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腫脹

馮(右) 面浮足腫,朝則面甚,晚則足甚。產(chǎn)后營(yíng)虛,陽氣挾濕上行也。先治其標(biāo)。

炒蘇子(三錢) 杏仁泥(三錢) 炒枳殼(一錢) 粉歸身(二錢) 羌活(一錢) 磨沉香(三分沖)云茯苓(三錢) 炒于潛術(shù)(二錢) 青防風(fēng)(一錢) 越鞠丸(三錢開水先服)儲(chǔ)(左) 脹勢(shì)既松之后,適交春令,肝藏之氣,勃然升發(fā)。流行之機(jī),皆為之阻。大腹仍脹,寅卯木旺,氣覺攻撐。脈細(xì)而弦。恐成氣脹大癥。

酒炒白當(dāng)歸(二錢) 廣皮(一錢) 土炒東白芍(二錢) 炒川椒(四分) 制香附(二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豬苓(二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砂仁(七分) 連皮苓(四錢) 上徭桂(五分研末飯為丸先服)二診 辛溫以通陽氣,寅卯脹覺略平。據(jù)述露坐受寒而起。經(jīng)謂臟寒生滿病。再守溫臟為法。

制香附(二錢) 新會(huì)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云茯苓(四錢) 木豬苓(二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上沉香(二分) 上徭桂(三分) 木香(四分) 砂仁(四粒) 酒炒湘軍(四分后五味研末為丸)左 溫補(bǔ)脾腎,脹滿降序,神情亦振。藥既應(yīng)手,再當(dāng)擴(kuò)充。

西潞黨(三錢) 野于術(shù)(三錢) 川桂木(五分) 炮姜(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炙綿 (三錢) 熟附片(四分) 淡吳萸(四分) 茯苓(三錢) 牛膝(三錢)二診 宣布五陽,脹勢(shì)漸退,然中脘按之作痛。此飲食傷滯。當(dāng)補(bǔ)脾之不足,疏胃之有余。

黨參 枳實(shí) 豬苓 熟附片 公丁香 炮姜 澤瀉 于術(shù) 青皮 上廣皮 雞內(nèi)金左 至暮不能納食,食即脹滿,至天明其滿始退。脈象沉弦。此由脾陽不振,所以至暮則陽無以化,而脹滿輒甚。鼓脹根源,未可忽視。

上川樸 連皮苓 建澤瀉 大腹皮 炒于潛術(shù) 草果仁 炒枳實(shí) 熟附片 木豬苓 炙雞內(nèi)金 老姜衣馮(左) 腫勢(shì)不增不減,氣急痰鳴,大便溏行,小便涓滴,心中灼熱懊煩。脈沉弦重按帶滑。此水氣逆射于肺,而痰火交熾于胸中,勢(shì)恐喘脫。

葶藶子(一錢) 大腹皮(三錢) 炒蘇子(三錢) 花檳榔(一錢) 豬苓(二錢) 光杏仁(三錢)桑白皮(二錢) 建澤瀉(二錢) 舟車丸(一錢五分) 竹瀝達(dá)痰丸(一錢五分二丸和勻通草湯下)周(左) 由肢體疲軟,漸至食入運(yùn)遲,腹笥脹滿,臍下尤甚,咳嗽痰多。脈形沉細(xì),苔白少華。此由脾腎陽衰,不足以運(yùn)旋鼓舞,土為火子,真陽不治,則土德愈衰,木邪愈肆。補(bǔ)火生土,一定之理也,特王道無近功耳。飲食一切,必須謹(jǐn)慎,以盛納在胃,運(yùn)化在脾也。知者當(dāng)能察之。

別直參(二錢) 制半夏(三錢) 炒椒目(五分) 炮姜(四分) 炙內(nèi)金(一錢五分) 土炒野于術(shù)(二錢)茯苓(七錢) 川桂木(四分) 炒蘇子(三錢) 橘紅(一錢) 熟附片(八分) 澤瀉(一錢五分)某 濕熱隨風(fēng)流布,水濕之氣,上溢高源,面色帶浮。宜分利濕熱,略佐祛風(fēng)。

