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在手足、濕流關節,則用薏苡湯 原治手足流注,疼痛麻木不仁,難以屈伸。 薏苡仁 當歸 芍藥 桂心麻黃(各一錢) 甘草(五分) 蒼術(米泔浸炒二錢) 上水二鐘,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有汗去麻黃,有熱去桂心。 按∶此方以薏苡仁為君,舒筋除濕,其力和緩,當三倍加之。至于麻黃,雖能通其陽氣,然在濕勝方中,即無汗不可多用,減其大半可也。
痹在身半以下,用通痹散 原治腰以下至足,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兩足至臍冷如冰,不能自舉,或因酒熱立冷水中,久成此疾。 天麻 獨活 當歸 川芎 白術 本(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按∶此方因風寒濕三氣,混合入于陰股。其邪已過于榮衛,故變桂枝五物之制,而用此散,緩緩分出其邪也。
痹在遍身、走痛無定,用控涎丹 原治人忽患胸、背、手、腳、腰、胯,痛不可忍,牽連筋骨,坐臥不寧,走移無定。乃痰涎伏在胸膈上下,變為此疾。或令人頭重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手腳腫痹,氣脈不通,疑似癱瘓,但服此藥數服,其病如失。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上等分為末,曲丸桐子大。食后臨臥姜湯下五七丸,或十丸,量人服。按∶風寒濕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為相援。故治痹方中,多兼用治痰之藥。昌于中風第四十一方,取用三因白散子之用半夏,已見大意。但彼治濁氣上干,此治濁痰四注,以濁痰不除,則三痹漫無寧宇也。凡遇痰積極盛之癥,此方亦不可少,實非謂子和之法,足勝治痹之用也。學人辨諸。
又方用 白茯苓(二兩) 半夏(四兩) 枳殼(一兩) 風化硝(三錢) 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然治痹以開通陽氣,補養陰血為貴,著意治痰,必轉燥其血,不可以為此善于彼而瀆用之。
痹在脈,用人參丸 人參 麥門冬 茯神 赤石脂 龍齒 石菖蒲 遠志 黃 (各一兩) 熟地黃(二兩)上為末,煉蜜和搗五百杵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清米飲送下。 按∶心主脈,《內經》脈痹不已,復傳于心。
可見五臟各有所主,各有所傳也。此方安心神,補心血,先事預防,功效更敏。加當歸、甘草、姜、棗、粳米汁煎服更效。
痹在胸,用栝蔞薤白半夏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三兩)白酒(四升) 上四味同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溫服半升,一日服之。 按∶胸痹之癥,人所通患。仲景于《金匱》出十方以治之,然不明言也。蓋胸如中太空,其陽氣所過,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陽不主事,陰氣在上之候也。仲景微則用薤白白酒,以通其陽;甚則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陰,以胸痹非同他患,補天浴日,在醫之手眼耳。后世總不知胸痹為何病,昌特發明于乙集胸寒痹痛條下。文學錢尊王,胸中不舒者經年,不能自名其狀,頗以為慮。昌投以薤白湯,次日云∶一年之病,一劑而頓除。抑何神耶?昌不過以仲景之心法為法耳,何神之有。然較諸家之習用白豆蔻、廣木香、訶子、三棱、神曲、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者,亦相懸矣。
痹在胞,用腎瀝湯 原治胞痹小腹急痛,小便赤澀。 麥門冬 五加皮 犀角(鎊各一錢) 杜仲 桔梗 赤芍藥 木通(各一錢五分) 桑螵蛸(一兩) 上水盞半,加入羊腎一只,去脂膜切細,竹瀝少許,同煎一盞。去渣,空心頓服,日再服。一方有桑皮,無螵蛸。 按∶此方名腎瀝者,形容其胞中之氣,痹而不化。外腎之溺,滴瀝不出之苦也。乃因虛熱壅其膀胱,肺氣不能下行所致。桑皮、螵蛸,咸為治肺而設。此方大意,聊見一斑。不可誤認為其人內腎素虛,而小便淋滴也。
