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九華集》二十五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員興宗撰。興宗有《采石戰勝錄》,已著錄。其集見於焦竑《國史經籍志》者本五十卷,乃寶慶三年其孫榮祖所編。興宗弟夢協、井研李心傳俱為之序。明以來久佚不存。今檢勘《永樂大典》所錄,摭拾詮次,釐為詩六卷、雜文十五卷,又《論語解》、《老子解略》、《西陲筆略》并《紹興采石大戰始末》各一卷。

而原集所載同時祭文可以互證興宗始末者,則別為一卷附之於后。集中多與張栻、陸九淵往復書簡,蓋亦講學之家。然所上奏議,大抵毅然抗論,指陳時弊,多引繩批根之言。李心傳序謂:“歸附既留而垂遣,{執目}御因逐而旋召,均輸久廢而驟復。此三事皆朝廷所必行,而興宗矢筆盡言,斥逐不悔。”則其經濟氣節,均有實事,非徒侈空談者矣。又洪適撰《隸釋》時,嘗咨以漢碑數字,興宗為之考核源委,具見精博。今答書一通,具在集中。學問淹雅,亦未易及。雖其文力追韓、柳,不無錘煉過甚之弊。然骨力峭勁,要無南渡以后冗長蕪蔓之習,亦一作者也。

《野處類稿》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洪邁撰。邁有《容齋隨筆》,已著錄。《宋史藝文志》載邁《野處猥稿》一百四卷、《瓊野錄》三卷。而陳振孫《書錄解題》只載有此集二卷,且云前集未見。則當時傳播已稀。觀馬端臨《經籍考》以別集、詩集分類,而收此稿於別集中,不知其為詩集。則亦未見其本,而循名誤載者矣。惟《內閣書目》有《野處內外集》九冊,不著卷數。當即《猥稿》之殘本,今亦未見有傳錄者。世所行邁集,獨有此本而已。集前有邁自序,稱:“甲戌之春,家居臥病,作詩若干首,以自當緩憂之一物。遂取曩時所存而未棄者,錄為二卷。”甲戌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蓋邁退居鄱陽時所作。而集中《謁普照塔》詩,又有庚戌紀年,當在建炎三年。相去已二十四五歲,僅得詩八十馀首。又《容齋三筆》紀紹興十九年在福建貢院與葉晦叔所作詩,正在甲戌之前,而集中并未載。疑本就篋笥所貯,偶然裒輯,故所錄闕略如此。然其生平韻語,惟藉此以考見大概。則零珪斷璧,未嘗不足珍惜也。

《盤洲集》八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洪適撰。適有《隸釋》,已著錄。許及之撰適行狀,稱有文集一百卷,藏於家。周必大撰適神道碑,則稱其論著為四方傳誦,有《盤洲集》八十卷,與行狀互異。考陳振孫《書錄解題》、張萱《重編內閣書目》俱作八十卷。則及之所稱其家藏之舊稿,必大所稱乃其行世之刊本,其書流傳頗鮮。王士居禎《易錄》謂朱彝尊所藏《盤洲集》,僅有其詩。則藏書家已罕睹全帙。此本為毛氏汲古閣所藏,猶從宋刻影寫。惟末卷拾遺劄子第三篇,蠹損特甚。其馀雖字句間有脫落,而卷帙完好,亦古本之僅存者矣。適以詞科起家,工於儷偶。其弟邁嘗舉所草《張浚免相制》、《王大寶致仕制》、《浙東謝表》、《生日詩詞謝啟》諸聯,載於《容齋三筆》。然考適自撰小傳,自其少時擬《復得河南賀表》,即有“齊人歸鄆讙之田,宣王復文武之境”句,為作者所稱。其內外諸制,亦皆長於潤色,藻思綺句,層見疊出,不但如邁之所舉也。至於記、序、志傳之文,亦尚存元祐之法度,尤南宋之錚錚者矣。所作《隸釋》、《隸續》,於史傳舛異,考核特精。

