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堵塞咽喉,陽氣不得出者曰塞;陰氣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則口開目瞪,氣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瀉其標也。寒月陰氣大助陰邪于外,于正藥內加吳茱萸大熱大辛苦之味以瀉陰寒之氣;暑月陽盛,則于正藥中加青皮、陳皮、益智、黃柏散寒氣泄陰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腎丸。滋腎丸者,黃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蚋狱S連別作丸。二藥七八十丸,空心約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美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也。(以上諸法,皆于補中益氣湯加減之。)膈咽不通、并四時換氣用藥法《黃帝針經》曰∶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門戶也;鬲者,上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氣上不得下交通。又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飧泄者,謂泄黃如糜,米谷不化者是也。濁氣在上,則生 脹。腹中脹滿,不得大便,或大便難,先結后溏皆是也。濁氣在上,當降而不降者,乃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入,故食不得下也。此皆氣沖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者也。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者,胃氣未病之日,當上行心肺而榮經也。因飲食失節,勞役形體,心火乘于土位,胃氣弱而下陷入陰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反降而為飧泄也。咽膈之間,壅遏之甚,不得交通者,皆沖脈上行逆氣所作也。蓋胃病者,上沖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夺樈洝吩啤们鍧嵯喔?,亂于胸中,是為大 。大 者,惑也。氣不交通,最為急證,不急去之,諸變生矣。
圣人治此有要法∶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先補其陽,后瀉其陰,是先令陽氣升發于陽分,而后瀉陰也。春夏之月,陽氣在經,當益其經脈,去其血絡。秋冬陽氣降伏,當先治其臟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二者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今立四時用藥法并治法于后。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在內,當外助陽氣,不得發汗;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時,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者腎之母。皮毛之陽,元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則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惡風寒,小便數而欠,或上飲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調,常夜無寐,甚則為痰、為嗽、為嘔、為噦、為吐唾白沫,以至口開目瞪,氣不交通欲絕者,吳茱萸丸主之。
吳茱萸丸 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吳茱萸 草蔻(各一錢二分) 益智仁(八分) 白僵蠶(四分) 陳皮 人參 黃 升麻(各八分) 麥芽(一錢半)甘草 歸身(各六分) 半夏(一錢) 木香(二分) 澤瀉 姜黃 柴胡(各四分) 青皮(二分)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細嚼三十丸,白湯送下,不拘時候。勿多飲湯,恐速走下,則減藥力。
夏三月大暑,陽氣在外,陰氣在內。以此病值此時,是天助正氣而銼其邪氣,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當愈不愈者,蓋陰氣極盛,正氣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梗甚者,前證俱作,治法當從時用利膈丸瀉肺火,以黃 補中湯送下。如兩足痿厥,行步 怯,欹側欲倒,臂 如折,及作痛而無力,或氣短氣促而喘,或不足以息,以黃 、人參、甘草、白術、蒼術、澤瀉、豬苓、茯苓、陳皮等作湯,送下滋腎丸五六十丸。六七月之間,濕熱之令大行,氣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麥門冬。如心下痞悶,食不下,以上件白術、蒼術等湯送下消痞丸七十丸,更審而用之。
黃 補中湯(方見痞)。利膈丸(方見翻胃)。滋腎丸(方見淋)。消痞丸(方見痞)。
嘔吐膈氣總論
嘈雜
〔丹〕嘈雜只是痰因火而動,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此食郁有熱,山梔、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蕪芎、蒼術、白術、炒梔子。心下嘈雜者,導飲丸最妙。(方見內傷飲食。)
噦
噦者,成無己、許學士謂之呃逆是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干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答曰∶噦義具在《內經》,諸家察之不詳,故論紛紛耳。謹按《靈樞·雜病篇》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蜷]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蜃髟┍I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蓋噦、呃之名雖二,而病則一。
《經》名為之噦者,噦即呃聲之重也。俗名為之呃者,呃即噦聲之輕也。皆因病聲之輕重,得此二名,初非噦、呃有二病。若以噦為干嘔,設使干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干嘔能立已乎?噦非干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夫噦者,噦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下;咳者,咳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上,故《內經》噦有噦之口問、咳有咳之篇論,病各不同,噦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論 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之名也?!稌吩弧没鹧咨稀!秲冉洝吩弧弥T逆沖上,皆屬于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根據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患見此,似為危癥,然有實者,不可不知,敢陳其說。