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中寒門(5)

  • 醫門法律
  • 喻昌
  • 3252字
  • 2015-12-26 17:19:31

附子瀉心湯 治傷寒心下痞,惡寒汗出,熱邪既盛,真陽復虛之證。《金匱》有大黃附子湯,亦同此意,見二十九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四逆湯 治三陰經證,四肢厥冷,虛寒下利,急溫其藏之總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溫再服。

通脈四逆加減湯 治厥陰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厥逆惡寒,脈微欲絕之證。即用前四逆湯方,面色赤者,加蔥九莖。(面色赤者,陽格于上。加蔥通陽氣也,故名通脈。)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腹中痛,真陰不足也。去蔥惡其順陽也,加芍藥收陰也) 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兩。(咽痛,陰氣上結也。去芍藥惡其斂氣聚陰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利止邪欲罷也,脈仍不出陽氣未復也。脈者,氣血之先,陽氣未復,亦兼陰血不充,故加人參補其氣血也。去桔梗者,惡其上載而不四通也。)白通湯 治少陰病,但見下利,藏寒陰盛,用此以通其陽勝其陰。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臍)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 治少陰下利脈微,與上白通湯服之。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用此。加豬膽汁湯為向導,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一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用人尿亦可。

附子湯 治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陽虛之證。灸后用此方。又治少陰身體痛,手足寒,脈沉,陽虛之證。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茯苓(二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傷寒少陰經,二三日無里證。用此方溫經,微發其汗。《金匱》用治少陰水病,少氣脈沉虛脹者,發其汗即已。又少陰無里證,而有表證,反發熱者,去甘草加細辛,名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方皆少陰表法也。

以上十四方,引證仲景傷寒證治。

白術附子湯 《金匱》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脈浮虛而澀者,用桂枝附子湯。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用此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又近效方術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用此方暖肌補中,益精氣。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金匱》論水氣病,寸口脈遲而澀,至名曰氣分一段奧義,前明之矣。今觀此證,氣分之水。結聚心下,堅大如盤,內水與外風相挾,漫無解散之期。榮衛之氣,且無由通行相得。膻中之大氣,更無由豁然而轉。其氣只從邊旁走動,如旋杯之狀,苦且危矣!此方桂枝湯去芍藥之酸收,而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之溫散,明是欲使少陰之水寒,及所挾之外風,一汗而內外雙解無余,故云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其非少陰水寒,及不挾外風之證。自是胃中蓄積水飲至多,上結心下,但用枳實、白術二味,治其水飲。腹中軟,即當散矣。《金匱》雖未明言,究竟氣分之水,不越此陰陽二治,故不厭其復,重繹于此方之下。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 又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又治短氣有微飲,引從小便出。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各一兩炮)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匱》用崔氏八味丸成方,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腳即陰氣,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漸,故用之以驅逐陰邪也。其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則因過勞其腎,陰氣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氣化,小便自不能通利,故用之以收攝腎氣也。其短氣有微飲者,飲亦陰類,阻其胸中空曠之陽,自致短氣,故用之引飲下出,以安胸中也。乃消渴病飲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而亦用之者何耶?此不但腎氣不能攝水,反從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勢,故急用之以逆折其水,不使順趨也。夫腎水下趨之消,腎氣不上騰之渴,舍此曷從治哉!后人謂八味丸為治消渴之圣藥,得其旨矣。然今世以為壯水益火兩腎平補之套藥,曾不問其人小便之利與不利,口之渴與不渴,一概施之。總于《金匱》之義,有未悉耳。

栝蔞瞿麥丸 治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渴。 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金匱》治小便不利,而淋且渴者用之。以其胃中有熱,腹中有寒,故變八味丸之制為此丸。見其人趺陽脈數,即胃中有熱。胃熱必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必數,是其淋而且渴,為胃熱中消明矣。故用栝蔞以清胃熱,茯苓、瞿麥以利小水。然腎中寒水之氣,上入于腹,則腹中必冷,故用附子以勝其寒。方下云∶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制方之義,可繹思也。

薏苡附子散 《金匱》治胸痹緩急之證。 薏苡仁(二兩) 大附子(一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烏頭赤石脂丸 《金匱》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蜀椒(一兩) 烏頭(半兩炮) 附子(半兩炮) 干姜(半兩炮) 赤石脂(一兩 淬)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 《金匱》治九種心痛,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 附子(三兩炮) 生野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炙研) 人參 干姜 吳茱萸(各一兩)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附子粳米湯 《金匱》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湯 《金匱》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

蜀椒(二合去皮) 干姜(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復之。

大烏頭煎 《金匱》治心腹痛,脈弦緊,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者。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又方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用本方以桂枝湯五合,解令少清,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外臺》烏頭湯,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即此合桂枝湯方也。

大黃附子湯 《金匱》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二兩) 附子(二枚炮)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仲景治傷寒熱邪,痞聚心下,而挾陽虛陰盛之證,用附子瀉心湯之法矣。其雜證脅下偏痛,發熱為陽,其脈弦緊,為陰寒上逆者,復立此溫藥下之一法。然仲景諄諄傳心,后世領略者鮮。《金匱》又別出一條云∶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數脈弦者,當下其寒。脈緊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讀者罔識其指,詎知皆以溫藥下之之法耶?其曰當下其寒、曰陽中有陰、試一提出,其金針不躍然乎。

赤丸 治寒氣厥逆。 茯苓(四兩) 烏頭(二兩炮) 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枝)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以上十二方,引證《金匱》證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乌拉特中旗| 杭锦后旗| 乳山市| 周至县| 石楼县| 嫩江县| 陇川县| 安义县| 绥化市| 安吉县| 秦皇岛市| 蓬溪县| 来宾市| 潮安县| 含山县| 芷江| 叙永县| 上饶市| 连江县| 乐安县| 大石桥市| 沙河市| 准格尔旗| 旬阳县| 宜昌市| 犍为县| 永城市| 太康县| 河西区| 新乡市| 和田市| 广昌县| 会宁县| 汶川县| 库车县| 新竹市| 安阳县| 乌鲁木齐县| 巴彦淖尔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