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癘風之法,以清榮衛(wèi)為主,其汗宜頻發(fā),血宜頻刺,皆清榮衛(wèi)之捷法也。生蟲由于肺熱,其清肅之令不行,故由皮毛漸入腠理胃腸,莫不有蟲。清其金,則蟲不驅(qū)自熄。試觀金風一動,旱魃絕蹤,其理明矣。然清肺亦必先清榮衛(wèi),蓋榮衛(wèi)之氣,腐而不清,傳入于肺,先害其清肅之令故也。苦藥雖能瀉肺殺蟲,亦能傷胃,不可久服。胃者榮衛(wèi)從出之源也,久服苦寒,榮衛(wèi)轉(zhuǎn)衰,而腐敗壅郁,不可勝言矣。所以苦參丸之類,榮衛(wèi)素弱,谷食不充之人,不宜服也。大楓子油,最能殺蟲驅(qū)風,然復(fù)過于辛熱,風未除而目先壞者多矣。其硫黃酒,服之必致腦裂之禍。又醉仙散入輕粉和末,日進三服,取其人昏昏若醉,毒涎從齒縫中出,癘未瘥而齒先落矣。蓋除癘之藥,服之近而少,癘必不除。服之久且多,癘雖除,藥之貽害更大。惟易老祛風丸、東坡四神丹,二方可以久服取效,取為法焉。祛風丸;四神丹。
要知脈風成則為癘,然人之榮血,正行于十二經(jīng)脈之中者也。用平善之藥,生血清熱為主,驅(qū)風殺蟲為輔,更行汗之刺之之法,無不愈者。且非極意懲創(chuàng)之人,不可與治。以戒色欲,禁口腹,二者非烈漢不能也。
痛風一名白虎歷節(jié)風,實即痛痹也。《經(jīng)》既言以寒氣勝者為痛痹矣,又言凡傷于寒者,皆為熱病,則用藥自有一定之權(quán)衡。觀《金匱》用附子、烏頭,必用于表散藥中,合桂枝、麻黃等藥同用,即發(fā)表不遠熱之義,至攻里必遵《內(nèi)經(jīng)》,不遠于寒可知矣,諸家方中,不達此義,即攻里概不遠熱,獨《千金》犀角湯一方,深有合于經(jīng)意,特表之為例。犀角湯。
更有內(nèi)熱因血虛熾盛,始先表散藥中早已不能用辛熱者,即當取夏月治溫熱病之表法為例。諸家復(fù)無其方,獨《本事方》中,有牛蒡子散,先得我心,亦并表出。牛蒡子散。
中風門方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方論見前法中,然以菊花為君,亦恐風邪乘虛,迸入心臟故也。 菊花(四十分) 白術(shù)(十分) 細辛 茯苓 牡蠣(各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礬石 黃芩 當歸 干姜 芎 桂枝(各三分)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diào)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風引湯 除熱癱 ,方論見前法中。蓋風者外司厥陰,內(nèi)屬肝木,上隸手經(jīng),下隸足經(jīng),中見少陽相火。所以風自內(nèi)發(fā)者,由火熱而生也。風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則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癱瘓者,以風火挾痰注于四肢故也。觀《金匱》此方,可見非退火則風必不熄;非填竅則風復(fù)生。風火一熾,則五神無主,故其用藥如是之周到也。 大黃干姜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 螈 ,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療。巢氏用此方治香港腳。
愈風丹 治諸風證,偏正頭痛。
防風通圣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各一料,加 羌活 細辛 甘菊花 天麻 獨活 薄荷 何首烏(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不拘時服。 按∶外風與身中之火熱相合,以陽從陽,必上攻于頭。然風火盛,榮血必虧,故其藥如是也。
胃風湯 治虛風證,能食,手足麻木,牙關(guān)急搐,目內(nèi)蠕 ,胃風面腫。 升麻 白芷(各一錢二分) 麻黃葛根(各一錢) 當歸 蒼術(shù) 甘草(炙) 柴胡 羌活 本 黃柏 草豆蔻 蔓荊子(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滓服。 按∶風入胃中,何以反能食?蓋風生其熱,即《內(nèi)經(jīng)》癉成為消中之理也。方中但去其風,不去其熱者,以熱必隨風外解,不必加治耳。
薏苡仁湯 治中風,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難以屈伸。 薏苡仁(三錢) 當歸 芍藥(各一錢二分) 麻黃官桂(各五分) 蒼術(shù)(米泔水浸銼炒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上水二盞,生姜七片,煎八分,去渣溫服,食前下。自汗減麻黃,有熱減官桂。按∶此為風濕相搏,關(guān)節(jié)不利之證,故用藥如是也。
排風湯 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fā)等證。 防風 白術(shù) 當歸 芍藥 肉桂杏仁 川芎 白蘚皮 甘草(炙各一錢) 麻黃 茯苓 獨活(各三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渣服。
按∶虛風冷濕,雖已入臟,其治法必先宣之使從外散,故用藥如是也。
人參補氣湯 治手指麻木。人參 黃 (各二錢) 升麻 柴胡 芍藥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各五分)上水一盞,煎至五分,食遠臨睡時服,渣再煎。
