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 臺案匯錄丙集
  • 佚名
  • 4969字
  • 2015-12-26 17:18:38

據劉麟游供:生員今年三十五歲,原籍嘉應州鎮平縣人。康熙四十六年,祖父爾爵,號訓伯,就過臺灣,住在鳳山縣埤仔頭莊,向施姓業戶墾田七甲零。乾隆十六年間,施姓把業賣與陳思敬了,有業戶歷年給過租單及管事柯廷第可查問的。雍正年間,父親俊升也來臺幫耕。乾隆元年,祖父因年老回籍,到七年死了。父親是二十九年正月內死在臺灣。三十五年三月內,是弟郎日輝,即監生鳳鳴,在鳳山縣請領往回印照,搬運骸骨回籍。冬間來臺。上年六月死在鳳山,現葬埤仔莊的。生員母親陳氏。娶妻曾氏,生一個兒子,名叫文堂,都在內地。生員是二十七年三月同叔父俊登、弟郎日輝在鎮平縣領照過臺,照內名字日煌,這劉麟游名字是考時取的。生員雖是二十七年來臺,家眷現在內地,與例稍有不符;但祖父置有產業,已經年久,并不是偷渡冒籍。是以保生劉朝東纔肯保結的。總是粵人,在臺應試,原是客籍,但要實有產業,就算有根底入籍的了,大家都許考試,從不攻擊,所以里管族鄰都肯出結,就是地方官也無從查察的。這劉朝東是和生員同族,沒有送過他分文謝禮,實在并無賄囑。詰訊保結梁謨、謝榮之生員賴欽書,實因鄉親情面混保,止得謝禮一圓,并無得受多賄。保結劉麟游、黃骃、伍逢捷之生員劉朝東、黃培驊、張東漢僉供誤認粵人,本系寄籍,致未細查誤保,均無賄囑情事。查吳明系在臺生長,墳墓、家族、產業均在臺地,并非冒籍,同保結之生員廖新,應毋庸議。劉麟游在臺雖有產業,但本身入籍年例不符,且墳墓、家屬俱在內地;黃骃,伊祖在臺耕種,隨父至臺雖已二十余年,但田產已典與胞叔承管;俱非入籍既定之人,與入籍二十年以上之例不符,均訊無偷渡情事,應照冒考例,各杖八十,革去衣頂。保結梁謨、謝榮之生員賴欽書,保結劉麟游之生員劉朝東,保結黃骃之生員黃培驊,保結伍逢捷之生員張東漢,雖據各堅供并無受賄,但不遵照定例確查來歷,冒昧混保,應均照冒保例杖八十,各革去衣頂。李嗣長頂名冒考,俟提到另結。馮徽烈在籍病故,經縣現在移取嘉應州印結。另送保結賴濟、馮徽烈之生員林魁章,即林元辰,已經病故,毋庸置議。保生所得各禮銀,照追入官。供明之保鄰人等,經縣遵例省釋。所有奉取梁謨、謝榮、賴濟在廈偷渡過臺失察文武職名,飭行臺、廈二廳查明,另行開報。本案混行錄送各職名,系前任臺灣縣病故知縣趙愛,前任鳳山縣今升延平府上洋口通判譚垣,前任諸羅縣另案被參知縣陶浚,前任俸滿彰化縣知縣韓琮;由府錄送職名,系現任臺灣府知府鄒應元;理合開報,應聽吏部議(處)等因,于乾隆三十七年九月初三日移咨前來。除梁謨、謝榮、賴濟在廈偷渡過臺失察職名,應俟該撫查明另參,到日再議,前任臺灣縣知縣趙愛已經病故,毋庸議外,查劉麟游等在臺雖有產業,但本身入籍究與年例不符,該縣府等混行錄送,均應議處。應將前任鳳山縣知縣譚垣、前任諸羅縣知縣陶浚、前任彰化縣知縣韓琮、前任臺灣府知府鄒應元,均照混行收考降一級調用例降一級調用。查譚垣已升延平后上洋口通判,應照例于現任內降一級調用,陶浚已經革職,又經捐復候補,韓琮已經俸滿離任,均應照例于補官日降一級用。鄒應元已經革任,奉旨出具考語,送部引見,應照例降一級調用注冊。譚垣有加一級,應銷去加一級,韓琮有即升一次,應銷去即升一次,俱抵降一級,均免其降調。恭候命下臣部遵奉施行。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初三日,(下缺)

旨:依議。其因混行收考議以降調注冊之鄒應元,仍照前旨,著該督撫出具考語,送部引見,議以降級用之陶浚,俟補官引見之日,該部將此案降級之處聲明請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二三~一二四頁。

