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談(左) 熱勢日輕暮重,熱起之際,懊煩悶亂,神識模糊,目赤顴紅,而所飲之湯,獨喜沸熱,煩甚則氣逆似喘。脈悶數不揚,舌紅苔白濃而罩灰黑。此暑熱之氣,從內熏蒸,而濕熱之氣,從外遏伏。所以暮重者,以濕為陰邪,旺于陰分也。濕性彌漫,清竅被其蒙蔽,是以神情糊亂。肺為華蓋,熱蒸濕騰肺當其沖,是以氣逆似喘。深恐熱勢復起,而神昏暴喘。勉擬辛開其濕,苦泄其熱,參以豁痰。總望抑郁之邪濕得開,方為轉機之境。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四錢) 南星(二分) 赤豬苓(各二錢) 橘紅(一錢) 川連(三分干姜五分同炒)光杏仁(三錢) 蔻仁(七分) 枳實(炒一錢五分) 栝蔞仁(四錢) 玉樞丹(二分) 石菖蒲(須九節四分)廣郁金(六分后三味研極細末薏仁橘紅湯送下)二診 昨日熱起勢較平定,神識亦未昏糊,今晨及午自覺甚舒,下午漸又煩悶。所最甚者,中脘之上,心胸之間,似覺一團結聚,于是欲呻不能,欲噯不得。將寐之際,輒作驚跳。頻渴欲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此痰濕蘊結,上焦之氣郁痹不宣。脈較數,苔略化,似有松動之機。但極盛之時,雖略轉機,尚難足恃,神昏發痙,當預防也。
淡干姜(五分) 廣皮 蔻仁 檳榔皮 赤白苓 枳實川連(二分) 香附 竹茹 薏苡仁 制半夏 川樸另膽星五分,菖蒲五分,郁金二錢,黑丑二分,研為細末兩次調服。如服藥后仍昏,加郁金菖蒲桔梗滑石通草。
三診 胸膺臂膊,發出赤疹隱約,尚是發泄于外者少,郁結于里者多,所以熱勢減輕而仍起伏。煩悶頻渴,渴不多飲,雖極沸之湯,不嫌為熱。良以濕熱郁遏,津液不能布散于上,不得不引外水以濟其急,與熱爍津枯者不同。臍下板滿,按之作痛。痰氣阻府,里氣郁遏,表氣難宣,勢不能以斑疹忌下為例。脈數糊滯,苔白罩灰。還恐內閉神昏,而發痙厥。再辛以開,苦以泄,緩下痰積,以備商進。
干姜(五分川連三分同炒) 廣郁金(明礬三分化水磨七分沖)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 桔梗光杏仁(二錢) 竹二青(生姜汁炒) 荊芥 橘紅 香豉 礞石滾痰丸(三錢佛手薏仁湯先服)滾痰丸服下,仍然四肢發冷,大便未解,用竹瀝達痰丸三錢,橘紅一錢,膽星三分,二味煎湯送下。
盛(幼) 暑與濕合,濕重暑輕者為濕溫。身熱起伏,屢次得汗,熱仍不解,口膩渴不多飲,漸致迷蒙多睡,耳竅不聰,胸項間痱疹密布。脈形糊滑,苔雖不濃,而舌質滑白。似屬邪與濕蒸,熏蒸之氣,彌漫胸中,所以時多迷睡。濁占清位,清竅不宣,所以耳聾不聰。恐由濕而蒙,由蒙而閉。即請商裁。
香豉(三錢) 杏仁(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薏仁(三錢) 桔梗(一錢)白蔻仁(三分) 滑石塊(三錢) 豬苓(二錢) 云茯苓(三錢) 僵蠶(二錢) 鮮佛手(一錢) 通草(七分)某(左) 熱盛之時,心胸窒悶,則呼吸之氣,有出無入,呼吸煩擾,刻刻欲厥。而脈雖數,甚覺沉細,苔雖濁多半白膩,舌心黑,仍屬浮灰。安有如此煩熱,已經旬日,而不克化火者。顯系中陽不足,而痰濕郁遏。疊進辛開,胸間喘呼,雖得稍平,脈轉糊滑,苔白轉黃,顴紅目赤,稍一交睫,輒覺驚跳。此濕蒸成痰,熱郁成火。亟為清泄,參以化痰,俾免痙厥。事濟與否,非所敢知也。
