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60字
- 2015-12-26 16:11:54
明王直撰。直字行儉,泰和人。永樂甲申進士。正統間拜吏部尚書。天順初以老疾乞休。卒謚文端。事跡具《明史》本傳。直當景帝易儲之時,持之不堅,為平生之遺憾。然于謙當國,亦不能爭,其中殆有難言者。至於初諫親征,繼力爭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撓,至以出使自任,大節究為不愧。其器識厚重,在銓曹十六年,奉職公允,亦稱名臣。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自永樂初為庶吉士,即承命入閣,典司制誥。后在翰林二十馀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當時與王英齊名,有“西王”、“東王”之目。而直尤為老壽,巋然負一代重望。蕭鎡作是集《序》,稱其文汗漫演迤,若大河長川,沿洄曲折,輸寫萬狀。蓋明自中葉以后,文士始好以矯激取名。直當宣德、正統間,去開國之初未遠,淳樸之習,猶未全漓。文章不務勝人,惟求當理。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溫厚和平,實非后來所及。雖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謂尚有典型者矣。集為其子檢討<禾資>所編。成化初,其次子稙復加校訂,而以原集未錄及致仕后所作別為《后集》云。
《運甓漫稿》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昌祺撰。昌祺名禎,以字行,廬陵人。永樂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授禮部郎中。(案明初六科皆有庶吉士,不止翰林有之,故得以直授郎中。)歷官廣西、河南左布政使。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皆古近體詩并詩馀,乃天順三年吉安教授鄭綱所編。史稱昌祺預修《永樂大典》,凡僻書疑事,人多就質。其詩清新華贍,音節自然。《陳循序》稱其本之以理,充之以氣,故雅淡清麗,宏偉新奇,無不該備。不必遠較於古,就今而論,千百之中不過數輩。曹安《讕言長語》極推其《題文丞相研》一首。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亦謂李禎詩務謝朝華,力啟夕秀。取材結體,頗與段柯古相似。蓋由其一變綺靡纖巧之習,而以流逸出之。故別饒鮮潤,迥異庸蕪。鄭瑗《井觀瑣言》乃曰:“李布政昌祺,人多稱其剛毅不撓。嘗觀其《運甓詩稿》,浮艷太逞,不類莊人雅士所為,所謂棖也欲,焉得剛”云云。是《梅花》一賦,足累宋璟之生平矣。執文章正宗一編以進退古今之作者,不亦隘乎。惟其中《騶虞歌》、《汴城閱武》諸篇,或稍傷俚俗。然論一篇之詩,當字銖句兩而求之。論一家之詩,則當統觀其全局,不以一二章定工拙也。
《古廉集》十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李時勉撰。時勉本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卒謚文敬,成化中改謚忠文。事跡具《明史》本傳。時勉學術剛正,初以三殿災,條上時務忤成祖,繼以奏上六事忤仁宗,終以不附王振為所構陷。前后瀕死者三,而勁直之節始終如一。其在國學,以道義砥礪諸生,人才蔚起,與南京祭酒陳敬宗號“南陳北李”,而時勉尤為人望所歸,明以來,司成均者莫能先也。
至其為文,則平易通達,不露圭角,多藹然仁義之言,豈非以躬行實踐,所養者醇,故與講學之家驕心盛氣以大言劫伏者異歟。其所著作,以當代重其為人,脫稿多為人持去,故所存者無多。此集乃成化中其門人戴難所編,其孫長樂知縣容所刊,并以墓志、傳贊之類附錄於末焉。
《梧岡集》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唐文鳳撰。文鳳字子儀,號夢鶴,歙縣人。與祖元父桂芳俱以文學擅名。
永樂中薦授興國縣知縣,改趙府紀善,卒年八十有六。文鳳宰興國,著有政績。
泰和劉鴻嘗為作《賢令祠記》,見程敏政所編《唐氏三先生集附錄》中。其詩文亦豐縟深厚,刊落浮華,能不失其家法。其五世孫澤撰《墓表》云:“先生著述在鄉校者曰《朝陽類稿》;在興國者曰《政馀類稿》,又曰《章貢文稿》;在藩府者曰《進忠類稿》;在洛陽者曰《洛陽文稿》;歸田后曰《老學文稿》。”
今此編所存者止詩四卷、文四卷,蓋不逮十之三四,然亦足見其大凡矣。
