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禮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福建同安縣已革舉人陳元華有無通夷受聘主謀事,著再嚴訊)道光二十一年三月
七八、刑部「為核議內閣抄出前任閩浙總督顏等奏」移會(遵旨議奏前閩浙總督擬遣已革捐職同知許朝錦之弟許朝華捐資助餉,呈請代兄贖罪)道光二十二年二月
七九、兵部「為內閣抄出閩督怡良片」移會(提督王得祿在澎湖身故)道光二十二年三月
八○、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逆夷復犯臺灣,破舟殲逆,上諭獎賞臺灣鎮道)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
八一、上諭一道(臺灣鎮道達洪阿、姚塋遵旨保奏擊退逆夷后,剿辦南北兩路逆匪出力員弁、兵勇、義首人等,均著加恩獎賞)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
八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臺灣道庫備佇經費準在防夷案內造報)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
八三、閩浙總督怡良等奏折(派員押解已革臺灣鎮道達洪阿、姚瑩前赴刑部收審)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十日
八四、戶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劉鴻翱奏」移會(閩省臺灣府屬紳民捐輸助餉,請分別獎勵)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八五、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福建臺灣府屬紳民捐輸助餉,均著加恩獎賞)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八六、戶部「為內閣抄出閩督劉韻珂等奏」移會(閩省臺灣軍需案經核定應銷銀米各數,現飭按款造報)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八七、兵部「為內閣抄出閩督劉韻珂等奏」移會(恭呈臺灣動用軍需銀米應銷動支攤捐各款目簡明清單)道光二十八年三月
七七、禮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移會
禮部為移會事:儀制司案呈,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內閣抄出二十一日奉上諭:前因福建已革舉人陳姓有通夷主謀情事,降旨令鄧廷楨派員查拿。嗣將已革在逃之同安縣舉人陳元華獲案審訊。茲據顏伯燾奏稱:訊明陳元華因案斥革,逃往臺灣地方,所有在臺月日、住處及帶家信各情,現經逐一勘訊,案無通夷受聘主謀情事等語。陳元華因案斥革,輒敢在押脫逃,其為不安本分可知。且現訊各情,所供并無通夷之處,亦無確據。陳元華除將脫逃本案訊明定擬外,著顏伯燾、劉鴻翱再行嚴訊確情,毋任狡展。欽此。欽遵到部,相應移會稽察房可也。須至移會者。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一年三月日,主政方。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六本五九一頁。
七八、刑部「為核議內閣抄出前任閩浙總督顏等奏」移會
刑部贖鍰處為移會事:所有前事等因,相應鈔單移會稽察房注銷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二年二月日。
謹奏為遵旨議奏事:內閣抄出前任閩浙總督顏等奏擬遣已革捐職同知許朝錦之弟許朝華捐資助餉,呈請代兄贖罪一折,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日奉朱批:該部議奏,欽此。該臣等議得:據前任閩浙總督顏等奏稱:杳臺灣府已革捐職同知許朝錦,前于林國華捐剩城工番銀那修考棚,復乘羅登榜因事管押,輒捏打點名色誆騙番銀一案,經前督臣鄧廷楨審將許朝錦從重發往新疆,充當苦差,奏準部覆。續因羅登榜等遣抱赴京翻控,咨交到閩,訊明羅登榜因慮許朝錦脫罪,添砌翻控,請將許朝錦仍照原擬罪名發配,并將誆騙銀兩先行飭令照數追繳解,經臣劉鴻翱勘審咨部在案。茲據藩司曾望顏等詳,據臺灣府學廩生許朝華稟稱:伊胞兄許朝錦,前因誆騙羅登榜番銀案內問擬遣罪,茲際逆夷犯順,伊情愿變產捐繳制錢一萬五千千文,以助軍餉,不敢仰邀議敘,代兄贖罪等情。臣等伏查許朝錦原犯遣罪,系在常赦所不原之例,不準贖罪。但究與實犯竊盜枉法等贓,稍有不同。且常人捐資助餉,皆得仰沐恩施,今許朝錦身系罪囚,其弟廩生許朝華情愿變產捐制錢一萬五千千文,不敢仰邀議敘,代兄贖罪。查捐贖條款五、六品發遣,應捐贖銀三千六百兩,該生許朝華具稟捐繳錢文,計已倍逾贖罪之數。至許朝錦籍本臺地,該處情形頗為熟悉。前于張逆滋事案內捐資募勇,打仗守城,曾經出力,欽奉諭旨賞戴藍翎。且捐修文廟、城工,以及書院、考棚,屢次不遺余力。茲當海氛不靖,招集義勇防堵海口,為首先要務。倘蒙邀恩寬免,以后必當加倍力圖報效,冀贖前愆。相應奏明請旨,可否準予贖罪之處,恭候欽定等因,具奏前來。查例載文武官革職后,另犯徒流軍遣,依例發配,有呈請贖罪者,刑部核其情節,分別準贖、不準贖二項,擬定奏明請旨,不得以可否字樣雙請入奏。其貪贓官役,概不準納贖。又贖罪事例,犯非常赦所不原,俱準捐贖免罪。五、六品官犯軍遣,捐銀三千六百兩。又乾隆二十八年奏準:凡呈請贖罪之案,于奉準后照吏、戶、兵、工等部扣繳公費之例,每兩出公費銀五分,交部收庫,以備每年一切公項幫貼之用各等語。