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90字
- 2015-12-26 16:11:54
明李舜臣撰。舜臣字茂欽,號愚谷,又號未村居士,山東樂安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太仆寺卿。是集詩四卷,曰《部署稿》,曰《金陵稿》,曰《江西稿》,曰《歸田稿》。文六卷。前有王世貞、孔天允二《序》。詩格雅飭,而頗窘於邊幅,所長所短,皆在於斯。文皆古質,而稍覺有意謹嚴,或剷削太過,故王世貞嘗有體制纖小之譏。然於時北地、信陽之學盛行於世,方以鉤棘涂飾相高,而舜臣獨以樸直存古法。其序記多名論,而《西橋逸事狀》一篇,觸張璁、桂萼之鋒,直書不諱。文出之日,天下咋舌,抑亦剛正之士矣。據集所載諸序,所著有《易卦辱言》、《詩序考》、《毛詩出比》、《禮經讀》、《春秋左傳考例》、《穀梁三例》、《左傳讀古文考》、《三經考》、《籀文考》、《六經直音》諸書,今皆未見,然亦足見其文有根柢也。
《遵巖集》二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慎中撰。慎中字道思,晉江人,嘉靖丙戌進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參政,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正、嘉之際,北地、信陽聲華籍甚,教天下無讀唐以后書。然七子之學,得於詩者較深,得於文者頗淺。故其詩能自成家,而古文則鉤章棘句,剽襲秦漢之面貌,遂成偽體。史稱慎中為文,初亦高談秦漢,謂《東京》以下無可取。已而悟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於曾鞏。唐順之初不服其說,久乃變而從之。壯年廢棄,益肆力於文,演迤詳贍,卓然成家,與順之齊名,天下稱之曰“王唐”。李攀龍、王世貞力排之,卒不能掩也。其詩則初為藻艷之格。歸田以后,又雜入講學之語。頹然自放,亦與順之相似。朱彝尊《明詩綜》乃謂其五言文理精密,嗣響顏、謝。而論者輒言文勝於詩,未為知音。今考集中五言,如《游西山普光寺》、《睡起》、《登金山》、《游大明湖》諸篇,固皆邃穆簡遠;七言如“每夜猿聲如舍里,四時山色在城中”,“萬井遙分初日下,群山微見遠煙中”,“琴聲初歇月掛樹,蓮唱微聞風滿川”,亦頗有風調。然綜其全集之詩,與文相較,則淺深高下,自不能掩。文勝之論,殆不盡誣。彝尊之論,不揣本而齊其末矣。慎中集舊有《玩芳堂摘稿》、《遵巖家居》諸刻,率雜以少作。是本乃隆慶辛未慎中子同康及婿莊國禎稍為芟削重鋟,較為精整。惟簡端《洪朝選序》稱詩文四十卷。此本止二十五卷,《目錄》卷數亦多改補,未喻其故,或刻成之后又為簡汰歟?
《陸子馀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陸粲撰。粲有《左傳附注》,已著錄。是集凡文七卷、詩一卷。粲早入詞館,負盛名。洎官工科,以劾張璁、桂萼,偃蹇終身。然亦緣是息意邱園,研心經史,學問具有根柢。又為王鏊門人。《明史》粲本傳稱其少謁鏊,鏊異之曰:“此子必以文名天下。”其授受亦有端緒。《徐時行序》稱其出入左氏、司馬遷,無論魏晉。《彭年序》以為專法馬、班,雄深雅健,東漢諸家所不及。推獎頗為太過。至黃宗羲《明文海》云:“貞山文秀美平順,不起波瀾,得之王文恪居多,乃歐陽氏之支流。”則平心之論,當之無愧色矣。其《憶父詩》一首,《明詩綜》云七歲所作,然風格老成,不應至是,疑或有所夸飾。至於《擔夫謠》之類,有香山新樂府遺音。《贈別王直夫二首》之類,亦綽有風格。尤未可以篇什無多,遂謂曾子固不能詩也。
《念庵集》二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羅洪先撰。洪先有《冬游記》,已著錄。洪先不及見王守仁,而受學於其鄉人李中。中之學出於楊珠,故其說仍以良知為宗。后作守仁年譜,乃自稱曰門人,不免講學家門戶之習。其學惟靜觀本體,亦究不免於入禪。然人品高潔,嚴嵩欲薦之而不得,則可謂鳳翔千亻刃者矣。其集初刻於撫州,再刻於應天。最后諸門人編為此本,而門人胡直序之。稱其學凡三變,文亦因之。初效李夢陽;既而厭之,乃從唐順之等相講磨;晚乃自行己意。其《答友人書》取譬於水,謂“古之人有能者,必其中有自得實見,斯道之流行,無所不在。雖欲不為波濤湍瀾之致不可得”。斯亦有見之言也。此本為雍正癸卯其六世孫繼洪等重刻。洪先之裔,乃名繼洪,理不可曉,豈誤解不逮事則不諱耶。
《皇甫司勛集》六十卷(內府藏本)
