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龜溪集》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沈與求撰。與求字必先,德清人。政和五年進士。高宗時官至知樞密院事。

卒謚忠敏。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為紹熙中其孫說所刊,前有觀文殿大學士李彥穎、湖州教授張叔椿二序。史稱與求歷御史三院,知無不言。前后幾四百奏,其言切直。今所存僅十之三四,類多深中時弊。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與求嘗奏王安石之罪,大者在於取揚雄、馮道。當時學者惟知有安石。喪亂之際,甘心從偽,無仗節死義之風,實安石倡之。此論前未之及也”云云。考熙寧以逮政和,王、蔡諸人以權勢奔走天下。誅鋤善類,引掖宵人。其夤緣以茍富貴者,本無廉恥之心,又安能望以名節之事!其偷生賣國,實積漸使然,不必盡由於推獎揚雄、表章馮道。與求此奏,亦事后推索之詞。然其說主持風教,振刷綱常,要不可不謂之偉論也。至其制誥諸篇,典雅舂容,亦具有唐人軌度,又不徒以奏議見長矣。

《栟櫚集》十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鄧肅撰。案王明清《揮麈后錄》稱:“宣和壬寅,艮岳成,徽宗御制記。

李質、曹組各獻賦。獨太學生鄧肅上十詩,備述花石之事。其末句云:‘但愿君王安萬姓,圃中何日不春風。’詔屏逐之。靖康初,李伯紀啟其事,薦其才,召對賜進士出身。后為右正言,著亮直之名於當日。肅字志宏,南劍人。有文集,號《栟櫚》,遺文三十卷,詩附集中”云云。即其人也。今本僅詩一卷、詞一卷、文十四卷。與三十卷之數不符,殆散佚不完,又經后人重編歟。當張邦昌之僣立也,肅間行奔赴南京,其擢右正言即在是時。大節與杜甫略相似。其《靖康迎駕行》、《后迎駕行》等篇,亦頗近甫奉先諸作。在南北宋間,可謂篤勵名節之士。又唐、宋以來學者,皆尊揚雄,熙寧中遂至配享。而肅書揚雄事,獨指為叛臣,無可容於天地之間。與沈與求疏論王安石過尊揚雄,未知孰為先后。然均在《朱子綱目》書莽大夫之前。考陸深《溪山馀話》,載肅與朱子父松相善,有醉留冠帶以質紙筆之戲。肅有《寄朱韋齋》詩,即道其事。然則《綱目》之斥揚雄,得無傳肅之說乎?其識如是,宜其立身有本末矣。

《默成文集》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潘良貴撰。良貴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居士,婺州金華人。政和五年,以廷試第二人釋褐為辟雍博士。累遷提舉淮南東路常平。靖康元年召還,坐事除監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為左司諫,歷除徽猷閣待制,提舉亳州明道宮。

坐與李光通書,降三官。卒贈左朝奉大夫。事跡具《宋史》本傳。良貴學術醇正,侃直不阿。首論何等之不可為相。又與黃潛善、呂頤浩相忤。又面劾向子諲。

屢坐屏斥,而所守不移。故朱子亦稱其剛毅近仁。其《論治體劄子》等篇,悱惻沈痛,足以感人,尤足以覘其節概。其集見於史者十五卷,久佚不傳。此本乃康熙中其裔孫所刊,僅文二十首、詩二十七首、詞一首,皆掇拾於散亡之馀,粗存梗概。然以集中除謝諸表,與本傳、年譜相較,亦多足資參訂。如年譜載良貴既至嚴州任,請祠,得主管亳州明道宮。轉秘書少監,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今集中有《辭免秘書少監申省狀》,可與年譜相證,而本傳不云轉秘書少監。又良貴知嚴州之后,凡再為中書舍人,集中有《謝中書舍人誥表》,又有《謝中書舍人表》可證,而本傳但云起為中書舍人,不著前后再命。皆可以補《宋史》之闕誤。惟是篇頁寥寥,而強分卷帙,未免有意求多。又一卷、二卷皆載本傳及年譜、誥敕等文,至三卷乃及其著作。雖用宋敏求編李白集之例,而喧奪太甚,究為編次無法。至潘畤乃良佐之子,於良貴為猶子,而亦附其傳志於末編,尤為不倫。