羚羊角(先煎二錢) 黑山梔(三錢) 廣郁金(明礬水磨五分沖) 枳實(一錢炒) 九節石菖蒲(五分)制半夏(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 鮮竹茹(一錢五分) 陳膽星(七分)二診 前進直清肝膽,大勢稍定,略能安寐,懊煩擾亂,亦稍退輕。脈數較爽,舌苔焦黃亦化。但熱仍起伏,起則依然煩擾,面赤目紅。舌絳苔黃,赤疹密布。肌表之風,三焦之暑,太陰之濕,悉經化火,充斥三焦。
非大苦不足以泄熱,非大寒不足以勝熱也。
雅連(五分) 犀尖(五分磨) 連翹(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竹葉心(三十片) 益元散(三錢包)淡黃芩(一錢五分) 粉丹皮(二錢) 黑山梔(三錢) 杏仁(三錢) 栝蔞仁(三錢) 鮮荷梗(二尺)夏(左) 風熱感受于上,伏暑竊發于內,胃氣閉郁,陽郁不伸。發熱甚重。暑蒸濕動,熱與濕合,熏蒸肺胃,遂致咳嗽氣逆如喘。痰多稠濃,有時帶紅,左脅肋作痛,唇焦口渴欲飲。舌紅苔黃,隱然有霉燥之意,脈數浮弦。風為陽邪,本易化火,伏暑既深,尤易化熱,兩邪相并,化熱生火,上迫肺金,陰傷絡損,所以左脅為之作痛也。癥方五日,邪勢正熾,有昏喘之虞。擬和陰肅肺,導熱下行,即請商裁。
煨石膏(五錢) 鹽半夏(六分) 川貝母(二錢) 光杏仁(三錢) 大天冬(三錢) 冬桑葉(一錢五分)冬瓜子(五錢) 生薏仁(四錢) 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蘆根(一兩) 竹葉(十六片)以滑石蘆根湯代茶二診 和陰肅肺,導熱下行,唇焦舌霉口渴俱減,熱勢略和。而氣逆咳嗽,仍然不定,痰紅青綠之色雖退,而痰多盈碗,胸膺脅肋俱覺作痛,不能轉側。火迫金傷,液滯為痰,絡氣因而不宣。癥起六日,熱方熾甚,恐絡氣閉阻,降令不行,而喘甚生變。擬降肺化痰宣絡。即請商裁。
廣郁金(四分) 鹽橘絡(一錢)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滑石(三錢) 通草(一錢) 馬兜鈴(一錢五分)旋復花(二錢猩絳包扎) 冬瓜子(四錢打) 枳殼(四錢) 生薏仁(四錢) 青蔥管(二莖) 青蘆尖(一兩)以冬瓜子煎代茶。
金(童) 外感風邪,引動伏暑。發熱得汗不解,面色帶紅,微作惡心,胸悶不寐。脈數糊滑,苔白粘膩。外感之邪,才從汗解,而伏暑內發,夾濕熏蒸,蘊于肺胃,癥方兩日,勢甚熾張。以泄化為法。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六一散(三錢包)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 通草(一錢) 薄橘紅(一錢)大連翹(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范志曲(二錢炒) 生薏仁(四錢) 炒竹茹(一錢) 鮮佛手(一錢)溫明遠 微寒熱甚,熱在心胸,肌表并不炙手,一味煩懊,邪氣交會于中宮,惡心欲嘔。脈忽大忽小忽歇,舌苔白 。此伏暑之邪,為濕所抑,不能泄越。雖有津氣,不克上承,所以惡燥喜潤也。與云瞻先生議流化氣濕,參以芳香破濁法。
郁金(磨沖七分) 白桔梗(一錢) 制半夏(三錢) 廣藿香(三錢) 橘紅(一錢) 大腹皮(三錢)杏仁泥(三錢) 白蔻仁(七分研后入) 炒竹茹(一錢) 玉樞丹(四分研先調服)二診 稍稍得寐,胃府略和之象。煩悶雖甚,較昨稍安。但脈仍歇止。頻渴欲飲,飲則嘔吐。氣濕未能流化,清津安能上供。燥也,皆濕也。從昨法參入苦辛合化。