制半夏 通草 防風(fēng) 白僵蠶 羌活 茯苓 生薏仁 澤瀉 陳皮某 氣喘略定,而水濕之邪,仍不得泄,兩足腫大。的屬水氣橫溢,勢(shì)非輕小。

葶藶 大腹皮 瞿麥 焦蒼術(shù) 豬苓 茯苓皮 澤瀉 新會(huì)皮 炙內(nèi)金 車前子 炒冬瓜皮周(左) 足腫稍退,面部仍浮,腹笥膨急,而不自覺脹,其濕熱橫溢于皮膚肌肉可知。上則痰多,下則便閉。運(yùn)脾利濕泄?jié)幔偻麘?yīng)手。

大腹皮(二錢) 茯苓皮(三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五加皮(二錢) 豬苓(二錢) 范志曲(一錢五分)上廣皮(一錢) 炙內(nèi)金(一錢五分) 老姜衣(三分) 小溫中丸(三錢先服)二診 體半以下,腫勢(shì)漸消,而體半以上,仍腫不退。脈沉細(xì),舌苔黃滑。濕熱溢于皮膚肌肉,用金匱越婢湯,以發(fā)越脾土之濕邪。

生甘草(三分) 茯苓皮(四錢) 炙內(nèi)金(一錢) 煨石膏(二錢) 大腹皮(二錢) 生麻黃(五分另煎去沫后入) 陳橘皮(一錢) 老姜(三片)三診 太陽膀胱為六經(jīng)之首,主皮膚而統(tǒng)衛(wèi),所以開太陽之經(jīng)氣,而膀胱之府氣自通。小溲較暢,面浮膚腫略退。再風(fēng)以勝濕,淡以滲濕,溫脾土以燥濕。

青防風(fēng)(一錢) 川芎(一錢) 木豬苓(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川羌活(一錢) 大腹皮(二錢)連皮苓(三錢) 川樸(一錢) 廣皮(一錢) 姜衣(四分)朱(幼) 遍體虛浮,腫滿窒塞,小溲不利,氣逆喘促。脈沉,苔黃質(zhì)膩。此脾虛而濕熱泛濫莫制。將至喘脫。

大腹皮(二錢) 廣陳皮(一錢) 赤小豆(三錢) 細(xì)木通(一錢) 羌活(一錢) 制川樸(一錢)川椒目(七分) 云茯苓皮(三錢) 建澤瀉(二錢) 舟車丸(三錢開水先服)二診 腫勢(shì)雖減,腹仍脹滿,腿股晶澈潰爛,胃呆厭食。濕熱充斥,尚在險(xiǎn)途。

大腹皮(三錢) 漢防己(酒炒三錢) 生薏仁(五錢) 川通草(一錢) 廣皮(一錢) 黑山梔(三錢) 連皮苓(五錢) 滑石塊(四錢) 光杏仁(三錢) 枇杷葉(四片)師云、潰爛不致傷命,險(xiǎn)在腹脹厭食。炒冬瓜泥可服。水果甜物忌。鹽大忌,以秋石代之。(清儒附志)三診 浮腫已退,而濕熱下趨,兩足糜爛。急延瘍科商治。

西茵陳 赤白苓 澤瀉 生薏仁 車前子 臺(tái)白術(shù) 制半夏 廣皮 木豬苓 粉當(dāng)歸范(左) 目窠先腫,漸至腿足俱脹,脘腹不舒。脈細(xì)沉遲。此濕寒泛濫,水氣重癥,方興未艾之際也。

川樸 澤瀉 廣皮 大腹皮 防風(fēng) 羌活 川芎 豬苓 防己 五加皮 桂枝 姜衣炙內(nèi)金(一錢五分研先調(diào)服)經(jīng)云、水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觀于此益信。(清儒志)二診 脘腹脹舒足腫未退。

蒼術(shù) 川樸 五加皮 連皮茯苓 炒冬瓜皮 廣皮 薏仁 大腹皮 建澤瀉 木豬苓 姜衣 雞內(nèi)金(炙研調(diào)服)三診 腫勢(shì)已退,偏右頭痛。濕漸解而風(fēng)未解也。