今觀此集,如《跋唐瑾傳》、《跋丹州刺史碑》、《跋皇甫誕碑》諸篇,皆能援據舊刻,訂《北史》、《唐書》之謬。蓋金石之學最所留意,即隋、唐碑志亦多能辨證異聞。又《宋史》本傳稱其父皓謫英州,適往來嶺南省侍者九載,檜死皓還,服闋起知荊門州軍。今以集中自撰小傳及皓行述考之,則皓安置英州,居九年始復朝請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后一日秦檜亦死。非檜死而皓始還,足訂《宋史》之誤。其他表啟、疏狀諸篇,亦多足與《宋史》參稽,是又不僅取其文詞之工矣。

《應齋雜著》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善括撰。善括《宋史》無傳。惟《宗室表》載此名為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六代孫。考集中有《趙運幹墓志銘》,稱同姓兄可大,藝祖七世孫。與《宗室表》世次相合,蓋即其人。然表亦不詳其爵里。今案集中《迓黃樞密知隆興府啟》有“一廛為氓,應修桑梓之敬”語。則籍隸隆興。《祭漢陽趙守文》有“仙源同盟,雁塔俱第”語。則嘗登進士。《得常熟宰謝政府啟》有“奮身科第,千載之遇”語。則釋褐為常熟令。《平江罷倅青詞》有“字邑罔功,叨升郡佐”語。

《賀趙樞密啟》有“贅員別駕,叨祿京畿”語。又有《長沙倅署磬沼》詩。則由縣令倅三郡。《與湖北張安撫啟》有“叨把一麾,深慚共理”語。又有《鄂州上殿三劄子》。則由郡倅知鄂州。《謝宰執啟》有“方懷溝壑之虞,遽增幕府之數”語。《謝湖南帥啟》有“四十年低徊州縣,三萬里奔走塵埃”語。則任滿閑居,復充幕職。又有《次計幕諸友韻》詩、《謝岳漕啟》。則終於岳州漕帥佐也。是集《宋志》不載,其原本卷帙不可考。今以《永樂大典》所載,裒為六卷。宋人奏議,多浮文妨要,動至萬言,往往晦蝕其本意。善括所上諸劄,率簡潔切當,得論事之要。如論紛更之弊,糾賞罰之失,皆深中時弊。而永樂中修《歷代名臣奏議》,乃不載其一字,未明何故。詩詞多與洪邁、章甫唱和,而與辛棄疾酬贈尤多。其詞氣駿邁,亦復相似。觀其《金陵有感》詩,有“謝安王導亦可罪,至今遂使南北分”句。其不滿於湖山歌舞,文恬武嬉,意趣蓋與棄疾等。固宜其相契也。

《蕓庵類稿》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洪撰。洪姓名不著於史,諸家書目亦未載有是集。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文。又別出陳貴謙原序一篇,稱洪為李正民之子。又稱為藤州使君,知洪官止知藤州。集中又有扈從朝德壽宮、景靈宮詩,則嘗為京朝官。有在溫州題其父手澤詩,稱嗣子守官於此,則曾知溫州。其他則不可復考矣。正民本揚州人,南渡后僑寓海鹽。故洪集中如《烏龍井廟迎送神詞》之類,皆在海鹽所作。而《卜居飛英坊》一首乃云:“束書辭都門,整棹還苕川”,則洪后又移居湖州。乃兩郡紀流寓者俱不及其父子,則由遺集散佚,徵文獻者弗及也。洪所作詩,雖骨幹未堅,而神思清超,時露警秀。七言律詩尤為工穩,足以嗣響正民。陳貴謙序稱原本二十卷。而今所掇拾,僅得詩詞三百九十馀首、文三十首,視原集只十之三四。謹據所存者釐為五卷,而以雜文一卷附之。略具梗概,俾不致終就泯沒焉。

