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998字
- 2015-12-26 16:11:54
宋杜范撰。范字成己,黃巖人。嘉定元年進士。淳祐中官至右丞相,清獻其謚也。事跡具《宋史》本傳。史載范所著古律詩五卷,今此本四卷。又雜文六卷,今此本亦四卷。又奏稿十卷,今此本十卷,又多書劄一卷。又外制三卷、進故事五卷、經筵講義三卷,今此本俱不載,而有行狀、本傳、祠記等一卷,列於卷首。
共為二十卷。蓋后人重輯之本,非其舊矣。范有公輔才,正色立朝,議論鯁切。
其為御史時,累劾李鳴復等行賄交結之罪,鳴復卒以去位。其守寧國還朝時,又極陳內憂外患之交迫,而勸理宗以屏聲色、遠邪佞,言多切摯。及其為相,前后所上五事及十二事,無不深中時弊。雖在位未久而沒,不能大有所匡正,然奏疏之見於集者,大都悱惻懇到,足以徵其忠愛之忱矣。
《鶴林集》四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泳撰。泳字叔永,潼川人。嘉定元年進士。理宗朝歷官起居舍人,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終寶章閣學士,知泉州。事跡具《宋史》本傳。史稱所著有《鶴林集》,而不詳卷數。《藝文志》亦不著錄。惟《永樂大典》各韻中,頗散見其詩文。謹裒輯編次,釐為四十卷。放佚之馀,篇什尚夥,亦可見其著作之富矣。泳當南宋末造,正權奸在位,國勢日蹙之時,獨能正色昌言,力折史彌遠之鋒,無所回屈??芍^古之遺直。至當時邊防廢弛,泳於山川阸塞,籌畫了如,慷慨敷陳,悉中窾要。本傳所載諸疏,簡略未詳。今以本集考之,如紹定二年上《西陲八議》。五年疏四失三憂及《保蜀三策》。端平二年言元兵先通川路,后會江南,不可不固上流。三年乞預儲蜀帥,又陳《壞蜀四證》及《救蜀五策》。
大抵於四川形勢言之最晰。良由南宋以蜀為后戶,於形勢最為沖要。泳又蜀人,深知地利。故所言切中窾會,非揣摩臆斷者比,實可以補史所未備。其他章疏表奏,明辨駿發,亦頗有眉山蘇氏之風。在西蜀文字中,繼魏了翁《鶴山集》后,固無多讓也。
《東澗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許應龍撰。應龍字恭甫,閩縣人。嘉定元年進士第。調汀州教授。累遷國子司業祭酒,權直舍人學士二院。官至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提舉洞霄宮。
事跡具《宋史》本傳。其集則不見於《藝文志》,原書卷目已不可考。明錢溥編次《秘閣書目》,亦不載其名。則明初已散佚矣。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詩文,抄撮排綴,各體粗備,而制誥一類尤繁。蓋應龍在理宗時,歷掌內外制,嘗以日昃拜命,夜半宣鎖,不二鼓而草三麻,人服其敏。史稱鄭清之、喬行簡罷相制,皆應龍所草,帝極稱其善。今二制并在集中,典雅嚴重,實能得代言之體。其他亦多深厚簡切。而於當時宰執將帥、侍從諸臣、姓名官爵、遷轉拜罷、紀傳所未詳者,尤可藉以徵信,於考史尤為有裨。又應龍於經濟幹略,深所究心。其知潮州,屬劇盜逼境,隨機捍御,諸寇悉平。治潮政績,與李宗勉治臺齊名。及為兵部尚書,值喬行簡行秤提楮幣之法,民間不便。應龍奏罷之。今其劄子亦具存集內。大抵疏通暢達,切中事情,務為有用之言,非篆刻為文者可比。雖其格力稍弱,然舂容和雅,能不失先正典型。在南宋館閣之中,亦可稱一作手矣。謹以類裒次,釐為十有四卷。著之於錄,俾不致泯沒於后焉。
