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始發潮熱,三日以上,熱暈入皮膚,即發瘡疹,而不甚多者,熱留皮腠之間,潮熱隨臟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泡之類也。(巳午潮熱為 ,申酉潮熱為膿 ,辰戌丑未潮熱為疹也。)〔王〕驗 法∶若三日未覺形跡,當以生酒涂身上,時時看之,狀如蚤痕者是也。或曰∶傷寒傷食潮熱,與疹不能辨者,宜以辛涼之劑調之,五日已里發出即汗,五日已外無者,非 也,各隨應見而治之。
〔閻〕治小兒壯熱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皆相似,未能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甚驗,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傷食則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宜以藥下之。(海藏云∶宜以藥下之者,當察其所傷何物,生硬寒熱不等,不可遽以巴豆之類大毒之藥下之。升麻葛根湯,太陰陽明也。惺惺散,治風熱咽不利,脾不和,少陽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胸脅微痛,少陽也。然欲知其經,當以脈別之。)小兒耳冷尻冷,手足乍暖乍涼,面赤,時嗽時嚏,驚悸,此瘡疹欲發候也。未能辨認間,服升麻湯、消毒散,已發未發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黃柏膏。暑月煩躁,食后與白虎湯、玉露散。熱盛,與紫雪。咽喉或生瘡,與甘桔湯、甘露散,余根據前說。大人小兒同治法,惟大小不同耳。(海藏云∶消毒散,太陽藥也。
白虎湯,治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陽明藥也。甘露散,肺腎藥也。甘桔湯,少陽藥也。紫雪,天冬、麥冬、黃芩、生地為血劑。玉露散,肺腎藥也。石膏、寒水石為氣劑,以上五方,皆瀉時暑之藥。)升麻葛根湯 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瘡疹已、未發,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炙。各等分)上同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無時溫服。(海藏云∶升麻葛根湯,太陽陽明之藥。
陳文中云∶身熱腹痛者,身熱泄瀉者,身熱驚悸者,身熱汗出者,身熱足冷者,俱不宜服升麻葛根湯。
張巽之云∶凡痘見 點,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惺惺散 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唾氣壅,鼻塞清涕。
白術 桔梗 細辛 栝蔞根 人參 茯苓 甘草(各等分)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入薄荷三葉,煎至半盞,時時與服。《活人》云∶加防風、川芎,亦各隨經也。(海藏云∶惺惺散,治風熱咽不利,脾不和,少陽渴小便不利也。)上二方發表平劑。
王朝奉四物解肌湯芍藥 黃芩 升麻 葛根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服。或云∶小兒傷寒疫癘,潮熱瘡疹,五日已衰,疑似不能辨別者,并皆辛涼之劑調之,即以四物湯解肌之類。(海藏云∶此論即有表也。若內傷,腹中有物,未得大便而發熱者,當以食藥去其物則可。若得便后仍發熱在表者,亦宜此解肌湯,比錢氏升麻葛根湯減甘草加黃芩,以有表熱之意也。)〔田〕防風蒼術湯 治小兒邪熱在表,惡風惡寒,瘡疹未出,可解表發 疹。
