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895字
- 2015-12-26 17:01:30
予以四物加黃連、黃芩、木通、白術、陳皮、濃樸、生甘草作湯與之,近一年而安。一補氣,一補血,余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以保天壽。或曰∶氣無補法,子何補氣而獲安?果有說以通之乎?予曰∶氣無補法,乃世俗之言也,蓋氣之為病,痞悶壅塞,似難于補,恐增病勢。不思正氣虛者,不能營運,邪滯所著而不去,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茍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則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久在床枕,將必厭子之迂而求速效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勢篤,欲求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終,不可與利藥乎?予曰∶灼知其不因于虛,受病亦淺,脾胃尚壯,積滯不固,而又有可下之證,亦宜略與疏導。若援張子和浚川散、禹功丸為例,行迅攻之策,實所不敢。
潘可達女,年十九歲,稟受頗濃,患胸腹脹滿,自用下藥,利十數行,時脹無增減來求治。診其脈皆大,略按即散而無力,全無數意。予曰∶此有表證,反攻里,當死。賴稟受好,時又在室,尚可挽回,壽損矣。急與四物湯加人參、白術、帶白陳皮、炙甘草煎服。至半月后,病不退,又自用蘿卜根種煎湯,澡浴兩度,時腫稍增。予曰∶表病攻里,已自難救,今又虛其表,事急矣。于前藥去地黃、芍藥,加黃 ,倍白術,大劑濃煎湯飲;又吞人參白術丸。十日后,如初病時。又因吃難化物自利,以參、術為君,少加陳皮為佐,又與肉豆蔻、訶子為君,山楂子為使,粥和作丸吞之,至四五十帖而安。
一男子年四十余,患瘧久而腹脹,脈不數而微弦,重取則來不滑利,輕重又皆無力。遂與索氏三和湯三倍加白術,入姜汁服之。數服而瘧愈,小便利二三行,脹稍減。遂又小便短少,予作氣血兩虛,于前藥內入人參、牛膝、當歸身尾作大劑料,百服而愈。
索氏三和湯三倍加白術方白術 濃樸 陳皮(各三兩) 木通(一兩) 檳榔 紫蘇(各二兩) 甘草 海金沙 大腹皮 白茯苓枳殼(各一兩) 水煎服。
〔海〕調胃白術澤瀉散 治痰病化為水氣傳變,水谷不能食。
白術(半斤) 澤瀉 芍藥 陳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檳榔(各一兩)上為末,治腹腫如神。若心下痞,加枳實。若心下盛,加牽牛。
〔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枳實(七個) 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羅〕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歲,病積,臍左連脅如覆杯,腹脹如鼓,多青絡脈,喘不得臥。時值暑雨,加之自利完谷,日晡潮熱,夜有盜汗,求予往治之。脈得浮數,按之有力。謂病家曰∶凡治積,非有毒之劑攻之則不可。今脈虛弱如此,豈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滲益胃之劑,數服而便清自調;雜以升降陰陽、進食和氣而腹大減。胃氣稍平,間以消積之劑,不月余,良愈。先師嘗曰∶潔古老人有云∶養正積自除。譬如滿座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
〔丹〕一婦人,年三十六歲,家貧多勞,性偏急。自七月斷經后,八月小腹下有一塊,偏左如拳,有時塊起即痛作,伏則勢減。至半月后,腹漸腫脹,食減平時三分之二,無力,遇夜發熱.天明即稍退,其脈得虛微短弱澀,左尤甚。初與白術一斤,帶白陳皮一斤,作二十帖服。以三圣膏貼塊上,經宿則塊軟,再宿則塊小。
旬日后食稍進,熱減半,脈稍有力。又與白術一斤,帶白陳皮半斤,酒當歸身半斤,木通三兩,每帖研桃仁九粒。盡此劑,病悉除。
一婦人,年五十余歲,素好怒,因食燒豬肉,次早面脹,絕不思食,倦怠,六脈沉澀,獨左豁大。余作體虛有痰,氣為痰所隔不得降,當以補虛利痰為主。每早以二陳湯加參、術大劑與一帖,服后探令吐出藥。辰巳時,復與索氏三和湯一倍加白術二帖。至睡后,以神佑七丸以撓其痰,去牽牛。如此服至一月而安矣。
金壽一安人,年七十一歲,好濕面,得帶下病,亦惡寒淋瀝。醫與荷花須、柴胡等藥,發熱,所下愈多。醫與縮砂、豆蔻藥,以其食少也;腹滿脹,氣喘,又與葶藶散,不應。又與禹余糧丸,病愈甚。醫又與崇土散,亦不應。
予脈之,兩手洪澀,輕則弦長而滑實,至是喘甚不得臥。此不是濕而釀成濕,在足太陰、陽明二經。水谷之氣為濕所抑,不得上升,遂成帶下。理用升舉之劑,以補氣、和血吹之。而醫反與澀燥,宜其展轉身病。遂與人參生肺之陰以拒火毒;白術以補胃氣除濕熱、行水道;桃仁去污生新;郁李仁行積水,以通草佐之;犀角屑解食毒、消腫悶;檳榔治最高之氣。作濃湯吞下保和丸藥。又疑素濃養,有肉積,加阿魏小丸同咽之。四五日后,積氣漸消,腫漸下。又加補腎丸以生腎水之真陰。又兩三日后,漸安而得睡,食有味矣。又兩日后,加與點丸以驅逐肺家之積熱而愈。