《方是間居士小稿》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劉學箕撰。學箕字習之,崇安人。劉韐之曾孫,劉子翚之孫,劉<王畢>之子也。閑居不仕,自號種春子。家饒池館,有堂曰方是間。故又號方是間居士。是編上卷,古今體詩一百七十一首。下卷,賦及雜文二十七首、長短調三十八首。
前有嘉定間建陽劉淮、東里趙蕃、開封趙必愿三序。末有學箕自記及其門人游彬等跋。初已鋟版,因兵亂散失。元至正辛丑,其裔孫名張者,復重刊之。此編蓋從刻本影抄者也。劉淮序稱其筆力豪放,詩摩香山之壘,詞拍稼軒之肩。今觀集中諸詞,魄力雖少遜辛棄疾,然如其《和棄疾金縷詞韻述懷》一首,悲壯激烈,忠孝之氣,奕奕紙上,不愧為韐之子孫。雖置之稼軒集中,殆不能辨?;此撜卟徽_。至其詩雖大體出白居易,而氣味頗薄。歌行則往往放筆縱橫,時露奇崛。
或傷於稍快稍粗,與居易又別一格?;匆詾榭购饩右祝瑒t似尚未能矣。
《翠微南征錄》十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華岳撰。岳字子西,貴池人。為武學生。開禧元年上書請誅韓侂胄、蘇師旦,下大理寺鞫治,編管建寧。侂胄誅,放還。登嘉定武科第一,為殿前司官。
又謀去丞相史彌遠,事覺,下臨安獄,杖死。其集名“南征”者,皆其竄建寧時所作。“翠微”則其別號也。此本卷首有新城王士禎題語,曰:“宋華岳集十一卷,名《翠微南征錄》。第一卷開禧元年上皇帝書,請誅韓侂胄、蘇師旦,語最抗直。馀詩十卷,率粗豪使氣。上侂胄詩云:‘十廟英靈儼如在,漫於宗社作穿窬。’及誅侂胄,函首請和。又有詩云:‘反漢須知為晁錯,成秦恐不在於期?!圆豢细胶透∽h,蓋陳東一流人。如岳詩,不以工拙論可也?!逼涑肿h頗允。士禎又引《吳興掌故》云:“《翠微集》,華廉字仲清著,不知何據?!卑冈烂穬?,此集亦著錄《藝文志》,昭灼無疑。華廉所著《翠微集》,當別自一人一書,與岳集不得相混。士禎乃錄以存疑,則失於裁斷矣。
《浣川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戴栩撰。栩字文子。朱彝尊《經義考》引王纘說,作字立子。未知孰是也。
永嘉人。登嘉定元年進士。為太學博士,遷秘書郎。出知臨江軍,不赴。后復起為湖南安撫司參議官。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所著《浣川集》十八卷。案栩有絕句云:“近來萬境心如洗,笑改斜川作浣川?!鄙w其罷官后所自號,因以名集也。
外間久無傳本。今從《永樂大典》采掇編次,釐為十卷。栩與徐照、徐璣、翁卷、趙紫芝等同里,故其詩派去四靈為近。然其命詞琢句,多以鏤刻為工,與四靈之專主清瘦者,氣格稍殊。蓋同源異流,各得其性之所近。至其文章法度,則本為葉適之弟子,一一守其師傳,故研煉生新,與《水心集》尤為酷似。中如《論圣學》、《論邊備》諸劄子,亦復敷陳剴切,在永嘉末派,可云尚有典型。惟是史彌遠柄國之時,栩獻詩諛頌,不一而足。而胡知柔以爭濟王事忤彌遠,謫赴象臺,栩又賦詩贈行,深致惋惜。前后若出兩轍。昔韓愈上京兆尹李實書,深相推挹。
及作《順宗實錄》,乃具列其罪。文人前后異論,雖往往而然,然不應一時之內,翻覆至於如是。豈非內托於權倖,外又附於清流歟?其人殊不足道,以詞采取之可矣。《經義考》載栩所著有《五經說》,注曰已佚。今考其說,惟謂《周禮》特周公大約之書,當時未必盡行,其立論頗為有識。至於謂《詩》壞於衛宏之序,《春秋》誤於《公羊》之傳,《易》由於三圣《系》、《爻》、《彖》、《象》之互入,《書》失於孔壁序傳簡編之相亂。大抵南宋諸人輕詆漢儒之馀唾,雖不存可也。