明皇甫汸撰。汸有《百泉子緒論》,已著錄。其詩文有《政學》、《還山》、《奉使》、《寓黃》、《家居》、《南都》、《禪棲》、《澶州》、《栝州》、《南中》、《山居》、《副京》、《來鳧》、《司勛》、《北征》、《南署》、《赴京》、《浩歌亭》、《安雅齋》諸集。晚年手自刪削,定為賦一卷、詩三十二卷、雜文二十七卷,冠以《集原》一篇。其諸集之名仍分注各卷之末。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汸集六十卷,即此本也。《集原》自述其詩,始為關、洛之音,一變為楚音,又一變為江左之音,又一變為燕、趙之音,又一變為蜀音,縷舉其師友淵源甚詳。今統觀所作,古體源出三謝,近體源出中唐。雖乏深湛之思,而雅飭雍容,風標自異,在明中葉不失為第二流人。馮時可《雨航雜錄》云:“皇甫百泉與王弇州名相埒,時人謂百泉如齊、魯,變可至道。弇州如秦、楚,強遂稱王。”王士禎《香祖筆記》以時可所評為確論云。
《楊忠介集》十三卷、《附錄》三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明楊爵撰。爵有《周易辨錄》,已著錄。是編第一卷為奏議,二卷為序、碑、記,三卷為傳,四卷為書,五卷為家書,六卷為語錄,七卷為祭文、志銘、雜著,八卷至十二卷則皆詩。世宗時齋醮方興,士大夫率以青詞取媚,而爵獨據理直諫。
如所陳時雪之不可為符瑞,左道之不可以惑眾,詞極剴切。下獄以后,猶疏諫以冀一悟。其忠愛悱惻,至今如見。家書二十五則,諄諄以忠孝勖其子孫,未嘗一言及私。語錄皆不為高論,而篤實明白,真粹然儒者之言。按爵與羅洪先、錢德洪諸人游,以講學相勖。然德洪等源出姚江,務闡良知之說。爵則以躬行實踐為先,關西道學之傳,爵實開之。跡其生平,可謂不負所學者。所作詩文,大抵直抒胸臆,雖似傷平易,然有本之言,不由雕繪,其可傳者正不在區區詞采間矣。
《荊川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唐順之撰。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順之學問淵博,留心經濟。
自天文、地理、樂律、兵法以至勾股、壬奇之術,無不精研,深欲以功名見於世。
迨晚年再出,當御倭之任,不能大有所樹立,其究也仍以文章傳。然考索既深,議論具有根柢,終非井田、封建之游談。其文章法度,具見《文編》一書。所錄上自秦漢以來,而大抵從唐宋門庭沿溯以入。故於秦漢之文,不似李夢陽之割剝字句,描摹面貌;於唐宋之文,亦不似茅坤之比擬間架,掉弄機鋒。在有明中葉,屹然為一大宗。至其末年遁而講學,文格稍變。集中如《與王慎中書》云:“近來將四十年前伎倆,頭頭放捨;四十年前見解,種種抹殺,始得見些影子”云云。則薰蒸語錄,與之俱化,分別觀之可矣。其集為無錫安如石所編,王慎中為之序。蓋二人早年論文不合,及其老也,客氣漸盡,乃互相傾挹云。
《皇甫少元集》二十六卷、《外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皇甫涍撰。涍字子安,長洲人,嘉靖壬辰進士,除工部主事,官至浙江按察使僉事,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是集凡賦一卷、詩十九卷、文六卷。
又涍沒之后,其子樞等裒輯賸稿,得詩八卷、賦及雜文二卷,編為《外集》。
古文非涍所刻意,亦不擅場。其詩則憲章漢魏,取材六朝,古體多於近體,五言多於七言。其持論,謂“王、宋反元習之靡,而不能不病於聲。李、何矯一時之弊,而不能不泥其跡”,可謂篤論。蓋涍與黃省曾為中表兄弟,早年襲其緒論,亦宗法北地之學。及其造詣既深,乃覺摹擬之失,故其論如此。然其鑒李、何之弊,則云詩可無用少陵;取法迪功,則云詩可無用近體;又云七言易弱,恐降格為錢、劉;亦類於懲羹吹齏者矣。王世貞《藝苑卮言》嘗謂其如輕縑短幅,不堪裁翦。陳子龍《明詩選》亦謂其無縱橫蕩逸之致。豈非以取徑太狹,故窘於邊幅歟。要其婉麗之詞,綿邈之神,以驂駕昌穀、蘇門,固無愧色也。
《瑤石山人稿》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黎民表撰。民表字維敬,從化人,嘉靖甲午舉人,授翰林院孔目,遷吏部司務,以能文用為制敕房中書,后加官至參議,《明史文苑傳》附見《黃佐傳》中。史稱佐弟子多以行業自飭,而梁有譽、歐大任及民表詩名最著。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民表詩讀之似質悶,而實沉著堅韌。王世貞所取“續五子”,無愧大小雅材者,僅此一人。是集前有萬歷戊子《陳文燭序》,稱民表請老以歸,話別三山,曾序其詩,鎮江鍾太守刻焉。又稱民表已下世,其子吏部郎君華裒刻此集,復屬以序。蓋民表詩凡再刻也。其初刻今未見。此刻冠以賦三首,馀皆古近體詩。雖錯采鏤金,而風骨典重,無綺靡涂飾之習。蓋與太倉、歷下同源而派稍異。故雖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同列為“續五子”,而終非四人所可及也。
