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60字
- 2015-12-26 16:11:54
此本為明無錫曹荃所刊。前有荃序,稱紹和徵君刻唐人集,初得《北海集》,而余論之。不言為何人所編。大抵皆采摭《文苑英華》諸書,裒而成帙,非原本矣。
史稱邕長於碑頌,前后所制凡數(shù)百首。今惟賦五首,詩四首,表十四首,疏狀各一首,碑文八首,銘、記各一首,神道碑五首,墓志銘一首。蓋已十不存一。
《舊唐書》稱其《韓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為當(dāng)時文士所重。李白《東海有勇婦》一篇稱:“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杜甫《八哀》詩稱:“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趙明誠《金石錄》亦稱:“唐六公詠,文詞高古。”今皆不見此集中,殊可惜也。劉克莊《后村詩話》譏其為葉法善祖作碑,貽千載之笑。然唐時名儒碩士,為緇黃秉筆,不以為嫌,不似兩宋諸儒視二教如敵國。此當(dāng)尚論其世,固不容執(zhí)后而議前。且克莊與真德秀游,德秀《西山集》中,琳宮梵剎之文,不可枚舉,克莊曾無一詞,而獨刻責(zé)於邕。是尤門戶之見,不足服邕之心矣。卷末附錄,載新、舊《唐書》邕本傳及贈送諸作,而別載《文苑英華》所錄邕《賀赦表》六篇,題曰“糾繆”。謂考其事在代宗、德宗、憲宗時,邕不及見。其論次頗為精審。然考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曰:“《賀赦表》六首,《類表》以為李吉甫作,而《文苑》以為李邕。按邕天寶初卒,而六表乃在代宗、德宗、憲宗時。況《文苑》於三百五十九卷重出一表,題曰李吉甫。又第二表末云‘謹(jǐn)遣衙前虞侯王國清奉表陳賀以聞’,正與吉甫《郴州謝上表》末語同,則非邕作也”云云。是宋人已經(jīng)考證,編是集者用其說而諱所自來,亦可謂攘人之善矣。
《李太白集》三十卷(安徽巡撫采進(jìn)本)
唐李白撰。《舊唐書》白傳稱山東人,《新唐書》則作隴西成紀(jì)人。考杜甫作《崔端薛復(fù)筵醉歌》有“近來海內(nèi)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句。楊慎《丹鉛錄》據(jù)魏顥《李翰林集序》有“世號為李東山之文,謂杜集傳寫誤倒其字”。似乎有理。然元稹作杜甫墓志亦稱“與山東人李白”,其文鑿然。如倒之作東山人,則語不成文,又不得以魏序為解。檢白集《寄東魯二子詩》,有“我家寄東魯”句。顥序亦稱“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蓋居山東頗久,故人亦以是稱之,實則非其本籍,劉昫等誤也。至於隴西成紀(jì)乃唐時李氏以郡望通稱,故劉知幾《史通因習(xí)篇》自注曰:“近代史為王氏傳云:‘瑯邪臨沂人。’為李氏傳云:‘隴西成紀(jì)人。’非惟王、李二族久離本郡,亦自當(dāng)時無此郡縣,皆是魏、晉以前舊名。”今勘驗《唐書地理志》,果如所說。則宋祁等因襲舊文,亦不足據(jù)。
惟李陽冰序稱“涼武昭王暠之后,謫居條支。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fù)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顥序稱白本隴西,乃因家於綿,身既生蜀”云云。
