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2985字
- 2015-12-26 16:11:54
唐顏真卿撰。真卿事跡具《唐書》本傳。其集見於《藝文志》者有《吳興集》十卷,又《廬州集》十卷、《臨川集》十卷。至北宋皆亡。有吳興沈氏者,采掇遺佚,編為十五卷。劉敞為之序,但稱沈侯而不著名字。嘉祐中,又有宋敏求編本,亦十五卷,見《館閣書目》。江休復《嘉祐雜志》極稱其采錄之博。至南宋時,又多漫漶不完。嘉定間,留元剛守永嘉,得敏求殘本十二卷,失其三卷。乃以所見真卿文別為補遺,并撰次年譜附之,自為后序。后人復即元剛之本分為十五卷,以符沈、宋二本之原數。沿及明代,留本亦不甚傳。今世所行乃萬歷中真卿裔孫允祚所刊,脫漏舛錯,盡失其舊。獨此本為錫山安國所刻。雖已分十五卷,然猶元剛原本也。真卿大節,炳著史冊。而文章典博莊重,亦稱其為人。集中《廟享議》等篇,說禮尤為精審。特收拾於散佚之馀,即元剛所編亦不免闕略。
今考其遺文之見於石刻者,往往為元剛所未收。謹詳加搜輯,得《殷府君夫人顏氏碑銘》一首,《尉遲迥廟碑銘》一首,《太尉宋文貞公神道碑側記》一首,《贈秘書少監顏君廟碑碑側記》、《碑額陰記》各一首,《竹山連句》詩一首,《奉使蔡州》詩一首,皆有碑帖現存。又《政和公主碑》殘文、《顏元孫墓志》殘文二篇,見《江氏筆錄》。《陶公栗里》詩見《困學紀聞》。今俱采出,增入《補遺》卷內。至留元剛所錄《禘祫議》,其文既與《廟享議》復見,而篇末“時議者舉然”云云,乃《新唐書陳京傳》敘事之辭,亦非真卿本文。又《干祿字書序》乃顏元孫作,真卿特書之刻石,元剛遂以為真卿文,亦為舛誤。今并從刊削焉。后附《年譜》一卷,舊亦題元剛作。而譜中所列詩文諸目,多集中所無,疑亦元剛因舊本增輯也。元剛字茂潛,丞相留正之子。官終起居舍人。
《宗元集》三卷、附錄《元綱論》一卷、《內丹九章經》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唐吳筠撰。筠字貞節,華陰人,隱於南陽。天寶中召至京師。請為道士,居嵩山。復求還茅山,東游會稽。往來天臺、剡中,與李白、孔巢父酬唱。大歷中卒。弟子私謚曰“宗元先生”。新舊《唐書》皆載《隱逸傳》。此本為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所抄。末有跋云:“收入《道藏》中,世無別本。”然《文獻通考》云:“吳筠《宗元先生集》十卷,前有權德輿序,列於別集諸人之次。”則當時非無傳本。此跋題戊申歲,不著年號。疑作於《通考》前也。卷首權德輿序,稱太原王顏類遺文為三十卷。后又有《吳尊師傳》,亦德輿撰,乃言文集二十卷。均與《文獻通考》稱十卷者不合。考德輿序,稱四百五十篇,而此本合詩賦論僅一百十九篇。則非完書矣。又舊書筠本傳云:“魯中儒士也。”新書本傳云:“華州華陰人。”德輿序稱“華陰人”,而傳又云“魯儒士”。序稱受正一法於馮尊師,上距陶弘景五傳。傳又云受正一法於潘體元,乃馮之師。亦相乖剌。考舊書《李白傳》,稱“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於剡中”。而傳乃言:“祿山將亂,求還茅山。既而中原大亂,江淮多盜,乃東游會稽,與詩人李白、孔巢父詩篇酬和。”不知天寶亂后,白已因永王璘事流夜郎矣,安能與筠同隱?此傳殆出於依托。序又稱筠卒於大歷十三年,后二十五歲乃序此集,其年為貞元十九年。德輿於貞元十七年知禮部貢舉,明年真拜侍郎。故是年作序,系銜云禮部侍郎,其文與史合。而《金丹九章經》前又載筠自序一篇,題元和戊戌年作。戊戌乃元和十三年,距所謂先生化去之年又隔四十年。后且云:“元和中游淮西,遇王師討蔡賊吳元濟,避亂東岳,遇李謫仙,授以《內丹九章經》。”殆似囈語。然則此序與傳同一偽撰矣。據新舊書皆有《元綱》三篇語,則卷末所附《元綱論》三篇,自屬筠作。至《內丹九章經》,核之以序,偽妄顯然。以流傳已久,姑并錄之,而辨其牴牾如右。
《杼山集》十卷(內府藏本)
唐僧皎然撰。案《唐書藝文志》,皎然字清晝,湖州人。謝靈運十世孫。
