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4章

絕不染江湖游士叫囂狂誕之風,亦不染講學諸儒空疏拘腐之病。在南宋中葉,可謂翛然於流俗外矣。其集原本一百卷,見於焦竑《經籍志》。前有淳熙己酉宛陵吳淵序。凡詩十二卷、箋表制誥奏議等十八卷、書牘七卷、記九卷、序銘字說跋等十六卷、啟三卷、志狀二十一卷、祭文輓詩三卷、策問一卷、長短句三卷、雜文四卷,又制舉文三卷、《周禮折衷》四卷、拾遺一卷、《師友雅言》二卷,共成一百一十卷。此十卷皆注有新增字,蓋書坊刊版所續入。然了翁尚有《古今考》一卷,又不入此集,蓋偶遺也。元明間集版湮廢。嘉靖辛亥,四川兵備副使高翀等始重刻於邛州。而校訂草率,與目多不相應。或書中有此文,而目反佚之。

疑有所竄改,已非其舊。又目凡一百十卷,而吳鳳后序稱一百七卷,蓋重訂時失於檢勘。又《周禮折衷》并為三卷,以《師友雅言》并為一卷,又闕《拾遺》一卷,故實止此數。然世間僅存此本,流傳甚少。今重加校定,仍其所闕,析其所并,定為一百九卷。而原目之參錯不合者,則削而不錄焉。

《西山文集》五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真德秀撰。德秀有《四書集編》,已著錄。考《宋史》本傳,德秀有《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詞草》、《四六獻忠集》、《江東救荒錄》、《清源雜志》、《星沙集志》諸書。此本為明萬歷中福建巡撫金學曾所刊,國朝浦城縣知縣王允元又補葺之。所載詩賦而外,惟《對越甲乙稿》、《經筵講義》、《翰林詞草》三種自分卷帙。其馀序記等作,但以類次,不別分名目。或即本傳所謂《西山甲乙稿》者,未可知也。他如《端平廟議》諸書,俱不編入,疑其闕佚尚多。然馬端臨《通考》所載亦作五十六卷,則此本所少僅一卷。殆宋時刊本,即未嘗以諸書編入耶?德秀生朱子之鄉,故力崇朱子之緒論,其編文章正宗,持論嚴刻,於古人不貸尺寸。而集中諸作,吹噓釋、老之焰者,不一而足,有不止韓愈《羅池廟碑》為劉昫所譏、與大顛諸書為朱子所摭者。白璧微瑕,固不必持門戶之見,曲為隱諱。然其他著作,要不失為儒者之言,亦不必竟以一眚掩也。

《方泉集》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周文璞撰。文璞字晉仙,號方泉,又號野齋,又號山楹,陽穀人。諸書不詳其仕履。蓋亦江湖派中人也。是集凡賦一卷、詩三卷。張端義《貴耳集》極稱其《灌口二郎歌》、《聽歐陽琴行》、《金涂塔歌》,以為不減賀、白。(案賀、白謂李賀、李白也。語殊杜撰,謹附訂於此。)然文璞古體長篇,微病頹唐,不出當時門徑,較諸東坡、山谷,已相去不知幾許。端義擬以青蓮、長吉,未免不倫。至於古體短章,近體小詩,如端義所稱《題鍾山》一絕、《晨起》一絕,固可肩隨於《白石》、《澗泉》諸集之間,宜其迭相唱和也。端義所稱《灌口二郎歌》,集無此題。惟四卷之首有《瞿塘神君歌》,觀其詞意,殆即所謂《灌口二郎歌》者。或文璞以名不雅馴,后改此題歟。

