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味甘,辛(《大觀本》作甘,平)。主解百毒,殺百老物殃鬼,辟溫疾、障邪毒蠱。久服,不夭(《大觀本》作: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蟲毒。此用《御覽》文)。一名周升麻(《大觀本》作周麻)。生山谷(舊作黑字。據《吳普》有云:神農:甘。
則《本經》當有此,今增入)。
《吳普》曰:升麻,神農:甘(《御覽》)。
《名醫》曰: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曬干。
案:《廣雅》云:周麻,升麻也(此據《御覽》)。
青
味甘,寒。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益氣,補腦髓,堅筋骨。久服,耳目聰明、不饑、不老、增壽。巨勝苗也。生川谷(舊在米谷部,非)。
《吳普》曰:青襄,一名夢神,神農:苦;雷公:甘(《御覽》)。
《名醫》曰:生中原。
案:《抱樸子·仙藥篇》云:《孝經·援神契》曰:巨勝、延年,又云:巨勝,一名胡麻,餌服之,不老、耐風濕、補衰老也。
姑活
味甘,溫。主大風邪氣,濕痹寒痛。久服,輕身、益壽、耐老。一名冬葵子(舊在《唐本草》中,無毒,今增)。
《名醫》曰:生河東。
案:《水經注》解縣引《神農本草》云:地有固活、女疏、銅蕓、紫苑之族也。陶弘景云:方藥亦無用此者,乃有固活丸,即是野葛一名。此又名冬葵子,非葵菜之冬葵子,療體乖異。
別羈
味苦,微溫。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痛。生川谷(舊在《唐本草》中,無毒,今增)。
《名醫》曰:一名別枝,一名別騎,一名鱉羈。生藍田。二月、八月采。案:陶弘景云:方家時有用處,今俗亦絕耳。
屈草
味苦。主胸脅下痛,邪氣,腹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御覽》作補益、能老)。生川澤(舊在《唐本草》中,無毒,今增)。
《名醫》曰:生漢中,五月采。
案:陶弘景云:方藥不復用,俗無識者。
淮木
味苦,平。主久咳上氣,腸中虛羸,女子陰蝕、漏下赤白沃。一名百歲城中木。生山谷(舊在《唐本草》中,無毒,今增)。
《吳普》曰:淮木,神農、雷公:無毒,生晉平陽河東平澤。治久咳上氣,傷中羸虛,補中益氣(《御覽》)。
《名醫》曰:一名炭木,生太山,采無時。
案:李當之云:是樟樹上寄生樹,大銜枝在肌肉,今人皆以胡桃皮當之,非也;桐君云:生上洛,是木皮,狀如濃樸,色似桂白,其理一縱一橫,今市人皆削乃以濃樸,而無正縱橫理,不知此復是何物,莫測真假,何者為是也。
上草,上品七十三種,舊七十二種,考門芝當一升,升麻當白字;米谷部誤入青襄;《唐本草》六種,姑活、屈草、淮木,皆當入此。
牡桂
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生山谷。
《名醫》曰:生南海。
案:《說文》云:桂,江南木,百藥之長, 桂也。《南山經》云:招搖之山多桂;郭璞云:桂,葉似枇杷,長二尺余,廣數寸,味辛,白花,叢生山峰,冬夏常青,間無雜木。
《爾雅》云:囗,木桂。郭璞云:今人呼桂皮濃者,為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菌桂
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名醫》曰:生交址桂林巖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采。
案:《楚詞》云:雜申椒與菌桂兮;王逸云:囗、桂,皆香木。《列仙傳》云:范蠡好服桂。
松脂
味苦,溫。主疽,惡創,頭瘍,白禿,疥瘙風氣。五臟,除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山谷。
《名醫》曰:生太山。六月采。
案:《說文》云:松木也,或作窠。《范子計然》云:松脂,出隴西,松膠者,善。
槐實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創,婦人乳瘕,子藏急痛。生平澤。
《名醫》曰:生河南。
案:《說文》云:槐木也;《爾雅》云:囗,槐,大葉而黑。郭璞云:槐樹葉大色黑者,名為囗。又守宮槐葉,晝聶宵炕。郭璞云:槐葉,晝日聶合,而夜炕布者,名為守宮槐。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御覽》作耐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杞,一名地輔。生平澤。
《吳普》曰:枸杞,一名枸己,一名羊乳(《御覽》)。
《名醫》曰:一名羊乳,一名卻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及諸邱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莖、實,陰干。
