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內閣奉上諭:達洪阿等奏遵旨查明擊退逆夷后,剿辦南北兩路逆匪出力員弁、兵勇、義首人等、據實保奏、并開單呈覽一折,臺灣南北兩路逆匪,乘機滋事,經該鎮道等先后擊殺賊匪無數,生擒逆首,所有在事出力文武員弁、兵勇、義首人等,自應量予恩施,以昭激勸。臺灣南路營參將余躍龍,著賞戴花翎;臺防同知仝卜年,著以海疆繁缺知府盡先補用,先換頂帶;臺灣縣知縣閻炘,著以同知直隸州盡先升用,先換頂帶;城守營左軍守備李思升,著以都司升用,留臺差委;休致通判銜前福清縣知縣盧繼祖,著仍以原官留閩補用;署鳳山縣典史石獅、縣丞方宗源,著交部從優議敘;鳳山縣興隆巡檢李清溎,著以府經歷、縣丞盡先升用;南路營千總林以成,著賞戴藍翎;南路營把總楊吉炘、林朝輝、右營把總李大興,均著以千總拔補;屯把總潘仙英,著以屯千總拔補;外委王正元、林鼎山,均著以屯把總拔補;義首五品軍功藍翎州同銜吳廷篪,著以州同歸部盡先選用;義首六品軍功藍翎林淇泉,著賞換五品軍功頂帶;義首王飛虎,著賞給六品軍功頂帶;林武義、魏棟,均著賞給七品軍功頂帶;義首林淵泉,著賞戴藍翎;武生吳光輝、生員吳拱宸、鄭宣治、義首總理劉金章,均著賞給六品軍功頂帶;黃朝清、陳克振、潘捷魁,均著賞給七品軍功頂帶;臺灣城守營參將候升副將德謙,著交部從優議敘;鎮標右營游擊呂大升,著留于臺灣,以參將盡先升用;署嘉義營參將鎮標左營游擊洪志高、中營游擊新升嘉義營參將德祥、署左營游擊陳連斌、右營守備曾廷亮,均著交部從優議敘;鎮標左營守備朱鴻恩,著賞換花翎;署嘉義縣知縣鳳山縣知縣魏彥儀,著以同知直隸州升用,先換頂帶;彰化縣知縣黃開基,著以同知直隸州盡先升用,先換頂帶,留于臺灣差委;已革候補同知直隸州托克通阿,著以同知直隸州開復,留閩補用;署嘉義營守備曾玉明,著賞換花翎;調署笨港縣丞頭圍縣丞易金杓,著以繁缺知縣盡先補用;斗六門縣丞姚鍾瑞,著賞戴藍翎;候補從九品潘振玉,著遇缺即補;署臺灣縣學候補訓導林清瑞,著盡先補用;嘉義縣典史陳保升,著以府經歷、縣丞盡先升用;咨補彰化縣南投縣丞龐裕昆、咨補建陽縣麻沙縣丞吳湛恩,均著賞戴藍翎;嘉義營千總黃毓得、辭退楓領營千總黃簡,均著以守備留于臺灣補用;中營千總樸霖、嘉義營把總曹宗銓,均著賞戴藍翎;鎮標左營千總劉紹春,著以守備升用,先換頂帶;調署左營千總曾元福、鎮標左營把總李維生、調署中營把總劉飛龍,均著賞戴藍翎;辭退外委葉占春,著賞給五品頂帶,并賞換花翎;義首舉人沈鳴岐,著賞戴藍翎;義首職員吳化成,著賞戴藍翎;總理張振美,著賞給七品頂帶;義首藍翎林騰瑞,著賞給五品軍功頂帶;總理林實誠,著賞給七品軍功頂帶;五品軍功藍翎候選通判陳廷祿,著不論雙單月,交部盡先選用;義首藍翎捐職同知劉思中,著交部從優議敘;六品軍功沈廷爵,著賞戴藍翎;候選從九品陳廷相、候選未入流胡鴻源,著歸部盡先選用;武生陳步云,著賞給六品軍功頂帶;其署鳳山縣知縣笨港縣丞白鶴慶,力疾辦公,歿于軍事,著交部照例議恤。至另片奏出力兵丁請賞頂帶等語,兵丁毛玉彪等十五名、王飛鳳等十三名,均著賞給六品頂帶;吳上高等三十二名,均著賞給七品頂帶。該部知道。單三件并發。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六本五九二~五九三頁。
八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車駕司案呈,內閣抄出前事一案,相應抄單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日,正郎左。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內閣奉上諭:臺灣兩年以來,剿辦各起逆案,動用道庫備貯經費,本應項目報銷,據達洪阿等奏,多與防夷事務牽涉,難以分晰造報,著照所請,準其并入防夷案內一體造報。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八八頁。
八三、閩浙總督怡良等奏折
