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65字
- 2015-12-26 17:01:30
〔《玄》〕利積丸黃連(四兩) 天水末(八兩) 當歸(二兩) 乳香(一兩) 蘿卜子(炒,四兩) 巴豆(一兩,去油,同黃連一處炒)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實者二十五丸。治下痢赤白,腹滿脹痛里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痢自無矣。凡治積聚之癥,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后,切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癥,宜加白術、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予族叔,年近六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頻并,飲食大減,時有微熱。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予曰∶此非滯下,乃憂慮所致,心血虧,脾氣弱也。
與參、術為君;歸身、陳皮為臣;川芎、炒白芍、茯苓為佐使,如熱加黃連為使,與兩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于晝,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干不飲,已服治痢靈砂兩帖矣。予視之,兩手脈等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因與四物湯,倍加白術,以陳皮佐之,數帖而安。
義一侄,患瘧間日作,兼痢,脈虛甚,身痛。宜活血補胃,待虛稍回,卻又推積。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半) 蒼術 陳皮(各一錢) 白芍藥(炒,五分) 川芎(五分) 滑石(炒一錢)甘草(炙,少許) 桃仁(研,七分)藥后病退,惟脈少弦、身倦,用此方調補。
人參(九分) 蒼術(三錢) 半夏(九分) 川芎(一錢) 陳皮(一錢) 木通(二錢半) 甘草(少)煎服三之一飲之,可淡粥少少塞饑,又靜坐養之。
葉先生患滯下,后甚逼迫,正合承氣癥。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術、陳皮、芍藥等補藥十余帖。至三日后,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茍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恐病安之后,寧免瘦憊乎。
〔世〕治痢,煙蠟丸黃蠟不拘多少,用銀篦挑于真香油燈上燒熏,落下水碗內,凡如此者七次,為丸如蘿卜子大,每二十丸。
白痢,甘草湯下;赤痢,烏梅湯下。(本草云∶蜜蠟,主下利膿血,補中。又云∶白蠟,主后重白膿。)〔葛〕治重下,此即赤白痢?;鸢爵钌俳?,杵服一合,日三,效無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治淋,日三服,有效。
〔《食》〕治脾胃氣虛,下痢久不已,腸滑不進食。用野雉一只,如食法細斫,著陳皮、蔥、椒,調和鹽醬,作餛飩熟煮,空心食之。
〔丹〕噤口痢,胃中熱甚,大虛大熱故也。用人參(二錢)黃連(姜炒,一錢。)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
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又宜封臍,引熱下行,用田螺肉搗碎,罨臍中,入麝香少許。
〔世〕痢疾不納飲食者,俗謂之噤口痢,以脈癥辨之。如脾胃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瓦斯上沖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苦澀涼藥太過,以致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銀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
又方 用石蓮槌去殼,留心并肉碾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此疾蓋是毒瓦斯上沖心肺,借此以通心氣,便覺思食,效。
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全文見診。)〔《局》〕香連丸 治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黃連(去蘆,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錢〕豆蔻香連丸 治泄瀉,不問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脹攻痛,可用如神。
黃連(三錢,炒)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米飲下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食前。
〔杜〕治氣痢瀉、里急后重神妙方。宣連二兩,干姜半兩,各為末。每用連二錢,姜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
〔羅〕黃連阿膠丸 治脾胃氣冷熱不調,下痢赤白,狀如魚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三兩,去須) 茯苓(二兩,去皮) 阿膠上各為末,水調阿膠和藥,眾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湯下。
〔仲〕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方見傷寒。)〔仲〕下痢膿血,里急后重,日夜無度,宜導氣湯。芍藥(二錢) 當歸(五錢) 大黃 黃芩(各二錢半) 黃連 木香 檳榔(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未止再服,下后重則止。
〔潔〕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用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莖中痛者,屬厥陰,加甘草。里急后重多者,屬少陰,加大黃,令急推去舊物,則輕矣?!秲冉洝吩弧靡蚱渲囟鴾p之。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清涼飲子方見治發熱。)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得便,皆宜進退大承氣湯主之。
進承氣法 治太陰癥不能食是也。當先補而后瀉,乃進藥法也。先銼濃樸半兩姜制,水一盞,煎至半盞服。
若二三服未已,胃有宿食不消,加枳實二錢,同煎服。二三服泄又未已,如不加食,尚有熱毒,又加大黃三錢推過。泄未止者,為腸胃久有塵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垢去盡則安矣。(后重兼無虛癥者宜之。若力倦氣少,脈虛不能食者,不宜此法,蓋濃樸、枳實大瀉元氣故也。)退承氣法 治陽明癥能食是也。當先瀉而后補,乃退藥法也。先用大承氣五錢,水一盞,根據前法煎至七分,稍熱服。如瀉未止,去芒硝,減大黃一半,煎二服。如熱氣雖已,其人心腹滿,又減去大黃,但與枳實濃樸湯,又煎二三服。如腹脹滿退,泄亦自安,后服濃樸湯數服則已。
〔垣〕感應丸 治下痢赤白后重,遲澀。(方見內傷飲食門。)〔丹〕或曰∶治后重疏通之劑,羅謙甫水煮木香膏、東垣白術安胃散等,方已盡矣。又有用御米殼等固澀之劑亦可愈,何也?曰∶后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上而重,是以用大黃、檳榔輩,瀉其所壓之邪。
今邪已瀉,其重仍在者,知大腸虛滑,不能自收而重,是以用御米殼等澀劑,固其滑,收其氣,用亦愈也。然大腸為邪墜下之重,其重至圊后不減;大腸虛滑不收之重,其重至圊后隨減,以此辨之,百發百中也。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癥,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蚩诳始按蟊憧谠锢?,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干姜。
八嬸將產患痢,脈細弦而稍數,后重里急。
滑石(三錢,研) 芍藥(二錢) 枳殼(炒,錢半) 木通(二錢) 甘草(五分) 白術(二錢) 茯苓(一錢)桃仁每帖九枚,研同前。
青田人,肚痢,紅紫血,下墜逼迫,不渴不熱。
白術 芍藥(各一兩) 陳皮 枳殼(炒) 歸身 滑石(各半兩) 甘草(二錢,炙) 桃仁(三十六個)分八帖,下實腸丸三十粒。