《曹月川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曹端撰。端有《太極圖說述解》,已著錄。明初理學,以端與薛瑄為最醇。
《瑄詩文集》、《讀書錄》等皆傳於世。而端之遺書散佚幾盡,其集亦不復存。
此本為國朝儀封張伯行裒輯而成。首以《夜行燭》,次《家規輯略》,次《語錄》,次《錄粹》,次《序》七篇,次詩十五首。《夜行燭》、《家規》二序不冠本書,而別載於后詩之中,間以《太極圖贊》一篇,皆非體例。蓋編次者誤也。末附諸儒評語及張信民所纂《年譜》。端詩皆《擊壤集》派,殊不入格,文亦質直樸素,不以章句為工。然人品既已醇正,學問又復篤實,直抒所見,皆根理要,固未可繩以音律,求以藻采。況殘編斷帙,掇拾於放失之馀,固宜以其人存之矣。
《薛文清集》二十四卷(大學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薛瑄撰。瑄有《讀書錄》,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關西張鼎所編。初,瑄集未有刊本。瑄孫刑部員外郎禥以稿付常州同知謝庭桂,雕版未竟而罷。弘治己酉,監察御史楊亨得其稿於毗陵朱氏,鼎又從亨得之。字句舛訛,多非其舊。
因重為校正,凡三易稿而成書。共得詩文一千七百篇,釐為二十四卷。鼎自為序,引朱子贊程子“布帛之文,菽粟之味”二語為比,殆無愧詞。考自北宋以來,儒者率不留意於文章。如邵子《擊壤集》之類,道學家謂之正宗,詩家究謂之別派。
相沿至莊之流,遂以“太極圈兒大,先生帽子高,送我兩包陳福建,還他一疋好南京”等句,命為風雅嫡派。雖高自位置,遞相提唱,究不足以厭服人心。
《劉克莊集》有《吳恕齋文集序》曰:“近世貴理學而賤詩賦。間有篇詠,率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耳。”則宋人已自厭之矣。明代醇儒,瑄為第一。而其文章雅正,具有典型,絕不以俚詞破格。其詩如《玩一齋》之類,亦間涉理路。而大致沖澹高秀,吐言天拔,往往有陶、韋之風。蓋有德有言,瑄足當之。然后知徒以明理載道為詞,常談鄙語,無不可以入文者,究為以大言文固陋,非篤論也。
《兩溪文集》二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球撰。球字求樂,更字廷振,安福人。永樂辛丑進士,授禮部主事,以楊士奇薦,入侍經筵,改侍講。后忤王振,下詔獄,為振黨馬順就獄中支解死。
景泰初,贈翰林學士,謚忠愍。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皆所作雜文。球歿后二十八年,其子廣東布政司參政鉞所編,彭時、劉定之皆為之序。當王振盛時,侯伯公卿,惴惴趨風恐后。而球以一文弱詞臣,仗大義以與之抗,至死屹不少撓。
沈德符《野獲篇》記其見害之后,猶為厲於馬順家。《明史》亦載其事於本傳。
是其剛毅之氣,亙生死而不可磨滅。今觀其文,乃多和平溫雅,殊不類其為人。
其殆義理之勇,非氣質用事者歟。然味其詞旨,大都光明磊落,無依阿淟涊之態,所謂君子之文也。雖殘章斷簡,猶當寶貴。況全集裒然具存,固宜亟為采錄,以風厲名教者矣。
《于忠肅集》十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于謙撰。謙字廷益,錢塘人。永樂辛丑進士,授御史,歷官兵部尚書。英宗復辟,為徐有貞、石亨等誣陷,棄市。成化初,追復原官。弘治初,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萬歷中,改謚忠肅。事跡具《明史》本傳。倪岳作謙神道碑,稱“謙平生著述甚多,僅存《節菴詩文稿》、《奏議》各若干卷。
禍變之馀,蓋千百之什一”云云。是其歿后遺稿已多散佚。世所刊行者,乃出后人掇拾而成,故其本往往互有同異。《明史藝文志》載謙《奏議》十卷、《文集》二十卷。又嘉靖中河南刊本詩文共八卷,而無疏議。此本前為《奏議》十卷,分《北伐》、《南征》、《雜行》三類,與《藝文志》合。后次以《詩》一卷、《雜文》一卷、《附錄》一卷,與《藝文志》迥異,與嘉靖刊本亦迥異。蓋又重經編次,非其舊本也。謙遭逢厄運,獨抱孤忠,憂國忘家,計安宗社。其大節炳垂竹帛,本不藉文字以傳。然集所載奏疏,明白洞達,切中事機,較史傳首尾完整,尤足覘其經世之略。至其詩風格遒上,興象深遠,雖志存開濟,未嘗於吟詠求工,而品格乃轉出文士上,亦足見其才之無施不可矣。又案王世貞《名卿績記》及李之藻序謙集,皆謂謙嘗再疏請復儲。今集中實無此疏,《明史》亦不著其事。
惟倪岳《神道碑》稱:“景帝不豫,謙同廷臣上章乞復皇儲。”是當時所上乃廷臣公疏,非謙一人,故集中不載其稿。世貞等專屬之謙,殆亦考之未審歟。