則白為蜀人,具有確證。二史所書,皆非其實也。陽冰序不言卷數(shù),《新唐書藝文志》則曰《草堂集》二十卷,李陽冰編。案宋敏求后序曰:“唐李陽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咸平中樂史別得白歌詩十卷,合為《李翰林集》二十卷。”
史又云:“雜著為別集十卷。”然則《草堂集》原本十卷,《唐志》以陽冰所編為二十卷者,殊失之不考。今《草堂集》不傳,樂史所編亦罕見。此本乃宋敏求得王溥及唐魏顥本,又裒集《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編為一集。曾鞏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為三十卷。首卷惟載諸序碑記,二卷以下乃為歌詩,為二十三卷。
雜著六卷,流傳頗少。國朝康熙中,吳縣繆曰芑始重刊之。后有曰芑跋云:“得臨川晏氏宋本,重加校正,較坊刻頗為近古。”然陳氏《書錄解題》、晁氏《讀書志》并題《李翰林集》,而此乃云《太白全集》,未審為宋本所改,曰芑所改,是則稍稍可疑耳。據(jù)王琦注本,是刻尚有《考異》一卷。而坊間印本皆削去曰芑序目,以贗宋本,遂并《考異》而削之。以其文已全載王琦本中,今亦不更補錄焉。
《分類補注李太白集》三十卷(通行本)
宋楊齊賢集注,而元蕭士赟所刪補也。杜甫集自北宋以來注者不下數(shù)十家,李白集注宋、元人所撰輯者,今惟此本行世而已。康熙中,吳縣繆曰芑翻刻宋本《李翰林集》,前二十三卷為歌詩,后六卷為雜著。此本前二十五卷為古賦樂府歌詩,后五卷為雜文。且分標(biāo)門類,與繆本目次不同。其為齊賢改編,或士赟改編,原書無序跋,已不可考。惟所輯注文,則以“齊賢曰”、“士赟曰”互為標(biāo)題以別之,故猶可辨識。注中多徵引故實,兼及意義。卷帙浩博,不能無失。唐覲《延州筆記》嘗摘士赟注《寄遠(yuǎn)詩》第七首“滅燭解羅衣”句,不知出《史記滑稽傳》淳于髡語,乃泛引謝瞻、曹植諸詩。又如《臨江王節(jié)士歌》,齊賢以為史失其名,士赟則引樂府《游俠曲》證之。不知《漢書藝文志》《臨江王》及《愁思節(jié)士歌》原各為一篇,自南齊陸厥始并作《臨江王節(jié)士歌》。后來庾信、杜甫俱承其誤。白詩亦屬沿訛。齊賢等不為辨析,而轉(zhuǎn)以為史失名。此類俱未為精核。然其大致詳贍,足資檢閱。中如《廣武戰(zhàn)場懷古》一首,士赟謂非太白之詩,厘置卷末,亦具有所見,其於白集固不為無功焉。齊賢字子見,舂陵人。士赟字粹可,寧都人,宋辰州通判立等之子。篤學(xué)工詩,與吳澄相友善。所著有《詩評》二十馀篇及《冰崖集》,俱已久佚,獨此本為世所共傳云。
《李太白詩集注》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jìn)本)
國朝王琦撰。琦字琢崖,錢塘人。注李詩者自楊齊賢、蕭士赟后,明林兆珂有《李詩鈔述注》十六卷,簡陋殊甚。胡震亨駁正舊注,作《李詩通》二十一卷。
琦以其尚多漏略,乃重為編次、箋釋,定為此本。其詩參合諸本,益以逸篇,厘為三十卷,以合曾鞏序所言之?dāng)?shù)。別以序志、碑傳、贈答題詠、詩文評語、年譜、外紀(jì)為附錄六卷。而繆氏本所謂《考異》一卷,散入文句之下,不另列焉。其注欲補三家之遺闕,故采摭頗富,不免微傷於蕪雜。然捃拾殘賸,時亦寸有所長。
自宋以來,注杜詩者林立,而注李詩者寥寥僅二三本。錄而存之,亦足以資考證。
是固物少見珍之義也。
《九家集注杜詩》三十六卷(內(nèi)府藏本)
