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779字
- 2015-12-26 17:01:30
〔孫〕殿中丞某郎中妹,十歲,腹痛色不變,按之而大陷,心腹痞膈,病已月余。按《甲乙經》云∶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殼然石堅。遂與仲景方,濃樸、生姜二兩,半夏七錢,甘草半兩,人參一錢。每用藥一兩五錢,水煎分三服,一日服之。至二十日愈。
〔潔〕棗一斗,置鍋內,入水約四指,用大戟并根苗蓋遍,盆合之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棗盡,決效如神。
〔丹〕大戟為末,棗肉丸。每七丸,泄利小水,劫快實者。
〔垣〕沉香交泰丸 治脹,大便燥結,脈沉之洪緩,浮之弦者。
沉香 白術(各三錢) 枳實(炒,一錢) 濃樸(姜制,五錢) 茱萸(湯泡) 白茯苓 澤瀉 陳皮當歸(各二錢) 大黃(酒浸,一兩) 青皮 木香(各二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溫湯下,食后。微利止。
沉香海金沙丸 治一切積聚,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惡證。
海金沙(五錢半) 沉香(二錢) 輕粉(一錢) 牽牛末(一兩)上為末,研獨科蒜如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煎百沸燈心通草湯空腹送下。更量虛實加減丸數,取利為度。
〔潔〕治腫木香散 治水腫脹大如鼓,或遍身皆腫。
木香 大戟 白牽牛(各等分)上細末。用豬腰子一雙,批片摻末在內,煨熟,空心服之。如食左腰子則拓左臂,如食右腰子拓右臂。如腫不能全去,于肚上繞臍滿腹,涂甘遂細末,卻飲甘草水少許,其腫便去也。
〔《竹》〕香棗丸 治蠱氣病有十種。
苦丁香為細末,用熟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棗湯送下,空心服之,立效。三服大愈。
〔仲〕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濃樸七物湯主之。
濃樸(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個) 桂枝(三兩) 生姜(五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一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上下脹諸方,蓋本于經,所謂泄之則脹已之旨也。
〔丹〕治脹專主濕熱,治法見前補虛行濕條。
〔垣〕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論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自表傳里,寒變為熱,作胃實腹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并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內經》曰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又熱論云傷寒變為熱,故下之不脹者,以明寒因寒用,故曰下之脹已,非陰盛生內寒,胃寒脹滿之病。假令 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發者,何也?暑天當時助正氣,故邪不能發。至秋暮,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氣雖有余,病 瘧猶以為寒,況不足病為脹滿者乎?是知腹脹多為寒病也。何以言之?《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靈樞經》云∶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末傳寒中。又云∶腹脹滿,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濁氣在上,則生 脹。《靈樞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內經》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足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滿 脹,支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此乃胃中寒熱郁遏也。又云∶太陰之厥,則腹滿 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內經》所說寒脹多如此,老夫但略舉其端。其病者不悟寒脹之多,一切脹滿病作熱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之類下之,或藥病不相應,立致夭折。
由是論之,當從《靈樞》、《素問》乎?當從俗醫胸臆之論乎?今立治中滿 脹寒脹一方,熱脹一方,評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可也。(中滿分消湯治寒脹,分消丸治熱脹,二方并見后條。)〔《靈》〕胃中寒,則腹脹。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師傳篇)適寒涼者脹,下之則脹已。(五常政論 東垣沉香海金沙丸方見脈實篇。)陰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厥論)〔垣〕濁氣在上則生 脹陰陽應象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 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于上,是風濕熱三脈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于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于外。火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谷氣入胃,清氣營氣不行,便是風氣也,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陰陽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 脹閉塞。調經篇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沖門,皆下沖上也。幽門上沖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于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 滿腹脹俱去,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瀉之于內,此法是也。
沉香交泰丸 治濁氣在上,中擾清陽之氣,郁而不伸,以為腹脹,服之以利為度。(方見前。)上治脈洪、便結而脹。
范天秩郎中之內,八月中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 脹尤甚。大抵陽主運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陽氣不能運化精微,聚而不散,即為脹滿。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發之氣,上行陽道,后以順氣湯助之,則濁陰之氣,自此而降矣。