七二、禮部「為禮科抄出本部議覆福建巡撫浦霖等奏」移會

禮部為遵旨議奏事:儀制司案呈,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十七日,禮科抄出本部會同兵部議覆福建巡撫浦等題請彰化縣加增學額一疏,于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十三日題,本月十六日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錄原題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該臣等會議得福建臺灣府彰化縣,自雍正元年增設。維時緣系新設之縣,照小學額取八名,經臣部議:俟人文充盛之日,酌量加增等因在案。今據福建巡撫浦霖等疏稱:彰化縣自設學以來,閱今六十余載,文風日盛,多士振興。又加淡水一廳,附入彰化縣學考試。若仍照原額取進八名,不免向隅。請照臺灣等三縣之例,取進十二名。至于貢期囗囗囗囗之例,二年一貢等因,具題前來。查與臣部原議酌增之例,均屬相符,應如所請,于乾隆五十八年歲試為始,彰化縣學額取八名之外,加增四名。每逢歲科兩試,各取進文童十二名。其廩生出貢,即以下次歲試為始,按照食餼年分,先后二年一貢,以昭畫一。再該撫等疏稱,彰化縣武童進額,應仍照舊額取進八名,無庸加增等語,亦應如該撫所請,仍照舊額取進,毋庸加增。再此本系禮部主稿,合并聲明。臣等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五本四一○頁。

七三、禮部奏折

禮部謹奏為遵旨議奏事:嘉慶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阿林保、福建巡撫張師誠奏臺灣府人文日盛、懇恩加廣中額進額、并添設廩增優貢等因一折,奉朱批:禮部議奏,欽此。查原奏內稱:臺灣一府,從前額中舉人二名,另編至字號撥給中額。現在有志觀光者不下千百余人,而科舉僅準錄送二百余名,中額仍止二名。再臺灣四縣應考文童,近年冊報多至三千余人,較之內地大中各縣應試童生,不相上下,而進額尚不及內地中縣。又附居臺屬之粵籍文童額進八名,并未專設廩增。今粵籍取進人數,幾倍于前,廩增未設,洵為人多額隘。又優貢一項,三年舉行一次,由學臣會同督撫考校,通省僅取五、六名。因臺灣學政系道員兼理,不得與囗地各屬諸生同邀考選。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將臺灣鄉試中額,于閩省額定八十五名之外,再加一名,連前共中三名。并于至字號內取中副榜一名。每屆鄉試,準其錄送科舉五百名。臺灣府學,閩籍文童加進二名,粵籍文童加進二名。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四縣,每學加進文童二名。粵籍生員,準照小學之例,添設廩、增各十名。臺灣諸生,亦準報優送交內地匯考,錄取送監肆業。本年鄉試,應請即照此辦理等語。

臣等查福建臺灣一府,孤懸海外,涵濡圣化,百數十年。茲當人材踴躍奮興,允囗推廣皇仁,以示鼓勵。勘查定例,大省每舉人一名,錄送科舉八十名。該府額定舉人二名,另編至字號取中,每逢鄉試,錄送科舉,經臣部于乾隆八年議準,令該學臣于科舉二百名定額之外,酌量寬余錄送。今該總督等以該府應試生員不下千百余人,請加中額一名,誠為加惠海隅人材起見,應準其于至字號舉人二名之外再加一名,定為三名。其所請錄送科舉五百名之處,核與大省每舉人一名錄送科舉八十名之例相去懸殊,應酌定為三百名。此外實有文理清通,可以造就者,準于定額外量為寬送,仍不得濫收,以昭慎重。又該府學額進閩籍文童二十名、粵籍文童八名,額設廩、增各二十名,俟粵籍與閩籍生員一體挨補,其所屬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四縣學各額進文童十二名,額設廩、增各十名。今該總督等請于該府學加粵籍專額廩、增各十名,閩籍、粵籍各加文童二名,四縣學各加文童二名,為數未免過多。臣等公同酌議,各省府學例定廩、增各四十名,間有甫經設學,因入學員額不多者,其廩、增各額亦復多寡不等。臺灣一府,設學已久,廩、增額限二十名,似覺稍隘。應準以原定廩、增各二十名專歸閩籍生員充補,粵籍準其另設廩、增各八名。除將現在實廩、實增撥歸新額外,余囗囗下屆歲科考為始,專將粵籍生員挨次幫補,仍與閩籍生員統較補廩日期,先后出貢。并準于該府學內閩籍加進文童一名,粵籍加進文童一名,四縣學內各加進文童一名。各學生員報優者,由臺灣道造冊送交福建學政,與內地各府優生一體會考。至副榜定例,每舉人五名取中一名。該府舊中舉人二名,今議增一名,亦不足五名之數,所有該總督等請加至字號副榜一名之處,與例不符,應毋庸議。臣等核議緣由,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訓示臣部行文該督撫遵照辦理。為此,謹奏請旨。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六六頁。

七四、禮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史致光奏」移會

禮部為移會事:儀制司案呈,嘉慶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史奏本年戊寅恩科鄉試三場完竣年老諸生一折,于本月二十四日奉朱批:禮部知道,欽此。欽遵到部。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嘉慶二十三年十二月日。

