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5章

宜乎世之為男子者之惑之也”云云。其言矯枉過直,而詬厲亦復傷雅。雖石介作怪說以詆楊億,不至於是。士禎所云或亦有激而報之乎。然其文大致淳謹。詩亦尚不失風格,雖不足以勝張羽,必以為一無可取,則又太過。《香祖筆記》成於士禎晚年,詆訶過厲,時復有之,固未可據為定論矣。

《白石山房逸稿》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孟兼撰。孟兼名丁,以字行,浦江人。洪武初,徵為國子監學錄,與修《元史》。以太常丞出為山西按察司僉事。遷山東按察司副使,以執法不阿,為吳印所誣訐,棄市。《明史文苑傳》附載《趙塤傳》中。《藝文志》載《孟兼文集》六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亦同。其本久已散佚。近時有孟兼十一世孫思煌者,始掇拾他書所載,重編定為五卷。而集內收他人唱和題贈之作幾十之七八,孟兼著作乃寥寥無多。此本不知何人所輯,視思煌本較多數首,疑尚出明人裒集,故思煌未之見也。孟兼與宋濂同里,其被召也,濂實薦之。太祖與劉基論一時文人,基稱宋濂第一而己居其次,又其次即孟兼。今雖不睹其全集,而即二卷以觀,其詩文溫雅清麗,具有體裁,而龍驤虎步之氣,亦隱然不可遏抑。接跡二人,良足驂駕。基雖一時之論,即以為定評可矣。

《滄螺集》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孫作撰。作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江陰人。元至正末,避兵於吳。

初受張士誠之招,旋去之松江。洪武癸丑,召修日歷。書成,除翰林院編修。以老病乞外,授太平府教授。入為國子助教,尋遷司業。以事廢為民。后復官長樂縣教諭。作自號東家子,宋濂為作《東家子傳》,推挹甚至。《明史文苑傳》附載《陶宗儀傳》末。是集凡詩一卷、文五卷。其詩力追黃庭堅,在元季自為別調。集中《與陳檢校詩》有曰:“蘇子落筆崩海江,豫章吐句敵山岳。湯湯濤瀾絕崖岸,崿崿木石森劍槊。二子低昂久不下,藪澤遂包貙與鱷。至今雜遝呼從賓,誰敢崛強二子角。吾尤愛豫章,撫卷氣先愕。磨牙咋舌熊豹面,以手捫膺就束縛。士如此老固可佳,不信后來無繼作。”其宗旨灼然可見。然才力不及庭堅之富,镕鑄陶冶亦不及庭堅之深,雖頗拔俗而未能造古。《東家子傳》一字不及其詩,蓋有微意,非漏略也。至於文則磊落奇偉,而隱有程度,卓然足以自傳。

《東家子傳》謂“他人之文束於理則詞不暢,肆於詞則理不直。惟作洞矚千古之上,析之則理勝,辟之則詞嚴,動有據依,皆非臆說”。《明史文苑傳》亦稱其文“醇正典雅”云。

《臨安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明錢宰撰。宰字子予,一字伯均,會稽人。元至正中中甲科。親老不赴公車,教授於鄉。明初徵修《禮樂書》,尋以病去。洪武六年授國子助教。以賦《早朝詩》忤旨,遣歸。二十七年又召修《書傳會選》。書成,優賚,加博士致仕。事跡附見《明史趙俶傳》。考集中《金陵形勝論》,末署“洪武二十七年六月國子博士致仕錢宰進”。是致仕即在奉召之年。蓋留京師者不及一歲也。宰學有原本,在元末已稱宿儒,韓宜可、唐之淳皆其弟子。其詩吐辭清拔,寓意高遠,刻意古調,不屑為艷仄之體。徐泰《詩談》譬以霜曉鯨音,自然洪亮。古文雖非所擅長,而謹守法度,亦無卑冗之習。其集《明史藝文志》、焦竑《國史經籍志》俱未著錄.則在明代行世已稀.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掇編排。參以諸選本所錄,厘為六卷,以備明初之一家。宰本浙東人,集以“臨安”名者,蓋自以為吳越武肅王十四世孫,從其舊貫也。

《尚絅齋集》五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明童冀撰。冀字中州,金華人。洪武九年徵入書館,后為湖州府教授。調北平,坐罪死。此集不知何人所編,分詩文為二集,體例雜糅,殆不可讀。就其編目考之,原目當為《金華集》、《南行集》、《霅川集》、《北游集》四種。前三集兼載詩文,惟《北游集》有詩無文。后人不知古法,以詩歸詩,以文歸文,分為二集。而詩文之中,又不各歸其類。前后復疊,職此之由。幸其雖經割裂,尚未竄亂,其次第猶有端緒可尋。今詳考標題,仍分為四集,中間時有闕文。又《霅川集》末《跋唐五王醉歸圖》一篇、《書柳子厚伊尹五就桀贊后》一篇、《書王簡死事傳后》一篇、《書金節婦傳后》一篇、《書集芳詩文卷后》一篇、《卜釋》一篇,悉有錄無書。蓋蠹蝕殘闕,今亦仍其舊。冀在明初,與宋濂、張羽、姚廣孝相唱和,詞意清剛,不染元季綺靡之習。雖名不甚著,而在一時作者之中,固亦足相羽翼也。