炒冬瓜皮 青防風(fēng) 連皮茯苓 川芎 白術(shù) 生熟薏仁 川羌活 白僵蠶 豬苓 澤瀉以上三方初劑腹腫退,三劑全愈矣。(清儒志)吳(左) 遍體虛浮,氣逆難臥。水氣逆射于肺。未可忽視。

葶藶子(八分) 光杏仁(三錢) 大腹皮(二錢) 炙桑皮(二錢) 廣皮(一錢) 香附子(二錢)炒蘇子(三錢) 茯苓皮(四錢) 川樸(一錢) 生姜衣(四分) 雞內(nèi)金(一錢五分炙研先調(diào)服)二診 導(dǎo)水下行,氣喘虛浮,一毫不退。脈沉細(xì)如絲。此由命火式微,水氣泛濫,而逆射于肺。恐逆甚而喘而厥而脫,不可不慎。

熟附片(五分) 炒冬瓜皮(五錢) 酒炒杭白芍(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 川桂技(五分)臺(tái)白術(shù)(一錢五分) 川樸(一錢) 杏仁(三錢) 老姜(一錢五分)王 由足腫而至遍體虛浮,兩脛紅赤,二便不利。脈形沉滑。此脾虛而濕熱泛濫,水氣重癥。為勢(shì)正盛也。

蒼術(shù)(一錢五分)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茯苓皮(五錢) 廣皮(一錢五分) 五加皮(三錢) 大腹皮(三錢) 川芎(一錢) 酒炒漢防己(一錢五分) 黑丑(四分) 湘軍(一錢) 炙內(nèi)金(一具后三味研細(xì)先調(diào)服)榮(右) 胎前作腫,產(chǎn)后未消,茲將三月有余,反覺面浮腹?jié)M。此脾陽虛而不能旋運(yùn),水濕泛濫莫制也。

勢(shì)在正盛。

土炒于術(shù)(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 炙黑草(二分) 炮姜(五分) 廣皮(一錢) 炒冬瓜皮(四錢) 連皮苓(四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官桂(五分后入) 炙內(nèi)金(一錢半研末調(diào)服)二診 腹脹消,膚仍腫,微帶嗆咳。產(chǎn)后脾虛,濕不旋運(yùn)。再運(yùn)濕溫中,以參調(diào)氣。

土炒于術(shù) 豬苓 茯苓皮 澤瀉 葶藶子 生熟薏仁 炮姜 廣皮 光杏仁 五加皮 官桂 炙內(nèi)金(研末調(diào)服)炒冬瓜皮曹(左) 胃脘作痛,漸至腹大,泄瀉之后,痛勢(shì)雖止,面目肢體俱腫,朝則面甚,暮則足甚。脈細(xì)沉弦。此水飲之氣,郁遏脾陽,水從瀉去,而脾以瀉虛。致水氣泛溢。水脹根源也,不可輕視。

蒼于術(shù)(各二錢) 川樸(一錢) 制半夏(二錢) 豬苓(二錢) 羌活(一錢) 防風(fēng)(一錢)連皮苓(五錢) 陳皮(一錢) 磨沉香(三分) 澤瀉(一錢五分) 藿香(三錢) 川芎(一錢) 杜蘇子(三錢)某 養(yǎng)肝之體,疏肝之用,參以苦辛而泄肝濁,脹勢(shì)仍然不減,以前偏左為甚,今則中脘偏右為甚,惡心頻嘔痰水,喉間痰聲漉漉。左脈細(xì)弦,右脈滑大。此由肝橫太過,無形之氣,挾停痰積水內(nèi)阻,致脾肺升降之道,窒塞不通耳。再擬行水氣,散痞結(jié),參入芳化,以流氣機(jī)而開郁阻。

橘皮 旋復(fù)花 白芥子 茯苓 老姜 薏仁 制半夏 大腹皮 玉樞丹(五分磨沖)凡腫脹氣升,宜降其氣。惟足腫不可降氣,代赭亦宜留意。(清儒附志)鄒(左) 由氣逆痰升,而致面浮足腫,朝則面甚,暮則足甚。脈滑苔白質(zhì)膩。此外感風(fēng)邪,與內(nèi)濕相合,遂致風(fēng)濕相搏,風(fēng)旋則面浮,濕墜則足腫。恐成腫脹之癥。