《漁墅類稿》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元晉撰。元晉《宋史》無傳。惟《江西通志》載其字明父,崇仁人。登嘉定四年進士。初授雩都尉,遷知福州、融州。累官邕管安撫使。嘗建漁墅書院,因以名集。然考趙汸《東山存稿》有虞集行狀,稱集之祖解組過臨川,寓公陳元晉之夫人為其女弟,因迎以歸。則元晉亦蜀人,僑居崇仁?!锻ㄖ尽飞锌贾丛斠病=垢f《經籍志》載有元晉《漁墅類稿》十卷。諸家悉不著錄。今檢《永樂大典》中,尚存雜文八十馀首,各體詩一百一十馀首。謹以類編輯,釐為八卷。
《江西志》稱元晉嗜學好義,為德於鄉人者甚多。歷官所至,俱著政績。今觀集中,如《乞差甲首科劄子》,則極論當時賦役之弊?!渡显菏隆?,則力陳上流防江之策。且謂天下非事功難立之為憂,而人心不睦之可畏。又謂邊遽戒警,則號召郡國不教之卒,坐糜粟於長江以南,謂之警報。及日遠則散遣解弛,又復置之度外。自開國以來,同一痼病。其於南宋廢弛聚訟之象,指陳痛切,可謂深中膏肓。又《上魏了翁啟》有云:“善類之勢不振,付之乍佞乍賢。正論之脈僅存,聽其自鳴自息。以奔趨為捷徑,以軟熟為圓機。習成脂韋,病入骨髓?!苯詰嵤兰邓字?。則知其生平必伉直不諧於時者。讀其遺文,猶可以見其人也。
《滄洲塵缶編》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程公許撰。公許字季與,一字希穎,敘州宣化人。舉嘉定四年進士。歷官權刑部尚書,寶章閣學士,知隆興府。事跡具《宋史》本傳。公許沖澹自守,而在朝讜直敢言,不避權倖。屢為群小齮龁,不安其位而去。當代推其風節,初不以文采見長。然所作才氣磅礴,風發泉涌,往往下筆不能自休。本傳稱所著有《塵缶文集》、《內外制》、《奏議》、《奉常擬謚》、《掖垣繳奏》、《金華講義進故事》行世。今皆散佚不傳。惟《永樂大典》載有公許詩文,題曰《滄洲塵缶編》。又有公許自序一篇,末署淳祐改元辛丑。蓋公許為秘書少監時所自編也。案公許當日所論列,如《應詔言事乞留杜范》、《乞還言官》、《言蜀事十條》、《請蠲和糴》、《乞罷龔基先》、《論徐元杰事》諸疏,《宋史》皆撮其大綱,著於本傳。其全文必更剴切詳明,而詳檢《永樂大典》,均未之載。殆以《內外制》、《奏議》諸編當時皆別本單行,今惟文集僅存,故其他遂不復見。
至古今體詩,據自序本以一官為一集。而其目為《永樂大典》所割裂,原第已無可考。雜文亦僅有序記、策問等寥寥數篇,尤非完帙。今姑就所存者裒輯掇拾,分類編次,釐為十四卷。大抵直抒胸臆,暢所欲言,雖不以煅煉為工,而詞旨昌明,議論切實,終為有道之言。其格在雕章繪句上也。
《安晚堂詩集》七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鄭清之撰。清之初名燮,字文叔。后改今名,字德源。安晚其別號也。鄞縣人。嘉定四年進士。寶慶初以定策功,累官太傅左丞相。卒謚忠定。事跡具《宋史》本傳。所撰《安晚集》,本六十卷,宋時刊於臨安。此本所存僅第六卷至第十二卷,但有詩而無文,較原目僅十之一??纪跏康潯缎Q尾集》,有《安晚集跋》,亦稱僅古今體詩第六卷至第十二卷,則康熙中已無完本矣。士禎但謂其詩多禪語,而不言其工拙。今觀所作,大都直抒性情,於白居易為近。其《詠梅》、《詠雪》七言歌行二十首,亦頗有可觀。且清之為相,擢用正人,時有“小元祐”之號。在南宋中葉,猶屬良臣。不但其詩為足重,固不容以殘闕廢也。厲鶚《宋詩紀事》從臨安、四明兩志采得《凈明院》及《題雪竇妙高峰》詩二首,為此本所未載。零篇斷簡,幸留百一,今亦并附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