居杼山。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預其論著。貞元中,取其集藏集賢御書院,刺史于頔為序。此集卷數與唐志合,頔序亦存。蓋猶舊本。前有贊寧所為傳,蓋自《高僧傳》錄入。末有集外詩,則毛晉所補緝也。皎然及貫休、齊己皆以詩名。今觀所作,弱於齊己而雅於貫休。在中唐作者之間,可廁末席。
集末附載雜文數篇,則聊以備體,非其所長矣。別本附刊《杼山詩式》一卷。案《唐志》晝公《詩式》、《詩評》皆載文史類中,不附本集。今亦析出別著錄焉。
《劉隨州集》十一卷(編修鄒炳泰家藏本)
唐劉長卿撰。長卿字文房,河間人。姚合《極元集》作宣城人。莫能詳也。
開元二十一年登進士第。官終隨州刺史,故至今稱曰“劉隨州”。是集凡詩十卷。
文一卷。第二卷中《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錢》詩,不書“勾”字,但注曰:“御名。”蓋宋高宗名構,當時例避同音,故勾字稱御名。則猶從南宋舊本翻雕也。然編次叢脞頗甚,諸體皆以絕句為冠。中間古體、近體亦多淆亂。如“四月深澗底,桃花方欲然。寧知地勢下,遂使春風偏”四句,第四卷中作《晚桃》詩前半首,乃《幽居八詠上李侍郎》之一。而第一卷又割此四句為絕句,題曰《入百丈澗見桃花晚開》。是二者必有一訛也。舊原有外集一卷,所錄僅詩十首,而《重送》一首已見八卷中,又佚去題中“裴郎中貶吉州”六字。
《次前溪館作》一首,已見二卷中。《贈袁贊府》一首,已見九卷中。而又誤以題下所注“時經劉展平后”句為題,并佚“時經”二字。《送裴二十七端公》詩,亦見二卷中。《哭李宥》一首,亦見九卷中。《秋云嶺》、《洞山陽》、《橫龍渡》、《赤沙湖》四首,即四卷中《湘中紀行》十首之四,又訛“秋云嶺”為“云秋嶺”,“洞山陽”為“山陽洞”。《寄李侍郎行營五十韻》一首,已見七卷,又佚其題首“至德三年”等二十四字。不知何以舛謬至此。蓋宋本亦有善不善,不能一一精核也。今刊除《入百丈澗見桃花晚開》一首。其外集亦一并刊除,以省重復。長卿詩號“五言長城”,大抵研煉深穩,而自有高秀之韻。其文工於造語,亦如其詩。故於盛唐、中唐之間,號為名手。但才地稍弱,是其一短。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病其“十首以后語意略同”,可謂識微之論。王士禎《論詩絕句》乃云“不解雌黃高仲武,長城何意貶文房”,非篤論也。
《韋蘇州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韋應物撰。應物,京兆人。新舊《唐書》俱無傳。宋姚寬《西溪叢話》載,吳興沈作喆為作補傳,稱“應物少游太學。當開元、天寶間,充宿衛,扈從游幸,頗任俠負氣。兵亂后,流落失職。乃更折節讀書。由京兆功曹累官至蘇州刺史、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為諸道鹽鐵轉運江淮留后。年九十馀,不知其所終”。
先是。嘉祐中王欽臣校定其集。有序一首。述應物事跡與補傳皆合。惟云以集中及時人所稱推其仕宦本末。疑止於蘇州刺史。考《劉禹錫集》有《蘇州舉韋中丞自代狀》,則欽臣為疏略矣。《李觀集》有《上應物書》,深言其褊躁。而李肇《國史補》云:“應物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二說頗異。蓋狷潔之過,每傷峭刻,亦事理所兼有也。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镕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但以為步趨柴桑,未為得實。如“喬木生夏涼,流云吐華月”,陶詩安有是格耶?此本為康熙中項絪以宋槧翻雕,即欽臣所校定。首賦,次雜擬,次燕集,次寄贈,次送別,次酬答,次逢遇,次懷思,次行旅,次感嘆,次登眺,次游覽,次雜興,次歌行。凡為類十四,為篇五百七十一。原序乃云分類十五,殊不可解。然字畫精好,遠勝毛氏所刻四家刻本,故今據以著錄。其毛本所載拾遺數首,真偽莫決,亦不復補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