一丈夫,脾有熱,腎有虛,胃有積,得腫疾或進或退,口干或氣喘。醫連月,不退。脈軟而細,以其形肥,不以為忌。用∶白術(四錢) 芍藥 地黃(三錢) 連翹 當歸(二錢) 青皮(二錢半) 人參 木通 羌活 黃芩(各一錢半) 甘草 紅花(些)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楊生,年三十,因瘧初安,淡食豆腐齋飯成脹,在膈上,小便赤少,不思食,口渴,脈弦而澀,此胃中有瘀血。用∶蘇梗(三分) 木通(半錢) 白術(一錢半) 川芎 枳實 白芍(各五分) 甘草(二分,炙) 陳皮(五分)濃樸(三分)上研,益元散下保和丸五十粒。
一丈夫氣上,肚或膨脹,此下虛所致。
陳皮(五錢) 人參 歸須 白術 連翹(各三錢) 地黃 芍藥(各二錢) 木通(一錢半) 甘草(五分)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木香化滯湯白豆蔻(仁) 陳皮 大腹子 白茯苓 砂仁 人參(各一錢) 青皮 檳榔 木香 姜黃(各二錢) 白術(一錢) 甘草(炙,四分) 白檀(二分) 藿香葉(二分) 桔梗(五分)上為細末,水一大盞二分,煎至一盞,稍熱服;食前沸湯點服亦得。
上方,治因積滯成脹,皆以參、術、樸、通等煎湯,補虛行濕;下神佑、阿魏等丸消積,所謂攻補兼施者也。
小溫中丸 治脹。是脾虛不能運化,不可下之。
陳皮 半夏(湯泡,去皮臍) 神曲(炒) 茯苓(各一兩) 白術(二兩) 香附子(不要烘曬) 針砂(各一兩半,醋炒紅) 苦參(炒) 黃連(炒。各半兩) 甘草(三錢)上為末。醋水各一盞,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術六錢,陳皮一錢,生姜一片,煎湯吞下。
虛甚,加人參一錢。各用本方去黃連,加濃樸半兩。忌口。病輕者,服此丸六七兩,小便長;病甚者服一斤,小便始長。
〔無〕禹余糧丸 治十種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滿,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主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膨脹之要藥。)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 禹余糧(三兩) 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凈,炒干,入禹余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干為度。
后用銚,并藥入炭中燒紅,鉗出傾藥凈磚地上,候冷研細)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多是取轉。惟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服)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蓬術(炮) 附子(炮)干姜(炮) 青皮 京三棱(炮) 白蒺藜 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上為末,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搗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于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去,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丹〕脈堅實,人壯盛者,或可用攻藥,便收拾白術為主。
〔垣〕中滿治法,開鬼門、潔凈府。開鬼門者,發汗也;潔凈府,利小便也。又中滿者瀉之于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氣。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濃之物,膏粱之人,又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亦是熱脹也。治熱脹、分消丸主之。
〔仲〕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 生姜(三兩) 甘草(一兩) 大棗(十二個)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個,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圣》〕牛黃琥珀丸 治水腫腹大,氣息不通危急者,神效。