閩浙總督臣怡良、署理閩浙總督臣劉鴻翱跪奏為派員押解已革鎮道赴部、恭折具奏、仰祈圣鑒事: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四日,內閣奉上諭:前因達洪阿、姚瑩奏稱,二十一年八月間,囗〈口英〉夷船只駛進臺灣港口,經該鎮道等督率兵勇,擊沉船只。上年正月間,復有夷船于駛口口,經該官弁兵誘令擱淺,節次捦斬夷人多名,并起獲內地軍械銜幟等件。迭經降旨,將該鎮道及在事出力人員加恩獎賞。嗣因該夷于就撫后,投文訴稱,達洪阿等妄戮遭風難夷,作為接杖俘獲等因,欽此。查已革臺灣鎮總兵達洪阿、臺灣道姚瑩,經臣怡良在臺欽遵前奉諭旨,帶回內地,聽候辦理。茲奉旨解交刑部收審,應即委員押解。臣劉鴻翱檄委臺灣北路協右營游擊呂大升、閩縣知縣王江押解該革員等前赴刑部,投收審訊。所有臺灣道府卷宗,同起獲夷船內槍炮、刀械、夷書、圖冊,一并解交收貯備查外,發給咨批承領管解,并咨明經由沿途各省撥護外,理合由驛具奏,伏乞皇上圣鑒。謹奏。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十日奉朱批: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六本五九三頁。
八四、戶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劉鴻翱奏」移會
戶部為移會事:捐納房案呈,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劉奏臺灣府紳民捐輸助餉一折,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七日奉朱批:該部議奏,單并發,欽此,欽遵于八月初八日抄出到部,相應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原奏。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主政張。
福建巡撫臣劉鴻翱跪奏為閩省臺灣府屬紳民捐輸助餉、恭折具奏、請旨分別獎勵、以昭激勸事:竊照前準部咨,欽奉上諭:各省海疆省分紳士商民,果有損資助餉,修建城堡,及募雇義勇,造船鑄炮,有益于軍需者,急公好義,即與出力將士無異,若仍照捐輸常例議敘,不足以示鼓勵,著該將軍、督撫核實保奏,候朕施恩。此外各省士民如有赴各海疆捐資助餉者,亦著一體請獎,無阻其向善之志。欽此。欽遵業經恭錄謄黃,通頒臺內各屬,一體曉諭。旋據內地各官紳士民先后呈報捐輸銀錢數目,經臣兩次會折,奏懇圣恩,分別獎勵在案。茲據省會報銷總局司道會詳:準臺灣道熊一本移報:臺灣府屬紳民捐輸助餉,先據淡水廳貢生林占梅捐銀八千兩,已由鎮道奏請獎勵,現又據各紳民呈報,共捐銀二千八百兩、錢九萬三千八百五十六千文,均已解繳臺灣府庫收貯,開單請奏前來。臣查捐輸海疆,經前準部咨具奏停止,其未奉文以前,有捐輸銀兩業經繳庫未及具奏者,仍準奏明辦理等因。閩省雖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準咨,惟臺灣遠隔重洋,文報稍遲,所有各紳民呈報捐輸銀錢,均在未奉停止部文以前繳存在庫,相應奏懇圣恩,分別獎勵,以為急公者勸。除分咨吏、戶、兵三部外,臣謹恭折具奏,并繕清單,恭呈御覽,伏乞皇上圣鑒訓示。再閩浙總督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八七頁
八五、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主政鳴。
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內閣奉上諭:前據劉鴻翱奏福建臺灣府屬紳民捐輸經費懇請獎勵一折,當交該部議奏。茲據該部查照章程,開單呈覽,該紳民等踴躍輸將,自應分別加恩,以昭激勸。監生林國芳,著以郎中盡先選用,并賞帶花翎。道銜原任廣西桂林府同知林平侯,著賞加三品頂帶。道員職銜林占梅,著以知府不論雙單月選用。附貢生楊春禧,著以縣丞選用。童生楊春華、囗員陳維菁,給與布政使理問職銜。附貢生張克元,準其以縣丞分發廣東補用。童生姚涵、監生沈樹勛,均準其從九品留閩補用。武舉高國瑞,著給與營千總職銜,仍給與紀匚二次。武生莊玉瑤,著給與守備職銜,仍給與加一級。捐職主事張啟煊,著以通判歸部分發試用。該部知道。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九八九頁
八六、戶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劉韻珂等奏」移會
戶部為奏明事:派辦軍需處案呈,內閣抄出閩浙總督劉等臺灣軍需報銷核定應銷銀米數目、請按款造冊、復核明確、另行具題一折,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奉朱批:戶部知道,欽此,欽遵于本月初六日抄出到部,相應恭錄朱批,仍抄錄原奏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計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