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乾道稿》一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蕃撰。蕃字昌父,號章泉,先世鄭州人。建炎初,其曾祖旸官於信州,因家焉。蕃以旸致仕恩補官,后終於直秘閣。蕃始受學劉清之。年至五十,乃問學於朱子。《朱子文集》與蕃尺牘凡六首。蕃與朱子往還詩及他作之稱述朱子者,二十馀首。朱子《答徐斯遠書》有云:“昌父志操文詞,皆非流輩所及。且欲其刊落枝葉,就日用間深察義理之本然,庶幾有所據依以造實地,不但為騷人墨客而已。”所以援引之者甚力。然蕃本詞人,晚乃講學,其究也仍以詩傳,與澗泉韓淲有二泉先生之稱。淲集久佚,今從《永樂大典》裒輯,已別著錄。蕃集世亦無傳,而《永樂大典》所收頗富。并為采掇編次,依舊本標題,釐為《乾道稿》一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共二十六卷。而以蕃本傳及劉宰所作墓表附錄於后。初,蕃為太和簿時,受知於楊萬里。萬里贈詩有云:“西昌主簿如禪僧,日餐秋菊嚼春冰。”又云:“勸渠未要思舊隱,且與西昌作好春。”

又贊其寫真云:“貌恭氣和,無月下推敲之勢。神清骨聳,非山頭瘦苦之容。一笑詩成,萬象春風。”劉克莊跋亦云:“近歲詩人,惟趙章泉五言有陶、阮意。”

《詩人玉屑》載蕃《論詩》一則,以陳后山《寄外舅詩》為全篇之似杜者。后戴式之《思家》用陳韻,又全篇之似陳者。觀其持論,其詩學淵源亦可概見矣。又張端義《貴耳集》稱:“蕃與周必大同里。必大當軸,所任但一酒官,五十年不調。(案‘五十年’疑當為‘十五年’之訛。)壽九十馀,公朝尊老,以秘閣正郎聘之,不至。”則蕃之恬淡自守,人品本高,宜其詩之無俗韻也。

《雙溪集》二十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王炎撰。炎字晦叔,婺源人。乾道五年進士。官至軍器少監。與淳熙中觀文殿大學士王炎名姓偶同,非一人也。所著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論語》《孝經》《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稽疑》、《禹貢辨》、《考工記鄉飲酒義》、《諸經考疑》、《編年通紀》、《紀年提要》、《天對解》、《韓柳辨證》、《傷寒論》,總題曰《雙溪類稿》。今已無傳。惟詩文集僅存。世所行者凡二本。一本為康熙中其族孫祺等所刊,凡十二卷。一即此本,乃明萬歷丙申尚寶司丞王鏻得沈一貫家舊本為校正開雕者也。凡賦、樂府一卷,詩、詞九卷,文十七卷。炎初與朱子相契。朱子集中《和炎寄弟詩》有“只今心事同千里,靜對簞瓢獨喟然”之句。炎亦多與朱子往還之作,其交誼頗篤。及朱子為待制,侍經筵,寧宗方諒闇,擇日開講。炎貽書朱子,論其非禮,而朱子集中無答書。蓋是時韓侂胄、趙汝愚釁隙方開,汝愚援道學諸人以自助。

(語詳《齊東野語》。)侂胄之黨,眈眈側目。朱子急欲寧宗親近士大夫,故不拘喪禮,汲汲以講學為先,實一時權宜之計。迨一經攻駁,難以置詞,遂付之於不論。豈非所持者正,雖朱子亦不能與之爭歟?其詩文博雅精深,亦具有根柢。