按∶諸陽起于指,手指麻木,風已見端。宜亟補其氣,以御外入之風,故用此為綢繆計也。
舒筋保安散 治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身體不遂,腳腿少力,干濕香港腳,及濕滯經(jīng)絡(luò),久不能去,宣導(dǎo)諸氣。
木瓜(五兩) 萆 五靈脂 牛膝(酒浸) 續(xù)斷 白僵蠶(炒) 松節(jié) 白芍藥 烏藥 天麻 威靈仙 黃 當歸防風 虎骨(酒炙各一兩) 上用無灰酒一斗,浸上藥二七日,緊封扎。日足取藥焙干,搗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浸藥酒調(diào)下,酒盡,用米湯調(diào)下。 按∶此治風濕搏結(jié)于筋脈之間,凝滯不散,阻遏正氣,不得通行,故用藥如是也。
解風散 治風成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滯。 人參(兩半) 麻黃(二兩) 川芎 獨活細辛 甘草(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盞半,生姜五片,薄荷葉少許,煎八分,不拘時服。 按∶風成為寒熱,乃風入胃中,而釀榮衛(wèi)之偏勝。第四方胃風湯,正驅(qū)胃風使從外解之藥。此因風入既久,胃氣致虛,故以人參為君,臣以麻黃、川芎,佐以獨活、細辛,使以甘草,而和其榮衛(wèi),乃可收其外解之功也。若夫久風成為飧泄,則風已入于里,又當用人參為君,桂枝、白術(shù)為臣,茯苓、甘草為佐使,而驅(qū)其風于內(nèi)。此表里之權(quán)衡,《內(nèi)經(jīng)》之旨要也。本方雖用風成寒熱四字,漫無著落,今并及之。
搜風順氣丸 治風燥便秘,因致氣閉不行,臨時用之,以疏風潤燥順氣,殊不可少。本方條下過于夸大,謂久服百病皆除,老者還少,豈理也哉,然又云孕婦勿服,如服藥覺臟腑微痛,以羊肚肺羹補之,則其藥有偏峻,不可久服,明矣。 車前子(一兩半) 白檳榔 火麻仁(微炒去殼) 牛膝(酒浸) 郁李仁(湯泡去皮另研) 菟絲子(制) 干山藥(各二兩) 枳殼(麩炒) 防風 獨活(各一兩) 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茶米飲任下,空心臨臥各一服。去腸風宿滯,并腸風下血。
桂枝湯 治風從外來,入客于絡(luò),留而不去,此方主之。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姜(各三錢) 大棗(二枚)上用水盞半,微火煎八分,溫服。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溫復(fù)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詳見《尚論》太陽上編。 按∶此方為中風一證,群方之祖。不但風中入絡(luò),即中經(jīng)、中府、中藏藥中,皆當加入本方。以風從外入者,究竟必驅(qū),從外出故也。后人競用續(xù)命湯為加減,此方置之不錄,未免得流忘源矣。又況源流俱失者哉!小續(xù)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戰(zhàn)掉,語言蹇澀,肢體麻痹,精神昏亂,頭目眩暈,痰火并多,筋脈拘急,不能屈伸,骨節(jié)煩疼,不得轉(zhuǎn)側(cè),諸風服之皆驗。香港腳緩弱,久服得瘥。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jié)候變易,預(yù)宜服之,以防喑啞。 防風 桂心 黃芩 杏仁(去皮尖炒) 芍藥 甘草 川芎 麻黃(去節(jié))人參(各一錢四分) 防己(二錢) 大附子(炮七分)上為 咀,作二帖,每帖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精神恍惚者,加茯神、遠志;骨節(jié)煩疼,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無熱者,倍官桂、附子;心煩多驚,加犀角;嘔逆腹脹,加半夏倍人參;煩躁大便澀,去附子倍芍藥、加竹瀝;藏寒下利,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術(shù);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術(shù);腳膝弱、加牛膝、石斛;身痛加秦艽;腰痛加桃仁、杜仲(姜汁炒);失音加杏仁。
按∶此方無分經(jīng)絡(luò),不辨虛實寒熱,若不細辨加減,難以取效。今并錄易老六經(jīng)加減法為例,用方者師其意焉可矣。
易老六經(jīng)加減法∶麻黃續(xù)命湯,治中風無汗惡寒,本方中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桂枝續(xù)命湯,治中風有汗惡風,本方中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二證皆太陽經(jīng)中風也。白虎續(xù)命湯,治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錢四分,去附子。葛根續(xù)命湯,治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本方中加葛根、桂枝、黃芩各一倍,二證皆陽明經(jīng)中風也。附子續(xù)命湯,治中風無汗身涼,本方中加附子一倍,干姜、甘草各一錢,此證乃太陰經(jīng)中風也。桂附續(xù)命湯,治中風有汗無熱,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此少陰經(jīng)中風也。羌活連翹續(xù)命湯,中風六證混淆,系之于少陽厥陰,或肢節(jié)攣痛,或麻木不仁,本方中加羌活、連翹各一錢半。