羌活(一錢) 藿香(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川樸(五分) 前胡(一錢)防風(fēng)(一錢) 西黨參(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杜蘇子(炒研三錢) 茅術(shù)(一錢五分)二診 降氣除濕合方,兩脛腫脹大退,而足跗仍腫,面色帶浮。脈象濡滑。風(fēng)旋于上,濕墜于下,再培土利濕。

炙綿 (二錢) 漢防己(一錢五分) 炒木瓜皮(一錢五分) 生熟薏仁(四錢) 上徭桂(四分)白茯苓(三錢) 炒冬瓜皮(三錢) 炒于術(shù)(一錢五分) 大腹皮(二錢)邵 由足腫而致遍體虛浮,二便不利。脈象沉弦,舌苔白滑。脾虛濕邪不運(yùn),溢入肌膚,名曰飲腫。恐水氣逆射而致氣喘。擬開鬼門法。

炙麻黃(五分) 北細(xì)辛(三分) 煨石膏(四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桂枝(四分)淡干姜(四分) 光杏仁(三錢) 生甘草(二分) 大腹皮(二錢)陳岳林 平人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氣機(jī)施化,無一息之停者也。吸煙之體,濕痰必盛。況食百合,百合性寒粘膩,寒則傷脾,膩則助濕,脾土不運(yùn),濕滯不行,清濁升降,因而失司。濁氣在上,則生 脹,以致大腹脹滿,繃急如鼓,中脘尤甚,常覺火熱,以濕郁則生熱也。濁氣不降,則清津不升,所以濕熱甚而轉(zhuǎn)生口渴。小溲紅赤,且覺熱痛,大便不克暢行,所以脹滿更甚,噫氣酸濁。良由土滯則木郁,土中有木,方能為脹,前人有腫屬于脾,脹屬于肝之說為此。脈象沉郁,而且?guī)?shù)。一派濕熱閉郁情形,鼓脹之癥也。為今之計(jì),惟有泄化濕熱,以舒脾困,兼泄府濁,以望氣機(jī)流行。

川雅連(四分吳萸一分同炒) 云茯苓(三錢) 炒杏仁(三錢) 大腹皮(二錢) 方通草(一錢) 綿茵陳(二錢) 上川樸(一錢) 生薏仁(四錢) 廣皮(一錢) 炒神曲(二錢) 滑石(三錢) 雞內(nèi)金(一錢炙研末調(diào)服) 小溫中丸(三錢開水先送下)孫(左) 情志抑郁,氣機(jī)不運(yùn),濕熱從而閉阻,三焦升降失司,以致大腹脹滿,腿股腫脹,肢體面目發(fā)黃。

脈糊滑,苔白罩灰。鼓脹重癥。勉擬辛開淡滲苦泄。

上川樸(一錢) 大腹皮(三錢) 炒杏仁(三錢) 海金砂(三錢) 綿茵陳(二錢) 上廣皮(一錢)范志曲(二錢) 炙內(nèi)金(二錢) 焦麥芽(三錢)儲(chǔ)(左) 似瘧之后,濕戀未清,而服血肉大補(bǔ)之劑,致令濕熱壅滯,壓墜府氣,少腹作脹。再服養(yǎng)血以助濕,甘寒以伐氣,遂致濕熱充斥三焦,大腹膨脹,延及胸脘,二便不利。脈數(shù),舌紅苔膩。鼓脹重癥也。欲止其脹,當(dāng)疏其氣,欲疏其氣,當(dāng)運(yùn)其脾,欲運(yùn)其脾,當(dāng)泄其濕,以脾為坤土,土惡濕也。特謀事在人,成事不在人耳。