痹在腸,用吳茱萸散 原治腸痹,寒濕內搏,腹痛滿,氣急,大便飧泄。 吳茱萸(湯泡焙干) 干姜(炮) 甘草(炙) 肉豆蔻(煨各五錢) 砂仁 神曲 白術(各一兩) 濃樸(姜汁炒) 陳皮 良姜(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米飲下。 按∶腸痹之證,總關于脾胃。寒邪濕邪,先傷其太陰之脾;風邪先傷其陽明之胃。太陰傷故腹滿;陽明傷故飧泄。《內經》謂胃風久蓄為飧泄,明非朝夕之故也。脾胃有病,三痹互結于腸,此宜以辛辣開之。非如胞痹為膀胱之熱,當用清涼之比矣。
痹在筋,用羚羊角散 原治筋痹,肢節酸痛。 羚羊角 薄荷 附子 獨活 白芍藥 防風 川芎(各等分)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五分服。 按∶此方治筋痹之義,美則美矣,未盡善也。以七味各用等分,漫無君臣佐使之法耳。
蓋筋痹必以舒筋為主,宜倍用羚羊角為君。筋痹必因血不榮養,宜以白芍、川芎,更加當歸為臣。然恐羚角性寒,但能舒筋,不能開痹,必少用附子之辛熱為反佐,更少用薄荷、獨活、防風,入風寒濕隊中,而為之使可也。用方者必須識此。
痹在皮,用羌活湯 原治皮痹,皮中狀如蟲走,腹脅脹滿,大腸不利,語不出聲。 羌活 細辛 附子(炮去皮臍) 沙參 羚羊角(鎊) 白術 五加皮 生地黃 官桂 枳殼(麩炒) 麻黃(去節) 白蒺藜 杏仁 丹參 萆五味子 石菖蒲 木通 檳榔 郁李仁(泡去皮) 赤茯苓(各等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按∶皮痹不已,傳入于肺,則制方當以清肺氣為主。此方雜沓,不適于用。今取沙參、羚羊角、麻黃、杏仁、白蒺藜、丹參、五味子、石菖蒲八味,去羌活、細辛、附子、白術、五加皮、生地黃、官桂、枳殼、萆 、木通、檳榔、郁李仁、赤茯苓九味,而加石膏以清肺熱,甘草以和肺氣,更加干姜少許為反佐,以干姜得五味子,能收肺氣之逆也。
熱痹,用升麻湯 原治熱痹,肌肉極熱,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縮,皮毛變紅黑。 升麻(三錢) 茯神 人參防風 犀角(鎊) 羚羊角(鎊) 羌活(各一錢) 官桂(三分) 上水二鐘,姜三片,入竹瀝半酒盞,不拘時服。
按∶此方乃劉河間所制,后人治熱病,遵用河間,誠足法矣。方中以升麻為君,除陽明肌肉之熱,然熱甚必亂其神識,故以人參、茯神、犀角、羚羊角為臣而協理之,以官桂三分為反佐,以羌防為使。如秋月寒潭,碧清可愛。鄙意羌防使藥,更少減其半,匪故饒舌,無非欲為引掖后來之助耳。
冷痹,用巴戟天湯 原治冷痹,腳膝疼痛,行步艱難。 巴戟天(去心一錢) 附子(制) 五加皮(各七分)川牛膝(酒炒一錢) 石斛 甘草(炙) 萆 白茯苓 防風 防己(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服。 按∶冷痹之證,其風寒濕三痹之氣,皆挾北方寒水之勢,直有溫之而不易熱者。方中之用巴戟天為君,韙矣。
其附子、茄皮、牛膝、石斛、茯苓、甘草,亦大小臣工之意。然不用當歸、肉桂,溫其血分,輔君之藥,尚有未切。萆反佐,防風、防己為使,則俱當也。
心痹,用犀角散 原治心痹,神恍惚恐畏,悶亂不得睡,志氣不寧,語言錯亂。 犀角 羚羊角 人參 沙參防風 天麻 天竺黃 茯神 升麻 獨活 遠志 麥門冬 甘草(各一錢) 龍齒 丹參(各五分) 牛黃 麝香 龍腦(各一分) 上為末,和諸藥重研,令極細。每服錢半,不拘時,麥門冬湯調下。 按∶此散,每服中腦麝才得一厘五毫,且有人參、甘草和胃固氣,庶幾可用。然二物不過借以通心開竅耳,原不必多,更減三之一為長也。
肝痹,用人參散 原治肝痹氣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筋脈攣急,此藥鎮邪。 人參 黃 杜仲(酒炒)酸棗仁(微炒) 茯神 五味子 細辛 熟地黃 川芎 秦艽 羌活(各一兩) 丹砂(五錢另研) 上為極細末,入丹砂再研勻。每服一錢,不拘時調下,日二服。按。厥陰肝臟,所生者血也;所藏者魂也。血痹不行,其魂自亂。今不通其血,而但治其驚,此不得之數也。方中用參 益氣以開血,當矣。其諸養血寧神鎮驚之藥,多泛而不切。昌嘗制一方,以人參為君,黃 、肉桂、當歸、川芎為臣,以代赭石之顓通肝血者,佐參 之不逮,少加羌活為使。蓋氣者,血之天也,氣壯則血行,然必以肉桂、當歸大溫其血,預解其凝泣之勢,乃以代赭之重墜,直入厥陰血分者,開通其瘀壅,而用羌活引入風痹之所。緣厥陰主風,風去則寒濕自不存耳,錄出以質高明。