牛黃 琥珀 椒目(沉水者) 葶藶(炒紫色。各三分) 昆布(洗,炙) 海藻(洗,炙。各一兩一錢)牽牛(炒) 桂(各一兩)上七味為末,另研葶藶如泥,一處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以小便利為度,日再服。
河間方有麝香、龍膽,無琥珀,易名苦葶藶膏,治法與此方同。
〔仲〕腹滿,口舌干燥,此腸胃間有水氣,防己椒藶丸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藶(炙) 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為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無〕葶藶丸 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隔紙炒) 薺菜根(等分)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丸當依舊。(以上葶藶、椒目行濕。)〔羅〕白丸子 治單腹脹,神效。(方見水脹門。)〔潔〕治水氣蠱脹,潔凈府,楮實子丸。
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兩半) 茯苓(三兩)上二味為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次服中治丸,末治藥調養,疏啟其中。忌甘苦。峻補其下,宜五補七宣丸。(白丁香為行濕之劑。中治丸即白術散,用白術、澤瀉等分以為末,茯苓煎湯調下。末治即黃 建中之類方,并見水腫門。)〔世〕治蠱。用蝦蟆一枚;去內腸,入螻蛄七個,新瓦上焙干為末丸,酒服。如無螻蛄,用縮砂七粒,(本草云∶蝦蟆味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瘕堅。)〔《素》〕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腹中論 王注∶雞矢大利小便,微寒,用湯漬服之。潔古云∶以酒調服。)〔無〕五積,久必心腹脹滿。肝為肥氣,心為伏梁,肺為息奔,脾為痞氣,腎氣奔豚,如斯之類,從五積法治之可也。
〔丹〕朱恕八哥,肚腫,因濕氣起自五月,能飲酒,左脅有塊,兩足時有腫。
白術 三棱(醋炒) 木通 陳皮 大腹皮 赤茯苓 海金沙(各五分) 甘草(二分) 炒樸(五分) 肉桂(三分)煎湯下保和丸三十、溫中丸三十、抑青丸十丸。
〔垣〕廣術潰堅丸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堅硬如石,形如盤,令人坐臥不寧,大小便澀滯,為喘氣促,面色痿黃。
濃樸(五分,生) 黃芩(五分) 黃連(六分) 草豆蔻(五分) 益智(五分) 半夏(七分) 蓬術(二分)甘草(生) 紅花(一錢) 柴胡 升麻 吳茱萸 澤瀉(各二分) 神曲(三分) 歸梢(五分) 青皮(二分) 陳皮(一分) 葛根(四分,治虛渴)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酒面。二服之后,中滿減半。止有積不消,再立方,名曰半夏濃樸湯。
濃樸(八分) 半夏(一錢) 吳茱萸 肉桂 紅花 黃連(各一分) 桃仁(七分) 蘇木(五分) 京三棱 蒼術白術 柴胡 葛根(不渴不用) 甘草(生。各三分) 歸梢 豬苓 干姜 升麻(各四分) 草豆蔻(二錢) 澤瀉(六分) 木香 青皮 陳皮 黃芩(生,各二分) 昆布(少) 神曲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根據前煎服之。禁忌如前。服此藥二服后,前證又減一半,卻于前藥中加減之。
濃樸(五分) 黃芩(二分) 甘草(炙,五分) 吳茱萸(一分) 益智(二分) 砂仁(一分) 豆蔻(三分)半夏(四分) 黃 (四分) 紅花(少) 歸梢(一錢) 黃連(一分)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苦寒藥泄大便,又忌魚、兔肉并鹽物、房事等項。
〔丹〕心腹膨 ,內多食積所致。
南星(一兩半) 半夏 栝蔞仁(研,和爛。各一兩) 香附(童便浸) 黃連(姜炒。各二兩) 礞石(硝 )蘿卜子(五錢) 麝香(少) 連翹(五錢)上用面糊為丸。
腹腫不寬滿,食肉多。
黃連(一兩) 阿魏(半兩,醋浸,擂細)作糊丸,同溫中丸,白術湯送下。
食肉多,腹脹,用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丸服。(三補方見治寒熱。)〔世〕四炒枳殼丸 治氣血凝滯,腹內蠱脹。
枳殼(四兩,去穣,切作指面大塊,分四處。一兩,用蒼術一兩同炒黃,去蒼術;一兩,用蘿卜子一兩同炒黃,去蘿卜子;一兩,用干漆一兩同炒黃,去干漆;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茴香。止用枳殼為細末)上用原炒蒼術、蘿卜子、干漆、茴香四味,同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