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6章

《四六標準》四十卷(內府藏本)

宋李劉撰。明孫云翼箋釋。劉字公甫,崇仁人。嘉定七年進士。歷官寶章閣待制。云翼有《橘山四六箋注》,已著錄。劉平生無他事可述,惟以儷語為專門。

所著《類稿》、《續類稿》、《梅亭四六》,今皆未見。此本乃其門人羅逢吉所編。以劉初年館何異家,及在湖南、蜀中所作匯為一集。題曰“標準”,蓋門弟子尊師之詞也。凡分七十一目,共一千九十六首。自六代以來,箋啟即多駢偶。

然其時文體皆然,非以是別為一格也。至宋而歲時通候、仕宦遷除、吉兇慶吊,無一事不用啟,無一人不用啟。其啟必以四六。遂於四六之內別有專門。南渡之始,古法猶存。孫覿、汪藻諸人,名篇不乏。迨劉晚出,惟以流麗穩貼為宗,無復前人之典重。沿波不返,遂變為類書之外編、公牘之副本,而冗濫極矣。然劉之所作,頗為隸事親切,措詞明暢。在彼法之中,猶為寸有所長。故舊本流傳,至今猶在。錄而存之,見文章之中有此一體為別派,別派之中有此一人為名家,亦足以觀風會之升降也。至云翼之注,蕪雜特甚,然亦有足備考證者。舊本所載,亦姑附存焉。

《筼窗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耆卿撰。耆卿有《赤城志》,已著錄。考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云:“葉適汲引后進,以文字之傳,未有所屬。晚得耆卿,即傾倒付屬之。時士論猶未厭,適舉《東坡太息》一篇為證,謂他日終當論定。其后才十數年,世上文字,日益衰落,而耆卿卓然為學者所宗。”又云:“耆卿四六,理趣深而光焰長。以文人之筆藻,立儒者之典型。合歐、蘇、王為一家,適深嘆賞之。”核以適所作耆卿集序,稱許甚至,知子良所言為不誣。謝鐸《赤城新志》,亦稱其文疆埸甚寬,而步武甚的。惟車若水為耆卿弟子,所著《腳氣集》則曰:“予登筼窗先生門,方逾弱冠。荊溪吳明輔(案明輔即吳子良字)先從筼窗,已登科,相與作為新樣古文。每一篇出,交相諛佞,以為文章有格。歸呈先祖,乃不悅。私意謂先祖八十有馀,必是老拙,曉不得文字。顧首顧尾,有間有架,且造語俊爽,皆與老拙不合也。既而先祖與筼窗皆即世,吾始思六經不如此,韓文不如此,歐蘇不如此,始知其非”云云。其持論獨異。今觀其集,雖當南渡后文體衰弱之馀,未能盡除積習,然其縱橫馳驟,而一歸之於法度。實有灝氣行乎其間,非啴緩之音所可比,宜其與適代興矣。《讀書附志》載所著《筼窗初集》三十卷、《續集》三十八卷。《宋史藝文志》、馬端臨《經籍考》已不著錄。世亦久無傳本。

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薈萃,共得文一百三十一篇、詩三十八篇、詞四篇。

中如《林下偶談》所稱《代謝希孟上錢相啟》、《游仲鴻謚議》之類,均已亡闕。

蓋所存僅十之一二矣。謹釐正訛舛,錄為十卷,俾不終就湮沒。其葉適、吳子良序跋及耆卿自序,仍錄置前后,庶有以考見其大略焉。

《友林乙稿》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史彌寧撰。彌寧字安卿,鄞縣人。丞相浩之從子也。嘉定中以國子舍生蒞春坊事,帶閤門宣贊舍人,知邵陽。《宋史》無傳,其集亦不見於《藝文志》。

此本猶宋時舊刊,楷法頗為工致。凡錄詩一百七十首,前有原序一篇,自稱其名曰域。大略謂浩帥閩時,以庠序諸生最沐稱賞。后四十年,得見彌寧於湘南,因掇拾友林詩稿,命工鋟之。而序末舊闕一翻,失去題署年月,不知其姓為誰。

