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中風門(4)
- 醫門法律
- 喻昌
- 4873字
- 2015-12-26 17:19:31
詎知白芷香而不燥,正和榮衛之善藥也。和劑合兩方,取用干姜、人參、川芎、陳皮、桔梗、濃樸、白芷、甘草、白術、麻黃,更加葛根,治感風頭痛,鼻塞聲重,尚為合宜,故知論方不可橫以己見也。
勻氣散 治中風中氣,半身不遂,口眼 斜,先宜服此。 白術(二錢) 天麻(五分) 沉香 白芷 青皮甘草(炙各五分) 人參(五分) 烏藥(一錢半) 紫蘇 木瓜(各三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服。風氣腰痛,亦宜服之。 按∶勻氣之說甚長。身內之氣,有通無壅,外風自不能久居,而易于解散。故知勻氣即調氣之旨,非有兩也。
稀涎散 治風涎不下,喉中作聲,狀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半夏(大者十四枚) 豬牙皂角(一個炙)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入生姜自然汁少許。服不能咽者,徐徐灌之。 按∶此以半夏治痰涎,牙皂治風,比而成方。蓋因其無形之風,挾有形之涎,膠結不解,用此二物,俾涎散而風出也。其有涎多難散,又非小吐不可,則用明礬合牙皂等分為末,白湯調服吐之。或用蘿卜子合牙皂等分為末,煎服半盞吐之。其風多涎少,人事不昏,則用蝦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蝦,次吃汁,后以鵝翎探引吐之。活法在心,無施不當也。
加味六君子湯 治四肢不舉,屬于脾土虛衰者,須用此顓治其本,不可加入風藥。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陳橘皮 半夏(各一錢) 加竹瀝(半小盞) 麥冬(三錢) 上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溫服。口渴去半夏,加葳蕤、石膏。虛甚不熱者,加附子。按∶中風門中,從不錄用此方,所謂治末而忘其本也。夫風淫末疾,四肢不舉,乃風淫于內。虛者多,實者少,審其果虛,則以六君子加甘寒藥∶如竹瀝、麥冬之屬,允為治虛風之儀式也。
三化湯 見前。按∶《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梁之疾,非肝腎經虛之比。其治瀉,令氣弱,陽虛土平斯愈,而用三化湯及調胃承氣湯。然土實之證,十不見一,非審諦無忒,未可嘗試也。
三圣散 治中風手足拘攣,口眼 斜,香港腳行步不正。 當歸(酒洗炒) 玄胡索(微炒為末) 肉桂(去粗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 按∶此方治血虛風入之顓劑也。故取以治口眼 斜之左急右緩者,然血藥中而加地黃、白芍、秦艽、杜仲、牛膝,風藥中而加天麻、防風、羌活、白芷、細辛,或加獨活以去腎間風,加萆以除下焦熱,又在隨證酌量矣。
勻氣散 見前。 取其方以治口眼 斜之右急左緩者,然倍用生熟甘草,加苡仁以緩其急,加麥冬、葳蕤、竹瀝以熄其風,得效去白芷、蘇葉,可常服也。
轉舌膏 治中風螈 ,舌蹇不語。用涼膈散,加菖蒲、遠志各等分,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薄荷湯化下,臨臥或食后服。涼膈散,方見后。 按∶此乃治心經蘊熱之方也。
正舌散 治中風舌本強,難轉,語不正。 蝎梢(去毒二七個) 茯苓(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溫酒調服,又擦牙更效。 按∶此乃治風涎壅塞之方也。
資壽解語湯 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防風 附子(炮) 天麻 酸棗仁(各一錢) 羚羊角(鎊)官桂(各八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入竹瀝二匙,姜汁二滴,食遠服。 按∶此方乃治風入脾臟,舌強不語之證。至于少陰,脈縈舌本,腎虛風入,舌不能言,吃緊之候,古今從無一方及之。昌每用此方去羌、防,加熟地、何首烏、枸杞子、甘菊花、胡麻仁、天門冬,治之獲效。今特識于此方之下,聽臨病之工酌用焉。后檢宣明方有地黃飲子,治腎虛氣厥,不至舌下。先得我心,補錄。(見后)胃風湯 見前。 治虛風證能食,手足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 ,胃風面腫。 按∶虛風入胃反能食者,乃風入而助其胃之火熱,故比平常食加進也。此去癉成為消中不遠,此方但治其風,不治其火熱,殊不合《內經》之旨。
必于竹瀝、麥冬、花粉、葳蕤、石膏、生地、梨汁甘寒藥中,加入升麻、葛根、甘草為劑,始克有當。況風既入胃,《內經》述其五變∶曰厥巔;曰寒熱;曰消中;曰飧泄;曰癘風,隨人之寒熱,或上或下,變病若此其可畏。奈何不習不察,徒欲檢方而治病耶有志于醫者,自為深造,無寄后人籬下可矣。
