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2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3275字
  • 2015-12-26 17:01:30

〔《靈》〕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膈,下膈者,食 時乃出,( 時,周時也。)余未得其意,愿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于腸中。流于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腸胃充郭則衛氣不營,故邪氣得以居之也。)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以留,(邪氣原因衛虛而居下脘,今蟲上而下管虛,則邪氣乘虛勝之,而積聚以留也。)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下管約,故食入則痛,至 時乃復出也。)其癰在管內者,即內而痛深。其癰在脘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癰,觀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毋過三行,察其沉浮,以為深淺。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詳此剌癰非所刺也。但剌后熨之,使熱氣入于積所,則邪免衰去,衛氣復盛也。)大癰乃潰。伍以參禁,以除其內,恬 無為,乃能行氣,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灸刺 膈食有四∶其一取胃。經云∶蟲為下膈,按其癰刺之者,是其一法也。

其二取太陰。經云∶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余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者是也。蓋膈洞者,經謂之食不化,下嗌還出也。

其三取胃。經云∶胃病若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里是也。又云∶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是也。

其四取手少陰。經云∶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脘一寸半,其病實則支膈,取之掌后一寸,別走太陽者是也。

〔《撮》〕翻胃∶勞宮(一分)。中脘(灸,瀉之)。心 (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補之。)〔《玉》〕翻胃吐食∶中魁(中指第三節,灸瀉之。)中脘(寸半)。腕骨(一分瀉之,灸)。

〔東〕吐食不化∶上脘 中脘 下脘。

〔《甲》〕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又法∶三里 陰陵泉 不應,取下穴∶中脘 天樞 又法∶中脘 脾中魁 三里 又法∶腋聚毛下宛宛中(五十壯。)石關(五十壯。)〔《東》〕今日食,明日吐。心 (沿皮,寸半)。膈 (沿皮,寸半)。胸堂(七壯。即膻中)。巨闕 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壯。)又翻胃∶商丘 通谷 巨闕 然谷 隱白 陽陵泉 內庭 膈關〔《甲》〕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痰,鬲關主之。

〔丹〕切不可用香燥之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脈》〕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跗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涎沫。(全文見虛實法。)〔《素》〕胃脈 而散者,當病食痹。(脈要精微論 至真要論云∶食痹而吐。)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全文見治虛實法。)

嘔吐膈氣總論

〔丹〕一男子年六十二歲,平居不能頓食,常喜頻食。一日忽覺咽膈壅塞,大便結糞如羊矢,三四日一見,走動倦乏,與補氣藥則作痛。醫見食少,則與快腸胃消導之藥。予脈之,兩手俱見澀脈似真臟,喜其人形瘦而色紫黑,病見乎冬,卻有生意。遂于四物湯加白術、陳皮煎取濃湯,研桃仁十二粒,再煎沸飲之。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潤,七十帖而食進,百帖而愈。

浦江男子年六十,自來好色虛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時,或有止時,腹結微渴。

地黃(一錢) 人參(半錢) 白術(一錢) 黃芩(三分) 川芎(三分) 芍藥(一錢) 當歸 陳皮(各五分)枳殼(半分) 甘草(炙,二分) 木通(三分)楊淳三哥,大便秘澀,咽塞不通,人參散主之。(方見大便秘門。)〔潔〕濃樸丸治飲食噎塞。(方見翻胃。)〔丹〕東陽王仲延,咽膈間常覺有物悶悶,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澀作微痛,食亦減,他無所苦。

予脈之,右甚澀而關甚沉,左卻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氣因而郁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覺。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為多?曰∶我每日必單飲點剁酒三兩杯逼寒氣。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盞,令細呷之,每服半盞,一日三次,盡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馬剝兒,即王瓜,燒存性。每一錢,用棗肉平胃散二錢,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后隨病源調理,神效。(棗肉平胃散方見《局方》。)〔世〕治噎。雞谷袋不問多少,不可失包內物一粒,用泥固濟,火 存性。用姜汁炒香附每個入半兩,香附末神曲為丸,姜湯送下。

治氣噎,不下飲食。

枇杷葉(去毛,炙) 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五片.同煎至六七分,溫服,不計時候。

治膈氣噎不下飲食。用陳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細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后,日三服。

