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2章

明陳獻章撰。獻章字公甫,新會人。正統丁卯舉人,以薦授翰林院檢討,追謚文恭。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集為其門人湛若水校定,萬歷間何熊祥重刊之。凡文四卷,詩五卷,行狀、志、表附於后。史稱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頗近於禪,至今毀譽參半。其詩文偶然有合,或高妙不可思議;偶然率意,或粗野不可響邇,至今毀譽亦參半。《王世貞集》中有《書白沙集后》曰:“公甫詩不入法,文不入體,又皆不入題,而其妙處有超出法與體與題之外者。”可謂兼盡其短長。蓋以高明絕異之姿,而又加以靜悟之力,如宗門老衲,空諸障翳,心境虛明,隨處圓通。辨才無礙,有時俚詞鄙語,沖口而談;有時妙義微言,應機而發。其見於文章者亦仍如其學問而已,雖未可謂之正宗,要未可謂非豪杰之士也。

《類博稿》十卷、《附錄》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岳正撰。正有《類博雜言》,已著錄。天順復辟以后,奪門諸臣,挾功驕恣。帝心畏之,而不敢遽圖。正以書生支撐其間,欲設計以離曹吉祥、石亨之交。

事不能成,反為所中,至於竄謫瀕死。其策雖疏,其志要為忠藎。及群奸繼敗,又厄於李賢之媢嫉,淪落以終,姜桂之性,始終不改。嘉靖初,追贈太常寺卿。

制詞有云:“嫉邪已甚,受謗浸深。左謫南荒,再編西戍。既而逆臣伏锧,正士賜環。擬陟卿曹,庶僉言之允協。出分符守,竟直道之難容。”紀其實也。其文章亦天真爛漫,落落自將。史稱所草《承天門災諭廷臣詔》,剴切感人,舉朝傳誦,足以見其一斑矣。是集為其門人李東陽蒐輯遺稿而成。凡詩二卷、雜文八卷。

又《附錄》二卷,前一卷載諸人志銘、傳贊等作,后一卷則東陽以葉盛所作志銘多所隱諱,為正《補傳》也。《傳》稱:“正晚好《皇極書》,故所作《雜言》二篇,皆闡邵子之學。而詩亦純為邵子《擊壤集》體。”東陽《懷麓堂詩話》稱“蒙翁才甚高,俯視一切,獨不屑為詩。云既要平仄,又要對偶,安得許多工夫”云云,蓋得其實。而《傳》乃稱以雅健脫俗,未免阿其所好。至稱其文高簡峻拔,追古作者,則不失為公評。正統、成化以后,臺閣之體,漸成啴緩之音,惟正文風格峭勁,如其為人。東陽受學於正,又娶正女,其《懷麓堂集》亦稱一代詞宗,然雍容有馀,氣骨終不逮正也。所謂言者心之聲歟。

《平橋稿》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鄭文康撰。文康字時又,號介菴,昆山人。平橋其所居地也。集中或自署曰開封,其祖貫耳。《江南通志文苑傳》稱文康登正統戊辰進士。以父母繼亡,遂絕意仕進,居家枕藉經史,操觚頃刻千言。稿成輒為人持去。其存者有《平橋稿》十八卷,即此本也。初刊於天順辛巳,葉盛為之序。舊版久佚。康熙癸酉,其裔孫起泓又為重刊。凡詩五卷、文十三卷。其詩意主勸懲,詞旨質直,頗近《擊壤集》體,而溫柔敦厚,藹然可挹,要不失為風人之遺。文章亦不屑以修詞為工,而質樸之中,自中繩墨,較其詩為尤勝。《江南通志》稱所作多記載時事,有益勸懲。文尤簡質有法度,殆非虛美。《靜志居詩話》以文康比石介、尹洙,雖所造深淺不同,而意度波瀾,亦庶幾近之矣。

《竹巖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補遺》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柯潛撰。潛字孟時,號竹巖,莆田人,景泰辛未進士第一,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事跡具《明史》本傳。潛在當時,負詞林宿望,流風馀韻,蔭映玉堂,嘗就后圃結清風亭一區,手植雙柏,數百年傳為古跡,即所謂柯亭學士柏者也。柏已不存,而“柯亭”之號,得入《御制臨幸翰林院詩》,其名益著。惟《文集》乃傳本甚稀。據集首《董士宏序》,則原集在嘉靖中曾經刊版。然今福建所采進者,僅屬抄本。又據《康太和序》,知當時已多闕佚。今則并《康序》中所稱《記盆魚》、《序愚樂》等作,亦俱未見,殆更為后人妄有刊削,彌致散亡。鈔錄亦多舛誤,彌失其真。今就是集所存詩文各一卷,重為訂正。并從鄭岳《莆陽文獻》、鄭王臣《莆風清籟集》中錄詩十首、文二首,為《補遺》一卷,附綴於末,以存梗概。其詩沖澹清婉,不落蹊徑;文亦峻整有法度。蓋其時何、李未出,文格未變,故循循軌度,猶不失明初先正之風焉。