今姑仍舊本錄之,而附糾其叢脞如右。

《鄱陽集》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洪皓撰。皓有《松漠紀聞》,已著錄。此其詩集也。皓建炎中擢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為大金通問使。龔璹副之。后璹仕劉豫,皓獨不屈節。遂流遞冷山,居雪窖中。陳王固新(案“固新”《宋史》作“悟室”,今據《金國語解》改正)甚敬禮之,使教諸子八人。集中所稱彥清、彥亨、彥隆、彥深者,皆固新子也。皓所作詩,亦於此時為多。及烏珠(案“烏珠”《宋史》作“兀術”,今據《金國語解》改正)殺固新,遷皓云中。至紹興十二年,始歸國。留金首尾凡十五年。后為秦檜所嫉,安置英州。皓詩所謂“六十之年入瘴鄉”是也。居九年,始內徙。行至南雄州卒。其詩世無傳本。傳稱皓有文集五十卷,而《書錄解題》作十卷。考皓子適《盤洲集》中載有皓集跋語一篇,稱裒其在北方詩文為十卷,刻之新安郡。則《宋史》誤矣。其集久不傳。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裒輯編次,共為四卷。凡其始奉使時,涂次所經,及遷居冷山,以及歸國后南竄之作,有年月可考者,悉以年月排比。或年月不可考而確知其為奉使后作、歸國后作、南遷后作者,亦皆以類相從。其不知作於何時者,則別綴於后,而以適跋語附焉。皓大節凜然,照映今古。雖不必以文章為重,然其子適、邁、遵承藉家學,并掇詞科。著述紛紛,蜚聲一代。淵源有自,皓實開之。迄今年代迢遙,篇章散佚。幸得遭逢圣世,蒐羅遺逸,復光耀於蠹蝕之馀。斯亦忠義之氣不可泯沒,待昌期而自發其光者矣。

《澹齋集》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流謙撰。流謙字無變,漢州德陽人。少以父良臣蔭,補將仕郎,授成都府靈泉縣尉。秩滿調雅州教授。會虞允文宣撫全蜀,置之幕下,多有贊畫。尋以薦,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力丐補外,改奉議郎,通判潼州府事。其事跡不見於《宋史》。惟其兄益謙所作行狀,尚具見其始末。所著文集,《宋志》亦不著錄。

惟焦竑《國史經籍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俱載有《澹齋集》八十一卷。是明世尚有傳本。今已湮沒無聞。厲鶚撰《宋詩紀事》,僅從《成都文類》中蒐得《梅林分韻》一首,其文亦與本集頗有異同。又以流謙為綿竹人,與行狀不合。

知鶚未睹本集,故傳聞異詞也。流謙以文學知名。其父良臣,嘗出張浚門下,為所論薦。集中《分陜志》,專為頌浚勛德而作,鋪張太甚,殊不免門戶之私。其詩文邊幅稍狹,間傷淺俚,亦未能盡臻醇粹。然筆力峭勁,不屑屑以雕琢為工。

視后來破碎苶弱之習,較為勝之。宋代遺集,大半散佚。若流謙者,固不妨存備一家矣。謹就《永樂大典》所載,抄撮編次,釐為十八卷。其益謙行狀及其子廉渠刊集原跋,并附錄於末,以備考證焉。

《韋齋集》十二卷、附《玉瀾集》一卷(內府藏本)

宋朱松撰。松字喬年,別字韋齋。朱子之父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官至吏部員外郎。以言事忤秦檜,出知饒州。未上請間,得主管臺州崇道觀。滿秩再請,命下而卒。朱子作行狀,稱有《韋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今已久佚。是集初刻於淳熙,再刻於至元,又刻於弘治。傳本亦稀。康熙庚寅,其裔孫昌辰又校錄重刊,是為今本。核其卷數,與行狀所言相合,蓋猶舊帙也。前有傅自得序,稱其詩高遠而幽潔。其文溫婉而典裁。至表奏書疏,又皆中理而切事情。

