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邊議(2)

除其仁恩〔一〕,且以計利言之〔二〕。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愿察開辟以來〔三〕,民危而國安者誰也?下貧而上富者誰也?〔四〕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五〕?”夫以小民受天永命〔六〕,竊愿圣主深惟國基之傷病〔七〕,遠慮禍福之所生〔八〕。

〔一〕莊子天下篇云:“以仁為恩。”淮南子繆稱訓云:“仁者,積恩之見證也。”漢書丙吉傳云:“誠其仁恩內結于心也。”

〔二〕商子算地篇云:“民生則計利。”孟子云:“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三〕御覽一引尚書中侯云:“天地開辟。”

〔四〕“下”。“上”舊互置。按管子山至數篇云:“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荀子富國篇云:“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五〕楚語云:“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詩江有汜鄭箋云:'“以”猶“與”也。’鐸按:下文“是以晏子輕囷倉之蓄”,亦以“以”為“與”。又治要引楚語上亦無“矣”字,與此同。

〔六〕書召誥。鐸按:此經巫列篇亦引,說詳彼。

〔七〕方言云:“惟,凡思也。”

〔八〕管子君臣下篇云:“審知禍福之所生。”

且夫物有盛衰,時有推移,事有激會,人有變〔一〕化〔二〕。智者揆象,不其宜乎!孟明補闕于河西〔三〕,范蠡收責于姑胥〔四〕,是以大功建于當世,而令名傳于無窮也〔五〕。

〔一〕舊作“愛”。

〔二〕史記蔡澤傳云:“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圣人之常道也。”平準書贊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推移”注見斷訟篇。

〔三〕文三年左傳。鐸按:魯僖公三十三年四月,秦。晉殽之戰,晉虜孟明。后放歸,秦穆公不替孟明。及文三年五月,秦伐晉,渡茅津,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故曰“孟明補闕于河西”。

〔四〕“姑”舊作“故”。姑胥即姑蘇也。后漢紀光武紀二方望謝隗囂書云:“范蠡收績于姑蘇。”后漢書隗囂傳作“范蠡收責勾踐”。章懷注:“收責,謂收其罪責也。”按“收責”讀如齊策“收責于薛”,言破吳以償會稽之敗,如歸責然也。后漢紀作“績”,蓋袁氏所改。

〔五〕秦策:'蘇秦曰:“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史記司馬相如傳喻巴蜀檄云:“名聲施于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今邊陲搔擾〔一〕,日放族禍〔二〕,百姓晝夜望朝廷救己〔三〕,而公卿以為費煩不可。徒竊笑之〔四〕,是以〔五〕晏子“輕囷倉之蓄而惜一杯之鉆”何異〔六〕?今但知愛見薄之錢谷〔七〕,而不知未見之待民先也;知傜役之難動〔八〕,而不知中國之待邊寧也〔九〕。

〔一〕成十三年左傳云:“虔劉我邊垂。”垂。陲古字通。說文云:“騷,擾也。”“搔”與“騷”同。漢書敘傳云:“外內搔擾。”

〔二〕后漢書竇融傳云:“隗囂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禍將及。”寒朗傳云:“舊制,大罪禍及九族。”“放”疑當作“被”,實邊篇云:“百姓暴被殃禍”,即其證。鐸按:下篇云:“或覆宗滅族”,即此所謂“族禍”。

〔三〕襄十六年左傳:'穆叔曰:“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杜注:“庶幾晉來救。”漢書韓信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而來佐我!”’

〔四〕后漢書西羌傳虞詡云:“公卿選懦,容頭過身,張解設難,但計所費,不圖其安。”意與此同。鐸按:上篇“而論者多恨不從惑議。余竊笑之,所謂媾亦悔”云云,乃節信笑諸論者也。此亦當同。

〔五〕“以”猶“與”也。鐸按:例見上文。

〔六〕今晏子無此文。鐸按:蓋他書載晏子有此語,非必見晏子春秋。“鉆”疑當作“饡”。說文:“饡,以羹澆飯也。”作“鉆”則與“囷倉之蓄”不類矣。

〔七〕續漢書百官志云:“大司農掌諸錢谷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谷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鐸按:“薄”即“簿”字,漢隸草。竹字頭不分。