程敏政輯《新安文獻志》,所采最多。其所未采諸篇,議論醇正,引據典確者,尚不可悉數。蓋學有本原,則詞無鄙誕。較以語錄為詩文者,固有蹈空、徵實之別矣。

《止堂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彭龜年撰。龜年字子壽,清江人。乾道五年進士。歷官煥章閣待制,知江陵府。遷湖北安撫使,坐事落職。尋復官,以寶謨閣待制致仕。卒謚忠肅。事跡具《宋史》本傳。龜年官右史時,面折廷諍,劘切人主,有古直臣之風。集中所存奏疏、劄子尚五十五篇,敷陳明確,多關於國家大計。其論光宗不朝重華宮,疏凡三四上。至於伏地叩額,血漬甃甓,光宗亦為之感動。又嘗事寧宗於藩邸,有舊學之恩。即位后數進讜言,拳拳懇到。因風雷示變,極陳小人之竊權。及朱子以論韓侂胄被絀,龜年又上疏請與同斥。今諸疏并在集中,其嚴氣正性,凜然猶可想見。史稱其學識正大,議論簡直,善惡是非,辨析甚嚴。故生平雖不以文章名,而懇惻之忱與剛勁之氣,浩然直達,語不求工而自工。固非鞶帨為文者所得絜其長短也。《宋史藝文志》載其集四十七卷,世久失傳。今從《永樂大典》所載,益以《歷代名臣奏議》所錄,共得文二百二十三首、詩二百二十首。依類編次,釐為二十卷。雖得諸殘闕之馀,而其一生建白,史所未盡載者,已略具於是。傳龜年之文,益足傳龜年之人矣。

《緣督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曾豐撰。豐字幼度,樂安人。乾道五年進士。官至知德慶府事。真德秀幼嘗受學於豐,及執政,奏取其集入《崇文四部》。當時嘗版行於世。歲久不傳。

元元統間,豐五世孫德安購其遺集,得四十卷,翰林學士虞集為之敘。謂其氣剛而義嚴,辭直而理勝,有得於《易》之奇、《詩》之葩。其文今見《道園學古錄》中。然當時欲授梓不果。至明嘉靖間,詹事講始選錄十有二卷,刻於宣城。卷末有萬锜后序,稱摘其尤者存之。今觀所分諸體,如五言排律類中惟有排律一二首,馀皆五言古詩。七言排律類中皆七言古詩,無一首為律。是古今體且不能辨,其去取乖謬,大概可知。蓋事講從羅洪先游,日以討論心學為事。文章一道,非所深研。遂使豐之菁華,反因此選而散佚,殊堪惋惜。惟《永樂大典》編自明初,尚見豐之原集。其所收錄,較刊本多至數倍。今據以增補,乃裒然幾還舊觀。佚而復存,亦云幸矣。豐仕跡不顯,頗以著述自負。集中如《六經論》之類,根柢深邃,得馬、鄭諸儒所未發。其他詩文,雖間有好奇之癖,要皆有物之言,非膚淺者所可企及。亦南宋一作者也。豐晚年筑室,自號曰撙齋。故是編一名《撙齋集》,見於《宋史藝文志》。今從虞集所序,仍以《緣督》為名。集序稱凡四十卷,而《宋志》乃作十四卷,蓋刊刻傳寫,誤倒其文。今原目不可復睹,謹據所存各體,以類區分,共釐為二十卷。

《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附《語錄》四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宋陸九淵撰。九淵字子靜,金谿人。乾道八年進士。紹熙初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卒於官。事跡具《宋史》本傳。據九淵年譜,集為其子持之所編,其門人袁燮刊於江西提舉倉司者,凡三十二卷。《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并作《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總而計之,與燮所刊本卷數相符。獨年譜稱持之所編外集為六卷,殆傳寫訛四為六歟?此本前有燮序,又有楊簡序。燮序作於嘉定五年。簡序作於開禧元年,在燮序前七年,而列於燮后。蓋刊版之時,以新序弁首,故翻刻者仍之。又有嘉定庚辰吳杰跋,稱是集為建安陳氏所刊。而年譜未載此本,豈持之偶未見歟?前十七卷為書,十八卷為表奏,十九卷為記,二十卷為序贈,二十一卷至二十四卷為雜著,二十五卷為詩,二十六卷為祭文,二十七卷、二十八卷為墓志、墓碣、墓表。外集四卷皆程試之文。末為謚議、行狀,則吳杰所續入也。其語錄四卷,本於集外別行。正德辛巳,撫州守李茂元重刻是集,乃并附集末,以成《陸氏全書》。其說與集中論學諸書互相發明。合而觀之,益足勘證。今亦仍附於末,不別著錄焉。