脾痹、用溫中法曲丸 原治脾痹,發咳嘔涎。法曲(炒) 麥芽(炒) 白茯苓 陳皮(去白) 濃樸(制)枳實(麩炒各一兩) 人參 附子(制) 干姜(炮) 當歸(酒洗焙) 甘草(炙) 細辛 桔梗(各五錢) 吳茱萸(湯泡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熱水送下。 按∶脾為太陰之臟,其痹必寒濕多而風少。此方溫中理氣,壯陽驅陰,種種有法。但既曰發咳嘔涎,半夏似不可少。
肺痹,用紫蘇湯 原治肺痹,心膈窒塞,上氣不下。 紫蘇子(炒) 半夏(制) 陳皮(去白各一錢) 桂心人參 白術(各五分) 甘草(二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按∶肺為相搏之官,治節行焉。管領周身之氣,無微不入,是肺痹即為氣痹,明矣。蘇子雖能降氣,其力甚輕,且桂心、半夏之燥,人參、白術之泥,俱非肺痹所宜。其陳皮雖能下氣,然必廣東化州所產,口中嚼試,其辣氣直入丹田者為貴。今肆中藥無道地,下氣亦非陳皮所勝矣。夫心火之明克肺金者,人之所知;而脾土之暗傷肺金者,多不及察。蓋飲食入胃,必由脾而轉輸于肺。倘脾受寒濕,必暗隨食氣輸之于肺,此濁氣干犯清氣之一端也。肝之濁氣,以多怒而逆干于肺;腎之濁氣,以多欲而逆干于肺。三陰之邪,以漸填塞肺竅,其治節不行而痹成矣。開肺痹之法,昌頗有寸長,見《寓意》等集中,茲不贅。
腎痹,用牛膝酒 原治腎痹虛冷,復感寒濕為痹。 牛膝 秦艽 川芎 白茯苓 防己 官桂 獨活(各二兩)五加皮(四兩) 丹參 薏苡仁 火麻仁(炒) 麥冬 石斛 杜仲(炒各一兩) 附子(制) 地骨皮 干姜(炮各五錢) 上 咀,生絹袋盛之,好酒一斗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每服半盞,空心食前服,日二次。 按∶腎為北方寒水之臟,而先天之真火藏于其中。故謂生氣之原,又謂守邪之神。今風寒濕之邪,入而痹之,生漸遠矣,此方防己、麥冬、丹參、地皮,迂緩不切。
附風門雜方
和榮湯(論見前) 白術 川芎(各一錢半) 南星 半夏 芍藥 茯苓 天麻(各一錢)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牛膝 酸棗仁 黃芩 橘紅(各八分) 羌活 防風 官桂(各六分) 紅花 甘草(炙各四分) 黃柏(三分)水煎,入竹瀝、姜汁,晨服。
急風散 治新久諸瘡,破傷中風,項強背直,口噤不語,手足抽搐,眼目上視,喉中拽鋸,及拔箭頭。 丹砂(一兩) 草烏(二兩半生半熟燒存性末醋淬曬干) 川烏(生二錢五分與生草烏同研末) 麝香(一錢另研)上為細末和勻,每服五分,以酒下。血止痛定如神,出箭頭先進一服,次以藥敷箭頭上。
獨圣散 治破傷風久未愈,手背強直,牙關緊急立效。 蟬蛻(去頭足五錢) 上為末,好酒一盞,煎滾,服之立蘇。
祛風丸(易老方) 黃 枳殼 防風 芍藥 枸杞 甘草 地骨皮 生地黃 熟地黃 各等分,蜜丸。
四神丹(東坡方) 羌活 玄參 當歸 生地黃 各等分。 或煎,或丸服。
犀角湯(千金方) 治熱毒流于四肢,歷節疼痛。 犀角(三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四兩) 黃芩(四兩) 梔子仁(四兩) 射干(四兩) 大黃(四兩) 升麻(四兩) 新豆豉(一兩) 上方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服。 按∶此方壯火內熱熾盛者宜之。腸胃弱者,當減去大黃勿用。
牛蒡子散(本事方) 牛蒡子(三兩炒) 新豆豉(三兩) 羌活(三兩) 生地黃(一兩半) 黃 (一兩半) 上為細末,湯調二錢,空心食前日三服。 按∶此方不但不用烏、附,并不用麻、桂。凡治血虛內熱熾盛,而欲外解其勢,宜仿此而推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