《南行集》四卷、《東游集》二卷、《北觀集》四卷、《山中集》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邱云霄撰。云霄字凌漢,號止山,崇安人,官柳城縣知縣。《南行集》四卷,蓋自崇安至省會之作,分《建安》、《延津》、《晉安》三稿。《東游集》二卷,蓋游處州之作,故二卷皆題曰《栝蒼稿》。《北觀集》四卷,乃其入京時所作,自南游北,故有《楚稿》、《越稿》、《吳稿》、《宋稿》、《魯稿》、《齊稿》、《燕稿》之分。以上三集,皆有詩而無文。獨《山中集》詩四卷外,又有文六卷,皆居武夷止止齋時所作也。四集之中,惟《南行集》編次最早。首有《豐熙序》云:“邱子年方富,而引志在遠,吾見其進,未見其止,當數十年后,乃可論定。”其作序之歲,蓋嘉靖十一年甲午也。《東游集》無序,不知何時所編。《北觀》、《山中》二集《序》皆題曰嘉靖丁未,則最后矣。案朱彝尊《明詩綜》載云霄所著名《止止齋集》。又引《徐夢陽評》,稱其詩雅澹勁古,景真情得。今讀之信然。要之,不肯蹈襲前人,異乎七子之派者也。又據云霄門人《李獻忠跋》,稱云霄所著尚有《西居集》。《西居》者,殆其官柳城時所作。
今諸集俱在,惟闕是集,或藏弆者偶佚歟。
《洞麓堂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尹臺撰。臺字崇基,號舊山,永新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明詩綜》稱其有《洞山集》。此作《洞麓堂集》。考集首《鄒元標序》,稱“《洞麓堂稿》,大宗伯洞山尹公所撰,去公家里許,有奇洞,峰巒卓詭,遂以名堂,且名其稿”。然則“洞山”其號,“洞麓”則其堂名,實一集也。臺以護持楊繼盛一事,為清議所歸。集中如《與羅念庵書》,謂近世宗良知家者,心說沸揚,只緣金谿錯認“孟子先立乎其大者”一語。又極論即心即理之非,謂即實有所得,亦只此心靈覺之妙,蓋非所見之理。釋氏有見於心,無見於性。陸氏之學,大率類是。又謂程子之徒當時且有失傳,如呂氏、游氏,浸入禪學。朱子沒后,勉齋、漢卿僅足自守,不再傳盡失其旨。如何、王、金、許,皆潛畔師說,不止草廬一人。其攻擊姚江之學甚力,亦可謂屹然不移。惟集中有《祭陸東湖》文一首,推其“望重朝廷,功盛社稷”云云。東湖,陸炳號也。炳名列《明史佞倖傳》中,與臺殊非氣類。考史稱炳歲入不貲,待權要,周旋善類,亦無所吝。世宗數起大獄,炳多所保全,折節士大夫,未嘗構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稱之者。臺之假借,或以是故歟。然君子論公義,不論私交,究不免為白璧之瑕也。
集凡文六卷、詩四卷。《元標序》稱“其詩數百首,力推唐雅。制疏書序記銘狀表數百篇,出入漢、宋,闡繹名理,不屑綺語。雖鄉曲之詞,例皆溢美”。今核其所作,尚不盡誣云。
《張莊僖文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永明撰。永明字鍾誠,烏程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改左都御史,謚莊僖,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原分六集,以《禮》、《樂》、《射》、《御》、《書》、《數》為目,蓋編次者之陋。《禮集》為誥命、祭文、贊誄、碑志之類。《樂集》、《射集》皆南垣諫草,為南京給事中時所作。《御集》、《書集》為中州疏略及部院彈奏事。《數集》為家訓、語錄、雜著、詩文。附《外紀》二篇,則去思碑、贈序也。其文平實質樸,不尚雕華,而多有用之言。
其為給事中時劾嚴嵩交通郭勛,朋比漁利,聞者震悚。為河南巡撫時,伊王典楧肆虐一方,勢橫甚,所司稍撓之,輒中以酖,莫敢誰何。永明亦抗疏劾之,卒伸國法。其風節有足多者,則發為文章,固與無物之言異矣。永明人自可傳,不以贈言為重。今削去《禮集》及《外紀》,編為五卷云。
《具茨集》五卷、《補遺》一卷、《文集》八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遺稿》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