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累遷校書郎,以養親歸。家居十年,紹興初起為秘書丞,再掌制誥。官至工部侍郎,權吏部尚書,加顯謨閣直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之名,亦見傳中。

然《藝文志》乃闕而不載。據周必大序,原本蓋二十二卷。顧自明以來,傳本甚稀。厲鶚《宋詩紀事》從詩話補遺中錄其《夜度娘歌》一首。今檢勘原集,乃《相思曲》中之四句,誤作全詩。知舊本久亡,故無從而考正矣。謹就《永樂大典》所載,裒輯編次,厘為詩三卷、內外制四卷、雜文五卷。其間如必大原序所舉《清江引》、《大堤曲》諸詩,皆不復存。然約略卷帙,似尚得十之六七。其詩源出蘇氏,故才氣頗為縱橫。其雜文亦多馴雅,而制誥諸作,尤有體裁。其他所紀朝廷典故,與《宋史》往往異同。如《地理志》謂南渡有淮平無盱眙,而集中有《向子固知盱眙軍轉官制》。《職官志》載政和七年易觀察留后為承宣使,而集中《賜董先辭免新除承宣使恩命不允詔》,有“頃因留務之職,易以使名”之語。知承宣使之名乃始於紹興不始於政和。又如《選舉志》不載紹興二十六年戒諭科舉事。《張綱傳》不載綱參知政事。《陳康伯傳》不載其居館職之類。皆可據以訂訛補闕。惟所行秦檜制詞,語多溢量。至稱其“道義接丘、軻之傳,勛名真伊、呂之佐”,尤為謬妄。史稱其於權臣用事之時,能雍容遜避以保名節,頗著微詞。其指此類歟?是則白璧之瑕矣。

《筠溪集》二十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彌遜撰。彌遜字似之,連江人,居於吳縣。大觀三年上舍第一。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任戶部侍郎。以爭和議忤秦檜,乞歸。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首有樓鑰序,稱其“歸隱西山十六年,不復有仕宦意。詠詩自娛,筆力愈偉”。

《朱子語錄》稱“李彌遜亦一好前輩”。又嘗跋其《宿觀妙堂詩》后,亦傾倒甚至。蓋其人其文,俱卓然足以自立者也。舊本原題《筠溪集》。筠溪者,其歸連江時所居之地,彌遜以自號,因以名集。集中有《筠溪圖跋》,敘其始末甚明。

《宋史藝文志》載彌遜集二十四卷,亦名曰《筠溪》,可以互證。此本題曰《竹溪集》。考諸家著錄,皆無此名,知為傳寫之誤。今仍改題曰《筠溪集》,以復其舊焉。

《華陽集》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張綱撰。綱字彥正,金壇人。大觀、政和間試舍法,三中首選。初與蔡京、王黼不合,二人每擠抑之。及南渡后,登瑣闥,復與秦檜有隙,遂致仕。檜沒,乃召用,終參知政事。事跡具《宋史》本傳。綱健於為文,每一落紙,都人輒傳播。遭建炎兵毀,十不存一。值檜柄國,懼為所忌,絕意著述。然嗣子堅搜輯散佚,尚得八百馀篇。至孫釜始刊版置郡學。以其自號華陽老人,即以名集。洪邁為之序,凡文三十三卷、詩五卷、詞一卷,后附行狀一卷。詩文典雅麗則,講筵所進故事,因事納忠,亦皆剴切。至南宋之初,盡革紹述之弊。凡元祐諸臣之后,無不甄錄。轉相標榜,頗滋偽冒。綱乃復有劄子論黨籍推恩太濫。尤可謂卓然特立,毫無門戶之見者矣。

