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84字
  • 2015-12-26 17:01:30

行于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云∶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脘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壯。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內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也。

〔《銅人》〕云∶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內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于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云∶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壯。

溜于本節之前二間,為滎。

〔《銅人》〕云∶二間二穴,水也。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三分,留九呼,可灸三壯。

注于本節之后三間,為 。

〔《銅人》〕云∶三間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后內側陷中,手陽明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

〔《銅人》〕云∶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

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

〔《銅人》〕云∶陽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于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銅人》〕云∶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是謂五臟六腑之 ,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以上并出本輸篇)上五臟 二十五穴,六腑 三十六穴,并巨虛上下廉共六十四 ,實切要之穴也。凡五臟六腑有病,皆此六十四穴主之。其大淵、大陵、太沖、太白、太溪,為五臟之原。其三里、巨虛上下廉、委中、委陽、陽陵泉,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醫所最當先者也。六腑之合,謂胃合于三里,大腸合于巨虛上廉,小腸合于巨虛下廉,此三腑皆出足之陽明也。三焦合于委陽,膀胱合于委中,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陽也。

膽合于陽陵泉,此一腑出足之少陽也。六腑有疾,皆取此六 ,故后于其尾結之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陽而表章之也。今效竇漢卿傍通十二經孔穴圖,而后折衷之于經,開如左方。

〔肺〕〔心〕〔肝〕〔脾〕〔腎〕井木 少商 中沖 大敦 隱白 涌泉滎火 魚際 勞宮 行間 大都 然谷俞土 太淵 大陵 太沖 太白 太溪經金 經渠 間使 中封 商丘 復溜合水 尺澤 曲澤 曲泉 陰陵泉 陰谷〔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井金 商陽 少澤 竅陰 厲兌 至陰 關沖滎水 二間 前谷 俠溪 內庭 通谷 液門木 三間 后溪 臨泣 陷谷 束骨 中渚原 合谷 腕骨 丘墟 沖陽 京骨 陽池經火 陽溪 陽谷 陽輔 解溪 昆侖 支溝合土(曲池、巨虛上廉 小海、巨虛 下廉) 陽陵泉 三里 委中(天井、委陽)〔《靈》〕黃帝曰∶愿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 ,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六三十六。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 ,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 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肉皮骨也。(九針十二原)〔《難》〕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 土,陽 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蓋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諸 行喘息 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歲數始于春,日數始于甲,故以井為始也。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難》〕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蓋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邪在心。季夏刺 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四時有數而并系于春秋冬夏者也。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是也。

海藏天元圖(七十四難曰∶從其首,系其數。)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經。) 呼(太沖,土 。) 泣(行間,火滎。)心 赤(少府,火滎。) 焦(少沖,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靈道,金經。) 汗(神門,土俞。)脾 黃(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滎。) 甘(隱白,木井。) 歌(陰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經。)肺 白(經渠,金經。) 腥(大淵,土俞。) 辛(魚際,火滎。) 哭(少商,木井。) 涕(尺澤,水合。)腎 黑(陰谷,水合。) 腐(復溜,金經。) 咸(太溪,土俞。) 呻(然谷,火滎。) 液(涌泉,木井。)夫天元法者,謂之五化疊元。當從其首系其數。首者寅方春也,在人為肝,是從東方順天輪數,至所主之處,計從幾數,卻于所受病一方倒疊回去,數至根據前數盡處。便于受病一方穴內,瀉所主之方來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內經中瀉之,勿誤。假如病者聞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為香臭。從東數至所主之處,所主五臭者心也,東一南二,計得二數。卻當于受病之方倒疊回去,脾一心二,元數二也,是數至心。心者滎火也,當于受病之方內瀉滎火,是從脾經瀉大都是也。或曰何以倒疊數?對曰∶此從地出為天輪所載,右遷于天,不當于所顯之處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上天元圖,乃海藏發明扁鵲七十四難之義,但心 五穴,不合經旨。按《內經》言心臟堅固,邪弗能容,故手少陰獨無 ,其外經病而臟不病者,獨取其經于掌后銳骨之端,其余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也。今圖中列心五邪,曰赤焦苦言汗者,皆當在心包絡所受,而不列心包絡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五穴,反列手少陰少府、少沖、少海、神門、靈道五穴,為未得也。