又道光二十一年欽奉諭旨:各省海疆紳民,果有捐資助餉、修建城堡、及雇募義勇、造船鑄炮、有益軍需者,即核實保奏等因,欽此。此案已革捐職同知許朝錦,曾充臺灣府書吏,前于林國華捐剩城工番銀那修考棚,復因職員羅登榜佃種入官叛產,欠租不繳,提府管押,許朝錦稔知此案繳租,即可完結,起意誆騙,向羅登榜捏稱如肯出線,可以代為打點,不革頂戴,經羅登榜送給許朝錦番銀四百圓,經前督臣鄧審將許朝錦照指稱各衙門打點名色誆騙財物計贓犯該徒罪以上發近邊充軍例,從重發往新疆,充當苦差,追贓入官。臣等核其原犯情節,系在常赦所不原之列,該犯許朝錦系退卯書吏,藉案誆騙,得贓情節較重,按例應不準其納贖。惟現據伊弟廩生許朝華情愿變產捐繳制錢一萬五千串,不敢仰邀議敘,代兄贖罪,是以本身應邀之恩,代伊兄贖不原之罪,事屬創始。且該犯許朝錦應捐贖銀三千六百兩,今伊弟許朝華捐繳制錢一萬五千串,以銀折算,已倍逾贖罪之數。現當海疆用兵,各省紳民捐資助餉,皆得核實保奏,仰沐恩施,似未便拘泥成例,致阻該廩生踴躍捐輸之意。相應聲明定例,請旨定奪。倘蒙圣恩準予贖罪,由臣部行文該督,即將該廩生捐繳錢文,照收貯庫,許朝錦免其發遣,并照例將應繳公費銀兩解部,以資辦公。嗣后如系尋常贖罪之案,仍核明應贖、不應贖分別辦理,不得援以為例。所有臣等核議緣由,謹恭折具奏請旨等因。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奏,本日奉旨:許朝華著準其代兄許朝錦贖罪,余依議。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己編」第七本六九七~六九八頁。
七九、兵部「為內閣抄出閩督怡良片」移會
兵部為欽奉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閩督怡奏前事一折,奉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貴房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抄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二年月日,副郎恒。
怡良片:再前任浙江提督王得祿前經奉命駐扎澎湖協同堵剿,復奉旨令至臺灣府令籌夷務,呈經復咨,遵照在案。茲據留辦澎湖協副將升任金門鎮總兵詹功顯、署澎湖通判玉庚稟稱:該提督于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澎湖身故。復據臺灣道姚瑩稟稱:王得祿家屬赍送遺折至該道衙門,由道赍送泉州,求為轉奏。查該提督熟悉海洋,戰功迭著,渥承懋賞,封爵叨榮,即至乞休之余,尚能綏靖鄉里,備葆隆施。前于軍次溘逝,應將遺折代為呈進。至臺灣現在情形,前已飛飭隨時稟報,姚瑩稟內并未提及夷船,傳詢赍折來泉之差,亦稱正月間臺灣一帶并無夷船駕駛,在洋時亦未遇見等語。容俟該鎮道續有稟到,再為據情具奏。現合片聲明,伏祈圣鑒,謹奏。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內閣奉上諭:原任浙江提督王得祿,自乾隆年間募勇從征,著有功績。嘉慶初年,改用水師,歷討閩、浙、粵洋海寇,身經百戰,迭建勛勞,蒙皇考仁宗睿皇帝擢升提督,錫封子爵。嗣該提督因病乞休兩次,在籍幫同剿平逆匪,朕特賞加太子太保銜,以示優眷。上年逆夷在閩滋擾,該提督親練壯勇,駐扎澎湖,協同堵剿。方冀為國宣勞,長承恩眷,茲聞溘逝,軫悼實深。著加恩追贈伯爵,晉加太子太師銜,照提督例賜恤,并賞銀五百兩經理喪事,即由福建藩庫動支,發給該家屬祗領。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其應世襲二等子爵,著該部照例辦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六本五九一頁。
八○、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
吏部為移會事: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相應抄單移會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初五日奉上諭:本日達洪阿、姚瑩由五百里馳奏逆夷復犯臺港,破舟殲逆一折,據稱淡水同知曹謹、署鹿港同知魏瀛、澎湖通判范學恒、彰化縣知縣黃開基、護副將關桂稟報:正月三十日,有三桅夷船及杉板船在淡水、彰化交界之大安港外洋欲行入口,見兵勇眾多,攻撲不進,復退出外洋。經貓霧拺巡檢高春如及大甲巡檢謝得琛所募之漁船粵人周梓等,與夷船上廣東漢奸作土音招呼,誘從土地公港駛進,果為暗礁所擱,其船欹側入水。該處埋伏兵勇齊起,關桂及署北路右營游擊安定邦,督令署守備何必捷、千總何建忠、李青云、把總翁標掛、林飛鵬等施放火炮,奮力致擊,其船遂破,逆夷紛紛落水,死者不計其數,復有數十人手持短械,跳上漁船。該廳縣將備同大甲巡檢謝得琛、竹塹巡檢汪昱、外委蕭振輝、李吳魁等及義首總理兵勇,奮力圍擊,殺斃白夷一人,紅、黑夷數十人,生捦白夷十八人,紅夷一人,黑夷三十人,廣東漢奸五名,奪獲夷炮十門,又獲鐵炮、鳥槍、腰刀、圖書各件等語。覽奏欣悅,大快人心,該逆上年窺伺臺灣,業被懲創,復敢前來滋擾,達洪阿、姚瑩以計誘令夷船淺擱,破舟斬馘,大揚國威,實屬智勇兼施,不負委任,久宜特沛殊恩,以嘉懋績,達洪阿著加恩賞加太子太保銜,并賞加阿克達春巴圖魯,姚瑩著賞加二品頂帶。達洪阿、姚瑩均仍交部從優議敘。所有在事出力文武員弁及義首、義勇人等,均著開單保奏,候朕施恩。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六本五九二頁。
八一、上諭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