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 醫(yī)學(xué)綱目
- 佚名
- 4994字
- 2015-12-26 17:01:30
穴法上
〔《靈》〕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nèi)側(cè)也,為井木。
〔《銅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韭葉許,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以三棱針刺之出血,以瀉諸藏之熱,不宜灸。《甲乙經(jīng)》云∶針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壯。
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
〔《銅人》〕云∶魚際二穴,火也。在大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滎。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二壯。
注于太淵。太淵,魚后一寸陷者中也,為 。
〔《銅人》〕云∶太淵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行于經(jīng)渠。經(jīng)渠,寸口中也,動(dòng)而不居為經(jīng)。
〔《銅人》〕云∶經(jīng)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針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傷人神。
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dòng)脈也,為合,手太陰經(jīng)也。
〔《銅人》〕云∶尺澤二穴,水也。在肘中約紋上動(dòng)脈中,手太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二分,可灸五壯。
心出于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
〔《銅人》〕云∶中沖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
溜于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jié)之內(nèi)間也,為滎。
〔《銅人》〕云∶勞宮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動(dòng)脈中心原虛處,屈中指無名指取之,手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
注于大陵。大陵,掌后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 。
〔《銅人》〕云∶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后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 。針入六分,可灸三壯。
行于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jīng)。
〔《銅人》〕云∶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luò)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針入三分,可灸五壯。其穴有大絡(luò)為限,故入絡(luò)過 ,掌后正勞宮后三寸,寸止處是穴。故經(jīng)曰有過則至,無過則止也。
入于曲澤。曲澤,肘內(nèi)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銅人》〕云∶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nèi)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絡(luò)脈之所入也,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手少陰“少”字當(dāng)作“厥”。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
〔《銅人》〕云∶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二壯。
溜于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滎。
〔《銅人》〕云∶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間動(dòng)脈應(yīng)手陷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滎。針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 。
〔《銅人》〕云∶太沖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或云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陰脈之所經(jīng)也,為 。針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行于中封。中封,內(nèi)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jīng)。
〔《銅人》〕云∶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內(nèi)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壯。其穴使足逆仰則穴有宛陷可定,針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則宛,和則通也。
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銅人》〕云∶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nèi)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nèi)側(cè)也,為井木。
〔《銅人》〕云∶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nèi),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于大都。大都,本節(jié)之后下陷者之中也,為滎。
〔《銅人》〕云∶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按本節(jié)后“后”字當(dāng)作“前”更詳。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 。
〔《銅人》〕云∶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內(nèi)側(cè)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行于商丘。商丘,內(nèi)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jīng)。
〔《銅人》〕云∶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nèi)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銅人》〕云∶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nèi)側(cè)輔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為井木。
〔《銅人》〕云∶涌泉二穴,一名地沖,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溜于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為滎。
〔《銅人》〕云∶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龍淵,足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陰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饑欲食。
注于太溪。太溪,內(nèi)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 。
〔《銅人》〕云∶太溪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后跟骨上動(dòng)脈陷中,足少陰腎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凡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行于復(fù)溜。復(fù)溜,上內(nèi)踝二寸,動(dòng)而不休,為經(jīng)。
〔《銅人》〕云∶復(fù)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nèi)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壯。
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yīng)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jīng)也。
〔《銅人》〕云∶陰谷二穴,水也。在膝下內(nèi)輔骨之后,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壯。
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云∶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cè)去爪甲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溜于通谷。通谷,本節(jié)之前外側(cè)也,為滎。
〔《銅人》〕云∶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注于束骨。束骨,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 。
〔《銅人》〕云∶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三分。
留五呼,可灸三壯。
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cè)大骨之下,為原。
〔《銅人》〕云∶京骨二穴,在足外側(cè)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
行于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為經(jīng)。
〔《銅人》〕云∶昆侖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刺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
入于委中。委中,在 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銅人》〕云∶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約文中動(dòng)脈陷中,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中也,為井金。
〔《銅人》〕云∶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銅人》〕云∶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間本節(jié)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 。
〔《銅人》〕云∶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
〔《銅人》〕云∶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jīng)。
〔《銅人》〕云∶陽輔二穴,火也。在足之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銅人》〕云∶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七壯至四十九壯。
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云∶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陽明胃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一壯。
溜于內(nèi)庭。內(nèi)庭,次指外間也,為滎。
〔《銅人》〕云∶內(nèi)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二壯。
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nèi)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 。
〔《銅人》〕云∶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本節(jié)后陷中,去內(nèi)庭二寸,足陽明胃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銅人》〕云∶沖陽二穴,一名會(huì)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各三寸骨間動(dòng)脈,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
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
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jīng)。
〔《銅人》〕云∶解溪二穴,土也。在膝下沖陽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刺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壯。
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廉三里也,為合。復(fù)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fù)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
〔《銅人》〕云∶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分,留七呼,可灸三壯。《素問》在膝下三寸陷中,外廉兩間肉分間。《甲乙》云∶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在三里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壯。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可灸三壯。按足陽明胃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guān)沖。關(guān)沖者,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云∶關(guān)沖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溜于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銅人》〕云∶液門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注于中渚。中渚,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 。
〔《銅人》〕云∶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jié)后間陷中,液門下一寸,手少陽脈之所注也,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
〔《銅人》〕云∶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jīng)。
〔《銅人》〕云∶支溝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兩骨之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jīng)。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壯。
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
〔《銅人》〕云∶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壯。
三焦下 ,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luò)也,手少陽經(jīng)也。
〔《銅人》〕云∶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 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luò)。
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壯,屈身而得之。詳《銅人》云∶委陽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經(jīng)文考之,當(dāng)云一尺六寸。
謹(jǐn)按經(jīng)文論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 中外廉。又按經(jīng)文取合穴法,取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取陽陵泉者正豎膝與之齊,下至委陽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兩 之中央,委陽即曲 之陽分,約文之盡處,兩筋間是。推其分野,正當(dāng)太陽少陽之間,內(nèi)外廉之界,故曰太陽之前,少陽之后, 中外廉也。
其穴正在約文盡處,兩筋之間,屈伸而得之,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只正膝與之齊,陽陵泉正對(duì)其穴,故曰取陽陵泉者,下至委陽之前取之也。又考諸尺寸則承扶下至其穴,正得一尺六寸,故愚斷然謂《甲乙》脫去“一尺”二字,無疑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 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luò)膀胱,約下焦。實(shí)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bǔ)之,閉癃?jiǎng)t瀉之。
手太陽小腸,上合于手太陽,出于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
〔《銅人》〕云∶少澤二穴,金也。在手小指之端外側(cè)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
刺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壯。
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jié)前陷者中也,為滎。
〔《銅人》〕云,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滎。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
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側(cè)本節(jié)之后也,為 。
〔《銅人》〕云∶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 。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
過于腕骨。腕骨在手外側(cè)腕骨之前,為原。
〔《銅人》〕云∶腕骨二穴,在手外側(cè)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