〔《難》〕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 ,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 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氣逆而泄,此五臟六腑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地元圖(六十八難曰∶元證脈合,復生五象。)井(心下滿) 膽(元證) 身熱 體重節痛 喘咳寒熱 逆氣(泄)滎(身熱) 心下滿(小腸) 元證 體重 寒熱 逆氣俞(體重節痛) 心下滿(胃) 身熱 元證 寒熱 逆氣經(喘咳寒熱) 心下滿(大腸) 身熱 體重 元證 逆氣合(逆氣而泄) 心下滿(膀胱) 身熱 體重 寒熱 元證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元證。)得弦脈,(脈合。)又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身熱,(當刺膽滎。又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又病喘咳寒熱,(當刺膽合。又病逆氣而泄。(宜刺膽俞合。)余經例仿此。假令肝經溲淋便難轉筋,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 ,秋刺經,冬刺合,此是斷五邪之原。

陰陽例即人元圖陰陽者,子午也,謂滎合水火之稱,名曰陰陽也,十二經皆有之,或感得父氣,或感得母氣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難云∶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春夏刺井滎,秋冬刺經合,是各致一陰一陽之義。亦謂井經近乎子午,然,當微瀉其井,大瀉其滎,微補其經,大補其合,或補或瀉反作,是寒則留之,熱則疾之,故微大補瀉以應之。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脈得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感得父氣,為陽中之陰,當于本經中瀉火補水。卻得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感得母氣,為陰中之陽,當于本經中瀉水補火。

配合例〔《難》〕曰∶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受肝之邪氣也。假令見肝病欲入其脾者,先于足太陰經中補土字一針,又補火字一針,后于足厥陰肝經內瀉木字一針,又瀉火字一針。

子母例假令見肝病滿閉淋溲便難轉筋,又見心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當于足厥陰肝經內木火二字各瀉一針。

兄妹例假令見足厥陰肝經太過,又兼見膽之證太過,是為兄妹。當瀉肝經內木火二字各一針,又瀉膽經內水火二字各一針。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針象,俱屬人元圖。)〔《靈》〕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于氣海,氣海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針十二原)〔《難》〕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原為俞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假令針肝經病了,又于本經原穴亦下一針。如補肝經,亦于肝經原穴上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于肝經原穴上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靈》〕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令何道從入,入安連過,愿聞其故?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于內屬于腑者也。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黃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黃帝曰∶愿聞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熱者足陽明病,云云。即前所謂內腑之病,而用合穴治之也。(內腑病見針灸六腑條。)

穴法下

〔《銅人》〕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針即發狂,宜灸七壯至三七壯。

上星一穴,在額顱上鼻直中,入發際一寸陷中容豆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壯至五壯止,不宜多灸。

囟會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二七壯,七七壯止,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前頂一穴,在囟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督脈氣所發,刺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后一寸五分所中央旋毛中,可容豆,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刺入二分,灸七壯。

后頂一穴,在百會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四分。

強間一穴,在后頂后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腦戶一穴,在枕骨上強間后一寸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禁不可針,灸七壯。

風府一穴,在項后發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人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針入三分。

喑門一穴,在項后入發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不可灸,針入八分。

上正頭部中行前發際至后發際十穴,通長一尺一寸,取頭部同身寸法,見后雜法條。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際,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承光二穴,在五處后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五分,足太陽脈也。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二穴,在通天后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

玉枕二穴,在絡卻后七分半,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昌市| 温州市| 宁明县| 辉县市| 澄迈县| 富裕县| 武定县| 扶沟县| 诏安县| 汉沽区| 铜川市| 临沂市| 顺平县| 大渡口区| 宿松县| 南木林县| 阿鲁科尔沁旗| 永平县| 巴东县| 永吉县| 百色市| 安达市| 周至县| 科技| 七台河市| 长汀县| 眉山市| 大名县| 民勤县| 哈密市| 丰原市| 天台县| 阿克| 万年县| 枝江市| 绵竹市| 汽车| 海原县| 邻水| 德江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