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又以《王縉進(jìn)表》、《代宗批答》、《唐書》本傳、世系、遺事及同時(shí)唱和、后人題詠為一卷,弁之於首。以詩評(píng)、書錄、年譜為一卷,綴之於末。其年譜亦本傳、世系之類,后人題詠亦詩評(píng)、畫錄之類,而一置於后,一置於前,編次殊為未協(xié)。又集外之詩既為外編,其論畫諸篇亦集外之文,疑以傳疑者,而混於文集,不復(fù)分別,體例亦未畫一。然排比有緒,終較他本為精審。其箋注往往捃拾類書,不能深究出典。即以開卷而論,“閶闔”字見《楚辭》,而引《三輔黃圖》。

“八荒”字見《淮南子》,而引章懷太子《后漢書注》。“胡床”字見《世說新語》桓伊、戴淵事,而引張端義《貴耳集》。“朱門”字亦見《世說新語》支遁語,而引程大昌《演繁露》。“雙鵠”字自用古詩“愿為雙黃鵠”語,而引謝維新《合璧事類》。“絕跡”字見《莊子》,而引曹植《與楊修書》。皆未免舉末遺本。然於顧注多所訂正。又維本精於佛典,顧注多未及詳。殿成以王琦熟於三歲,屬其助成,亦頗補(bǔ)所未備。核其品第,固猶在顧注上也。

《高常侍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唐高適撰。適,《唐書》作渤海人。其集亦題曰渤海。《河間府志》據(jù)其《封邱縣》詩“我本漁樵孟諸野”句,又《初至封邱》詩有“去家百里不得歸”句,定為梁、宋間人。然集中《別孫沂》詩題下又注“時(shí)俱客宋中”,則又非生於梁、宋者。志所辨,似亦未確。考唐代士人多題郡望,史傳亦復(fù)因之,往往失其里籍。劉知幾作《史通》,極言其弊,而終不能更。適集既無定詞,則亦闕疑可也。其集《唐志》作十卷。《通考》又有集外文一卷,詩一卷。此本從宋本影鈔,內(nèi)“廓”字闕筆,避寧宗嫌名,當(dāng)為慶元以后之本。凡詩八卷、文二卷。其集外詩文則無之。考明人所刻適集,以《太平廣記》高鍇侍郎墓中之狐妖絕句“危冠高髻楚宮妝,閑步前庭趁夜涼。自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一首,并載入之,蕪雜殊甚。又《九日》一詩見宋程俱《北山集》,毛奇齡選唐人七律亦誤題適作。此本不載,較他本特為精審。第十卷中有《賀安祿山死表》,稱“臣得河南道及諸州牒,皆言逆賊安祿山苦痛而死,手足俱落,眼鼻殘壞”。則祿山竟以病死,與史載李豬兒事迥異。蓋兵戈云擾,得諸傳聞之故也。

《孟浩然集》四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唐孟浩然撰。浩然事跡具《新唐書文藝傳》。前有天寶四載宜城王士源序。

(案士源即補(bǔ)《亢倉子》之王士元。其事亦見序中。此作源字,蓋傳寫異文。)

又有天寶九載韋滔序。士源序稱“浩然卒於開元二十八年,年五十有二。凡所屬綴,就輒毀棄,無復(fù)編錄。鄉(xiāng)里購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獲。今集其詩二百一十七首,分為四卷”。此本四卷之?dāng)?shù),雖與序合,而詩乃二百六十二首,較原本多四十五首。洪邁《容齋隨筆》嘗疑其《示孟郊》詩時(shí)代不能相及。今考《長安早春》一首,《文苑英華》作張子容,而《同張將軍薊門看燈》一首亦非浩然游跡之所及。則后人竄入者多矣。士源序又稱詩或闕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贈(zèng),咸次而不棄。而此本無不完之篇,亦無唱和之作。其非原本,尤有明徵。排律之名,始於楊宏《唐音》,古無此稱。此本乃標(biāo)排律為一體。其中《田家元日》一首、《晚泊潯陽望香爐峰》一首、《萬山潭》一首,《渭南園即事貽皎上人》一首,皆五言近體,而編入古詩。《臨洞庭》詩舊本題下有“獻(xiàn)張相公”四字,見方回《瀛奎律髓》。此本亦無之。顯然為明代重刻,有所移改。

至序中“丞相范陽張九齡等與浩然為忘形之交”語,考《唐書》,張說嘗謫岳州司馬,集中稱“張相公”、“張丞相”者凡五首,皆為說作。若九齡則籍隸嶺南,以“曲江”著號(hào),安得署曰“范陽”?亦明人以意妄改也。以今世所行別無他本,姑仍其舊錄之,而附訂其舛互如右。