一丈夫因酒多下血,肚疼,后重成痢。
滑石(半兩) 連翹 黃芩 木通 芍藥 枳殼 白術(各二錢) 甘草(五分) 桃仁(二十一枚) 分四帖服。
后重,積與氣墜下,服升消藥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歸、桃仁、枳殼、黃連等劑。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
自古治里急后重,但用檳榔、木香調氣,及大黃下積。至丹溪,始用桃仁、滑石活死血,如鼓應桴,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也。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后,此為氣滯癥,宜前藥加檳榔一枚。后重當和氣,積與氣墜下者,當兼升兼消。(升謂升麻之類,消謂木香、檳榔之類。)〔仲〕泄痢下重者,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至二升,去渣,以四逆散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東垣云∶薤白泄滯氣。)〔《食》〕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
〔丹〕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亡血癥。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地黃、生芍藥、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垣〕虛坐而不得大便,皆因血虛也,血虛則里急,加當歸身。凡后重逼迫而得大便者,為有物而然,今虛坐努責而不得大便,知其血虛也,故用當歸為君,生血藥佐之。
凡諸用承氣等藥推積之后,仍后重者,乃陽不升也,藥中當加升麻,升其陽其重自去也。
〔垣〕升陽除濕防風湯,治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血者,慎勿利之。(升陽除濕防風湯方見下血。)〔丹〕其或在下則纏滯,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癥。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矣。
治痢方 蒼術 白術 茯苓 當歸 白芍藥 青皮 生地 黃連 滑石 甘草作一服,水煎。里急后重,加黃連、滑石、桃仁、檳榔。甚者,大黃。嘔者,加半夏、姜汁。
〔世〕仲景建中湯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大,按之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亦效。(方見傷寒。)〔丹〕婁長官,年三十余,奉養濃,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干姜,與一帖痛定。少頃痛作,又與又定,由是服干姜三斤。八日后,召予視之,左脈弦大似數,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重取之似緊。予曰∶此必醉飽后吃寒涼太過,當作虛寒治之。因其多服干姜,遂教與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術、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生姜汁飲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姜、桂溫散之法,乃干姜并建中湯加桂是也。)〔《圣》〕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面裹煨熱搗,非時粥飲下二錢匕。
上下痢腹痛,必溫散而愈者,蓋本于《內經》所謂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腹痛后泄;及所謂太陽病冬日感寒即泄,當臍而痛之病也。
〔垣〕芍藥黃芩湯 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粘。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當歸導氣湯 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當歸(一錢) 甘草(一錢半) 芍藥(一錢)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木香 檳榔(各三錢) 澤瀉(五分)生地黃(錢半或二錢酒浸,陰干)上為末,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仲〕下痢腹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三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潔〕濃樸丸治處暑、秋、冬間腹痛下痢,大效。(方見反胃。)〔世〕治痢疾,定痛,黑子丸。
黃蠟(五錢) 杏仁 江子 砂仁(各二十一枚)上三件,香油燈上燒存性,熔蠟和勻,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余粒。
〔《本》〕治積痢,定痛,靈砂丹。
砂 朱砂(各等分。研極細)上用黃蠟五錢,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于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黑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與前藥二味同研極勻,再熔蠟和藥,旋丸綠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瀉,生姜湯下。白痢,艾湯。
赤痢,烏梅湯下。服時須極空心,服畢一時不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面東,不發日晚間服。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后必為害。常記陳侍郎經中,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陳曰∶誠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公祠以歸耳,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積血結于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
〔羅〕陳曲丸 治腹中冷痛,磨積止痢。
陳曲(一兩半,炒) 干姜(炮) 官桂 白術 當歸 濃樸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湯亦得,食前,一日三服。發時不拘增數。
上久病漸推其積方。
〔《脈》〕下痢而腹滿為實,當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后加減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因積作后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后不可下,脾胃虛故也。
腹痛者,肺經之氣,郁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之,然后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其或痢后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饑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驚恐,當以白術、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奪食。奪食者,減其粥食,絕其肉味也。
〔垣〕茯苓湯 治因傷冷水瀉,變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
茯苓(六分) 澤瀉 歸身(各四分) 芍藥(一錢半) 蒼術(二分) 生姜(二錢) 肉桂(五分) 黃芩(三分,生)豬苓(六分) 甘草(五分,炙) 升麻 柴胡(各一錢)一本無升麻、柴胡。
上 咀,作二服,水煎稍熱,食前服。
〔羅〕神效越桃散 治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
大梔子 良姜(各三錢)上為末。米飲或酒調下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