《東山詩選》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山詩選》散見《永樂大典》中,皆題葛元承撰,而不著時代爵里。今考集中《早發》詩云:“天臺今日去,步步紫云鄉。”又《新昌道中》詩云:“明朝行幾里,應近赤城西。”則當為天臺人矣。謝鐸《赤城續志》載有葛紹體字元承,家於黃巖。嘗師事永嘉葉適,得其指授。趙希弁《讀書附志》亦載有葛紹體《東山詩文選》十卷。則此集即紹體所撰,舊本偶題其字耳。惟《讀書附志》稱詩文選,而《永樂大典》所載乃有詩無文。或文不足錄,為編纂者所刪歟?希弁又稱家大酉應繇為之序,葉夢鼎跋其后,及行狀、墓志原附集中。今并佚不存,其事跡則無可考見矣。葉適《水心集》有《贈紹體》詩云:“數年之留能浩浩,一日之別還草草。念子身名兩未遂,令我衰病無一好。”又云:“不愁好龍龍不下,只愁愛玉酬石價。”殆亦潦倒場屋之士。集中有與趙師秀、翁卷酬贈之作,故其詩頗近四靈。蓋永嘉一派,以四靈為宗主,當時風氣如是也。厲鶚撰《宋詩紀事》,不載紹體之名,知集佚已久。今據《永樂大典》所錄,分體釐訂,編為二卷,以存其概。紹體所著,又有《四書述》,見於朱彝尊《經義考》,注曰已佚。然有此一集,已足以傳紹體矣。

《白石詩集》一卷、附《詩說》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姜夔撰。夔有《絳帖平》,已著錄。羅大經《鶴林玉露》稱夔學詩於蕭。

而卷首有夔自序二篇。其一篇稱:“三薰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始大悟學即病,不若無所學者之為得。”其一篇稱:“作詩求與古人合,不如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如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其學蓋以精思獨造為宗。故序中又述千巖、誠齋、石湖咸以為與己合,而己不欲與合。其自命亦不凡矣。今觀其詩,運思精密,而風格高秀,誠有拔於宋人之外者。傲視諸家,有以也。《宋史藝文志》載夔《白石叢稿》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白石道人集》三卷。今止一卷,殆非完本。考《武陵舊事》載夔詩四首,《咸淳臨安志》載夔詩三首,《研北雜志》亦載夔詩一首,皆此本所無。知在所佚諸卷之內矣。夔又有《詩說》一卷,僅二十七則,不能自成卷帙,舊附刻詞集之首。然既有詩集,則附之詞集為不倫,今移附此集之末,俾從其類。觀其所論,亦可以見夔於斯事所得深也。

《野谷詩稿》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趙汝鐩撰。汝鐩字明翁,袁州人。其稱開封者,汝鐩為太宗八世孫,追溯祖系,不忘本源,猶唐代諸李皆稱隴西成紀也。登嘉泰二年進士。授館職。

嘉定中分司鎮江管榷。王士禎《池北偶談》載黃虞稷嘗鈔宋人小集二十八家。士禎手鈔姜夔、周弼、鄧林三家。馀摘錄佳句者十九家,以汝鐩為首。所錄凡五言二十聯、七言一聯,稱其五言律時有佳句,七言俚俗,歌行漫無音節頓挫。而謂劉克莊序推其跌宕真剸蛟縛虎手,又許以建安、黃初,皆失之妄。又評釋斯植《采芝集》曰:“此君及趙汝鐩五言,皆多佳句,而無遠神。”其論良允。然自唐以來,兼擅諸體者,不過數家。馀皆互有短長。孟浩然、韋應物以五言籠罩千古,而七言則皆不工。無論姚合以下,至於晚唐、五季,以迨九僧、四靈,刻意苦吟,不過求工於五字。蓋江湖一派,門徑如斯,不能兼責以他體。一花一石,時饒佳致,如汝鐩之流,固亦談藝者所不廢也。

《平齋文集》三十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洪咨夔撰。咨夔有《春秋傳》,已著錄。是集經筵進講及制誥之文居多,詩歌雜著僅十之三。其官御史時,忠言讜論,力陳時弊,略見於《宋史》本傳。

而集中不錄其奏疏,或避人焚草之意歟!考史稱咨夔為嘉定二年進士。而厲鶚《宋詩紀事》據《咸淳臨安志》謂嘉定無二年榜,因斷為元年。今考集中《題陶崇詩卷》云:“某與宗山同壬戌進士。”按嘉定以戊辰改元,其二年為己巳。若壬戌則實嘉泰二年。史特誤泰為定,鶚未詳考,而以咨夔為嘉定元年進士,非也。