以詞意推之,蓋作於彌寧知邵陽時也。集中近體詩居多。其《詩禪》一首云:“詩家活法類禪機,悟處工夫誰得知。尋著這些關棙子,國風雅頌不難追。”

觀其持論,似亦以妙悟為宗,與嚴羽之說相近。然命意遣詞,務取鮮新,乃往往傷於纖仄,無所謂鏡花水月之意。則所謂妙悟者,特一韻之奇、一字之巧而已。

特其點綴映媚,時亦清警,沙中金屑,要不可謂之非寶。固亦不妨錄其一長云爾。

《方壺存稿》八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汪莘撰。莘字叔耕,休寧人。嘉定間以布衣上封事。不用,退而筑室柳溪之上,囿以方渠,自號方壺居士。與朱子頗相善。然集首《辭晦庵朱侍講書》,反覆以調和兩宮責望朱子。至稱建明稍緩,非特不能為天下學道者之地,亦不能為后世學道者之地。其言剴切耿直,相規以善。非依草附木,茍邀獎借者比。朱子答書,今佚不傳。而集中別有與莘兩書。其一書頗以好論說、喜文章為戒,亦深以道義相切劘,或病其前書太直歟!是編第一卷為書、辨、序、說、頌,第二為賦、歌行,第三卷至第七卷為古、今體詩,第八卷為詩馀。附錄李以申所撰傳及交游往來書。前有程珌、孫嶸叟、王應麟三序。后有宇文十朋、史唐卿、劉次皋、汪循四跋。考所附徐誼書,稱移牒州縣,使書吏錄其著述。劉次皋跋又稱莘出示詩稿三編。則莘本有自編之集。宇文十朋跋稱曰《柳塘集》,蓋其初名也。

汪循跋乃稱先生著述多不存,存者此耳,故謂之《存稿》。裔孫燦、尚和、孝海輯而傳之。則此本為燦等所重編,非其舊矣。觀孫嶸叟序作於咸淳辛未,已稱所上三疏不可見。則循跋所謂著述多不存者信也。集中諸文,皆排宕有奇氣。詩源出李白,而天姿高秀不及之,故往往落盧仝蹊徑。雖非中聲,要亦不俗。詩馀前有自序,稱所愛者蘇軾、朱希真、辛棄疾三人,謂之詞家三變。故所作稍近粗豪。

其中《水調歌頭》二首,至以《持志存心》為題,則自有詩馀,從無此例。茍欲講學,何不竟作語錄乎!

《鐵庵集》三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方大琮撰。大琮字德潤,號壺山,莆田人。開禧元年省試第三人。除右正言,疏論天下大勢,復言理亂安危之要。遷起居舍人,兼實錄院檢討官,奉祠去職。尋改集英殿修撰,知廣州。調知隆興。卒謚忠惠。《宋史》無傳。其事跡略見《福建通志》中。今按周密《齊東野語》,稱閩漕方大琮與王臞軒友善,而集中亦有將鄉漕之命語。則嘗官福建轉運使。又集首原題宋寶章閣直學士。則不終於集英修撰。蓋《通志》所紀,歷官猶未備也。《宋季三朝政要》載:“理宗端平三年,大琮為右正言,上疏極論濟王之冤。侍御史蔣峴劾其鼓扇異端,與王逸、劉克莊同日去國。”蓋亦謇諤敢言之士。故其奏疏多能疏通暢達,切中時弊。

經義亦頗有可觀。雖文格稍涉平衍,而要非游談無根也。原集久佚,此本乃其族孫良永、良節等蒐輯編成。蓋散亡之馀,已非全帙矣。

《壺山四六》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考南宋文士號壺山者有四。其一為宋自遜,字謙父。方回《瀛奎律髓》所謂謁賈似道獲楮幣二十萬以造華居者也。其一為徐師仁,字存圣。