防風(半兩) 蒼術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川芎 黃芩(各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生姜三片,薄荷七葉,水煎,日二服。(此方惡寒者宜用之。)上二方辛涼之劑,表有熱者宜之。
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乃內傷飲食,宜枳術丸。傷冷食飲,神應丸。
〔丹〕一男子年十六歲,發熱而昏,目無視,耳無聞,兩手脈皆豁大而略數,知其為勞傷矣。時里中多發痘者,雖不知人,與藥則飲,與粥則食,遂教以參、 、當歸、蒼術、陳皮,大料濃與之,飲至二十余帖,痘始出。又二十帖,則成膿 ,身無全膚。或曰∶病勞可畏,何不用陳氏全方治之?予曰∶此但虛耳,無寒也,只前方守之。又數十帖而安。后詢其病因,為先四五日恐有出痘之患,遂極力采樵,連日出汗甚多。
〔錢〕五臟各有一證∶肝臟水 ,肺臟膿 ,心臟 ,脾臟疹,歸腎變黑。
〔海〕肝臟水 ,色或青;肺臟膿 ,色或白;脾臟疹,或如麩糠色;心臟 ,其色赤;變歸腎則色黑矣。
此五色,凡痘疹一色者善,或二色三色相合而作者兇。第一大小不等。
小兒在胎十月,食五臟穢血,生下則其毒當出,故瘡疹之狀,皆五臟之液。肝主淚,肺主涕,心主血,脾為裹血。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 ,其液出如水,其色青而小;肺為膿 ,以涕稠濁如膿,其色白而大;心為主血,其色赤而小,次于水 ;脾為疹,其色赤黃而小。涕淚出多,故膿 水 皆大。血榮于內,所出不多,故疹皆小。又病水 膿 者,涕淚俱少,以液從瘡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則泡瘦矣。
上水 者,俗謂之水痘也。膿 者,俗謂之痘子也。 者,俗謂之 子也。疹者,俗謂之麻子也。痘之形狀最大,水痘次之, 又次之,麻子最小,隱隱如麻子也。
更看時月重輕。大抵瘡疹屬陽,出則為順,故春夏病為順,秋冬病為逆。冬月腎旺又盛寒,病多歸腎變黑。
又當辨春膿 ,夏黑陷,秋 子,冬疹子,亦不順也。
凡瘡疹只出一般者善。先發膿 ,后發疹子者順。先發水 ,后發疹子者逆。先發膿 ,后水 多者順,少者逆。先發水 ,后發 子,多者逆,少者順。先發疹子,后發 子者順。先發膿 ,后發 子者逆。(海藏云∶此一句足以知雜出者諸臟相合而不齊也,用藥亦難矣。前斷云五色各隨五臟,亦有二色相合,或有三色,即無定也。此與前后膿水 疹大小不同,先后逆順大意相若。)凡瘡疹若出辨視輕重∶若一發便出盡者,必重也;痘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里外肥紅者輕;外黑里白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如針孔者,熱劇也;青干黑陷,昏睡,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瘡疹當乳母慎口,不可令饑,及受風寒,必歸腎變黑難治。
(海藏云∶或熱極反兼水化者,亦能變黑,當以涼藥主之,不可不察,以脈別之可也。或有出色正者,內素有熱,頭反陷,色或灰青似黑,中有針眼下陷,當急以青涼藥疏之。便結者,大黃、牽牛之類。便軟者,金花丸之類主之。)〔陳〕輕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等,頭面稀少,眼中無根窠紅,肥滿光澤。重者一齊并出,密如蠶種,身熱腹脹,瘡灰白色,稠密無縫,瀉渴不止,頭溫足冷。輕變重,犯房室,不忌口,先曾瀉,飲冷水,餌涼藥。重變輕,避風寒,常和暖,大便稠,不燥渴,忌生冷,忌外人。