宋郭知達(dá)編。知達(dá),蜀人。前有自序,作於淳熙八年。又有曾噩重刻序,作於寶慶元年。噩據(jù)《書錄解題》作“字子肅,閩清人”。凌知迪《萬姓統(tǒng)譜》則作“字噩甫,閩縣人。慶元中尉上高,復(fù)遷廣東漕使”,與陳振孫所記小異。振孫與噩同時,迪知所敘又與序中結(jié)銜合,未詳孰是也。宋人喜言杜詩,而注杜詩者無善本。此書集王洙、宋祁、王安石、黃庭堅、薛夢符、杜田、鮑彪、師尹、趙彥材之注,頗為簡要。知達(dá)序稱“屬二三士友隨是非而去取之。如假托名氏,撰造事實,皆刪削不載”。陳振孫《書錄解題》亦曰:“世有稱東坡事實者(案當(dāng)作老杜事實),隨事造文,一一牽合,而皆不言其所自出。且其詞氣首末出一口,蓋妄人偽托以欺亂流俗者。書坊輒鈔入集注中,殊敗人意。此本獨削去之”云云。與序相合,知其別裁有法矣。振孫稱噩刊版五羊漕司,字大宜老(案宜老謂宜乎老眼,刻本或作可考,非),最為善本。此本即噩家所初印,字畫端勁而清楷,宋版中之絕佳者。振孫所言,固不為虛云。
《黃氏補注杜詩》三十六卷(內(nèi)府藏本)
宋黃希原本,而其子鶴續(xù)成之者也。希字夢得,宜黃人。登進(jìn)士第。官至永新令。嘗作春風(fēng)堂於縣治,楊萬里為作記,今載《誠齋集》中。鶴字叔似。著有《北窗寓言集》,今已久佚。希以杜詩舊注每多遺舛,嘗為隨文補緝,未竟而歿。
鶴因取槧本集注即遺稿為之正定。又益以所見,積三十馀年之力,至嘉定丙子,始克成編。書首原題《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所列注家姓氏,實止一百五十一人。注中徵引則王洙、趙次公、師尹、鮑彪、杜修可、魯訔諸家之說為多,其他亦寥寥罕見。而當(dāng)時所稱偽蘇注者,乃并見采綴。蓋坊行原有千家注本,鶴特因而廣之,故以“補注”為名。其郭知達(dá)《九家注》、蔡夢弼《草堂詩箋》,視鶴本成書稍前(案知達(dá)本成於淳熙辛丑,在鶴本前三十馀年。夢弼成於嘉泰甲子,在鶴本前十有二年),而注內(nèi)無一字引及。殆流傳未廣,偶未之見也。書中凡原注各稱“某曰”,其補注則稱“希曰”、“鶴曰”以別之。大旨在於案年編詩,故冠以《年譜辨疑》,用為綱領(lǐng)。而詩中各以所作歲月注於逐篇之下,使讀者得考見其先后出處之大致。其例蓋始於黃伯思,后魯訔等踵加考訂,至鶴父子而益推明之。鉤稽辨證,亦頗具苦心。其間牴牾不合者,如《贈李白》一首,鶴以為開元二十四年游齊、趙時作。不知甫與白初未相見,至天寶三四載白自供奉被放后,始相遇於東都。觀甫《寄白二十韻》詩所云“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宿心親”者,是其確證,鶴說殊誤。又《鄭駙馬宅宴洞中》一首,鶴謂與《重題鄭氏東亭詩》皆在河南新安縣作。不知《長安志》有蓮花洞,在神禾原鄭駙馬之居,即詩所云“洞中”,并不在新安,不可與東亭混而為一。又《高都護(hù)驄馬行》,鶴以為天寶七載作。考高仙芝平小勃律后,以天寶八載方入朝,詩中有“飄飄遠(yuǎn)自流沙至”語,則當(dāng)在八載,而非七載。又《遣興》詩“赫赫蕭京兆”句,鶴以京兆為蕭至忠。不知至忠未嘗官京兆尹,詩中所指當(dāng)是蕭炅。又《喜雨》一首,鶴謂永泰元年所作。考詩末甫自注“浙右多盜賊”語,正指寶應(yīng)元年袁晁之亂,詩當(dāng)作於是年。時甫方在梓、閬間,故有巴人之句,鶴說非是。似此者尚數(shù)十條,皆為疏於考核。又題與詩皆無明文,不可考其年月者,亦牽合其一字一句,強為編排,殊傷穿鑿。然其考據(jù)精核者,后來注杜諸家亦往往援以為證。故無不攻駁其書,而終不能廢棄其書焉。
《集千家注杜詩》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