《慈湖遺書》十八卷、《續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楊簡撰。簡有《慈湖易傳》,已著錄。金谿之學,以簡為大宗。所為文章,大抵敷暢其師說。其講學純入於禪,先儒論之詳矣。其論治務最急者五事,次急者八事。大抵欲罷科舉以復鄉舉里選,限民田以復井田,皆迂闊不達時勢。然簡歷官治績,乃多有可紀,又非膠固鮮通者。蓋簡本明練政體,亦知三代之制至后世必不可行。又逆知雖持是說以告世,世亦必不肯用,不慮其試之而不驗。故姑為高論,以自表其異於俗學霸術而已。及其蒞官臨事,利弊可驗而知者,則固隨地制宜,不敢操是術以治之,故又未嘗無實效也。《宋史》本傳載簡所著有《甲稿》、《乙稿》、《冠記》、《昏記》、《喪禮》、《家記》、《祭記》、《釋菜禮記》、《石魚家記》及《已易啟蔽》諸書,其目甚多。陳振孫《書錄解題》則稱簡遺書止三卷。此本自六卷以前為雜文及詩,七卷至十六卷為《家記》,皆雜錄論經史治道之說,如語錄之體。十七卷紀先訓,十八卷乃錢時行狀及真德秀跋。又編雜文一卷及《孔子閑居解》一卷於后,謂之續集。與振孫所記卷數,多寡不合。而集中《家記》內各條,又有別標曰見《遺書》者。疑先有遺書三卷,初本別行。后又裒輯諸編,共成此集,仍總以《遺書》名之。猶之王質《雪山集》有三卷之本、有四十卷之本歟?

《絜齋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袁燮撰。燮有《絜齋家塾書鈔》,已著錄。乾道、紹熙之間,陸九淵以心學倡一世。燮初與同里沈煥、楊簡、舒璘同師事之,均號金谿高弟,猶程門之稱游、楊、呂、謝也。簡與璘各有全集流傳於后。煥之著述,久已不存,今亦無從蒐輯。惟燮《絜齋集》二十六卷,后集十三卷,見於《書錄解題》者明初尚有其本。故《永樂大典》采掇頗多。厥后遂罕相傳錄,漸就散亡。即祖述象山之派者,亦不能舉其篇目矣。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裒集編次,得文二百四十八首、詩一百七十六首。大抵淳樸質直,不事雕繪,而真氣流溢,頗近自然。其剖析義理,敷陳利病,凡議論為語錄所未采,事跡為史傳所未詳者,亦多足證焉。固不徒以文章貴也。惟《永樂大典》於前、后二集不各為標識,今遂無可辨別。謹以類排纂,并為一集,勒成二十四卷,而以燮子甫所作序一篇附之。用存其舊云。

《舒文靖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舒璘撰。璘字元質,一字元賓,奉化人。舉乾道八年進士。初授徽州教授,擢知平陽縣,終宜州通判。淳祐中追謚文靖。事跡具《宋史儒林傳》。璘棲遲州縣,終身未一掛朝籍。故集中無章奏之文。其經略遂不可考見。本傳亦但稱其教授新安,作《詩禮講解》,家傳人習,自是其學浸盛。然觀集中與陳倉劄子,論常平義倉茶鹽保長之法,深切時弊,皆其教授新安時所作。則璘亦非短於經世者也。本傳稱璘釋褐之后,兩除郡教授,不就。未著其所除者何郡。今觀璘自作其父壙銘,篇末有曰:“子璘,迪功郎,信州州學教授。”則是所稱兩郡之一,而本傳失之者。又本傳稱璘為徽州學官,司業汪逵首欲薦璘。或謂舉員已足,逵曰:“吾職當舉教官,舍斯人將誰先?”卒剡薦之。今集中有申謝傅漕及張守、陳倉三人薦舉劄子。又有《謝李提舉書》。乃獨不及逵。其《與樓大防書》云:“前張守所惠薦章,蒙示回簡,方知所自。”《與王大卿書》亦云:“荷禮書尤丈、漕使傅丈、倉使陳丈惠然相舉,皆出提獎之賜。”亦均不及逵。與本傳亦復互異。《道學》、《儒林》兩傳,為修《宋史》者所最留意。而參考斯集,已舛漏如是,是亦足證托克托等之疏謬矣。

