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083字
- 2015-12-26 16:11:54
退居臺州,卒,贈左朝議大夫。事跡具《宋史》本傳?!端囄闹尽?、《書錄解題》俱載崇禮《北海集》六十卷。世久失傳。厲鶚《宋詩紀事》僅從《天臺勝記》中得所作《石梁瀑布》詩一首,而其他概未之見。今檢《永樂大典》,載崇禮詩文頗多。中惟制誥最富,表啟之類次之,散體古文較少,而詩什尤寥寥無幾。蓋其平生以駢體擅長故也。集中間有原注,稱崇禮為先祖。則當時所據,猶其家刻之舊本矣。史稱崇禮妙齡秀發(fā),聰明絕人。覃心辭章,極潤色論思之選。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數百篇,文簡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體。今觀是集所載內外諸制,大約明白曉暢,切中事情,頗與《浮溪集》體格相近。如《呂頤浩開督府制詞》,則樓鑰賞其宏偉;《王仲嶷落職制詞》,則王應麟取其精切;《鄒浩追復待制制詞》,則《宋史》采入本傳,以為能推朝廷所以褒恤遺直之意;其《草秦檜罷政制》,則直著其惡,致檜再相后奏索其稿,幾蹈危禍。史所云,蓋非溢美矣。陸游《老學庵筆記》稱:“崇禮《謝宮祠表》云:‘雜宮錦於漁蓑,敢忘君賜。話玉堂於茅舍,更覺身榮。’時嘆其工。又有一表云:‘欲掛衣冠,尚低回於末路。未先犬馬,儻邂逅於初心?!燃选痹圃?。今集中乃無此二聯(lián)。
知其杰制鴻篇,尚多遺脫。然據今所得睹者,已足見詞藻之精麗,不必全璧也。
謹分體排訂,釐為三十六卷。又《兵籌類要》一書,乃其在翰苑時所撰進,皆援據兵法,參以史事,各加論斷。雖紙上空談,未必遽切實用,而采摭尚為博洽。
今亦編為十卷,次之於后。其歷官除授告詞及呂頤浩書啟、李邴祭文、秦檜乞追取御筆詞頭劄子,原本皆載入集中。今并仍其舊。而益以《宋史》本傳、《氏族言行錄》諸條,別為附錄三卷,系諸集末,以備考核焉。
《鴻慶居士集》四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孫覿撰。覿字仲益,晉陵人。徽宗末,蔡攸薦為侍御史。靖康初,蔡氏勢敗,乃率御史極劾之。金人圍汴,李綱罷御營使,太學生伏闕請留,覿復劾綱要君。又言諸生將再伏闕。朝廷以其言不實,斥守和州。既而綱去國,復召覿為御史。專附和議,進至翰林學士。汴都破后,覿受金人女樂,為欽宗草表上金主,極意獻媚。建炎初,貶峽州。再謫嶺外。黃潛善、汪伯彥復引之,使掌誥命。后又以贓罪斥,提舉鴻慶宮。故其文稱《鴻慶居士集》。孝宗時,洪邁修《國史》,謂靖康時人獨覿在,請詔下覿,使書所見聞靖康時事上之。覿遂於所不快者,如李綱等,率加誣辭。邁遽信之,載於《欽宗實錄》。其后朱子與人言及,每以為恨。謂小人不可使執(zhí)筆。故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覿生於元豐辛酉,卒於乾道己丑,年八十九,可謂耆宿矣。”而其生平出處,則至不足道。岳珂《桯史》亦曰:“孫仲益《鴻慶集》大半志銘,蓋諛墓之常,不足詫。獨《武功大夫李公碑》,乃儼然一珰耳。亟稱其高風絕識,自以不獲見之為大恨。言必稱公,殊不為怍?!壁w與時《賓退錄》復摘其作莫開墓志,極論屈體求金之是,倡言復讎之非。又摘其作韓忠武墓志,極詆岳飛。作萬俟卨墓志,極表其殺飛一事。為顛倒悖謬。則覿之怙惡不悛,當時已人人鄙之矣。然覿所為詩文頗工,尤長於四六。
與汪藻、洪邁、周必大聲價相埒。必大為作集序,稱其名章雋句,晚而愈精。亦所謂“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也”。流傳藝苑已數百年。今亦姑錄存之,而具列其穢跡於右。一以節(jié)取其詞華;一以見立身一敗,詬辱千秋,清詞麗句,轉有求其磨滅而不得者。亦足為文士之炯戒焉。
《內簡尺牘編注》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孫覿撰。其門人李祖堯編,并為之注。覿所撰《鴻慶集》,自三十七卷至五十卷皆書帖。然參校此本,時有不同。如此本載《與信安郡王孟仁仲帖》二十二首,集本皆不載。集本四十六卷內有《與孟仁仲郡王帖》一首,復與此不符。