案:《說文》云:繼,枸杞也。杞,枸杞也。《廣雅》云:地筋,枸杞也。《爾雅》云:杞,枸囗。郭璞云:今枸杞也。《毛詩》云:集子苞杞。《傳》云:杞,枸 也。陸璣云: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輕身、益氣。《列仙傳》云:陸通食橐盧木實;《抱樸子·仙藥篇》云:象紫,一名托盧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門精,或名卻老,或名地骨,或名枸杞也。
柏實
味甘,平。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濕痹。久服,令人悅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饑、不老,輕身、延年。生山谷。
《名醫》曰:生太山,柏葉尤良,田四時各依方面采,陰干。
案:《說文》云:柏,鞠也;《廣雅》云:栝,柏也;《爾雅》云:柏, 熟。郭璞云《禮記》曰:鬯日以囗。《范子計然》云:柏脂,出三輔。上,升價七千;中,三千一斗。
味甘,平。主胸脅逆氣(《御覽》作疝氣),憂恚,驚邪,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一名茯菟(《御覽》作茯神。案:原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生山谷。
《吳普》曰:茯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鵲:甘,無毒。或生茂州大松根下,入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日采(《御覽》)。
《名醫》曰: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干。
案:《廣雅》云:茯神,茯苓也;《范子計然》云:茯苓,出嵩高三輔。《列仙傳》云:昌容采茯苓,餌而食之;《史記》褚先生云:《傳》曰:下有伏靈,上有菟絲,所謂伏靈者,在菟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伏靈者,千歲松根也,食之不死,《淮南子·說林訓》云:茯苓掘,菟絲死。舊作茯,非。
榆皮
味甘,平。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久服,輕身、不饑。其實尤良。一名零榆。
生山谷。
《名醫》曰:生 川,三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實。
案:《說文》云:榆,白 榆也。《廣雅》云:柘榆,梗榆也。《爾雅》云:榆,白。郭璞云: 榆,先生葉,卻著莢,皮色白。又樞囗,郭璞云:今云刺榆。《毛詩》云:東門之 ;《傳》云:囗,白榆也。又山有囗,《傳》云:樞, 也。陸璣云:其針刺如柘,其葉如榆,渝為茹,美滑如白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矣。
酸棗
味酸,平。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生川澤。
《名醫》曰:生河東,八月采實,陰干,四十日成。
案:《說文》云:囗,酸棗也。《爾雅》云:囗,酸棗。郭璞云:味小實酢。孟子云:養其棘。趙岐云: 棘,小棘,所謂酸棗是也。
木
味苦,寒。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膽,腸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陰陽蝕創,一名檀桓。生山谷。
《名醫》曰:生漢中及永昌。
案:《說文》云:檗,黃木也, 木也。《司馬相如賦》有囗。張揖云:檗木,可染者,顏師古云:囗,黃薜也。
干漆
味辛,溫,無毒。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五緩六急,風寒濕痹。生漆,去長蟲。久服,輕身、耐老。生川谷。
《名醫》曰:生漢中,夏至后采,干之。
案:《說文》云:囗,木汁,可以 物。象形。 如水滴而下,以漆為漆水字。《周禮》載師云:漆林之征。鄭元云:故書漆林為 林。杜子春云:當為漆林。
五加皮
孕辛,溫。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囗,小兒不能行,疸創陰蝕。一名豺漆。
《名醫》曰:一名豺節,生漢中及冤句。五月、十月采莖,十月采根,陰干。
案:《大觀本草》引東華真人《煮石經》云:舜常登蒼梧山。曰:厥金玉之香草,朕用偃息正道,此乃五加皮。魯定公母單服五加酒,以致不死。
蔓荊實
味苦,微寒。主筋骨間寒熱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久服,輕身、耐老,小荊實亦等。生山谷。
《名醫》曰:生河間、南陽、冤句,或平壽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采實,陰干。
案:《廣雅》云:牡荊,蔓荊也;《廣志》云:楚荊也。牡荊,蔓荊也。據牡、曼,聲相近,故《本經》于蔓荊,不載所出州土,以其見牡荊也。今或別為二條,非。