雖友朋推許之詞,然松早友李侗,晚折秦檜,其學識本殊於俗;故其發為文章,氣格高逸,翛然自異。即不藉朱子以為子,其集亦足以自傳自得。所云頗為近實。

非后來門戶之私,以張栻而尊張浚者比也。后附朱槔《玉瀾集》一卷。槔字逢年。

松之弟也。其集原別本自行,故《書錄解題》與松集各自著錄。明弘治丙辰,任邱鄺璠得其本於睢陽陳性之,因附刻松集之后。昌辰此刻亦仍之。后有尤袤跋,極稱其《春風》一篇、《即事》三首。然槔詩實不及松,袤所稱亦未為盡允。姑附驥以行云爾。

《陵陽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韓駒撰。駒字子蒼,蜀仙井監人。政和中召試,賜進士出身。累除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南渡初,知江州。事跡具《宋史文苑傳》。駒學出蘇氏。呂本中作《江西宗派圖》,列駒其中,駒頗不樂。然駒詩磨淬翦截,亦頗涉豫章之格。其不愿寄王氏門下,亦猶陳師道之瓣香南豐,不忘所自爾。非必其宗旨之迥別也。陸游跋其詩草,謂反覆涂乙,又歷疏語所從來。詩成,既以與人,久或累月,遠或千里,復追取更定,無毫發憾乃止。亦可謂苦吟者矣。晁公武《讀書志》謂王黼嘗命駒題其家藏《太乙真人圖》,盛傳一時。今其詩具在集中,有“玉堂學士今劉向”之句,推許甚至。劉克莊謂“子蒼諸人,自鬻其技至貴顯”,蓋指此類。其亦陸游《南園記》之比乎!要其文章不可掩也。

《灊山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朱翌撰。翌有《猗覺寮雜記》,已著錄。其集目見於諸書者,《宋史藝文志》作四十五卷、詩三卷。陳氏《書錄解題》作三卷。焦氏《經籍志》作二卷。

而周必大《平園集》又云:“其子軧等類公遺稿凡四十四卷。”卷目彼此互異。

蓋必大所言,即《宋志》之四十五卷,乃其文集。所云三卷者,則專指詩集。

《經籍志》所載亦其詩集,而又訛三卷為二卷也。今文集已不可見。詩集亦無傳本。惟《永樂大典》所收,篇什尚多。謹裒而集之,釐為三卷,以還其原目。翌父載上,嘗從蘇軾、黃庭堅游。翌承其家學,而才力又頗富健。故所著作,有元祐遺風。集中五七言古體皆極跌宕縱橫。近體亦偉麗伉健。喜以成語屬對,率妥帖自然。陳鵠《耆舊續聞》、劉克莊《后村詩話》、王應麟《困學紀聞》皆采其佳句,盛相推挹。蓋其筆力排奡,實足睥睨一時。與南渡后平易啴緩之音,牽率潦倒之習,迥乎不同。周必大序以杜牧擬之,非溢美也。今陳鵠等所摘諸句,雖不能悉見全篇,然三卷之內,菁華具存,亦足窺豹一斑矣。