制半夏(三錢) 橘紅(一錢) 蔻仁(七分后入) 郁金(一錢五分) 石菖蒲(五分) 川雅連(姜汁炒一分) 赤白苓(三錢) 香豆豉(三錢) 淡干姜(四分炒黃) 桔梗(一錢) 木豬苓(二錢) 廣藿香(一錢五分)三診 辛開苦降,氣通汗出。其郁遏亦既開矣,其脈氣宜如何暢爽,而乃悶細如昨,右部仿佛沉伏。汗收則煩懊復盛,汗出之際,肌膚發冷。足見閉郁欲開而未能果開,衛陽已經虧損。內閉外脫,可虞之至。
勉擬連附瀉心法。以備商榷。
人參須(另煎沖四分) 川雅連(五分炒) 制半夏(三錢) 益元散(三錢絹包) 茯苓(三錢) 制附子(三分) 淡黃芩(一錢五分) 竹茹(姜汁炒一錢)四診 昨進連附瀉心法,煩懊大定,渴亦大退,汗稍出不至淋漓,膚冷較溫。六脈皆起。但仍歇止。足見正虛邪郁,營衛幾不相續,雖為轉機,還怕里陷。
川雅連(五分炒) 黑草(三分炙) 吉林大參(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熟附片(三分) 淡黃芩(酒炒一錢五分)茯苓(三錢) 白粳米(一撮煎湯代水)按師云、此際舌苔,業已抽心,中虛極矣。(清儒附志)五診 同汪藝香合參方,案未錄。
人參須(另煎沖一錢) 炙黑草(五分) 炒白芍(三錢) 辰拌塊滑石(五錢) 龜板(六錢炙打)制半夏(三錢) 陳皮(一錢) 熟附片(五分) 鮮佩蘭(一錢五分) 辰拌茯苓神(各三錢)姜汁炒竹二青(二錢) 僭加姜汁炒川連(五分) 淡干姜(三分)此際舌苔,不特抽心,而且色絳,氣虛陰亦虛矣。
六診 此方服后,脈之細澀,轉為弦滑,舌之剝痕,已被濁苔滿布,未始不為退象。同汪君議方。
人參條(一錢) 茯苓神(各三錢) 炙黑草(六分) 龜板(六錢炙) 廣皮(一錢) 制半夏(三錢)鮮佩蘭(一錢五分) 川熟附(五分) 辰拌滑石塊(五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姜汁炒竹茹(一錢)加姜汁炒川連(五分)七診 服后寒熱日重,起伏依然,痰粘舌膩。氣陰漸復,暑濕究未達化故耳。
人參須(一錢) 茯苓神(各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 制香附(三錢) 藿香(三錢) 淡干姜(五分)制半夏(三錢) 粉豬苓(二錢) 姜汁炒竹二青(一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八診 寒熱雖不甚盛,而仍有起伏。大波大折之余,邪熱與濕,不能遽楚,不問可知。所可異者,脈又轉細,神情亦少爽利,胸悶不舒,時仍有煩懊情形。當其脈見歇止,甚至隱伏,其時進以連附瀉心,脈即頓起,數日甚屬和平。撤龜甲,脈未變。撤草徹芍,脈亦未變。昨方之中,補中氣,扶中陽,并未撤防,而脈情轉異。謂是氣不足而不能鼓舞,則參須雖為大參之余氣,其時隱伏之脈,尚足以鼓之而出,今竟不足以保守舊地,于情于理,有所不通。細詢其今日咯吐之痰,不及昨日之多,倦睡較昨為甚,是否上中兩焦之濕熱未清,彌漫于中,遮蔽脈道,不能鼓舞。質之藝香先生,以為何如。并請云瞻老宗臺定奪。
制半夏(三錢) 廣藿香(三錢) 淡干姜(六分) 大腹皮(二錢) 廣橘紅(一錢) 豬茯苓(各二錢)白蔻仁(研末三分沖服四分后入) 川雅連(重姜汁炒二分) 郁金(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九診 氣濕開通,脈歇及數象皆退,大便暢行。胃氣將起,惟祈謹慎。藝香先生商定。