福建巡撫臣史致光跪奏為查明本年鄉試未中年老諸生、恭折奏聞、仰祈圣鑒事:竊照嘉慶六年定例,三場完竣,年老諸生,祗須查明實在年歲具奏,旡庸拘定入學年分。又定例,具奏年老士子時,應請敕交禮部核覆具奏。又嘉慶十八年間奉旨:鄉會后,年老諸生三場完竣,著照舊例遞加十歲,方準列入等因,欽此。茲福建省戊寅恩科鄉試,現年未屆九十各生外,其年屆九十歲之老生陳望恩一名,八十歲之老生蔡振清、賴繼輝二名,三場完竣,經臣核對臺灣道送到各生清冊年歲,俱屬相符。各學取具廩保甘結,加具印結,呈送前來。臣查該生等耄年力學,猶勵志于青云,晚歲窮經,冀成名于皓首,洵屬熙朝盛事,實為藝苑休祥,核之定例,均屬符合。除造冊咨部查核外,臣謹恭折具奏,并繕清單,恭呈御覽,伏乞皇上睿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六八頁。

七五、禮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爾準等奏」移會

禮部為移會事:儀制司案呈,道光八年三月十三日,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孫等奏加設臺灣粵籍舉額并增廳縣學額一折,本年三月十一日奉朱批;禮部議奏,欽此,欽遵到部。除本部另行核議具奏外,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道光八年三月日副郎伊。

閩浙總督臣孫爾準、福建巡撫臣韓克均跪奏為臺灣府人文日盛、仰懇圣恩、加設粵籍舉額、并增廳縣學額、以廣文教事:竊照臺灣孤懸海外,民無土著,皆系閩、粵之人寄居;閩則漳、泉,汀三府,粵則惠、潮二府,嘉應一州,是以學校有閩籍、粵籍之分。閩籍生員,另編字號,每科鄉試中文舉人三名;粵籍生員則系散入福建通省卷內,憑文取中。又該府屬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四縣文童,每縣定額取進十三名;其澎湖廳應試童生,附入臺灣縣學,并未另設進額。前據臺郡紳士郭開榮等以海外人文日盛,呈請加設粵籍舉額,并增四縣及澎湖廳文童進額等情,由臺灣道、府、縣學遞加查議轉詳,飭據藩、臬兩司會核請奏前來。臣等伏查臺灣為海外要區,百余年來,涵濡圣化,人文蔚起,蒸蒸日上,所當仰懇恩施,廣其登進之階,俾多士鼓篋奮興,野處不昵,崇開庠序,潛消鴛騖之風,服習詩書,益敦禮義之教。臣等謹酌擬條款,為我皇上陳之:

一、請設粵籍舉額一名,以符原案也。查乾隆六年禮部議覆前任閩浙總督宗室德沛具題,粵生鄉試,俟數科以后,數滿百名,再請另編字號,取中一名等因。嘉慶十六年,經前署督臣張師誠以粵籍生員造送科考者已有八十八名,加新進九名,共有九十七名,題請另編字號,取中舉額一名。奉部駁稱,檢查嘉慶十四年科考冊內,粵籍生員列入等第者僅止三十四名,即造送錄遺者亦未必人人盡屬可取,不得遽添中額,致各省客籍紛紛效尤等因。茲據臺灣道冊報粵籍生員現計一百二十三名,已遠過百名之數。臣等查乾隆六年部議,粵生數滿百名,即請取中舉人一名。今系遵奉原議辦理,非他省客籍所得援以為例。應請于臺灣閩籍中額三名之外,另編田字號加設粵籍中額一名。庶閩籍、粵籍各有定額,并昭平允,亦與原案相符。

一、請加四縣文童學額以昭激勸也。查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四縣各額進文童十三名。近年以來,文風加盛,應試之人,倍多于昔,幾與內地大縣相同,而學額尚不及中縣之數。登進之途,未免稍隘。臣等伏思臺灣民情浮動,悍而且愚,必須讀書明禮之人日多,方可化其囂凌之習。應請將該四縣學額各增廣二名,俾士民觀感振興,益知以誦讀為事,庶幾比戶弦歌,得收愛人易使之效,實于海外風俗大有裨益。

一、請定澎湖廳文童進額,以示鼓勵也。查澎湖地方,孤懸大海之中,四面汪洋巨浸,應試童生,向系附入臺灣縣學,航海往還,風濤險阻,因未明著進額,間有徒勞跋涉,竟未獲雋一人者,不免向隅。該廳赴試文童,現在已及百人,查與淡水廳設學之初,人數相等。應請歲科兩試各取進二名,以示鼓勵。仍照粵籍文童之例,附入府學,劃一辦理。

以上各條,臣等悉心酌核,仰懇圣恩,飭部議覆。如蒙俞允,請即自本年鄉試為始,合并陳明。臣等謹會同福建學政臣史致儼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二本一七一~一七二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含山县| 南靖县| 十堰市| 斗六市| 宿州市| 宝坻区| 敖汉旗| 江西省| 安庆市| 汤原县| 永清县| 建瓯市| 林甸县| 进贤县| 疏勒县| 大关县| 五常市| 闵行区| 南充市| 怀集县| 广宁县| 阜南县| 平安县| 开原市| 江津市| 安岳县| 六盘水市| 景德镇市| 伊川县| 嘉义市| 建阳市| 遵义市| 元朗区| 当阳市| 平塘县| 江川县| 黎平县| 涿州市| 交城县|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