辛夷
味辛,溫。主五臟身體寒風,頭腦痛,面囗。久服下氣、輕身、明目、增年、耐老。一名辛矧(《御覽》作引),一名侯桃,一名房木。生川谷。
《名醫》曰:九月采實,曝干。
案:《漢書·楊雄賦》云:列新雉于林薄。師古云:新雉,即辛夷耳,為樹甚大,其木枝葉皆芳,一名新矧。《史記·司馬相如傳》:雜以流夷。注《漢書音義》曰:流夷,新夷也。陶弘景云:小時氣辛香,即《離騷》所呼辛夷者。陳藏筆器云:初發如筆,北人呼為木
桑上寄生
味苦,平。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其實,明目、輕身、通神。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生川谷。
《名醫》曰:一名蔦。生宏農桑樹上。三月三日,采莖,陰干。
案:《說文》云:蔦,寄生也。《詩》曰:蔦與女蘿,或作囗囗。《廣雅》云:宛童,寄生也。寄生囗 也又寄屏,寄生也。《中山經》云:龍山上多寓木。郭璞云:寄生也。《爾雅》云:寓木宛童。郭璞云:寄生樹,一名蔦。《毛詩》云:蔦與女蘿。《傳》云:蔦,寄生山也;陸
杜仲
味辛,平。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久服,輕身、耐老。一名思仙。生山谷。
《吳普》曰:杜仲,一名木綿,一名思仲(《御覽》)。
《名醫》曰:一名思腫,一名木綿。生上虞及上黨、漢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
案:《廣雅》云:杜仲,曼榆也。《博物志》云:杜仲,皮中有絲,折之則見。
女貞實
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生山谷。
《名醫》曰:生武陵,立冬采。
案:《說文》云:楨,剛木也。《東山經》云:太山上多楨木。郭璞云:女楨也,葉冬不凋。《毛詩》云:南山有杞。陸璣云:木杞,其樹如樗(陳藏器作栗),一名狗骨,理白滑,其子為木虻子,可合藥,《司馬相如賦》有女貞。師古曰:女貞樹,冬夏常青,未嘗凋落,苦有節操,故以名為焉。陳藏器云:冬青也。
木蘭
味苦,寒。主身大熱在皮膚中,去面熱、赤囗、酒囗,惡風 疾,陰下癢濕。明耳目。
一名林蘭。生川谷。
《名醫》曰:一名杜蘭,皮似桂而香。生零陵及太山。十二月采皮,陰干。
案:《廣雅》云:木欄,桂欄也。劉逵注《蜀都賦》云:木蘭,大樹也,葉似長生,冬夏榮,常以冬花。其實如小柿,甘美。南人以為梅,其皮可食。顏師古注《漢書》云:皮似椒而香,可作面膏藥。
蕤核
味甘,溫,主心腹邪氣,明目,目赤痛傷淚出。久服,輕身、益氣、不饑。生川谷。
《吳普》曰:蕤核,一名囗。神農、雷公:甘,平,無毒。生池澤。八月采。補中,強志,明目,久服不饑(《御覽》)。
《名醫》曰:生函谷及巴西。
案:《說文》云:囗,白囗,囗。《爾雅》云:囗,白妥。郭璞云:囗,小木,叢生有實如耳囗,紫赤可啖。《一切經音義》云:本草作蕤,今 核是也。
橘柚
味辛,溫。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舊在果部,非)。
《名醫》曰:生南山、江南。十月采。
案:《說文》云:橘果,出江南,柚條也,似橙而酢。《爾雅》云:柚條。郭璞云:似橙實酢,生江南。禹貢云:厥包,橘柚。偽孔云:大曰橘,小曰柚。《列子·湯問篇》云:吳楚之國有木焉,其名為柚,碧樹而冬生,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司馬相如賦》有橘柚,張揖曰:柚,即橙也,似橘而大,味酢皮濃。
上木,上品二十種,舊一十九種。考果部,橘柚當入此。
發
味苦,溫。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癇、大人痙,仍自還神化。
案:《說文》云:發根也, 也, 也,或作囗。《毛詩》云:不屑, 也,《箋》云:囗, 也。《儀禮》云:主婦被錫,注云被錫,讀為囗,古者或剔賤者、刑者之發,以被婦人之 為飾,因名 焉。李當之云:是童男發。據漢人說:發囗,當是剃荊人發,或童男發。《本經》不忍取人發用之,故用剃余也。方家至用天靈蓋害及枯骨,卒不能治病。古人所無矣。
上人,一種,舊同。
龍骨
味甘,平。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魁,咳逆,泄利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齒:主小兒、大人驚癇 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殺精物。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
《吳普》曰:龍骨,生晉地山谷陰大水所過處,是龍死骨也。青白者,善。十二月采,或無時。龍骨,畏干漆、蜀椒、理石。龍齒,神農、李氏:大寒,治驚癇,久服,輕身(《御覽》、《大觀本》節文)。
《名醫》曰:生晉地及太山、巖水岸上穴中死龍處,采無時。
案:《范子計然》云:龍骨,生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