《常建詩》三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

案唐常建不知其字,其里貫亦無可考。據(jù)陳振孫《書錄解題》,知為開元十五年進(jìn)士,終於盱眙尉而已。詩家但稱曰“常尉”,從其官也。《唐書藝文志》載常建詩一卷。此本三卷,乃毛晉汲古閣所刊,云不知何人類而析之。據(jù)《書錄解題》作於宋末,尚稱一卷,則元、明人所分矣。殷璠作《河岳英靈集》,去取至為精核。肅、代之間,所錄僅二十四人,以建為冠。載詩僅二百三十四首,而建詩居十五首。其序稱“劉楨死於文學(xué),左思終於記室,鮑照卒於參軍,常建亦淪於一尉”,深用悲惋。又稱“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諸句,而尤推《吊王將軍墓》一篇,以為善敘悲怨,勝於潘岳。今觀其詩凡五十七首,所與贈(zèng)答者率莫考其姓氏。其中最知名者,惟王昌齡一人。而僅有宿其隱居一篇,為招與張賁共隱。則非惟宦途寂寞,守道無營,即倡和交游,亦泊然於名場(chǎng)聲氣之外。不然則李白與昌齡最契,高適、王之渙等亦與昌齡旗亭畫壁,同作俊游,建亦何難因緣牽附,以博一時(shí)之譽(yù)哉!其人品如是,則詩品之高,固其所矣。其詩自殷璠所稱外,歐陽修《題青州山齋》又極賞其“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稱欲效其語,久不可得。(案修集本作“竹徑遇幽處”,蓋一時(shí)誤記。姚寬《西溪叢話》已辨之,今據(jù)建集改正。附識(shí)於此。)然全集之中,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不但二人所稱也。洪邁《萬首絕句》,別載建《吳故宮》一首,此集不載,語亦不類。邁所編舛誤至多,不盡足據(jù)。今亦不復(fù)增入焉。

《儲(chǔ)光羲詩》五卷(內(nèi)府藏本)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儲(chǔ)光羲詩》五卷,唐監(jiān)察御史魯國儲(chǔ)光羲撰。

與崔國輔、綦毋潛皆同年進(jìn)士。天寶末任偽官,貶死。”《唐書藝文志》《儲(chǔ)光羲政論》下注曰:“兗州人。開元進(jìn)士第。又詔中書試文章,歷監(jiān)察御史。安祿山反,陷賊自歸。”與振孫所敘爵里相同,而任偽官事已小異。又《包融集》條下注曰:“融與儲(chǔ)光羲皆延陵人。與丁仙芝等十八人皆有詩名。殷璠匯次其詩,號(hào)曰《丹陽集》。”則并其里籍亦異。自相矛盾,莫之詳也。《唐志》載其集七十卷。是集前有顧況序,亦稱所著文篇賦論七十卷。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又有《九經(jīng)分疏義》二十卷,與所作《政論》十五卷并傳。今皆散佚,存者惟此詩五卷耳。其詩源出陶潛,質(zhì)樸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於王維、孟浩然間,殆無愧色。殷璠《河岳英靈集》稱其“削盡常言,得浩然之氣”,非溢美也。

《次山集》十二卷(內(nèi)府藏本)

唐元結(jié)撰。結(jié)事跡具《新唐書》本傳。結(jié)所著有《元子》十卷,李商隱為作序。《文編》十卷,李紓為作序。又《猗玕子》一卷。并見《唐志》,今皆不傳。

所傳者惟此本,而書名、卷數(shù)皆不合。蓋后人摭拾散佚而編之,非其舊本。觀洪邁譏所記二十國事,如方國、圓國、言國、相乳國、無手國、無足國、惡國、忍國、無鼻國、觸國之類,見於《容齋隨筆》者,此本皆無之。則其佚篇多矣。結(jié)性不諧俗,亦往往跡涉詭激。初居商馀山,自稱“季”。及逃難猗玕洞,稱“猗玕子”。又或稱“浪士”,或稱“聱叟”,或稱“漫叟”。為官或稱“漫郎”,頗近於古之狂。然制行高潔,而深抱閔時(shí)憂國之心。文章戛戛自異,變排偶綺靡之習(xí)。杜甫嘗和其《舂陵行》,稱其“可為天地萬物吐氣”。晁公武謂其文如古鐘磬,不諧俗耳。高似孫謂其文章奇古,不蹈襲。蓋唐文在韓愈以前,毅然自為者,自結(jié)始。亦可謂耿介拔俗之姿矣。皇甫湜嘗題其《浯溪中興頌》曰:“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長於指敘,約結(jié)有馀態(tài)。心語適相應(yīng),出句多分外。於諸作者間,拔戟成一隊(duì)。”其品題亦頗近實(shí)也。

《顏魯公集》十五卷、《補(bǔ)遺》一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安市| 新竹县| 噶尔县| 龙门县| 精河县| 信丰县| 西华县| 兴山县| 宜兰县| 侯马市| 慈利县| 乡城县| 昆明市| 库尔勒市| 栾川县| 廉江市| 济源市| 望江县| 上高县| 乌拉特前旗| 增城市| 保康县| 望奎县| 东乌| 长宁县| 怀集县| 赤城县| 贡嘎县| 湖南省| 蚌埠市| 萝北县| 刚察县| 原阳县| 广平县| 吉木萨尔县| 桂平市| 兴海县| 虎林市| 通山县| 汶川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