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617字
- 2015-12-26 16:11:54
集始於東漢。荀況諸集,后人追題也。其自制名者,則始張融《玉海集》。其區分部帙,則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詩賦集,有文集,有別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謝朓有集,有逸集;與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約之正集百卷,又別選集略三十卷者,其體例均始於齊梁。蓋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后,名目益繁。然隋、唐志所著錄,《宋志》十不存一。《宋志》所著錄,今又十不存一。新刻日增,舊編日減,豈數有乘除歟?文章公論,歷久乃明。天地英華所聚,卓然不可磨滅者,一代不過數十人。其馀可傳可不傳者,則系乎有幸有不幸。存佚靡恒,不足異也。今於元代以前,凡論定諸編,多加甄錄。有明以后,篇章彌富,則刪薙彌嚴。非曰沿襲恒情,貴遠賤近,蓋閱時未久,珠礫并存,去取之間,尤不敢不慎云爾。
《揚子云集》六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漢揚雄撰。案《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皆載雄集五卷。其本久佚。宋譚愈始取《漢書》及《古文苑》所載四十馀篇,仍輯為五卷,已非舊本。明萬歷中,遂州鄭樸又取所撰《太玄》、《法言》、《方言》三書及類書所引《蜀王本紀》、《琴清英》諸條,與諸文賦合編之,厘為六卷,而以逸篇之目附卷末。即此本也。雄所撰諸箴,《古文苑》及《中興書目》皆二十四篇。惟晁公武《讀書志》稱二十八篇,多《司空》、《尚書》、《博士》、《太常》四篇。是集復益以《太官令》、《太史令》為三十篇。考《后漢書班固傳》注引雄《尚書箴》,《太平御覽》引雄《太官令》、《太史令》二箴,則樸之所增,未為無據。然考《漢書胡廣傳》,稱雄作十二州箴、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則漢世止二十八篇。劉勰《文心雕龍》稱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則又亡其三,不應其后復出。且《古文苑》載《司空》等四箴,明注崔骃、崔瑗之名。
葉大慶《考古質疑》又摘《初學記》所載《潤州箴》中乃有“六代都興”之語,則諸書或屬誤引,未可遽定為雄作也。是書之首又冠以雄《始末辨》一篇,乃焦竑筆乘之文。謂“《漢書》載雄仕莽,作符命投閣,年七十一,天鳳五年卒。考雄至京見成帝,年四十馀。自成帝建始改元至天鳳五年,計五十有二歲。以五十二合四十馀,已近百年,則與年七十一者又相牴牾。又考雄至京,大司馬王音奇其文,而音薨於永始初年。則雄來必在永始之前,謂雄為仕於莽年者妄也”云云。
近人多祖其說,為雄訟枉。案《文選》任昉所作《王文憲公集序》“家諜”字下,李善注引劉歆《七略》曰:“子云家諜言,以甘露元年生。《漢書成帝紀》載,行幸甘泉、行幸長楊宮并在元延元年己酉。上距宣帝甘露元年戊辰,正四十二年,與四十馀之數合。其后元延凡五年,綏和凡二年,哀帝建平凡四年,元壽凡二年,平帝元始凡五年,孺子嬰凡三年,王莽始建國凡五年,積至天鳳五年,正得七十一年,與七十一卒之數亦合。其仕莽十年,毫無疑義。”竑不考祠甘泉、獵長楊之歲,而以成帝即位之建始元年起算,悖謬殊甚。惟王音卒歲,實與雄傳不合。然“音”字為“根”字之誤,宋祁固已言之。其文載今本《漢書》注中,竑豈未見耶?
《蔡中郎集》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蔡邕撰。《隋志》載后漢左中郎將蔡邕集十二卷。注曰梁有二十卷,錄一卷。則其集至隋已非完本。《舊唐志》乃仍作二十卷,當由官書佚脫,而民間傳本未亡,故復出也。《宋志》著錄僅十卷,則又經散亡,非其舊本矣。此本為雍正中陳留所刊。文與詩共得九十四首。證以張溥《百三家集》刻本,多寡增損,互有出入。卷首歐靜序論姜伯淮、劉鎮南碑斷非邕作。以年月考之,其說良是。
張本刪去劉碑,不為無見。然以伯淮為邕前輩,宜有邕文,遂改建安二年為熹平二年,則近於武斷矣。張本又載《薦董卓表》,而陳留本無之。其事范書不載,或疑為后人贗作。然劉克莊《后村詩話》已排詆此表,與揚雄《劇秦美新》同稱。
則宋本實有此文,不自張本始載。后漢諸史,自范、袁二家以外,尚有謝承、薛瑩、張璠、華嶠、謝沈、袁崧、司馬彪諸家,今皆散佚,亦難以史所未載,斷其事之必無。或新本刊於陳留,以桑梓之情,欲為隱諱,故削之以滅其跡歟?