《云溪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郭印撰。印詩數百篇,散見《永樂大典》各韻中,皆題曰《云溪集》。而《宋史藝文志》及諸家書目均未著錄。惟厲鶚《宋詩紀事》載印為成都人,政和中進士。而亦不詳其官爵。所錄詩僅二首。一從《全蜀藝文志》摘出,為《游大隋山》詩。一從《四川總志》摘出,則即集中《游下巖寺》詩是也。今案集中有《云溪雜詠小序》,自題亦樂居士。且稱“性嗜水竹,經營二十載,始得一畝之園”云云。則云溪乃其別墅之名。又有《過銅梁縣》詩云:“攝職臨茲邑,於今五十年。”又《仁壽縣山齋》詩云:“隨牒幾推遷,銅章領巖邑。”又《次韻宋南伯》云:“衰遲來作邑,勞苦劇萬狀。”則嘗累任縣令,晚始退居。又《贈劉元圭詩》有“今年歲八十”之語。則其齒亦躋上壽。觀所作《養生歌》及《讀易》諸詩,蓋有得於導引之術者。其交游最密為曾慥、計有功等,皆一時博雅之士。則印亦勝流矣。特以集久不傳,故錄宋詩者遂罕能稱述耳。今據《永樂大典》所載,分體編輯,釐為十二卷。其詩才地稍弱,未能自出機杼。而清詞雋語,瓣香實在眉山。以視宋末嘈雜之音,固為猶有典型矣。

《盧溪集》五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王庭珪撰。庭珪字民瞻,廬陵人。政和八年進士第。調茶陵丞。與上官不合,棄官隱居盧溪。胡銓謫嶺南時,庭珪以詩送之,有“癡兒不了公家事,男子須為天下奇”語。后坐是流嶺南。孝宗時召對,賜國子監主簿。乾道六年復除直敷文閣。年九十三乃卒。卷首載胡銓、周必大等序文、題跋、志狀,敘述始末甚詳。其生平著作頗富,有《六經論語講義》、《易解》、《語錄》及《滄海遺珠》等書。今皆散佚,惟此集猶傳。凡古近體詩二十五卷、雜文二十五卷。其脫稿不全者,亦附於卷末。讀其所作,矯然伉厲之氣,時流露於筆墨間。劉澄評其文,在廬陵可繼歐陽修。后楊萬里嘗從之游,亦謂其詩出自少陵、昌黎,大要主於雄剛渾大。雖推挹之詞,未免涉於溢量,要亦得其近似矣。

《屏山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劉子翚撰。子翚字彥沖,崇安人。劉韐之季子。嘗通判興化軍。移疾歸里,筑室屏山以終。此集乃其嗣子坪所編,而朱子為之序。序末署門人朱某,蓋早年嘗以父命受業於子翚也。集中談理之文,辨析明快,曲折盡意,無南宋人語錄之習。論事之文,洞悉時勢,亦無迂闊之見。如《圣傳論》、《維民論》及《論時事劄子》諸篇,皆明體達用之作,非坐談三代,惟騖虛名者比。古詩風格高秀,不襲陳因。惟七言近體,宗派頗雜江西。蓋子翚嘗與呂本中游,故格律時復似之也。王士禎《池北偶談》曰:“屏山諸詩,往往多禪語。如《牧牛頌》云:‘直饒牧得渾純熟,痛處還應著一鞭。’《徑山寄道服》云:‘聊將佛日三端布,為造青州一領衫。’又云:‘此袍遍滿三千界,要與寒兒共解顏。’此類是也。”

又述子翚之言曰:“吾少官莆田,以疾病,時接佛、老之徒。聞其所謂清凈寂滅者,而心悅之。比歸讀儒書,乃見吾道之大”云云。是子翚之學初從禪入,當時原不自諱,故見於吟詠者如此云。

《北海集》四十六卷、《附錄》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綦崇禮撰。崇禮字叔厚,高密人,后徙氵維之北海。登重和元年上舍第。

高宗南渡,為起居郎。召試政事堂,拜中書舍人。歷官寶文閣學士,知紹興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靖宇县| 滦南县| 时尚| 永修县| 行唐县| 汤阴县| 甘洛县| 云浮市| 普格县| 林芝县| 隆德县| 台南县| 苗栗市| 贡嘎县| 蓬溪县| 凤庆县| 桑植县| 巴林右旗| 崇明县| 白沙| 滕州市| 长汀县| 元江| 商洛市| 永顺县| 五台县| 武冈市| 静海县| 遂宁市| 营山县| 锡林郭勒盟| 安泽县| 奉节县| 宁晋县| 湘乡市| 绥阳县| 乌海市| 从化市| 六枝特区|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