《忠穆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呂頤浩撰。頤浩字元直,其先樂陵人,徙齊州。中進士第。徽宗時歷官至河北都轉運使。高宗南渡,起知揚州。兩入政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觀使致仕。卒贈太師、秦國公。謚忠穆。事跡具《宋史》本傳。頤浩集凡十五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者并同。舊本久佚。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遺篇。裒而輯之,尚得文一百三十七首、詩詞五十八首。今重為排輯,勒成八卷。頤浩在相位時,顓肆自用,力排李綱、李光諸人。創立月樁錢,貽東南患。深為公論所不與。然宣和伐燕之役,頤浩隨轉運,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請議長久之策。一時稱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劉正彥為逆,頤浩與張浚倡義勤王,卒平內難。又少長西北兩邊,於軍旅頗為嫻習。其應詔上戰守諸策,載於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者,大約皆謂和議之必不可成,而勸高宗為乘機進取之計。凡分兵策應機宜,條畫頗備。雖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復之績,不能盡酬其所言;然較張浚之迂謬寡謀,娼嫉誤國,富平諸役,流毒蒼生者,則固有間矣。集中《上時政》一書,乃作於靖康初年,能預決金兵之必來,諄諄以遷避為說,亦復具有先見。而本傳獨未及此事,是亦足以補史闕也。《書錄解題》又稱集后三卷皆燕、魏雜記。蓋頤浩在河北時所作。今只存二十九條,於古跡頗有典據。又其集在孝宗時嘗付兩浙漕司鏤版,詳見其子搢所作謝表中。今與頤浩《配享省札》一通并附於末,以備稽核焉。

《紫微集》三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嵲撰。嵲字巨山,襄陽人。宣和三年上舍中第。紹興九年除司勛員外郎。

累遷敷文閣待制,知衢州。終於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嵲為陳與義之表侄,少時嘗從受學。故劉克莊《后村詩話》謂其詩句法與簡齋相似。而於五言古詩尤極賞其語意高簡,意味深遠。又克莊所摘七言絕句,如《故園墳樹想青蔥》諸篇,尤能以標格見長。而集中似此類者尚多。大抵絕句清和婉約,較勝與義。其他雖未能遽相方駕,而氣體高朗,頗足以自名一家。至古文典雅沈實,亦尚有北宋諸家矩矱。所上奏議,如《論和戰守》、《論攻取》等篇,史皆采入本傳。於當時事勢,尤條析詳明。惟《紹興復古詩》一章,貢諛秦檜,深玷生平。考《朱子語錄》有云:“金人敗盟時,秦檜大恐,顧朝士問計。張巨山微誦曰:‘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檜因留與語,巨山為之畫策。檜喜,即命作奏稿。倉卒不仔細,起頭兩句,以‘德無常師’為伊尹告成湯。‘陳力就列’為孔子之語。尋擢巨山為中書舍人。有無名子作詩嘲之云:‘成湯為太甲,宣圣作周任’”云云。是嵲本因附檜得進。陳振孫《書錄解題》亦載此事。且稱“檜旋疑嵲貳己,未幾亦罷”。然則此詩之作,乃借以修好於檜者。故本傳謂詩進后,將復召用,殆由檜意解而然。特作史者不能得其情故耳。