《云莊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劉爚撰。爚有《四書問目》,已著錄。爚與弟炳,均游朱子之門。

故嘗上疏乞開偽學之禁,為《宋史》本傳所采。然其《上史彌遠書》,論用人聽言之道,及《宋史》載其《奏便民五事》、《論貢舉五弊》諸疏,尤為有用之言。

今書載集中,而《五事》、《五弊》疏集無其文。則所闕佚不少矣。是集為祁承<火業>澹生堂抄本。前有嘉定間李埴序,又附真德秀碑文,乃明天順間其十世孫梗所編。又別一本為其十世孫檼所重刻。較梗所編少文數首,亦不載德秀碑文。

檼序稱朱子晚年以書屬蔡沈,以禮屬爚。又稱爚精力在《王朝禮編》,而雜著之文略見於此。案朱子以《儀禮》喪、祭二門屬黃幹,未嘗屬爚。《宋史》爚本傳既不載此語,而《王朝禮編》亦未見其書,不知何所據而云然。殆與世傳《四書問目》同一在疑似之間歟?

《定齋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蔡戡撰。戡字定夫,其先興化軍仙游人。端明殿學士襄之四世孫也。祖紳,紹興中官左中大夫,始寓常州武進縣。戡幼承門蔭,補溧陽尉。后中乾道丙戌進士甲科。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宋史》不為立傳,故其行事不概見。凌迪知《萬姓統譜》載:“戡持節五羊,代輸敷銀,民甚便之。為湖南憲,有定亂功。為京兆尹,歲澇糴艱,亟請發廩,民賴以濟。”其敘述頗詳。然案集中諸表啟,則又嘗任京西運判、廣東運判、湖北總領、廣西經略、淮西總領等官。其《乞致仕劄子》及《效白樂天自詠詩》中,亦頗見其概。而迪知均未之及。蓋其集久佚不傳,故迪知莫能考也。集本四十卷,乃紹定三年其季子戶部郎官總領四川財賦廙所刊,眉山李埴為序。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者,蒐采匯集。

并集《歷代名臣奏議》得所未載者二十篇。互相訂正,釐為二十卷。較諸原目,十殆得其五矣。埴序稱戡鯁挺不阿,屢更繁劇,宣力四方,無不殫盡,汔以全節始終。今觀集中所上奏劄,條列明確,類皆侃直忠亮,為經世有用之言。其論邊事,專以嚴備自守為主,而不汲汲於和戰紛爭。遠慮深謀,亦非好事偷安者所可幾及。方之同時名臣,實龔茂良之流亞。惜史不備載其生平,幾至湮沒。今幸遺集復彰,尚得以考見大略。謹旁采紀傳,於人名事實有可稽核者,悉為參互證明,庶以補《宋史》之闕漏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结县| 麻城市| 池州市| 南丰县| 股票| 尉氏县| 仁化县| 香格里拉县| 常德市| 冷水江市| 江口县| 吴堡县| 延津县| 会同县| 岳阳县| 安庆市| 信丰县| 彭阳县| 凤庆县| 新津县| 石门县| 本溪市| 皋兰县| 井冈山市| 泽州县| 凯里市| 崇左市| 灌云县| 渭源县| 宁乡县| 神池县| 博白县| 冷水江市| 阿拉尔市| 谷城县| 中超| 南丰县| 河源市| 旅游| 大洼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