《蘭庭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謝晉撰。晉字孔昭,吳縣人。工畫山水,嘗自戲為謝疊山。其名《明詩綜》作晉,而集末《贈盛啟東》一首,乃自題“葵邱謝縉”。又附見《沈大本詩》一首,題作“寄謝縉”。案《易象傳》稱“明出地上晉”。《雜卦傳》稱“晉,晝也”。以其字孔昭推之,作“晉”有理,作“縉”無義,本集或傳寫之誤耶。其始末不甚可考。集中有《承天門謝恩值雨詩》,則嘗以布衣應徵者也。卷首有汝南周傳、浚儀張肯二《序》。《肯序》稱晉詩二百馀篇,而此集所存乃不下四五百篇。考《張序》作於永樂甲申,而集末有永樂丁酉十月既望之作。丁酉上距甲申凡十四載,積詩之多,宜過於《肯序》所云。《傳序》謂姑蘇之詩,莫盛於楊孟載、高季迪,而孔昭得二君之旨趣。《肯序》亦謂其得性情之正,而深於學問,然則晉不特以繪事傳矣。
《古穰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賢撰。賢有《天順日錄》,已著錄。賢為英宗所倚任,自“三楊”以來,得君未有其比。雖亦頗有所輔助,而抑葉盛,排岳正,擯張寧,不救羅倫諸事,頗為史所譏議。其相業蓋在醇疵之間。文章非所注意,談藝者亦復罕稱。然其時去明初未遠,流風馀韻,尚有典型。故詩文亦皆質實嫻雅,無矯揉造作之習。此集為其婿程敏政所編。凡《奏疏》二卷,《書》一卷,《記》二卷,《序》三卷,《說》、《題跋》一卷,《神道碑》四卷,《墓碑》、《碣》一卷,《墓表》二卷,《墓志》二卷,《行狀》、《傳》一卷,《祭文》、《銘箴》、《贊賦》、《哀辭》一卷,《古今體詩》二卷,《和陶詩》二卷,《天順日錄》三卷,《雜錄奏疏雜文》三卷。中多記載時事,亦有足備史乘參核者,未可棄也。其《天順日錄》有本別行,茲以原本編入集中,仍并錄之焉。
《武功集》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徐有貞撰。有貞初名珵,字元玉,吳縣人。宣德癸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尋下獄戍金齒,放歸,久之乃卒。事跡具《明史》本傳。有貞究心經濟,於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博覽,惟傾險躁進,每欲以智數立功名。與石亨等倡議奪門,僥倖孤注之一擲,幸而得濟,又怙權植黨,威福自專,卒亦為人構陷。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實深為君子所詬病。祝允明為有貞外孫,所作《蘇談》,往往回護,其詞究不足以奪公論也。然其幹略本長,見聞亦博。故其文奇氣坌涌,而學問復足以濟其辨。
集中如《文武論》、《制縱論》及《題武侯像、出師表》諸篇,多雜縱橫之說。
學術之不醇,於是可見;才氣之不可及,亦於是可見。擬諸古人,蓋夏竦《文莊集》之流。遺編具存,固不必盡以人廢也。至其詩,則多在史館酬應之作,非所擅長。集中《羽林子》二首,《靜志居詩話》謂源出右丞,然語亦平平,僅具唐人之貌。人各有能有不能,存而不論可也。
《倪文僖集》三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倪謙撰。謙有《朝鮮紀事》,已著錄。據《李東陽序》,謙所著有《玉堂稿》一百卷、《上谷稿》八卷、《歸田稿》四十二卷、《南宮稿》二十卷,又有奉使朝鮮之作為《遼海編》,別行於世,今皆未見。此本凡賦辭、琴操、古今體詩、詩馀十一卷,頌、贊、表、箋、箴、銘一卷,文二十卷。蓋謙所自編,於生平著作,汰存六之一者也。三楊臺閣之體,至弘、正之間而極弊,冗阘膚廓,幾於萬喙一音。謙當有明盛時,去前輩典型未遠,故其文步驟謹嚴,樸而不俚,簡而不陋,體近“三楊”而無其末流之失。雖不及李東陽之籠罩一時,然有質有文,亦彬彬然自成一家矣,固未可以聲價之重輕為文章之優劣也。
《襄毅文集》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韓雍撰。雍字永熙,吳縣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
正德間謚襄毅。事跡具《明史》本傳。明自正統以后,正德以前,金華、青田流風漸遠,而茶陵、震澤猶未奮興。數十年間,惟相沿臺閣之體,漸就庸膚。雍當其時,雖威行兩廣,以武略雄一世,不屑屑以雕章繪句為工。而英多磊落之氣,時時發見於文章。故雖未變體裁,而時饒風骨。其雜文亦高視闊步,氣象迥殊。
韓愈所謂獨得雄直氣者,殆於近之。朱彝尊《明詩綜》但稱雍有集而不著集名,所錄雍詩一篇,又非佳作。其《賜游西苑記》,《日下舊聞》亦不載。《靜志居詩話》絕無一字及雍,殆偶未見斯集歟。
《白沙集》九卷(江西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