瀉青丸 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能安臥,此是風熱躁煩之故也。 當歸 川芎 梔子 羌活 大黃防風 龍膽草(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按∶此方以瀉青為名者,乃瀉東方甲乙之義也。風入厥陰,風木之藏,同氣相求,其勢必盛。所慮者虛而眩暈,熱而躁煩,虛也熱也,其可以為壯實而輕瀉藥之乎?審果壯實,乃可施此。審屬虛熱,必以四物湯全方,加人參、竹瀝、秦艽、羌活,八味為劑,始合法度也。
愈風湯 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藥也。又治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服之藥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 羌活 甘草 防風 當歸 蔓荊子 川芎 細辛 黃 枳殼 人參麻黃 白芷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知母 地骨皮 獨活 秦艽 黃芩 芍藥 蒼術 生地黃(各四兩) 肉桂(一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生姜三片,空心煎服,臨臥煎渣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三服,吞下四白丹丸,謂之輕劑。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作四服,加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作四劑。如前臨臥服,得利為度,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輔。春將至大寒后,本方加半夏、人參、柴胡,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夏將至谷雨后,本方加石膏、黃芩、知母,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本方加防己、白術、茯苓,謂勝脾之濕也。秋將至大暑后,本方加濃樸、藿香、肉桂,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冬將至霜降后,本方加附子、官桂、當歸,謂勝少陰之氣也。此藥四時加減,臨病酌宜,誠治風證之圣藥也。
按∶此一方,相傳謂是愈風之圣藥,后人見其種種敷陳,次第有法,駭以為奇,而深信不疑。及用之治病,百無一愈。蓋似是而非,昌不得不為辨之。其云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藥也。夫覺風勢初動,不服端本澄原之藥,以固護其榮衛,反服風藥,而招風取中。以漢武之虛耗,稱為成周之上理,其誰欺乎?又云∶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夫既內邪除,外邪盡,廣服補益以養其正可也。豈有久服此藥之理耶?豈舍內邪外邪,別有大風當去耶?何其自呈缺漏耶。至于一旬通利,以本方一劑,加大黃二錢或可。若夫一氣微汗,計本藥分七十二劑,每劑已用麻黃四分零,而此四劑中,各加二錢五分,如此重劑,豈微汗之劑耶?方中發汗之藥,已復用至十二味矣,必更重加麻黃,始為微汗者何耶?仲景用桂枝湯解表,恐其力輕,故啜熱稀粥以繼之。用麻黃湯恐其力重,多致亡陽,多方回護,豈有反投熱粥之理。后人無識,奉此為第一靈寶,寧知其驕矜自用,欺己欺人也哉!四白丹 清肺氣養魄。中風多昏冒,緣氣不清利也。 白術 白茯苓 人參 宿砂 香附 甘草 防風 川芎(各五錢) 白芷(一兩) 白檀香(一錢半) 知母(二錢) 羌活 薄荷 獨活(各二錢半) 細辛(二錢) 麝香牛黃 龍腦(各五分俱另研) 藿香(錢半) 甜竹葉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臨睡嚼一丸,煎愈風湯送下。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按∶此方頗能清肺養魄,方中牛黃可用,而腦麝在所不取,以其耗散真氣,治虛風大非所宜。然本方以四君子湯作主,用之不為大害。今更定牛黃仍用五分,龍腦、麝香各用二分,取其所長,節其所短,庶幾可也。其他犯腦麝諸方,一概不錄。如牛黃清心丸,四君子,藥中甘草加至四倍,其意亦善。仿此為例,腦麝裁酌,用十之二,足可備清心寧神之用。其粵中蠟丸,腦麝原少,且經久蓄,品味和合,用時仍濃煎甘草湯調服為善,方不贅。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柔。 秦艽 石膏(各一錢) 甘草 川芎 當歸 芍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芷 生地黃 熟地黃白術 茯苓(各七分) 細辛(五分)春夏加知母一錢。 上水二盞煎,如遇天陰,加姜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五分。 按∶此方既云養血而筋自柔,何得多用風燥之藥?既欲靜以養血,何復用風以動之,是其方與言悖矣。偶論三化湯、愈風湯、及大秦艽湯,三方為似是而非,及查三方皆出機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則無名下士,亂后人見聞,非所謂一盲引眾盲耶。業醫者,當深入理要,自具只眼可矣。