今其代檜奏稿雖已不存,而是詩尚傳。留供千秋之嗤點,亦足以昭炯戒矣。《宋史藝文志》載《紫微集》三十卷。《書錄解題》則作《張巨山集》,亦三十卷。

自明以來,久無傳本。今據《永樂大典》所錄,裒輯排比。諸體咸備,當已鮮所闕遺。以其篇帙較富,析為三十六卷。仍依宋史,題作《紫微集》,復其舊目焉。

《苕溪集》五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一止撰。一止字行簡,湖州歸安人。宣和三年進士。紹興初召試,除秘書省校書郎。歷給事中,以敷文閣直學士致仕。事跡具《宋史》本傳。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一止居瑣闥僅百馀日,忤秦檜罷去,閑居十馀年。后檜死,復召,仍力辭不起。年八十二乃終”。蓋亦守正不阿之士。其沒也,韓元吉為作行狀,稱其文章推本經術,出入韓、柳,不效世俗纖巧刻琢。雖演迤宏博,而關鍵嚴備。其為詩寓意高遠,自成一家。呂本中、陳與義讀之,曰:“語不自人間來也。”是其著作亦盛為當代所推矣。行狀及《宋史》本傳皆稱《非有齋類稿》五十卷。《書錄解題》亦同。此本前有曝書亭印記,蓋朱彝尊家舊鈔。題曰《苕溪集》,不知何人所改。又詩文共五十三卷,末附行狀一卷、誥詞一卷,凡五十五卷。卷數亦非其舊,或后人掇拾遺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歟?

《東牟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洋撰。洋字元渤,山陽人。以省試第二名中宣和六年甲科。紹興初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誥,直徽猷閣,歷典三郡。其事跡不見於《宋史》。惟周必大所作集序,略紀其行履大概。《嘉定山陽志》中有洋小傳,亦皆采必大序中語,不能有所增益。今考韓淲《澗泉日記》,稱“洋在信州城,居有荷花水木之趣,因號王南池。辟宴坐一室,號半僧寮。清貧,衣服窶甚。善詩篇”云云。《江西通志》亦稱洋僑寓上饒,與曾幾相唱和。以二書所載與集序參考之,蓋亦南渡之清流也。集為其子昌祖所編。《宋史藝文志》列其目為二十九卷,而必大原序實作三十卷。則《宋史》為誤。自明以來,世罕傳本。選錄宋詩者多未之及。獨《永樂大典》各韻中散見頗多。謹采掇編訂,得古今體詩七百首、雜文三百五十馀首。其詩極意鏤刻,往往兀奡自喜,頗不為邊幅所拘。文章以溫雅見長,所撰內外制詞,尤有典則。蓋洋生當北宋之季,猶及睹前輩典型。故其所作,雖未能上追古人,而蟬蛻於流俗之中,則翛然遠矣。洪邁《容齋三筆》載洋《題馀干縣琵琶洲》詩云:“塞外風煙能記否,天涯淪落自心知。眼中風物參差是,只欠江州司馬詩。”當時稱為佳句。而《永樂大典》內已佚不收。又《澗泉日記》極賞洋為李彭老所作《養源齋記》。檢《永樂大典》亦無此篇。則其他殘闕,當復不少矣。今姑就其尚存者分類排纂,析為十四卷,以著其概。其周必大序亦仍冠之於首焉。

《相山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之道撰。之道字彥猷,廬州人。宣和六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調歷陽丞。南渡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后以其子藺官樞密使,追贈太師。《宋史》為藺立傳,而不及之道。故其事跡不詳。惟尤袤所撰神道碑尚在《永樂大典》中,可以考見大略。之道嘗自號相山居士,其集即以為名。

《宋史藝文志》作二十五卷。《書錄解題》作二十六卷。《寶祐濡須志》及《濡須續志》俱作四十卷。尤袤碑文作三十卷。彼此乖互不合。今原集既亡,無可復證。然袤碑乃據其子家狀所書,似當得其實也。初,金兵南伐,廬州盜起,之道率鄉人據險共保,城賴以全,幹略頗有足稱。又其登第對時,即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及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移吏部侍郎魏矼、司諫曾統書,力陳辱國非便。尋又上疏論之,并以前書繳進。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今原疏雖佚不存,而所與矼、統二書,具在集中。其所論九不可和之說,慷慨激烈,足與胡銓封事相匹。氣節尤不可及。

其他論事諸劄子,亦多明白曉暢,可以見諸施行。韻語雖非所長,而抒寫性情,具有真樸之致。蓋有體有用之言,固不徒以文章工拙論矣。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蒐輯編次,仍可得三十卷。疑明初纂修諸臣,重其為人,全部收入。故雖偶有脫遺,而仍去原數不遠歟。

《三馀集》四卷(永樂大典本)