所著有《壺山集》七十卷,見於《續文獻通考》中。其一為黃士毅,字子洪。自莆徙吳,不忘故鄉,因號壺山。從學朱子,嘗編類其語錄以行世者。其一則方大琮也。四人之中,師仁事跡已無考。自遜為江湖游客,未嘗仕宦。士毅則藉承師蔭,列名道學,亦非顯官。惟大琮曾任閩漕,而此集第一首即《除福建漕謝喬平章啟》。其中所云“竟坐非宜言之誅,當伏不可赦之罪”者,亦與大琮疏論濟王被斥事跡相符。似當為大琮所作。第今所傳大琮《鐵庵集》,為其族孫良永等所編,取入四六啟劄六十四首,多不與此相同。而此本所收八十馀首,其數轉浮於本集。良永等既加搜輯,不應疏脫如是,其偶未見此本耶?以其屬對親切,工於剪裁,當南宋駢體之中,尚為佳手。疑以傳疑,姑附錄於《鐵庵集》后,以備參考云爾。

《默齋遺稿》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游九言撰。九言字誠之,建陽人。由古田尉知光化縣,充荊鄂宣武參謀官。

端平中,特贈直龍圖閣,謚文靖。其集《宋史藝文志》不著錄。此本為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所藏。凡詩一卷、文一卷。厲鶚《宋詩紀事》錄九言詩四首,其前二首即采之此集。然所載《金陵野外廢寺》一首云:“池塘淡日蒹葭冷,籬落西風橘柚黃。”此本“淡日”作“淡月”,“橘柚黃”作“橘柚香”。《聽鄭三彈雙韻子歌》一首云:“眼前猶聽舊歌詞。”此本作“眼中猶有漢威儀”。均字句小異。蓋傳寫者不一本也。其馀《美人倚樓圖》一首、《溪上》一首,則均為集中所不載,鶚從《詩家鼎臠》錄入。而此本之末,鮑氏又從劉大彬《茅山志》補錄詞三首,從曹學佺《宋詩選》及《槜李詩系》諸書補錄詩六首。疑此本亦由掇拾而成,故搜采有所未及歟。其詩格不甚高,而時有晚唐遺韻,不涉於生硬杈椏。

其《義靈廟迎享送神曲序》,記臺州司戶滕膺拒方臘之亂甚詳,亦足以補史之闕也。

《履齋遺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吳潛撰。潛字毅夫,宣州寧國人。嘉定十年進士第一。官至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左丞相,封許國公。后謫化州團練使,安置循州卒。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為明末宣城梅鼎祚所編。凡詩一卷、詩馀一卷、雜文二卷。

蓋裒輯而成,非其原本。如詩馀中有《和呂居仁侍郎》一首,居仁即呂本中字,呂好問之子也。為江西派中舊人,在南北宋之間。寶祐四年,潛論鄂渚被兵事,稱年將七十。則其生當在孝宗之末,何由見本中而和之?則捃拾殘賸,不免濫入他人之作。本傳載潛紹定四年有《論京城大火疏》,又有《豫畜人材疏》。端平元年有《陳九事疏》。為江西轉運副使時有《奏造斗斛等十五事疏》。知太平州時有《論急救襄陽疏》、《請分路取士疏》。知鎮江府時有《言邊儲防御十五事疏》。為浙西制置使時有《申論防御江海疏》。為吏部尚書時有《乞遴選近族疏》。

為左丞相時有《令朝臣各陳所見疏》、《論鄂州被兵疏》、《劾丁大全等疏》。

今皆不見集中。則其散佚者尚多。又如《題金陵烏衣園滿江紅》詞:“天一笑,滿園羅綺,滿城簫笛”句,乃用杜甫“每逢天一笑,復似物皆春”語。甫則用《神異經》玉女投壺天為之笑事,本非僻書。而鼎祚乃注“天”疑作“添”。則其校讎亦多妄改。然潛原集既佚,則收拾放佚,以存梗概,鼎祚亦不為無功矣。

