢) 當(dāng)歸炭(一錢五分) 臺(tái)白術(shù)(二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二診 癖積稍收,腹仍脹滿。胃絡(luò)不宣,生化因而不及。再宣通胃氣,運(yùn)土理濕。
川桂木(五分) 臺(tái)白術(shù)(二錢) 范志曲(二錢炒) 豬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南楂炭(三錢)焦麥芽(四錢) 川郁金(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炒枳殼(一錢)賈(右) 瘕聚有形,甚則上沖胸脘,寒熱往來。恐延入損途。
醋炒柴胡(四分) 歸尾(一錢五分) 延胡索(一錢五分酒炒) 制香附(二錢打) 白芍(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切) 廣皮(一錢) 柏子仁(三錢) 砂仁(七分) 臺(tái)烏藥(一錢五分)右 腹中作痛,少腹聚形,經(jīng)事當(dāng)至不至,面色萎黃。脈形沉遲。此寒入胞門,與腸外之汁相摶,石瘕之屬也。須耐心善調(diào),勿得急切攻奪。
當(dāng)歸須 川桂木 廣郁金 臺(tái)烏藥 韭菜根(七錢) 南楂炭金鈴子 制香附 延胡索(醋炒) 兩頭尖(三錢) 野水紅花子(三錢)某 脅下結(jié)塊。
香附(五錢) 吳萸(三錢) 青皮(五錢) 烏藥(五錢) 木香(五錢)上五味研粗末,麩皮一升姜三片蔥三莖同炒,火起用陳酒噴,炒干,置洋布包內(nèi)熨痛處,稍冷再炒,至焦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