不著編輯人名氏。前載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夢弼四序。所采不滿百家,而題曰千家,蓋務(wù)夸摭拾之富,如魏仲舉《韓柳集注》亦虛稱五百家也。其句下篇末諸評,悉劉辰翁之語。朱彝尊謂夢弼所編入,然夢弼所撰,本名《草堂詩箋》,其自序內(nèi)標(biāo)識注例甚詳,與此本不合。宋犖謂杜詩評點自劉辰翁始。劉本無注,元大德間有高楚芳者,刪存諸注,以劉評附之。此本疑即楚芳編也。辰翁評所見至淺,其標(biāo)舉尖新字句,殆於竟陵之先聲。王士禎乃比之郭象注莊,殆未為篤論。
至編中所集諸家之注,真贗錯雜,亦多為后來所抨彈。然宋以來注杜諸家,鮮有專本傳世,遺文緒論,頗賴此書以存。其蓽路藍(lán)縷之功,亦未可盡廢也。
《杜詩攟》四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
明唐元竑撰。元竑字遠(yuǎn)生,烏程人。萬歷戊子舉人。明亡,不食死,論者以“首陽餓夫”比之。是編乃其讀杜詩時所劄記。所閱蓋千家注本,其中附載劉辰翁評,故多駁正辰翁語。自宋人倡“詩史”之說,而箋杜詩者遂以劉昫、宋祁二書據(jù)為稿本。一字一句,務(wù)使與紀(jì)傳相符。夫忠君愛國,君子之心。感事憂時,風(fēng)人之旨。杜詩所以高於諸家者,固在於是。然集中根本不過數(shù)十首耳。詠月而以為比肅宗,詠螢而以為比李輔國,則詩家無景物矣。謂紈袴下服比小人,謂儒冠上服比君子,則詩家無字句矣。元竑所論,雖未必全得杜意,而刊除附會,涵泳性情,頗能會於意言之外。其中如“白鷗沒浩蕩”句,必抑蘇軾而申宋敏求。
“宛馬總肥秦苜蓿”句,正用漢武帝離宮種苜蓿事,而執(zhí)誤本春苜蓿事以為不對漢嫖姚。又往往喜言詩讖,尤屬不經(jīng)。然大旨合者為多,勝舊注之穿鑿遠(yuǎn)矣。
《杜詩詳注》二十五卷、《附編》二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仇兆鼇撰。兆鼇字滄柱,鄞縣人。康熙乙丑進(jìn)士。官至吏部侍郎。是書乃康熙三十二年兆鼇為編修時所奏進(jìn)。凡詩注二十三卷,雜文注二卷。后以《逸杜》、《詠杜》、《補杜》、《論杜》為《附編》上下二卷。其總目自二十八卷以下尚有《仿杜》、《集杜》諸卷,皆有錄無書,疑欲續(xù)為而未成也。每詩各分段落,先詮釋文義於前,而徵引典故列於詩末。其中摭拾類書,小有舛誤者。如注“忘機對芳草”句,引《高士傳》“葉幹忘機”。今《高士傳》無此文。即《太平御覽》所載嵇康《高士傳》幾盈二卷,亦無此文。又注“宵旰憂虞軫”句,不知二字本徐陵文,乃引《左傳》注“旰食”,引《儀禮》注“宵衣”。考之鄭注,宵乃同綃,非宵旦之宵也。至《吟杜》卷中載徐增一詩,本出其《說唐詩》中。所謂“佛讓王維作,才憐李白狂”者,蓋以維詩雜禪趣,白詩多逸氣,以互形甫之謹(jǐn)嚴(yán)。兆鼇乃改上句為“賦似相如逸”,乖其本旨。如此之類,往往有之,皆不可據(jù)為典要。然援據(jù)繁富,而無千家諸注偽撰故實之陋習(xí)。核其大局,可資考證者為多,亦未可竟廢也。
《王右丞集箋注》二十八卷、《附錄》二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
唐王維撰,國朝趙殿成注。殿成字松谷,仁和人。王維集舊有顧起經(jīng)分類注本,但注詩而不及文,詩注亦間有舛漏。殿成是本,初定稿於雍正戊申,成書於乾隆丙辰。鉤稽考訂,定為古體詩六卷、近體詩八卷。皆以元劉辰翁評本所載為斷。其別本所增及他書互見者,則為外編一卷。其雜文則厘為十三卷,并為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