《孔北海集》一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漢孔融撰。案魏文帝《典論論文》稱“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后漢書》融本傳亦曰:“魏文帝深好融文辭,嘆曰:‘揚、班儔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載漢少府孔融集九卷。注曰梁十卷,錄一卷。則較本傳所記已多增益。新、舊《唐書》皆作十卷,蓋猶梁時之舊本。《宋史》始不著錄,則其集當佚於宋時。此本乃明人所掇拾。凡表一篇、疏一篇、上書三篇、奏事二篇、議一篇、對一篇、教一篇、書十六篇、碑銘一篇、論四篇、詩六篇,共三十七篇。其《圣人優劣論》,蓋一文而偶存兩條,編次者遂析為兩篇,實三十六篇也。張溥《百三家集》亦載是集,而較此本少《再告高密令教》、《告高密縣僚屬》二篇。大抵捃拾史傳類書,多斷簡殘章,首尾不具。
不但非隋唐之舊,即蘇軾《孔北海贊序》稱讀其所作《楊氏四公贊》,今本亦無之。則宋人所及見者,今已不具矣。然人既國器,文亦鴻寶。雖闕佚之馀,彌可珍也。其六言詩之名見於本傳,今所傳三章,詞多凡近。又皆盛稱曹操功德,斷以融之生平,可信其義不出此。即使舊本有之,亦必黃初間購求遺文,贗托融作以頌曹操,未可定為真本也。流傳既久,姑仍舊本錄之,而附糾其偽於此。集中詩文,多有箋釋本事者,不知何人所作。奏疏之類,皆附綴篇末。書教之類,則夾注篇題之下。體例自相違異。今悉夾注篇題之下,俾畫一焉。
《曹子建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魏曹植撰。案《魏志》植本傳,景初中,撰錄植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馀篇,副藏內外。《隋書經籍志》載《陳思王集》三十卷。《唐書藝文志》作二十卷,然復曰又三十卷。蓋三十卷者,隋時舊本;二十卷者,為后來合并重編。實無兩集。鄭樵作《通志略》,亦并載二本。焦竑作《國史經籍志》,遂合二本卷數為一,稱植集為五十卷,謬之甚矣。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二十卷。
然振孫謂其間頗有采取《御覽》、《書鈔》、《類聚》中所有者。則捃摭而成,已非唐時二十卷之舊。《文獻通考》作十卷,又并非陳氏著錄之舊。此本目錄后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猶從宋寧宗時本翻雕。蓋即《通考》所載也。凡賦四十四篇,詩七十四篇,雜文九十二篇,合計之,得二百十篇。較魏志所稱百馀篇者,其數轉溢。然殘篇斷句,錯出其間。如《鷂雀》、《蝙蝠》二賦均采自《藝文類聚》。《藝文類聚》之例,皆標“某人某文曰”云云,編是集者遂以“曰”字為正文,連於賦之首句,殊為失考。又《七哀詩》晉人采以入樂,增減其詞,以就音律,見《宋書樂志》中。此不載其本詞,而載其入樂之本,亦為舛謬。《棄婦篇》見《玉臺新詠》,亦見《太平御覽》。《鏡銘》八字,反復顛例,皆葉韻成文,實為回文之祖。見《藝文類聚》。皆棄不載。而《善哉行》一篇,諸本皆作古辭,乃誤為植作。不知其下所載“當來日大難”,即當此篇也。使此為植作,將自作之而自擬之乎?至於《王宋妻詩》,《藝文類聚》作魏文帝,邢凱《坦齋通編》據舊本《玉臺新詠》,稱為植作。今本《玉臺新詠》又作王宋自賦之詩。
則眾說異同,亦宜附載,以備參考,乃竟遺漏,亦為疏略,不得謂之善本。然唐以前舊本既佚,后來刻植集者率以是編為祖,別無更古於斯者。錄而存之,亦不得已而思其次也。
《嵇中散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晉嵇康撰。案康為司馬昭所害,時當涂之祚未終,則康當為魏人,不當為晉人。《晉書》立傳,實房喬等之舛誤。本集因而題之,非也。《隋書經籍志》載康文集十五卷。新、舊《唐書》并同。鄭樵《通志略》所載卷數尚合。