又謝枋得《疊山集》末附錄《贈行》諸詩,有洪平齋七律一首。核其時代,與咨夔殊不相及。《宋詩紀事》別出《洪平齋》一條,不以入咨夔條下。是則考之為審矣。

《蒙齋集》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袁甫撰。甫字廣微,鄞縣人。禮部侍郎燮之子。舉嘉定七年進士第一。歷官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權兵部尚書。贈少傅,謚正肅。事跡具《宋史》本傳。

焦竑《國史經籍志》載甫《蒙齋集》四十卷。明以來傳本甚稀。近時李鄴嗣等輯《甬上耆舊詩》,蒐羅頗廣,而亦未見甫集,僅從他書摭拾編次。則其佚固已久矣。今取《永樂大典》所載者,以類排比,釐為一十八卷。甫承其家學,具有淵源。歷官所至,惟汲汲以興利除害為事。凡有奏請,鑿然可見諸施行。其在徽州所上便民諸條,迄今利賴,不同紙上空談。至於遇朝廷大事,侃侃直陳,尤為切中窾要。如史嵩之議約蒙古伐金,甫力持不可。且言嵩之輕脫難信,幾罹危禍。

又力斥史彌遠之專政,而勸理宗以獨攬乾綱,更為人所難言。今諸疏雖不盡傳,而所存劄子尚多。要皆劘切權貴,抗論不阿,可稱忠鯁之士。其他詩文,類多明白曉暢,切近事理,亦不屑為藻繢之詞。獨其遺編湮沒幾數百年。今幸逢蒐羅放佚之時,其祖文所著《甕牖閑評》,其父燮所著《家塾書鈔》、《毛詩講義》及《絜齋集》,并於《永樂大典》中裒輯刊布。且得邀宸章褒詠,光耀藝林。茲甫斯集,又得排次成帙,復顯於蠹蝕之馀。既仰見圣天子表章遺籍,闡發幽光,為千古藝林之至幸。并見袁氏父子祖孫,積學三世,凡所著作,雖沉晦有年,而卒之不能磨滅,待昌運而重彰。亦足勵窮經稽古之儒,各勉為其可傳也。

《康范詩集》一卷、《附錄》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汪晫撰。晫所編《曾子》,已著錄。是集題曰“康范”者,真德秀參知政事時,屬績溪令李遇求晫言行之實,將薦於朝。會德秀卒,未果,后晫亦卒,遇私謚之曰“康范”,因以名集也。末有晫三世孫夢斗跋語,稱“其詩詞共七十首。其馀雜著,亦嘗編輯得二十篇。并《靜觀常語》三十馀卷,亡於兵火。惟詩詞草本僅存”云云。蓋掇拾於殘毀之馀,已非其完帙,故所存僅此集。

后又有《康范續錄》,載夢斗進晫所編《曾子》、《子思子全書》表及《褒贈通直郎指揮》二篇。又有《康范實錄》,載行狀、銘誄之類,蓋仿李翱文集所作《皇考實錄》之例。(案自六朝以后,實錄已為國史之尊名,臣庶不應僣擬,已駁正於李翱集條下,茲不具論。)又有附錄外集,載諸名賢與其先世酬唱題贈之作,皆后人所續輯也。是集及夢斗《北游集》舊本,合題曰《西園遺稿》。西園蓋其先世監簿琛別業,蘇轍有《題汪文通豁然亭》詩,即在其地。今以二人相距三世,本各為一集,故仍分著於錄。而附存其改題之總名於此焉。

《清獻集》二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观塘区| 隆安县| 彝良县| 龙岩市| 阿拉善盟| 于都县| 理塘县| 老河口市| 通江县| 赫章县| 云南省| 应用必备| 离岛区| 上林县| 七台河市| 方正县| 灵台县| 恩施市| 仙游县| 台湾省| 砚山县| 东乡县| 台安县| 太谷县| 马鞍山市| 永登县| 和平区| 胶南市| 漠河县| 石棉县| 台州市| 霍城县| 金寨县| 郁南县| 延川县| 家居| 普兰店市| 温州市| 筠连县|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