又此本載《與葉左丞少蘊帖》一首,與集本第四十五卷所載《與葉少蘊資政帖》三首、四十六卷所載《與葉左丞帖》一首,亦復各別。蓋祖堯據手稿編之,故時有出入。至其注中多取覿自著詩文以資考證。如第三卷《與周表卿侍郎》第五帖,注引覿集《謝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表》,集本乃無此篇。第七卷《與常守徐計議》第五帖,注引覿集《常州資圣禪院興造記》云:“清智大師普璿既至,始改號資圣?!奔救痪磔d此文,乃脫“清智大師”四字。其他引證典故,亦皆切實。
蓋祖堯親從覿游,較之任淵之注陳師道、黃庭堅詩,聞見更為有據。非后人注前代之書,摸索影響者所可同日語云。
《崧庵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處權撰。處權《宋史》無傳。其集諸家亦不著錄。惟方回《瀛奎律髓》中錄所作《送二十兄還鎮(zhèn)江》詩一首。而注其后云:“處權字巽伯,洛陽人。邯鄲公淑之后。有《崧庵集》。宣和間與陳叔易、朱希真以詩名。南渡后嘗領三衢”云云。其履貫略可考證,而不言其距李淑為幾世。今其集傳本已絕。獨《永樂大典》中有之。且尋檢各韻,處權自序及其從弟處全原序、邵驥原跋,一一具在。
所紀生平蹤跡,差為詳備,惟世系仍未明晰。今案《建康志》有《李處全小傳》,稱:“處全,淑之曾孫,本豐縣人,后遷溧陽。官至朝請大夫。”而王明清《揮麈馀話》亦稱:“大理少卿李傳正為淑之孫,即處全之父。”據此,則處權實淑曾孫,而家於溧陽?!跺伤琛匪Q洛陽,當有刻本傳訛,以溧為洛耳。淑家富典籍,其《邯鄲圖書志》,晁公武每引以為據。又精研聲律,所作《詩苑類格》,今尚散見諸書中。處權承其世學,標新領異,別出以清雋之思,於詩道頗為深造。
處全序稱其“齒益高,心益苦,句法益老,與少作不類”。是其覃思吟詠,老而彌工。雖原帙散佚,東京與南渡以后所作,互相糅雜,不復能以年歲辨析。而總其大概,五言清脫瀏亮,略似張耒。七言爽健伉浪,可擬陳與義。在當時實一作手。久經湮沒,幸而復存,亦論宋詩者所宜甄錄也。謹采掇排比,以體區(qū)別,釐為六卷。仍以原序跋分系前后,俾將來有以考見焉。
《藏海居士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藏海居士集》散見《永樂大典》中,題宋吳可撰??墒论E無考,亦不知何許人??技心暝拢斣谛椭?。其詩有“一官老京師”句。又有“掛冠養(yǎng)拙”之語。知其嘗官於汴京,復乞閑以去。又有“往時家分寧,比年客臨汝”及“避寇湘江外,依劉汝水旁”句。知其嘗居洪州。建炎以后,轉徙楚、豫之間。
又可別有《藏海詩話》一卷,亦載《永樂大典》中,多與韓駒論詩之語。中有《童德敏木筆詩》一條。考《容齋三筆》載臨川童德敏《湖州題顏魯公祠堂詩》一篇,其人與洪邁同時。則可乃北宋遺老,至乾道、淳熙間尚在也。集中所與酬答者,如王安中、趙令畤、米友仁諸人,亦多南北宋間文士。元祐諸賢,風流未沫。故所存篇什無多,而大致清警,與謝逸、謝薖兄弟氣格相近。特其集既不傳,后之言宋詩者遂不能知其姓氏。厲鶚《宋詩紀事》搜羅至三千八百馀家,亦未之及。則其沈晦已久矣。今一一裒輯,析為二卷。與《詩話》同著於錄,俾不致終就湮沒焉。
《豫章文集》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羅從彥撰。從彥字仲素,沙縣人。以累舉恩授惠州博羅縣主簿。紹興初卒。
淳祐間追謚文質。事跡具《宋史道學傳》。是編為至正三年延平進士曹道振所編。以宋儒稱從彥為豫章先生,因以名集。道振原序稱:“郡人許源堂刻其遺集五卷,近得邑人吳紹宗稿,釐為一十三卷,附錄三卷、外集一卷、年譜一卷,凡一十八卷。”此本乃明代重刻。前有成化八年張?zhí)┬?,后有嘉靖甲寅謝鸞跋。
《遵堯錄》八卷、集二程及楊龜山語錄一卷、雜著二卷、詩一卷、附錄三卷、外集一卷。以年譜別置於前,不入卷數,故題為十七卷。然第一卷雖列經解之目,而其文久佚。有錄無書,實止十六卷而已。
《和靖集》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尹焞撰。焞有《孟子解》,已著錄。然《孟子解》雖名見《書錄解題》,原書實已散佚。今所行者乃贗本。惟此集猶相傳舊笈。凡奏劄三卷、詩文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