《彭惠安集》十卷、《附錄》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彭韶撰。韶有《政訓》,已著錄。韶正色立朝,巋然耆舊。其文雖沿臺閣之體,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於神瘠而貌腴。初名《從吾滯稿》。嘉靖中重刊,乃改題此名。然據鄭岳原《序》,已有遺稿散佚之語,則似已非其舊本,故所收詩僅十馀首。如《明詩綜》載其《臨江詞》一篇,指斥東里,慷慨激烈,足起頑懦,而此集不載。又《莆風清籟集》載其詩十五首,亦半從他書錄入。是掇拾散亡,尚多未盡。特賴此一編,幸不至於全佚,是則校刊者之功耳。韶之風節雖不藉文章以傳,然文章亦足以不朽。至其巡視浙江,兼理鹽法,憐灶戶之苦,繪八圖上進,各系以詩,具有元結《舂陵行》、鄭俠《流民圖》之意,又不僅以詞采工拙論矣。

《清風亭稿》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童軒撰。軒有《紀夢要覽》,已著錄。《千頃堂書目》載《清風亭稿》十卷。此本第一卷為騷賦,自二卷至七卷皆詩。其門人李澄所編。而劉珝、張弼評之。后有魏驥、楊守陳、沈周諸人題詞。較《千頃堂書目》少三卷,未知為原本佚脫,為黃虞稷誤記也。戴冠《濯纓亭筆記》稱軒性寡合,不妄取予。居南京日,家人衣食或不給。惟王恕饋以米及白金,或不受。毗陵王亻與知其介,不敢致饋。

有以禮幣求文者,導使詣軒,軒亦不納。其人品本為高潔,其詩亦雅淡絕俗,然在明代不以詩名。殆正德以后北地、信陽之說盛行,寥寥清音,不諧俗尚故耶。

朱彝尊《明詩綜》僅錄其《憶金陵》五言律詩一首,未盡所長。又引周吉父之言,稱其《九日詩》“黃菊酒香人病后,白蘋風冷雁來初”、《草堂詩》“草堂夜雨生科斗,花徑春風叫栗留”兩聯,亦非其至。或彝尊偶未見其全集,亦未可知也。

軒別有《枕肱集》二十卷,又有《海岳涓談》、《諭蜀稿》,《千頃堂書目》尚著錄,今未之見,其存佚蓋莫之詳矣。

《方洲集》二十六卷、附《讀史錄》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寧撰。寧有《方洲雜言》,已著錄。是集首有弘治四年仁和夏時正《序》,稱《方洲集》四十卷。又有馀姚謝丕《續集序》,稱“夏復拾林下之作為四卷”。

又有錢升募刻疏,稱“僣作《補遺》”,是又在四卷外矣。而今本乃止二十六卷,合以所附《讀史錄》僅三十卷,或錢升重刊改并歟。寧官給事中,謇諤自持,六科章奏,多出其手,每有大議,必問張給事云何。石亨、曹吉祥惡之。會有邊釁,奏使宣撫,竟諭定而還,其才略為一時所稱。后以建言忤李賢,與岳正同調外,其氣節尤為天下所重。雖一麾出守,蹶不復振,而屹然宿望,不在廊廟鉅公下。

今觀其奏疏諸篇,偉言正論,通達國體,不愧其名。他文亦磊落有氣,詩則頗雜浮聲,然亦無齷齪萎弱之態。觀其使朝鮮日,與館伴樸元亨登太平館樓,頃刻成七言長律六十韻,殆由才調縱橫,不耐沉思之故矣。

《重編瓊臺會稿》二十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邱濬撰。濬有《家禮儀節》,已著錄。其文集世不一本。初其門人蔣冕等刻其詩曰《吟稿》,續又裒其記序表奏曰《類稿》。嘉靖中,鄭廷鵠合二稿所載,益以所得寫本,釐為十二卷,名曰《會稿》。天啟初,其裔孫爾穀遴《類稿》十之二,增《會稿》十之三,并《吟稿》合刻,曰《重編會稿》,即此本也。雖不及《類稿》、《會稿》之完備,而簡汰頗嚴,菁華具在,足以括濬之著作矣。濬相業無可稱,其立朝與葉盛不相能,又與莊相惡,具載《明史》盛、二人《傳》中。其嗾御醫劉文泰陷王恕一事,雖其妻亦知其非,具載《明史恕傳》。

講學家以其力崇朱子,曲相回護,迄不能與公論爭也。其兩廣平賊之策,言之鑿鑿,然韓雍力駁其說,竟奏蕩平,具載《明史雍傳》中。則其好論天下事,亦不過恃其博辨,非有實濟。然記誦淹洽,冠絕一時。故其文章爾雅,終勝於游談無根者流。在有明一代,亦不得不置諸作者之列焉。

《謙齋文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县| 分宜县| 白朗县| 泰宁县| 南京市| 徐州市| 大理市| 兴文县| 沁阳市| 乾安县| 页游| 朝阳区| 楚雄市| 南昌县| 台东县| 哈密市| 商水县| 五台县| 济宁市| 秀山| 汉寿县| 灵山县| 镇赉县| 贡觉县| 集安市| 广安市| 新源县| 玉山县| 双峰县| 芒康县| 陇川县| 承德市| 临海市| 宁波市| 桃江县| 沙洋县| 康平县| 龙游县| 金坛市| 盖州市|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