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饑索飯,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后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五七日,召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令以人參、白術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后覺倦甚,發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然滯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眾皆尤藥之未當,將以姜、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陳擇仁,年近七十,濃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視之,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術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虛之謂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濃,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參入手太陰,補陰中之陽者也。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參蘆善吐,痰盡則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麻黃發汗,節能止汗;谷屬金,糠之性熱;麥屬陽,麩之性涼。先儒謂物物具太極,學人不可不觸類而長,引而伸之也。
〔無〕凡吐利后多作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蛑涟司怕曄噙B,于氣不回,至于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府者是也。
上吐利后噦,即丹溪治趙立道與陳擇仁二人噦,皆于滯下得之之類,六脈大豁,用參、術而愈是也。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余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術、陳皮之類補其虛。自服御米殼之后,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
〔仲〕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下利中。)〔丹〕超越陳氏,二十余歲,因飽后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余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污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無〕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所為。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歲,夏月因事為長上所阻,怒氣折郁不得舒,須臾就浴,湯熱不可近,怒氣復增,就悶絕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須臾咳逆大作,每一聲必渾身為跳躍,仍復昏悶,凡三五息一作,脈不可診。
予曰∶此膈上有痰逆,為怒氣所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逆,非吐則不可。是時夜半,又事出倉卒,適有人參蘆二兩在彼,濃煎飲之,大吐稠痰二升許,通體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論所言者,自此詳細,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世〕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噦一聲者為虛,難治,多死在旦夕。
〔仲〕噦逆者,陳皮竹茹湯主之。
陳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五服。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陳皮湯主之。(方見嘔吐門。)〔《本》〕又方枳殼(五錢) 木香(一分)上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未可,再與。
〔孫〕治諸呃噫。陳皮二兩,湯浸去穣銼,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頃刻,更加枳殼一兩,去穣炒,同煎之。
〔《外》〕治久患咳噫,連咳一二十聲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頭煎令熱溫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陳氏噦,用桃仁承氣湯下污血數升而愈,是污血為噦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補丸,治趙立道、陳擇仁滯下而噦者,或用蜜水治噦者,是熱噦也。
〔潔〕柿錢散 治呃逆。
柿錢 丁香 人參(各等分)上為細末,水煎,食后服。
〔羅〕丁香柿蒂散 治諸種呃噫,嘔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一兩)上為粗未。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羌活附子湯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各五錢,炒) 干姜(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鹽一撮,煎二十沸,熱服,一服止。
胃為噦。(全文見五臟虛實。腹滿利而不噦者,胃實也。)運氣 噦有三∶一曰熱。經云∶少陰之復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經云∶太陽之復,嘔出清水,及為噦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經云∶陽明之復,咳噦,治以辛溫是也。(《靈》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呃逆,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藥。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時又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呃逆漸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故書之。)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口問篇)〔世〕治呃逆,于臍下關元穴灸七壯,立愈,累驗。
〔羅〕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集》〕治氣逆發呃∶ 中、中脘(先補后瀉,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間。
心脈小甚為噦。(全文見治虛實法。)
噦
產后噦
〔《大》〕產后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肉桂(五錢) 姜汁(三合)上同煎,服二合。以火先炙手摩令背熱,時時涂藥汁盡,妙。
產后咳逆,干柿一個切碎,以水一盞,煎六分,熱呷。
〔《產寶》〕治產后咳逆,經三五日不止欲死方。煎壁鏡窠三五個呷,瘥。(即 子窩)〔《大》〕噫呃服藥無效,灸期門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