養血當歸地黃湯 當歸 地黃 川芎 芍藥 本 防風 白芷(各一錢) 細辛(五分) 上水二盞,煎一盞,通口食前溫服。 按∶此出類拔萃方中,用血藥風藥各四味,半潤半燥,亦不善于立方者矣。即謂治本不可忘標,四物湯中加風藥一味足矣。因以此藥遍索諸方,適良方中有六合湯,一方治風虛眩暈,先得我心,用四物各一兩,秦艽、羌活各半兩。雖用風藥二味,其分兩則仍一味也,舉此為例,方不重贅。
天麻丸 治風因熱而生,熱盛則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此藥行榮衛,壯筋骨。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干用) 萆 玄參(各四兩) 杜仲(炒去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四兩) 當歸(十兩)生地黃(一斤) 一方有獨活四兩,去腎間風。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白湯下。
良久進食,服藥半月后,覺塞壅,以七宣丸疏之。 按∶此方大意,主治腎熱生風。其以天麻入牛膝同制,取其下達。
倍用當歸、地黃,生其陰血。萆 、玄參,清下焦之濕熱。附子補下焦之真陽,蓋惟腎中陽虛,故風得以久據其地也。
用羌活之獨本者,即真獨活,不必更加也。吁嗟!多欲之人,兩腎空虛,有如烏風洞,慘慘黯黯,漫無止息。環視風門諸藥,有一能勝其病者乎?此方雜在群方內,未易測識,特表而出之。
滌痰湯 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口不能言。 南星(姜煮二錢) 半夏(炮七次二錢) 枳實(一錢) 白茯苓(一錢半) 橘紅(一錢) 石菖蒲(八分) 人參 竹茹(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按∶此證最急,此藥最緩,未免有兩不相當之弊。審其屬熱,此方調下牛黃清心丸;審其屬虛,此方調下二丹丸;庶足以開痰通竅也。
青州白丸子 治男子婦人手足癱瘓,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及小兒驚風并治。 白附子(二兩生用) 半夏(七兩水浸去衣生用) 南星(二兩生) 川烏(去皮臍五錢半) 上羅為末,生絹袋盛于井花水內,擺出粉。未出者以手揉令出,渣再擂,以盡為度。用瓷盆日中曝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而后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干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無時。如癱瘓,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按∶此方治風痰之上藥也,然藥味雖經制過,溫性猶存。熱痰迷竅,非所宜施。
竹瀝湯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 竹瀝(二升) 生葛汁(二升) 生姜汁(二合)上三汁和勻,分溫三服。 按∶人身之積痰積熱,常招致外風,結為一家。令人心神恍惚,如邪所憑,實非邪也。消風清熱開痰,其神自安,此方可頻服也。
貝母栝蔞散 治肥人中風,口眼 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 栝蔞 南星(炮) 荊芥 防風 羌活黃柏 黃芩 黃連 白術 陳皮 半夏(湯炮七次) 薄荷 甘草(炙) 威靈仙 天花粉(各等分) 上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至夜服。 按∶中風證,多挾熱痰,而肥人復素有熱痰。不論左右,俱作痰治,誠為當矣。
但肥人多虛風,瘦人多實火。虛風宜用甘寒一派,如竹瀝、人參、麥冬、生地、生葛汁、生梨汁、鮮淡竹葉汁、石膏、栝蔞、葳蕤、胡麻仁等藥。此方三黃并用,治瘦人實火,或可治肥人虛風,甚不宜也。至泛論治熱痰之藥,諸方中又惟此足擅其長,存之以備實火生風生熱之選。
《千金》地黃湯 治熱風心煩,及脾胃熱壅,食不下。生地黃汁枸杞子汁(各五升) 真酥 生姜汁(各一升)荊瀝 竹瀝(各五升) 人參(八兩) 白茯苓(六兩) 天門冬(八兩) 大黃 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以后五味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內末藥調服方寸匕,再漸加服,以利為度。
按∶此方補虛、清熱、潤燥、滌痰、除風、開通瘀壅,美善具備,誠足貴也。因養血豁痰,難于兩用。姑舉此方為例,以聽臨癥酌量。又四肢不舉,脾土屬虛屬實,分途異治。茍其虛實不甚相懸,此方更在所必用。法無窮盡,人存政舉,未易言耳。
涼膈散 治心火上盛,膈熱有余,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粘,二便淋閉,胃熱發斑。小兒驚急潮搐,瘡疹黑陷。大人諸風螈 ,手足掣搦,筋攣疼痛。 連翹 梔子仁 薄荷 大黃 芒硝 甘草 黃芩 上水二盞,棗一枚,蔥一根,煎八分,食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