赤白苓(辰砂拌各三錢) 粉豬苓(二錢) 香豆豉(一錢五分) 佩蘭葉(一錢五分) 制半夏(二錢) 廣藿香(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 生米仁(三錢) 杏仁泥(三錢) 檀香(二錢劈)改方去豉檀,加益元散四錢,枳殼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
陳(右) 伏邪晚發,濕重邪輕,邪從汗泄,濕蘊未化,熱退胸寬之后,粘膩之痰未凈,飲食不慎,濁痰蘊聚,熏蒸復熱,中脘痞滿難舒。昨忽于臍上脘下突起一條如梗,作痛異常,按之摩之,其形較軟。刻下痛勢暫定,而形梗之處,按之跳動,心胸之間, 作酸,滴水入口,亦覺阻礙。脈象弦滑,舌紅苔白而浮。良由脾胃為濁痰所遏,胃土不能通降,脾土不克運旋,遂致肝藏之氣,不能疏泄,濁氣阻而不行,突起一條,以沖脈起于氣街,而貫于胸中故也。胸中作酸,以曲直作酸也。今水濕之邪,干犯土位,肝木之氣,郁于土中,誠恐氣郁之極,而暴伸為喘,不可不慮。茲擬苦辛通降法,疏其土滯,而木之郁者,或由此條達,然不易也。備商。
川雅連(三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 炒黃淡干姜(五分) 薤白頭(三錢)整砂仁(四粒) 姜汁炒竹茹(一錢) 鹽水炒橘皮(一錢) 生姜汁(二匙沖)二診 苦辛合化,通降陽明,中脘略舒,稍能安谷。然臍之偏右,有形攻筑,心中嘈雜,嘔吐痰涎。詢悉日前曾吐青綠之色。今診左寸細弱,關部弦滑,尺中小澀,右寸濡軟,關尺虛弦,重取竟空豁無根。此中氣虛微之兆。中無砥柱,肝木之氣,自得搖撼其中州,此所以為嘈為雜也。木無土御,肝濁自得上泛,所以嘔惡,為吐青綠之色。木郁土中,故肝病而聚形偏右。種種見端,皆由病傷根本而來,右脈空豁,即是木無胃氣,大為可慮。勉擬六君以扶持胃氣,合梅連煎出入,以泄胃濁而柔肝木。備商。
人參須 制半夏 川雅連 開口川椒 于術炭 新會紅云茯苓 廣木香 炙烏梅肉 砂仁末三診 扶持胃氣,兼泄胃濁而柔肝木,胃納略有起色,吐水嘈雜,較前大減,結塊攻撐已定。特飲食仍難多進,多進則中州仍覺痞滿,痰猶上涌。脈象稍覺粘指,然仍澀數。此胃氣既已空乏,胃陰亦已耗傷,雖見轉機,尚難深恃也。仿戊己湯出入,參入甘寒益陰之品。備商。
人參須 東白芍 上廣皮 杏仁 白蒺藜 于術炭金石斛 制半夏 茯苓 鮮竹茹 左金丸四診 嘔吐嘈雜已止,稍能安谷。特塊之攻撐雖定,而不能泯然無形,所以于聚形之處,氣分總覺窒滯。脈象濡細而澀,舌光無苔。良由氣陰并虧,肝木之氣,與平索之飲氣互結。大便兩旬未行,亦脾土不能鼓舞運旋耳。衰羸之癥,尚未穩當。
人參須 甜杏仁 整砂仁 金石斛 橘白 半夏曲云茯苓 白蒺藜 白芍 于術 上徭桂(研末飯丸先服)五診 嘔惡全定,大便亦行,胃納漸次加增,聚形已泯然無跡,攻撐亦止,音聲稍振。雖屬轉機之象,但小溲作酸,脈尚細澀,舌苔薄白而 ,時猶嘈雜。良以中氣未復,肝虛撼擾,腎陰亦虧,氣化不及州都。大節恰臨,還有意外之虞。
人參須 白歸身 濃杜仲 川斷肉 炒杞子 姜汁炒大熟地上徭桂 炒山藥 淮小麥 黑大豆 萸肉炭 牛膝炭六診 諸恙已退,惟尚有嘈雜之意,谷食較尋常所少無幾。然匝月以來,僅能轉側不假于人,而仍未能起坐,偏左頭頰作痛。脈濡而滑,左部細弱,舌淡少華頻渴。正合內經谷入多而氣少之例,其為血液衰脫,不及告復,確然可見。仿復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