木香順氣湯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 蒼術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濃樸(制,四分) 青皮(一錢) 益智 陳皮 澤瀉 白茯苓(去皮) 半夏 干姜 吳茱萸(湯泡。各二分) 當歸 人參(各五分) 升麻 柴胡(去蘆。各一分)《內經》曰∶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營運陽分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熱,消散中寒為臣。以濃樸、木香、蒼術、青皮之辛苦大溫,通順滯氣;以陳皮、當歸、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宜以苦泄之,吳茱萸之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咸平,氣薄引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上治脈弦細、脅痛而脹。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二服愈。
黃 (五分) 益智 半夏(各三分) 川烏(一分) 吳茱萸 草豆蔻(各五分) 人參 木香 青皮 當歸 黃連(各二分) 濃樸(五分) 茯苓 澤瀉 生姜 麻黃(不去節。各二分) 升麻(三分) 柴胡梢 干姜 蓽澄茄(各二分) 黃柏(五分)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大忌房勞、酒、面、生冷、硬物、油膩。
〔丹〕治大人小兒,因食果子多而腹脹氣急者。肉桂細米飯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小兒五粒,熱水下。(《經驗方》)〔垣〕《靈樞經》云∶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取者,瀉也。宜以辛熱散之。
良姜 肉桂 益智 草豆蔻仁 濃樸 升麻 甘草 獨活(使) 黃柏(少許引用)又方桂枝 桔梗 人參 青皮(少許) 陳皮 良姜 白術 澤瀉 吳茱萸四肢濕腫,宜繆刺。先瀉其血結,后調其真經。(謂刺去其血結是也。)〔《千》〕治心腹脹滿短氣。以草豆蔻一兩,去皮為細末。生姜湯調下五分。
〔垣〕太陰所至為蓄滿 辨云∶脾為陰中之太陰。又云∶脾為陰中之至陰,乃為坤元亙古不遷之土。天為陽,火也。地為陰,水也。在人則為脾,同陰水之化。脾有余則腹脹滿,食不化,故無陽則不能化五谷,脾盛乃大寒為脹滿。故《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大抵此病皆水氣寒濕為之也。治宜大辛熱之劑,必愈。然亦有輕重。
木香塌氣丸 治中滿腹脹,下焦虛損者。
蘿卜子(炒) 陳皮(去白。各五錢) 胡椒(二錢)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青皮(各一錢) 蝎梢(去毒,二錢半)上為細末,水調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油膩,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兒丸如麻子大。桑白皮湯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陰囊洪腫冰冷,須用青鹽、干姜、白面各三錢,水和膏攤紙上涂貼。
諸脹腹大,皆為熱。(全文見診。)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
〔垣〕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有寒者不治。
黃芩(炒) 黃連(各五錢。炒) 姜黃 白術 人參(去蘆) 甘草(炙) 豬苓(去皮。各一錢) 白茯苓(去皮) 砂仁(各二錢) 枳實(炒黃) 半夏(湯泡。各五錢) 干姜(二錢) 濃樸(去皮,炒,一兩)知母(炒,四錢) 澤瀉(二錢) 陳皮(三錢)上共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干,白湯下,食后。寒因熱用,故焙服。
〔丹〕有第二小娘,食積挾濕,手足生瘡,腹滿面浮,口渴食少,膈滿,小便少,大便實。
大腹皮 干葛(各二錢) 黃芩(五錢) 陳皮(五錢) 濃樸(三錢) 川芎(三錢) 炙甘(一錢) 白術(一兩) 木通(半兩) 姜三片,煎服。
南二孺人,面浮肚脹。
蒼術(五錢) 黃柏(三錢,炒) 白術(兩半) 陳皮(一錢) 木通(二錢) 川芎(五分) 滑石(炒,錢半) 甘草(二錢,炙) 濃樸(五分)裴孺人,年五十二歲,氣上膈滿,食少,此積熱生濕。診得左三部澀小,右三部微數,重取稍大。喜得無弦脈,為可治之病。
白術(一兩) 青皮(三錢) 陳皮 濃樸(各五錢) 大腹皮(二錢) 片芩(炒) 木通(五錢) 蘇梗 川芎(各三錢) 桂枝(三錢) 甘梢(一錢半)分十帖。姜二片,煮飲之。煎渣之湯下保和三十丸。
〔《經》〕患腹脹滿夯悶。掘山梔根少許,煎水調一盞服。女人血氣腹腫,以山梔根末三錢,熱酒空心服之。
〔仲〕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跗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寒。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謂氣不通利而脹;血分,謂血不通利而脹,非脹病之外又別有氣分、血分之病也。蓋氣血不通利,則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則腹中水漸積而為服。但氣分,心下堅大而病發于上;血分,血結胞門而病發于下。氣分先病水脹后經斷;血分先經斷后病水脹也。(血分治法,見水腹脹門。)腹滿 脹,支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全文見治虛實條。)〔《素》〕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脈解篇)上脾胃脹,治法見前補虛行濕條諸方是也。
腎氣實則脹。(全文見治虛實條。)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全文見診病傳變。)運氣 脹有七∶一曰濕助脾盛而脹。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士。又云∶歲土太過,甚則飲食中滿。又云∶歲土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腫滿。又云∶土郁之發,民病心腹脹滿,腸鳴。又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濕氣變物,水飲內蓄,中滿不發,甚則 腫,治以諸熱是也。
二曰風攻脾虛而脹。經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腹脹,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寒脹。經云∶水太過曰流衍。流衍之紀,其病脹。又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甚則腹大脛腫。又云∶水郁之發,民病痞堅腹滿。又云∶太陽之勝,皮膚痞腫腹滿。又云∶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身 腫。
三之氣,感于寒濕,民病 腫胸腹滿,治以諸熱是也。
四曰燥脹。經云∶陽明之復,腹脹而泄,治以溫劑是也。
五曰寒郁熱于中而脹。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寒雨化,其病中熱脹。又云∶太陽司天之政,二之氣,大涼反至,火氣遂抑,民病氣郁中滿是也。
六曰寒熱相搏而脹。經云∶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接于氣交,民病腹脹大。又云∶太陰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風曉暮,蒸熱相搏,民病心腹滿熱臚脹,甚則 腫是也。
七曰火郁之發脹。經云∶火郁之發,民病脅腹、胸背、面首、四肢 臚脹是也。
〔梅〕治腹滿不能服藥導引方。取獨蒜煨熟,去皮,納下部,冷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