〔八〕漢書高帝紀云:“常繇咸陽”,應劭曰:“繇者,役也。”顏師古注:'繇,讀曰“傜”。’說文云:“役,戍邊也。”傜。繇,役,并通。鐸按:說文:“役,古文從人。”“傜役”亦見下篇。

〔九〕鹽鐵論地廣篇云:“散中國肥饒之余,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急就篇云:“邊境無事,中國安寧。”后漢書龐參傳:“永初元年,涼州先零種羌反叛,遣車騎將軍鄧騭討之。”參上書有云:“方今西州流民擾動,而征發不絕,重之以大軍,疲之以遠戍,農功消于轉運,資財竭于征發。宜且振旅,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休徭役以助其時,止煩賦以益其財。”節信所云,正謂參等。

詩痛“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一〕”。今公卿茍以己不被傷,故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殺主上之民以餧羌。為謀若此,未可謂知,為臣若此,未可謂忠〔二〕,才智未足使議〔三〕。

〔一〕北山。鐸按:鄒漢勛讀書偶識三云:“如潛夫此言,則北山亦主于邊患。此北山對東國。南國,殆幽。幷之北山也。”又“慘慘”程本作“慘以”,蓋三家詩異文。

〔二〕史記蘇秦傳秦說魏襄王云:“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后,愿大王孰察之。”此文大旨本于彼。

〔三〕藝文類聚四十八引桓子新論云:“堯試舜于大麓者,錄天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處議持平焉。”

且凡四海之內者,圣人之所以遺子孫也;官位職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傳子孫者,思安萬世〔一〕;寄其身者,各取一闋〔二〕。故常其言不久行,其業不可久厭〔三〕。夫此誠明君之所微察也,而圣主之所獨斷〔四〕。今言不欲動民以煩可也。即然〔五〕,當修守御之備。必今之計,令虜不敢來,來無所得〔六〕;令民不患寇,既無所失。今則不然,茍憚民力之煩勞,而輕使受滅亡之大禍。非人之主,非民之將,非主之佐,非勝之主者也〔七〕。

〔一〕新書過秦上篇云:“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漢書佞幸董賢傳:'王閎云:“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于無窮。”’

〔二〕闋,讀為“缺”。“一缺”猶今言“一任”矣。

〔三〕“久行”上有脫字。方言云:“厭,安也。”漢書匈奴傳贊云:“規事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偷恃一時之事者,未可以經遠也。”鐸按:疑當作“故其言常不久行”,無脫字。

〔四〕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聽獨斷。”霸言篇云:“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

〔五〕鐸按:“即”猶“若”也。說詳經傳釋詞卷八。

〔六〕“來”字舊不重。按后漢書陳俊傳云:“光武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即此意也。漢書晁錯傳云:“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后未易服也。”

〔七〕孫子用閑篇文。“民”作“人”,無“非人之主”句。

且夫議者,明之所見也;辭者,心之所表也〔一〕。維其有之,是以似之〔二〕。諺曰:“何以服很?莫若聽之〔三〕。”今諸言邊可不救而安者,宜誠〔四〕以其身若子弟補邊太守令長丞尉,然后是非之情乃定,救邊乃無患。邊無患,中國乃得安寧。

〔一〕呂氏春秋離謂篇云:“辭者,意之表也。”

〔二〕詩裳裳者華。鐸按:新序雜事一云:“唯善故能舉其類”,下引此詩證之。劉向習魯詩,此蓋亦用魯義也。

〔三〕說文云:“很,不聽從也。”禮記曲禮云:“很毋求勝”,鄭注:“很,鬩也。謂爭訟也。”

〔四〕“誠”疑“試”。鐸按:“誠”字當在“宜”上,傳寫誤倒耳。下篇云:“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舉一人。”是其語例。箋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清徐县| 海口市| 谷城县| 开远市| 浠水县| 高碑店市| 武胜县| 大兴区| 大洼县| 商城县| 巴楚县| 积石山| 凤阳县| 建阳市| 孙吴县| 南漳县| 文安县| 灌南县| 江安县| 蕉岭县| 凤山市| 大田县| 泽普县| 扶风县| 元朗区| 皋兰县| 四平市| 吴旗县| 新野县| 正镶白旗| 集贤县| 比如县| 乌兰察布市| 沙河市| 邢台市| 土默特左旗| 宁强县| 蒙自县| 崇义县|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