上川樸 茵陳 光杏仁 廣藿香 大腹皮 建澤瀉陳皮 赤豬苓 范志曲 焦麥芽 通草 小溫中丸二診 脹勢(shì)輕退,而中脘仍然痞滿,食入不舒,溲少便阻。腸中之流行稍暢,而胃中之氣濕結(jié)滯,不能通降。雖略起色,尚難深恃。

川雅連 整砂仁 炙內(nèi)金 廣陳皮 上川樸 炒枳殼 制香附 淡干姜 連皮檳 越鞠丸湯(左) 冬溫之后,繼以便血,旋即大腹脹大,二便澀少。此濕熱內(nèi)滯,流行不宣。鼓脹重癥也,未可輕視。

上川樸(二錢) 木豬苓(二錢) 大腹皮(二錢) 西茵陳(二錢) 方通草(一錢) 陳皮(一錢)杏仁(三錢) 范志曲(二錢) 桃仁(三錢) 建澤瀉(二錢) 雞內(nèi)金(四個(gè)炙研細(xì)末調(diào)服)二診 脹勢(shì)大減,溲亦稍利,然大腹仍然脹大。雖見轉(zhuǎn)機(jī),尚不足恃也。

杏仁 范志曲 茯苓皮 連皮檳 瞿麥 豬苓桃仁 西茵陳 新會(huì)皮 川椒目 通草 小溫中丸三診 脹勢(shì)大退,臍突稍收,按之亦漸覺軟。既得疊見轉(zhuǎn)機(jī),當(dāng)仿效方進(jìn)退。

制川樸(一錢) 木香(五分) 廣藿香(一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上廣皮(一錢) 木豬苓(一錢五分) 澤瀉(二錢) 杏桃仁(各二錢) 范志曲(三錢) 瞿麥(三錢) 白茯苓(三錢)砂仁(七分后下) 西茵陳(一錢) 小溫中丸(開水送下)宣(左) 脈象弦大,久按濡滑腹?jié)M不舒,而并無脹大情形,足跗帶腫。此氣虛脾不運(yùn)旋,濕寒內(nèi)阻。中滿之癥,圖治非易。

西潞黨(二錢木香四分煎汁收入) 杭白芍(二錢炙甘草三分拌炒) 連皮茯苓(五錢) 野于術(shù)(一錢枳殼六分煎汁收入) 上徭桂(四分去粗皮后入) 澤瀉(二錢) 豬苓(二錢) 制香附(三錢) 淡吳萸(五分) 姜衣(三分) 雞內(nèi)金(一具炙研細(xì)末調(diào)服)二診 投劑之后,脈癥尚屬和平,未便遽事更張。

野于術(shù)(二錢) 砂仁(四粒) 制香附(三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木香(三分) 土炒廣皮(一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茯苓皮(五錢) 上徭桂(四分) 瞿麥(二錢) 生姜衣(三分)陳米蛀屑(三錢包)三診 脹滿較松,欲噯不爽。右關(guān)脈尚帶弦搏。木旺土衰,木旺則其氣沖突,土衰則運(yùn)化無權(quán)。再疏肝之用,柔肝之體。

制香附(二錢小青皮一錢同炒) 焦秫米(三錢包) 炒白歸身(二錢) 炙烏梅肉(一枚) 炒木瓜皮(一錢五分) 酒炒杭白芍(二錢) 金鈴子(切一錢五分) 干橘葉(一錢五分) 陳米蛀屑(絹包三錢)四診 脈象柔軟,左關(guān)部久按才見弦象。兩日內(nèi)胸腹舒泰,并不脹滿,起病以來,未有之境。藥既應(yīng)手,踵效方消息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罗田县| 诸暨市| 吉木萨尔县| 来凤县| 桐柏县| 德庆县| 西乌| 贵南县| 荥经县| 巴彦县| 宁都县| 姚安县| 东山县| 三亚市| 沭阳县| 广州市| 赤城县| 光山县| 绥江县| 淳化县| 兴化市| 宁都县| 宣恩县| 阳东县| 麻江县| 龙海市| 土默特右旗| 白城市| 霍邱县| 安平县| 湛江市| 浦北县| 呼玛县| 英德市| 湖南省| 嘉祥县| 当涂县| 安泽县| 阳原县|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