《浪語集》三十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薛季宣撰。季宣有《書古文訓》,已著錄。季宣少師事袁溉,傳河南程氏之學。晚復與朱子、呂祖謙等相往來,多所商榷。然朱子喜談心性,而季宣則兼重事功,所見微異。其后陳傅良、葉適等遞相祖述,而永嘉之學遂別為一派。蓋周行己開其源,而季宣導其流也。其歷官所至,調輯兵民,興除利弊,皆灼有成績。在講學之家,可稱有體有用者矣。平生著書甚夥,有《古文周易古詩說》、《書古文訓》、《春秋經解》、《春秋指要》、《論語直解》、《小學》諸書。

自《書古文訓》以外,今多亡佚。其《中庸》、《大學》解及考正《握奇經》,則今尚載於集中。蓋季宣學問最為淹雅,自六經、諸史、天官、地理、兵農、樂律、鄉遂、司馬之法,以至於隱書、小說、名物、象數之細,靡不搜采研貫。故其持論明晰,考古詳核,不必依傍儒先馀緒,而立說精確,卓然自成一家。於詩則頗工七言,極踔厲縱橫之致。惜其年止四十,得壽不永。又覃思考證,不甚專心於詞翰,故遺稿止此。然即所存者觀之,其精深閎肆,已足陵跨馀子矣。其集乃寶慶二年其侄孫知府州事旦所編次刊行。旦所作后序尚存,而自明以來,刻本遂絕。藏書家輾轉傳抄,訛脫頗甚。謹重為校正,而卷帙則悉仍其舊焉。

《石湖詩集》三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范成大撰。成大有《吳郡志》,已著錄。案陳振孫《書錄解題》成大有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亦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與陳氏著錄同。而又有《石湖別集》二十九卷,又有《石湖居士文集》亡其卷數。此本為長洲顧嗣立等所訂,乃於全集之中獨摘其詩別行,而附以賦一卷。前有楊萬里、陸游二序。然萬里所序者乃其全集,不專序詩。游所序者乃其《西征小集》,亦非序全詩。以名人之筆,嗣立等姑取以弁首耳。據萬里序,集乃成大所自編。考十一卷末有自注云:“以下十五首,三十年前所作。續得殘稿,附此卷末。”其馀諸詩,亦皆注以下某處作。是亦手訂之明證矣。詩不分體,亦不分立名目,惟編年為次。然《送洪邁使金詩》凡四首,其兩首在第八卷,列於《邁使還入境以詩迓之》之前。其兩首乃在第十卷,列於《何溥挽詞》之后。邁未嘗再使金,則送別之詩,不應前后兩見。又《南徐道中》詩下注曰:“以下赴金陵漕試作。”

則是當在第二卷之首,不應孤贅第一卷之末。或后人亦有所竄亂割并歟?成大在南宋中葉,與尤袤、楊萬里、陸游齊名。袤集久佚,今所傳者僅尤侗所輯之一卷,篇什寥寥,未足定其優劣。今以楊、陸二集相較,其才調之健不及萬里,而亦無萬里之粗豪。氣象之闊不及游,而亦無游之窠臼。初年吟詠,實沿溯中唐以下。