〔《金匱玉函》〕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銼,水三大盞,煮二盞,去渣溫服。

〔羅〕漢防已散 治五噎。

漢防己(五錢) 官桂(一兩) 細辛(七錢半) 陳皮(去白,一兩) 羚羊角(末) 紫蘇(各七錢半) 杏仁(湯洗,去皮尖,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姜三片,水煎,日二。

〔《本》〕治五種積氣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飲,纏金丹。

丁香 木香 沉香 檳榔 官桂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錢) 白豆蔻 飛礬(各一錢,研) 馬兜鈴 南星 五靈脂 栝蔞根 半夏(各半兩) 朱砂(三錢,留半為衣)上為細末,入二味研藥和勺,生姜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湯下,或干嚼蘿卜湯下。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膈氣丸。

麥門冬 甘草(各五錢) 人參(四錢) 桂心 細辛 川椒 遠志(去心,炒。各三錢) 附子 干姜(各二錢)上為末,煉蜜丸,如雞豆大。綿裹二丸含化,食后日三、夜三服。胸中當熱,七日愈。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膈氣丸。

半夏 桔梗(各一兩) 肉桂 枳殼(各兩半)上細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姜湯下三十丸,食后臨臥服。

〔無擇〕《廣五行記》永徽中有僧惟則,病噎不能食,謂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自經而卒。弟子果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鱗。弟子置碗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盛藍作淀,適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蟲遂繞器中走,須臾化為水。此乃蟲瘕,非五噎比。后人因以藍治噎,誤矣。

〔子和〕沈丘王宰妻,病胸膈不利,口流涎沫,自言咽下胃中常有雷聲,心間時作微痛,又復發昏。胸乳之間,灸瘢如棋。化痰利膈等藥,服之三載,病亦依然。其家知戴人痰藥不損,來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蟲一條,長五六寸,有口鼻牙齒,走于涎中。病者惡而斷之,中有白發一莖。此正與徐文伯所吐宮人發瘕一同,蟲出立安。

運氣 噎皆屬燥。經云∶陽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又云∶陽明之勝,內余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又云∶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噎塞者是也。

上按運氣,皆以嗌塞生于燥。嗌塞者,噎病也。丹溪皆以噎病生于血槁,血槁則燥矣。得病情合經旨者,丹溪一人也。

〔禹錫〕頭垢治噎,酸漿水煎膏用之,立愈。

〔《圣》〕治膈氣,咽喉噎塞,飲食不下。用碓觜上細糠,蜜丸如彈子大。不時含一丸,咽津下。

〔孫〕治噎欲發時,銜鸕 鳥嘴遂下?!锻馀_秘要》同。

〔《圣》〕治噎病。用野狼結喉骨曝干,杵末,入半錢于飯、飲內食之,妙。

〔《摘》〕五噎。吞酸多唾,嘔吐不止∶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三吸)。通關(在中脘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后,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

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后骨空間為四效。)〔《撮》〕治五噎∶ 中 中魁(中指大三節尖灸之,以口吹火滅。)〔甄權〕噎塞膈氣∶通谷〔《明堂》〕五噎分治∶氣噎, 中。憂噎,心 (灸。)食噎,乳根(乳左下一寸八分,灸。)勞噎,鬲 (灸)。

思噎,天府(灸)。

〔《集》〕五噎∶勞宮、中魁、中脘、三里、太陰、支溝、上脘(不已,再取后穴∶) 中、太白、下脘、右關、脾、胃 。

〔仲〕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搏,即為腸鳴。醫不知,而反與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 。

〔《脈》〕寸口脈緊而芤 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

嘔吐膈氣總論

咽喉噎塞口開目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政和县| 兴和县| 陆川县| 易门县| 五大连池市| 徐汇区| 茌平县| 高唐县| 凤山县| 朝阳区| 伽师县| 桑植县| 东海县| 闻喜县| 江永县| 屏山县| 柏乡县| 保康县| 天水市| 德阳市| 甘谷县| 桑植县| 屏边| 永顺县| 肇东市| 怀安县| 托克托县| 富锦市| 天全县| 体育| 岳池县| 托里县| 肇州县| 浠水县| 乐东| 陇西县| 罗甸县| 木兰县| 开封市|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