按《三馀集》世無傳本,惟散見《永樂大典》中。然各韻所載,題為黃次岑者計七十馀篇。題為黃次山者計五篇。已自相牴牾。其中《見山堂記》一首,篇末自署豫章黃次岑。又別載謝鍔所撰《三馀集序》,則曰流江黃季岑。更互相舛迕。《宋史藝文志》則作黃季岑《玉馀集》。焦竑《國史經籍志》則作黃次山《三馀集》。《前賢小集拾遺》載其詩一首,《歷代名臣奏議》載其文三篇,亦均作黃次山,近時厲鶚撰《宋詩紀事》,則云黃次山字季岑。輾轉異同,幾於不可究詰。惟《豐城縣志》載宋黃得禮字執中,元祐間進士,曾為柳州軍事參軍。

與集中《先大夫述》一首符合。又載得禮長子名彥輔,字伯強,登政和進士。次子彥平,字季岑,號次山,登宣和進士。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點湖南刑獄。

載其世系名字、科第仕履,皆一一條晰。然則撰此集者乃黃彥平。所謂次岑、次山、季岑者,或傳寫訛異,或偶以字行耳。至其集名《三馀》,當取三國董遇三馀讀書之意。《宋史》作《玉馀》,亦字形相似而誤也。彥平在靖康初,坐與李綱善,貶官。南渡后數上劄子論事,多所建白。其《論賞罰》一疏,持論尤為平允。厥后劉光世、呂祉得失,卒為所料,如操券然。亦剛正有識之士矣。又張端義《貴耳集》曰:“馬子方作守令,幕下黃次山作啟,與廟堂不入意。因自作之,有云‘方卌九之年,買臣自知其將貴。當乙巳之歲,淵明已賦其歸來。固不敢自比於古人,欲以此折衷於夫子。’黃大服”云云。是其虛心從善,異乎一長自足者,宜其文之工也。今據《永樂大典》所存,編為賦詩二卷、雜文二卷。存其文,并以存其人焉。

《大隱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正民撰。正民有《己酉航海記》,已著錄。正民《宋史》無傳,事跡始末不可考。惟據《航海記》所述,知其高宗時為中書舍人,嘗奉使通問隆祐太后而已。今以集中諸表考之,則在朝嘗為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在外嘗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溫州、婺州、淮寧府。揚歷頗久,晚予宮祠以歸。又考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載“紹興十二年五月,金元帥來書云:‘汴梁留守孟庾、陳州太守李正民及畢良史者,比審議使蕭毅等回,具言江南嘗詢訪此人,今并委沿邊官司,發遣前去。’六月,金人放東京留守孟庾、知陳州李正民還”云云。

是正民於知陳州時嘗為金人所獲,以和議成得還。集中《南歸詩》所云“淪身絕域久睽孤,投老歸來鬢發疏”者,蓋即其事。特孟庾以東京附金,歸后高宗棄不復用。而正民屢更任使,終始弗替。則其在金朝當猶未至於失節,特史文闕略,不能得其詳耳。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三十卷,傳本久佚,惟《嘉興府志》載其《海月亭》詩一首。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掇拾編次,厘為文六卷、詩四卷。中多中書制誥之作,溫潤流麗,頗近浮溪。其詩亦妍秀可誦。在南渡初,猶不失為雅音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仁布县| 会理县| 原阳县| 九龙城区| 白山市| 偃师市| 嘉峪关市| 佛学| 湟中县| 镇巴县| 汤阴县| 龙泉市| 灵山县| 凌源市| 克什克腾旗| 鲜城| 北辰区| 溧阳市| 长治县| 保定市| 汾西县| 玛多县| 湟源县| 东光县| 名山县| 淅川县| 车致| 深圳市| 那曲县| 利辛县| 雷波县| 汉阴县| 铜陵市| 南郑县| 赤峰市| 福清市| 汕尾市| 凤山县| 稷山县| 宜丰县|