《考古文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趙捴謙撰。捴謙有《六書本義》,已著錄。《明詩綜》引黃宗羲之言,謂其詩集名《考古馀事》,凡千首,不傳於世。今考焦竑《國史經籍志》,捴謙集已不著錄。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雖列其名,而不著卷數,則亦未見原本,信乎其久不傳也。此本所錄詩僅十馀篇,古文亦只五十馀篇。前有順治丁酉《黃世春序》,稱“其子孫式微已甚,而能錄其遺集,出沒於藏書之家,殆天將藉是而彰考古”云云。蓋其后人掇拾散亡,重裒成帙者耳。集后附遺言十六條,又載其裔孫諸生頀《上瓊州姜參政請復姓書》,及與浙中族姓札數通。蓋捴謙沒后,其幼子流寓海南,依母族冒吳姓,故頀請於姜而復之。又捴謙所作《造化經綸圖》,亦附於后,編次頗無條理。然傳刻先集者多因祖父以附子孫,自宋元以來即往往以文集為家牒。陋例相沿,亦不自是編始矣。捴謙以小學名家,不甚以文章著。此本又僅存殘賸,未必得其精華,而意度波瀾,頗存古法,究與鈔語錄者有別。是則學有原本之故也。

《劉彥昺集》九卷(編修汪汝藻家藏本)

明劉炳撰。炳字彥昺,以字行,鄱陽人。洪武初,獻書言事,授中書典簽。

出為大都督府掌記,除東阿知縣。閱兩考,引疾歸。《明史文苑傳》附載《王冕傳》中。所著詩文本名《春雨軒集》,乃其門人劉子昇所編,楊維楨嘗為評定。

其評亦附載集中,維楨及危素、宋濂、徐矩皆為作序,王祎、俞貞木、周象初皆為作跋。此本題曰《劉彥昺集》,不知何人所改也。炳當元季兵亂時,與弟煜結里闬相保,寇至輒卻走。依余闕於安慶,以其孤軍不振,辭歸。蓋亦才識之士。

故詩格伉爽挺拔,類其為人。惟末附雜文一卷,氣象苶弱,殊遜其詩。知所長不在此,特以馀事及之耳。案炳事跡略具《明史文苑傳》中。而《江西通志》引《豫章人物志》,所紀炳歷官本末與史多有不合。如《史》云“炳至正中從軍於浙”。而《志》乃云“為參政于光使金陵”,不知所據。《史》云“炳以言事為典簽”,而《志》乃云“先參贊沐總制守鎮江,尋授廣東衛知事”。考其《吊余闕墓》文,結銜稱大都督府掌記,在洪武十二年。而《哀曹國公》詩有“三年參記府”句,《沐西平輓詩》有“十年參幕府”句。李文忠以洪武三年領大都督事,沐英以洪武四年同知大都督府。以年數計之,不應未授典簽,先參贊沐英軍事,前后亦相舛迕。蓋稗官野史,傳聞異詞,往往如此。今一以《史》文為據,而并存其同異以備考核。又舊本中書元國號皆作“原”字。蓋以明初刊版之時,猶未奉二名不偏諱之詔,故以“原”代“元”,而傳寫者仍之歟。事隔前朝,理無避忌。今悉改正,從本文焉。

《藍山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明藍仁撰。仁字靜之,崇安人。《明史文苑傳》附載《陶宗儀傳》末,稱“元末杜本隱居武夷山,仁與弟智往師之。授以四明任松鄉詩法,遂謝科舉,一意為詩。后辟武夷書院山長。遷邵武尉,不赴”。又稱其明初內附,隨例徙臨濠,則必嘗仕張士誠。又集中有《甲寅仲冬攝官詩》。甲寅為洪武七年,則放歸又嘗仕宦,特其始末不可考耳。仁詩規摹唐調,而時時流入中晚。蔣易作是集序,稱:“其和平雅澹,詞意融怡,語不彫鎪,氣無脂粉,出乎性情之正,而有太平之風。

惜其不列承明著作,浮湛里閭,傲睨林泉。有達士之襟懷,無騷人之哀怨。即屢更患難,而心恒裕如。要其所作,皆治世之音也。”雖推之稍過,實亦近之。閩中詩派,明一代皆祖十子,而不知仁兄弟為之開先。遂沒其創始之功,非公論也。

《明史藝文志》載仁集六卷,朱彝尊作《明詩綜》時猶及見之。今外間絕少傳本,杭世駿言吳焯家有之(語詳《藍澗集》條下)。然吳氏藏書今進入書局者,未見此本。其存佚不可知,恐遂湮沒。謹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裒輯,得詩五百馀篇,仍厘為六卷,以符原目,著之於錄焉。