觀第三卷《夜宴曲》下注曰:“以下二首效李賀。”《樂神曲》下注曰:“以下四首效王建。”已明明言之。其他如《西江有單鵠行》、《河豚嘆》,則雜長慶之體。《嘲里人新婚詩》、《春晚》三首、《隆師四圖》諸作,則全為晚唐、五代之音。其門徑皆可覆案。自官新安掾以后,骨力乃以漸而遒。蓋追溯蘇、黃遺法,而約以婉峭。自為一家,伯仲於楊、陸之間,固亦宜也。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楊萬里撰。萬里有《誠齋易傳》,已著錄。此集則嘉定元年其子長孺所編也。萬里立朝多大節。若乞留張栻,力爭呂頤浩等配享及烖變應詔諸奏,今具載集中,豐采猶可想見。然其生平乃特以詩擅名。有《江湖集》七卷、《荊溪集》五卷、《西歸集》二卷、《南海集》四卷、《朝天集》六卷、《江西道院集》二卷、《朝天續集》四卷、《江東集》五卷、《退休集》七卷,今并在集中。方回《瀛奎律髓》稱其一官一集,每集必變一格。雖沿江西詩派之末流,不免有頹唐粗俚之處;而才思健拔,包孕富有,自為南宋一作手,非后來四靈、江湖諸派可得而并稱。周必大嘗跋其詩曰:“誠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掃千軍,倒三峽,穿天心,出月脅之語。至於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筆端有口,句中有眼”云云。是亦細大不捐,雅俗并陳之一證也。南宋詩集傳於今者,惟萬里及陸游最富。游晚年隳節,為韓侂胄作《南園記》,得除從官。萬里寄詩規之,有“不應李杜翻鯨海,更羨夔龍集鳳池”句。羅大經《鶴林玉露》嘗記其事。以詩品論,萬里不及游之鍛煉工細;以人品論,則萬里倜乎遠矣。其集卷帙繁重,久無刻版,故傳寫往往訛脫。考岳珂《桯史》記《朝天續集》《韓信廟》詩“淮陰未必減文成”句,麻沙刻本訛“文成”為“宣成”。

則當時已多誤本。今核正其可考者,凡疑不能明者則姑闕焉。

《劍南詩稿》八十五卷(內府藏本)

宋陸游撰。游有《入蜀記》,已著錄。是集末有嘉定十三年游子朝請大夫知江州軍事子虡跋,稱游“西溯僰道,樂其風土,有終焉之志,宿留殆十載。戊戌春正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東下。然心未嘗一日忘蜀也。是以題其平生所為詩卷曰《劍南詩稿》,蓋不獨謂蜀道所賦詩也。”又稱戊申、己酉后詩,游自大蓬謝事歸山陰故廬,命子虡編次為四十卷,復題其簽曰《劍南詩續稿》。自此至捐館舍,通前稿為詩八十五卷。子虡假守九江,刊之郡齋,遂名曰《劍南詩稿》(案“遂”字文義未順,疑當作“通名曰《劍南詩稿》”)云云。則此本游子虡之所編。至跋稱游在新定時所編前稿,於舊詩多所去取,所遺詩尚七卷,不敢復雜之卷首,別其名曰《遺稿》者(案《后村詩話》作別集七卷,蓋偶筆誤),今則不可見矣。卷首又有淳熙十四年游門人鄭師尹序,稱其詩為眉山蘇林所收拾,而師尹編次之。與子虡跋不同。蓋師尹所編,先別有一本。子虡存其舊序,冠於全集也。游詩法傳自曾幾,而所作《呂居仁集序》又稱源出居仁。二人皆江西派也。然游詩清新刻露,而出以圓潤。實能自辟一宗,不襲黃、陳之舊格。劉克莊號為工詩,而《后村詩話》載游詩,僅摘其對偶之工,已為皮相。后人選其詩者,又略其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惟取其流連光景,可以剽竊移掇者,轉相販鬻。

放翁詩派遂為論者口實。夫游之才情繁富,觸手成吟,利鈍互陳,誠所不免。故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集跋,摘其自相蹈襲者至一百四十馀聯。是陳因窠臼,游且不能自免,何況后來,然其托興深微,遣詞雅雋者,全集之內,指不勝屈。

安可以選者之誤,并集矢於作者哉!今錄其全集,庶幾知劍南一派自有其真,非淺學者所可藉口焉。

《渭南文集》五十卷、《逸稿》二卷(內府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寿光市| 武功县| 蕲春县| 和田县| 辛集市| 泉州市| 赣榆县| 衡东县| 从化市| 冕宁县| 浠水县| 望奎县| 阜阳市| 侯马市| 尼勒克县| 永清县| 哈巴河县| 江孜县| 中方县| 陈巴尔虎旗| 抚远县| 大洼县| 衢州市| 将乐县| 松滋市| 昌平区| 乡城县| 定远县| 绥江县| 浑源县| 衡东县| 塔城市| 义乌市| 察隅县| 襄汾县| 邢台县| 镇平县| 旬邑县| 昂仁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