潛詩頗平衍,兼多拙句。求如《送何錫汝》五言律詩之通體渾成者,殆不多見。

其詩馀則激昂凄勁,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為佳手。雜文雖所存不多,其中如與史彌遠諸書,論辨明晰,猶想見岳岳不撓之概。是固不但其人品足重矣。

《臞軒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邁撰。邁字實之,興化軍仙游人。嘉定十年進士。調南外睦宗院教授。

召試學士院,改通判漳州。應詔直言,為臺官所劾,削二秩。淳祐中,知邵武軍,予祠。卒贈司農少卿。事跡具《宋史》本傳。然考周密《癸辛雜識》有載邁為正字時事,而本傳不言其為此官。則史文亦有所闕略也。邁所著文集,《宋史藝文志》不著錄。惟明錢溥《秘閣書目》載有《臞軒集》七冊。王圻《續文獻通考》亦有《臞軒集》二十卷。是明代尚有傳本。今世所存只《臞軒四六》一卷,皆啟劄駢偶之作。蓋即從集中抄出別行,偶然獨存者也。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兼采他書所引附益之,共得文一百七十一首、詩四百四十三首、詩馀五首,釐為一十六卷。計其篇目,約略得十之七八矣。邁少負才名,而史尤稱其練達世務。蓋非徒以詞藻見長者。考其初以殿試第四人出佐長沙幕,劉克莊作詩送之,有“策好人爭誦,名高士責全”之句,見於《后村集》中。是當對策時已有伉直之目。厥后歷官所上封事,類多區別邪正,剖析時弊之言。如《諫喬行簡再相》及《禋祀雷雨應詔》諸篇,敷陳皆極剴切。其於濟王竑事,反覆規勸,更見拳拳忠愛之心。《癸辛雜識》稱邁因輪對追論史彌遠擅權,詞氣過戇,帝以狂生目之。

邁后歸里,遂自稱“敕賜狂生”。其事為本傳所未載,亦足以見其氣節。今集中諸疏并存,尚可考見一二。集中詩文亦多昌明俊偉,類其為人。讀者因其言而論其行,固不徒取其文辭之工矣。

《東野農歌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戴昺撰。昺字景明,東野其自號也。天臺人。石屏居士復古之從孫。嘉定十二年登進士第。授贛州法曹參軍。其自序有“效官秋浦”之語,則寶祐中又嘗為池州幕僚。不知其終於何職也。其詩世有二本。一為兩淮所進,題曰《戴東野詩》,只一卷。卷首又題曰《石屏詩集附錄》。蓋本綴復古詩后以行者。一為浙江所進,分為五卷。其編次稍有條理,而詩視兩淮本較少數篇。今以浙江本為主,據兩淮本增入詩十一首。又據《宋詩抄》增入詩三首。凡百有馀篇。考卷內有寶祐改元癸丑修禊日昺自跋曰:“抖擻破囊凡百篇錄之。”則昺所自編不過此數,可以稱足本矣。昺少工吟詠,為復古所稱,有“不學晚唐體,曾聞大雅音”之句。

今觀所作五言,如“眼明千樹底,春入數花中”、“秋床梧葉雨,曉袂竹林風”、“清池涵竹色,老樹蝕藤陰”、“草潤蛩聲滑,松涼鶴夢清”,七言如“野水倒涵天影動,海云平壓雁行低”、“飏柳輕風寒忽暖,催花小雨濕還晴”。格雖不高,而皆清婉可諷。亦頗具石屏家法也。

《敝帚稿略》八卷(永樂大典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昂仁县| 德安县| 大安市| 克东县| 临沂市| 茶陵县| 南丹县| 壤塘县| 榆林市| 普安县| 四平市| 东阳市| 迁西县| 凤翔县| 嵩明县| 金湖县| 门源| 水城县| 宜丰县| 高平市| 肃北| 邵阳市| 定襄县| 葫芦岛市| 黑河市| 庆城县| 饶河县| 资兴市| 扎囊县| 巴林右旗| 定西市| 阿图什市| 确山县| 通榆县| 罗源县| 文昌市| 叶城县| 客服| 营山县|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