上飲冷水甘涼藥,若內有實熱者,不須忌之。
二日三日痘瘡始見,微微才出,如粟米大,或如黍米大,或如綠豆大,似水珠光澤明凈者佳,不須服藥。
四日五日,痘瘡大小不等,根窠紅活,光澤明凈者輕。如稠密陷頂,灰白色,瀉渴者重。六日七日,痘瘡肥紅光澤者輕。如身溫氣促,口干腹脹,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痘瘡長足肥滿,蒼蠟色者輕。如寒戰悶亂,腹脹煩渴,氣急切牙者,至重也。十日十一日,痘瘡當靨,瘡痂欲落而愈。如身熱悶亂,腹脹泄瀉,寒戰切牙者重。
〔錢〕黃柏膏 如瘡疹已出,此藥涂面,次用胡荽酒外治法。
黃柏(一兩) 綠豆粉(二兩) 甘草(四兩) 紅花(二兩)上同為細末,生油調,從耳前至眼眶并濃涂之,日三兩次。如早涂瘡不至面,縱有亦少。(彭氏云∶痘疹護眼,人多用胭脂。據亢醫云∶不如錢氏黃柏膏最好,諸家護眼法無出此方也。)〔蕭〕痘瘡初出,用鼠粘子為末,水調敷囟門,并無患眼,亦妙。
胡荽酒胡荽一味,細切,四兩,以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用物合定,放溫,每吸一大口,微噴從頂至足勻遍,勿噴頭面,病患左右常令有胡荽氣,即能辟去污氣,瘡疹出快。
〔丹〕痘疹初出時,或未出時,見時人有患者,宜預服此藥,多者令少,重者令輕。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勻,干吃。入朱砂末更妙。
〔垣〕消毒救苦湯 治 癥悉具,消化便令不出;若已出稀者,再不生 。十一月立此方,隨四時加減,惟通造化,明藥性者能之。
麻黃根 羌活 防風(各五分) 柴胡 川芎(各二分) 細辛 本(二分) 升麻(五分) 葛根 黃芩(酒炒。
各二分) 黃連(三分) 黃柏(酒炒,五分) 紅花(少許) 蘇木(一分) 歸身(三分) 吳茱萸(半分) 白術(一分)蒼術(二分) 甘草(生) 橘皮(各一分) 連翹(半錢,初出者減,出大者加) 生地(五分)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疹者因內傷必出 ,乃榮氣逆故也,大禁牽牛、巴豆峻藥,宜半夏、枳實、大黃、益智仁之類去瀉止吐。若耳尖冷,呵欠睡驚,嚏噴眼澀,知必出 也。宜升麻 葛根 白芍藥 甘草 歸身 連翹(各等分)上 咀,水煎服。此定法也,后隨癥加減。
如肺出膿 ,先顯喘嗽,或氣高而喘促,少加人參、黃芩,以瀉伏火而補元氣。如心出小紅 ,必先見嗌干驚悸,身熱,肌肉腫,脈弦洪,少加黃連。如命門出癮疹,必先骨痛身熱,其疼痛不敢動搖,少加生地、黃柏。諸 疹皆為陰癥瘡,皆因內傷乳食,脾胃不足,榮氣逆行。雖火勢內熾,陰覆其外,故錢氏制四物升麻湯發之。如有傳變癥,根據加減法服之。
〔世〕如疹痘則發于脾,宜陳氏人參清膈散。(疹者皮膚隱隱如麻,名曰麻子。)水 者多因傷寒熱毒而發,宜升麻散及羌活散。
〔丹〕瘡干者宜退火,濕者用瀉濕。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葛根、連翹之類;瀉濕乃肌表間濕,宜用風藥,防風、白芷之類。痘初起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而起故也。
〔世〕痘瘡不治癥有七∶一戛齒,痘黑陷,喉中涎喘,因先受風冷,血氣虛弱,即變此癥。二憎寒困倦,痘子縮伏。三瘡作坑,內無膿血,或黑色泡,或瘡跡作黑色。四痘癰壅腫,痘毒變疳,口臭,齦爛牙落。五聲啞氣噎,或咽藥腹中鳴。六痘初出,而半在皮膚帶紫黑色不出者。七誤于疏轉,氣啞者。凡出前后心密,及兩手心兩足心密者,皆不可治。