《藍澗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明藍智撰。其字諸書皆作“明之”,而《永樂大典》獨題“性之”。當時去明初未遠,必有所據,疑作“明之”者誤也。《明史文苑傳》附載《陶宗儀傳》末,稱“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司僉事,著廉聲”。志乘均失載其事跡。考集中有《書懷詩》十首,乃在粵時所作,以寄其子云松樵者。張榘為之跋,稱“其持身廉正,處事平允,三載始終無失”。則史言著廉聲者,當必有據。《劉彥昺集》有《輓藍氏昆季詩》云:“桂林持節還,高風振林谷。”則晚年又嘗謝事歸里矣。智詩清新婉約,足以肩隨其兄。五言結體高雅,翛然塵外,雖雄快不足,而雋逸有馀。七言頓挫瀏亮,亦無失唐人矩矱。與《藍山》一集卓然可稱“二難”。

《靜志居詩話》謂“《藍山》、《藍澗》集中詩,選家互有參錯”。殆亦因其格調相近,不能猝辨歟。智集原目已不可考。觀焦竑《經籍志》所載,惟有《藍靜之集》,而《藍澗集》獨未之及。是明之中葉已有散佚,近亦未見傳本。故杭世駿《榕城詩話》曰:“二藍集閩人無知者。何氏《閩書》,藍仁有《藍山集》,藍智有《藍澗集》。竹垞嘗輯入《詩綜》中,以為十子之先,詩派實其昆友倡之。

集本合刻。吳明經焯嘗於吳門買得《藍山集》,是洪武時刊,有蔣易、張榘二《序》,與竹垞言吻合。而《藍澗集》究不可購。徐惟和輯《晉安風雅》時,二藍闕焉。則此集之亡久矣”云云。惟《永樂大典》各韻中所收尚夥,蒐輯裒綴,共得古今體三百馀首。雖篇什不及《藍山集》之富,而大略已見。謹以類編次,厘為六卷。俾其兄弟著作,均不致泯沒於后世云。

《大全集》十八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高啟撰。啟字季迪,長洲人。元末避張士誠之亂,遁居松江之青邱,自號青邱子。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至戶部侍郎。后坐撰魏觀上梁文被誅,年僅三十九。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所著有《吹臺集》、《江館集》、《鳳臺集》、《婁江吟稿》、《姑蘇雜詠》,凡二千馀首。自選定為《缶鳴集》十二卷,凡九百馀首。啟沒無子,其侄立,於永樂元年鏤版行之。

至景泰初,徐庸掇拾遺佚,合為一編,題曰《大全集》,劉昌為之序,即此本也。

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秾縟麗之習而返之於古,啟實為有力。然行世太早,殞折太速,未能镕鑄變化,自為一家。故備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啟為何格。此則天實限之,非啟過也。特其摹仿古調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間。譬之褚臨禊帖,究非硬黃雙鉤者比。故終不與北地、信陽、太倉、歷下同為后人詬病焉。

《鳧藻集》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高啟撰。唐時為古文者主於矯俗體,故成家者蔚為鉅制,不成家者則流於僻澀。宋時為古文者主於宗先正,故歐、蘇、王、曾而后,沿及於元,成家者不能盡辟門戶,不成家者亦具有典型。啟詩才富健,工於摹古,為一代巨擘,而古文則不甚著名。然生於元末,距宋未遠,猶有前輩軌度,非洪、宣以后漸流為膚廓冗沓,號臺閣體者所及。是集不知誰所編,以其詩集例之,殆亦啟自定。末有魏夫人宋氏墓志銘。魏夫人者,蘇州知府魏觀母也。按《明史》本傳,啟坐為觀作上梁文見法,則為其末年之作。蓋平生古文,盡於此集矣。初無刻本。周忱為蘇州巡撫時,始得鈔本於郡人周立。立之姑,即啟婦也。正統九年,監察御史錢塘鄭士昂又得本於忱,因命教授張素校刊之,而忱為之序。此本為雍正戊申桐鄉金檀所刻,即因鄭本而正其訛,多所校正。壇檀即注啟詩集者,故并刻是集,成一家完書云。

《眉庵集》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楊基撰。基字孟載,其先嘉州人。祖官吳中,因家焉。始為張士誠記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裕民县| 滦南县| 工布江达县| 金沙县| 张家口市| 余姚市| 扬州市| 东乌| 毕节市| 淅川县| 浦江县| 平武县| 北安市| 浪卡子县| 武隆县| 金寨县| 丽水市| 峨眉山市| 沾化县| 张掖市| 新田县| 汪清县| 大竹县| 永康市| 淮阳县| 武邑县| 新建县| 荆州市| 临武县| 新干县| 合川市| 义马市| 渝北区| 神木县| 霍林郭勒市| 商丘市| 名山县| 蓬安县| 绥江县|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