防風通圣散 治諸風潮搐,手足螈 ,小兒急驚風,大便結(jié),邪熱暴甚,肌肉蠕動,一切風癥。 防風 川芎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 山梔子 石膏 桔梗 黃芩 白術(shù) 荊芥 甘草 滑石(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至八分服。涎嗽加半夏生姜制;開結(jié)加大黃二錢;破傷風加羌活、全蝎各五分;腰脅痛加芒硝、當歸各一錢。 按∶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輕劑,用川芎、當歸、芍藥、白術(shù),以和血益脾。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里,可多服也。
祛風至寶膏 治諸風熱。 防風(一兩半) 白術(shù)(一兩半) 芍藥(二兩半) 芒硝(五錢) 石膏(一兩)滑石(三兩) 當歸(二兩半) 黃芩(一兩) 甘草(二兩) 大黃(五錢) 連翹(五錢) 川芎(二兩半) 麻黃(五錢不去節(jié)) 天麻(一兩) 荊芥(五錢) 山梔子(五錢) 熟地黃(一兩) 黃柏(五錢) 桔梗(一兩) 薄荷(五錢) 羌活 人參(各一兩) 全蝎 細辛 黃連(各五錢) 獨活(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臨臥服。 按∶此方亦表里通治,即前防風通圣散十七味,更加熟地黃益血,人參益氣,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全蝎、細辛去風,乃中風門中不可移易之顓方。又非前通套泛用之方比也。
不換金丹 退風散熱,治中風口 。 荊芥穗 僵蠶 天麻 甘草(炙各一兩) 羌活 川芎 白附子 烏頭蝎梢 藿香葉(各半兩) 薄荷葉(三兩) 防風(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涂處亦可。 按∶此方祛風之力頗大,至清火散熱,殊未必然。大約風而挾寒,痰氣窒閉者宜之。
三化湯 治中風外有六經(jīng)之形證,先以加減續(xù)命湯主之,內(nèi)有便溺之阻膈,此方主之。 濃樸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每服一兩,水煎。 按∶此乃攻里之峻劑,非堅實之體,不可輕服。蓋傷寒證胃熱腸枯,不得不用大承氣以開其結(jié)。然且先之以小承氣、調(diào)胃承氣,恐誤用不當,即傷人也。在中風證,多有虛氣上逆,關(guān)隘阻閉之候,斷無用大承氣之理。古方取藥積腹中不下,以漸填其空竅,俾內(nèi)風自熄,奈何今人每開竅以出其風,究竟竅空而風愈熾,長此安窮也哉!攝生飲調(diào)蘇合丸 治一切卒中,不論中風、中寒、中暑、中濕、中氣。及痰厥、飲厥之類,初作皆可用此。先以皂角去皮弦,細辛、生南星、半夏為末,吹入鼻中,俟其噴嚏,即進前藥。牙禁者,中指點南星、半夏、細辛末,并烏梅肉頻搽自開。 天南星(圓白者濕紙裹煨) 南木香 蒼術(shù) 細辛 甘草(生用) 石菖蒲(各一錢) 半夏(百沸湯泡少頃一錢半) 上七件,銼散。分二服,水一盞半,生姜七濃片,煎取其半,乘熱調(diào)蘇合香丸半丸灌下。痰盛者,加全蝎二枚炙。 按∶此方治卒中,氣閉痰迷,不得不用之劑。但正氣素虛之人,不能當腦、麝、及辛香摧枯拉朽,隨勢裁節(jié),而用十之二三可也。其牛黃清心丸與蘇合丸異治,熱阻關(guān)竅,可用牛黃丸開之;寒阻關(guān)竅,可用蘇合丸開之。
其口開、手撒、遺尿等死癥,急用人參、附子峻補,間有得生者。若牛黃、蘇合之藥。入口即斃,此無異以千鈞鎮(zhèn)一絲也。
烏藥順氣散 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jié)疼痛,遍身頑麻。及療癱瘓,語言蹇澀,香港腳步履多艱,手足不遂,先宜多服此藥以疏氣逆,然后隨證投以風藥。 麻黃(去節(jié)) 陳皮(去白) 烏藥(去木各二兩) 白僵蠶(炒去嘴) 川芎白芷 甘草(炙) 枳谷(麩炒) 桔梗(各一兩) 干姜(炮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憎寒壯熱,頭痛,身體倦怠,加蔥白三寸煎,并服出汗。或身體不能屈伸,溫酒調(diào)服。 按∶中風證,多挾中氣,不但卒中急證為然。凡是中風證皆有之,嚴用和云∶人之元氣強壯,榮衛(wèi)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為害。
或因七情飲食勞役,致真氣先虛,榮衛(wèi)空疏,邪氣乘虛而入,故致此疾。若內(nèi)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diào)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者,亦當先調(diào)氣,后根據(jù)外感六氣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順風散。嚴氏此說,于理甚當,其用八味順氣散,乃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陳皮,六君子湯中用其五,加烏藥、青皮、白芷,共八味為劑。較前局方烏藥順氣散,不用麻黃、枳、桔、僵蠶等風藥,正先治氣后治風之妙旨。后人反惜其說有未備,且謂方中不當雜入白芷,吹毛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