〔陳〕論痘不治有五∶癢塌,寒戰,切牙,煩躁不止。紫黑色,喘渴不寧。頭溫,足冷,悶亂欲飲水。目睛上視,嚙齒氣促,泄瀉不止。灰白色,陷頂,腹脹,喘渴不止。
〔《活》〕小兒瘡疹,與傷寒相類。頭痛,身熱,足冷,脈數。疑似之間,只與升麻湯解肌,兼治瘡子,已發未發皆可服。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傷寒身熱,固不可下。瘡疹發熱在表,猶不可轉。世人不學,乃云初覺以藥利之,宣其毒也,誤矣。(海藏云∶此論雖當,在經則可,若熱甚過極,足冷,或內傷腹熱足冷,宜以寒藥如洗心調胃及化食藥通膈之類主之。然當求責臟腑秘與不秘,脈道何如耳。許氏云∶上熱下冷,傷食也。
疹初熱,手足亦冷,惟傷寒一身盡熱,不與足冷相類,此傷食非傷冷也。若傷冷,不宜用。王德孚用感應丸治之。)痘瘡已出,不可疏轉。出得已定,膿血太盛,卻用疏利,亦非也。(海藏云∶此言若在經而出不盡者為當,若腹胃有垢膩,便時后重如痢疾,及脈滑在里者,亦當微下。)大抵瘡疹首尾皆不可下。(海藏云∶臟腑有凝滯者,不可拘此。)小兒身耳尻冷,咳嗽,輒用利藥即害人。(海藏云∶此言里和而少陽之氣在經熱者,故用化毒犀角湯為氣出里,若氣未出,里未盡,求責疏利亦可。)凡治疹痘,才瀉則令內陷,決不可輕易轉下。
惟大小便多日不利,宜微微利之。及痘已靨,尚有余熱停留,或作熱,或作瘡痍,或成癰,宜四順飲下之,不特消余毒,亦免生他癥,累試累驗。每見疹痘者,服發表麻黃藥出汗,陽氣盡出膚表,遂至 爛臟虛,虛則腹痛自利,或作寒戰,或作陰癇,死者多矣。
〔陳〕痘瘡自初出至已愈之際,父母切忌房事。
〔世〕凡痘瘡,勿令親近狐臭漏腋者,房中淫欲者,及婦人經候,醉酒葷穢,硫黃蚊藥,一切腥臊疫污蒸濕,誤燒油發,五辛,潑糞淋尿,熬油煎卵,俱當忌之。
〔海〕瘡疹,忌外人及穢觸之物,雖不受風冷,亦不可擁遏,常令衣服得中,并溫涼處坐臥。
〔陳〕痘瘡發熱口干,煩渴不止者,切不可與水吃,亦不宜與蜜、紅柿、西瓜、橘子等冷物食之。
(若脈實,中有實熱者,不必忌生冷。)痘瘡欲靨已靨之間,忽不能靨,腹脹煩渴,不可與水蜜等冷物食之,或頭溫足指冷,或瀉渴氣促,亦不可與之。十二日十三日瘡痂已落,其瘢猶黯,或凹或凸,肌肉尚嫩,不可澡浴,亦不宜食炙爆物酸辣五辛有毒之物,恐熱毒熏膈,眼目多生翳障。
〔海〕世人徒知憐惜過愛,信其俗而不藥,病已成而方憂,摩撫從容,無所不從,豈知愛之適足以害之,惜之適足以棄之,始不早治,治不全終,卒之殞斃,勞而無功,至是咎醫,嗚呼!其計亦謬矣。
心主熱
痘出太密
〔丹〕疏則無毒,密則有毒。用涼藥解之,雖數十帖亦不妨,無害眼之患。
〔潔〕一發便密如針頭,情勢重者,合輕其表而涼其內,連翹升麻湯主之。
〔垣〕鼠粘子湯 治 疹已出稠密,身表熱。急與此藥,防后青干黑陷。
鼠粘子(炒,二錢) 當歸身(酒浸) 甘草(炙) 柴胡 連翹 黃芩 黃 (各一錢) 地骨皮(二錢)上 咀,每服二錢,水煎,去渣溫服,空心。服藥畢,且勿與乳食。
〔田〕調肝散 治瘡疹太盛,宜服,令瘡不入眼。
生犀(二錢半) 草龍膽(一錢) 黃 (半兩) 大黃(二錢) 桑白皮(炒黃,半兩) 麻黃(去節)鉤藤子(各一錢) 石膏(半兩) 栝蔞仁(去皮) 甘草(炒。各二錢)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后溫服,微利效。
〔海〕出太多者,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鼠粘子湯。(犀角地黃湯方見衄血。地骨皮鼠粘子湯,即地骨皮散,加鼠粘子是也。)〔丹〕又解瘡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