至陳振孫《書錄解題》則已作十卷。且稱康所作《文論》六七萬言,其存於世者僅如此,則宋時已無全本矣。疑鄭樵所載,亦因仍舊史之文,未必真見十五卷之本也。王楙《野客叢書》云:“《嵇康傳》曰:‘康喜談名理,能屬文。撰《高士傳贊》,作《太史箴》、《聲無哀樂論》。’余得毗陵賀方回家所藏繕寫《嵇康集》十卷,有詩六十八首。今《文選》所載才三數首。《選》惟載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首,不知又有《與呂長悌絕交》一書。《選》惟載《養生論》一篇,不知又有《與向子期論養生難答》一篇,四千馀言,辨論甚悉。集又有《宅無吉兇》、《攝生論難》上、中、下三篇,《難張遼自然好學論》一首,《管蔡論》、《釋私論》、《明膽論》等文。《崇文總目》謂《嵇康集》十卷,正此本爾。唐《藝文志》謂《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謂何。”觀楙所言,則樵之妄載確矣。
此本凡詩四十七篇、賦一篇、書二篇、雜著二篇、論九篇、箴一篇、家誡一篇。
而雜著中《嵇荀錄》一篇,有錄無書。實共詩文六十二篇,又非宋本之舊,蓋明嘉靖乙酉吳縣黃省曾所重輯也。楊慎《丹鉛錄》嘗辨阮籍卒於康后,而世傳籍碑為康作。此本不載此碑,則其考核猶為精審矣。
《陸士龍集》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晉陸云撰。云與兄機齊名,時稱“二陸”。史謂其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
今觀集中諸啟,其執辭諫諍,陳議鯁切,誠近於古之遺直。至其文藻麗密,詞旨深雅,與機亦相上下。平吳二俊,要亦未易優劣也。《隋書經籍志》載云集十二卷,又稱梁十卷,錄一卷。是當時所傳之本,已有異同。《新唐書藝文志》但作十卷,則所謂十二卷者,已不復見。至南宋時,十卷之本又漸湮沒。慶元間,信安徐民瞻始得之於秘書省,與機集并刊以行。然今亦未見宋刻,世所行者惟此本。考史稱云所著文詞凡三百四十九篇,此僅錄二百馀篇,似非足本。蓋宋以前相傳舊集,久已亡佚。此特裒合散亡,重加編緝,故敘次頗為叢雜。如《答兄平原詩》二首,其《行矣怨路長》一首乃機贈云之作,故馮惟訥《詩紀》收入機詩內。而此本誤作云答機詩。又“綠房含青實”四語及“逍遙近南畔”二語,皆自《藝文類聚》《芙蕖部》、《嘯》部摘出,佚其全篇。故《詩紀》以為失題,系之卷末,但注“見《藝文》某部。”此乃直標曰“芙蓉”、曰“嘯”,殆明人不學者所編,又出《詩紀》之后矣。特是云之原集既不可見,惟藉此以傳什一。故悉仍其舊錄之,姑以存其梗概焉。
《陶淵明集》八卷(內府藏本)
晉陶潛撰。案北齊陽休之序錄潛集行世凡三本。一本八卷,無序。一本六卷,有序目,而編比顛亂,兼復闕少。一本為蕭統所撰(案古人編錄之書亦謂之撰,故《文選》舊本皆題梁昭明太子撰,而徐陵《玉臺新詠序》亦稱撰錄艷歌凡為十卷。休之稱潛集為統撰,蓋沿當日之稱,今亦仍其舊文),亦八卷,而少《五孝傳》及《四八目》。《四八目》即《圣賢群輔錄》也。休之參合三本,定為十卷,已非昭明之舊。又宋庠《私記》稱《隋經籍志》潛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錄一卷。《唐志》作五卷。庠時所行,一為蕭統八卷本,以文列詩前。一為陽休之十卷本。其他又數十本,終不知何者為是。晚乃得江左舊本,次第最若倫貫。
今世所行,即庠稱江左本也。然昭明太子去潛世近,已不見《五孝傳》、《四八目》,不以入集,陽休之何由續得?且《五孝傳》及《四八目》所引《尚書》自相矛盾,決不出於一手,當必依托之文,休之誤信而增之。以后諸本,雖卷帙多少,次第先后,各有不同,其竄入偽作,則同一轍,實自休之所編始。庠《私記》但疑《八儒》、《三墨》二條之誤,亦考之不審矣。今《四八目》已經睿鑒指示,灼知其贗,別著錄於子部類書而詳辨之。其《五孝傳》文義庸淺,決非潛作。既與《四八目》一時同出,其贗亦不待言。今并刪除。惟編潛詩文仍從昭明太子為八卷。雖梁時舊第今不可考,而黜偽存真,庶幾猶為近古焉。
《璿璣圖詩讀法》一卷(湖北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